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同步练习【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太丘与友期行》过关练习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 组织编写的一部 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
二、词语解释
1.陈太丘与友期行 行:
2.期日中 期: 日中:
3.过中不至 至:
4.太丘舍去舍: 去:
5.去后乃至 乃:
6.门外戏门外:
7.尊君在不 不:
8.非人哉 哉:
9.相委而去 相委: 去:
10.君与家君期日中 家君:
11.友人惭 惭:
12.下车引之 引:
13. 入门不顾顾:
三、句子翻译
1.陈太丘与友期行行,期日中。
译: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
4.尊君在不?
译:
5.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译:
四、文意理解
1.客人发怒的原因是: , 。
2.客人不守信的表现是: , 。
3.陈元方用来反驳友人的句子是:
4.表明陈元方不愿意原谅友人的句子是:
5.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6.你认为元方和友人各是怎样的人?
元方: 友人:
7.从故事主人公的访谈中可知哪些做人的道理?
8.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合适不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
五、课外延伸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
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
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
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履行,实践,做。
②绥,安,安抚。
③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
的谦称。
④师,学习。
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
⑴候袁公候:
⑵远近称之 称:
⑶孤法卿父 法:
⑷周公不师孔子师:
2.句子翻译:
(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译:
(2)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译:
3.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老父在
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4.袁公两次问陈元方。
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
5.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6.在中华几千年文明史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诚实、守信的少年,
除谢道韫和陈元方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杰出少年的故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诣门者,皆俊
才清称及中表亲戚①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
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
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②为通好也。
”元礼与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
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曰: “想君小时,必当
了了。
”韪大踧躇③。
【注释】:①中表亲戚:有堂表关系的亲戚。
②奕世:几代。
③踧躇
(cùjí):不安的样子。
1. 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
(1)为司隶校尉 为:
(2)既通,前坐 既:
(3)君与仆有何亲 仆:
(4)元礼与客莫不奇之奇:
2. 对下面加点名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文举年十岁(孔融,孔子二十世孙)
B. 先君仲尼(即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
C. 君先人伯阳(即老子,老子又名李耳)
D. 太中大夫陈韪(是皇宫里的御用医生)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译:
②人以其语语之。
译:
③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译:
4. 孔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让陈韪感到“大踧躇”的原因是什么?
《陈太丘与友期行》过关练习答案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
二、词语解释
1.陈太丘与友期行 行:约定,动词
2.期日中 期:约定的时间 日中:正午时分
3.过中不至 至:到
4.太丘舍去舍:舍弃 去: 离开
5.去后乃至 乃:才
6.门外戏门外:在门外,名词作状语
7.尊君在不 不:通“否”,吗
8.非人哉 哉:表感叹的语气词
9.相委而去 相委: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去:舍弃
10.君与家君期日中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1.友人惭 惭:感到惭愧,形容词作动词
12.下车引之 引:拉,牵拉
13. 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三、句子翻译
1.陈太丘与友期行行,期日中。
译: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他却丢下我走了。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4.尊君在不?
译:你爸爸在家吗?
5.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
四、文意理解
1.客人发怒的原因是: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客人不守信的表现是: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
3.陈元方用来反驳友人的句子是: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表明陈元方不愿意原谅友人的句子是:元方入门不顾。
5.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意识到自己错了,想搏得元方的好感。
6.你认为元方和友人各是怎样的人?
元方: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友人:不守信用,不懂礼貌,但知错能改。
7.从故事主人公的访谈中可知哪些做人的道理?
诚实守信,文明礼貌。
8.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合适不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
⑴合适。
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
人无须以礼相待。
⑵不合适。
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
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不对。
五、课外延伸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
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
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
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履行,实践,做。
②绥,安,安抚。
③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
的谦称。
④师,学习。
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
⑴候袁公候:拜访,问候
⑵远近称之 称:称赞
⑶孤法卿父 法:效法
⑷周公不师孔子师:学习
2.句子翻译:
(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译: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2)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译: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
3.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4.袁公两次问陈元方。
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
第一次问元方父亲在太丘为官是如何赢得称赞的,第二次是问自己和元方父亲究竟是谁效法谁。
5.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的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6.在中华几千年文明史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诚实、守信的少年,除谢道韫和陈元方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杰出少年的故事?
曹冲称象,王冕四岁时能作画,曹植七步作诗,司马光砸缸等。
【参考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
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
”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
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①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②为通好也。
”元礼与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曰: “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躇③。
【注释】:①中表亲戚:有堂表关系的亲戚。
②奕世:几代。
③踧躇
(cùjí):不安的样子。
1. 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
(1)为司隶校尉 为:担任
(2)既通,前坐 既:已经
(3)君与仆有何亲 仆:我
(4)元礼与客莫不奇之奇:对……感到惊奇
2. 对下面加点名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 孔文举年十岁(孔融,孔子二十世孙)
B. 先君仲尼(即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
C. 君先人伯阳(即老子,老子又名李耳)
D. 太中大夫陈韪(是皇宫里的御用医生)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译:所以我和你是世代交好啊。
②人以其语语之。
译:人们把孔文举的话对他说了一遍。
③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译: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
4. 孔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让陈韪感到“大踧躇”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孔文举话中有话,意思是说,想必你小的时候一定非常聪明,所以现
在才变得这么笨。
【参考译文】
孔文举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是一个司隶校尉。
到他家去做客的人,都是那些才华出众、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
孔文举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通报后,和主
人一起坐下来。
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文举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指孔子,即孔丘,字仲尼)和您祖先伯阳(指老子,即李耳,
又称老聃,字伯阳)有师徒之称,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的亲戚关系。
”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一个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
才到,别人就把孔文举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
了未必很有才华。
”孔文举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 陈韪非常尴尬。
六、《陈太丘与友期行》的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七、《陈太丘与友期行》的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附:常见的敬辞与谦辞
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
1.“令”字一族。
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
如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令爱、令嫒:尊称对方的女儿;令兄:尊称对方的兄长;令弟:尊称对方的弟弟;令侄:尊称对方的侄子。
2.“拜”字一族。
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
如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拜辞:指告辞对方;拜访:指访问对方;拜服:指佩服对方;拜贺:指祝贺对
方;拜识:指结识对方;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拜望:指探望对方。
3.“奉”字一族。
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
如奉达(多用于书信):告诉,表达;奉复(多用于书信):回复;奉告:告诉;奉还:归还;奉陪:陪伴;奉劝:劝告;奉送、奉赠:赠送;逢迎:迎接;奉托:拜托。
4.“惠”字一族。
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
如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
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请保存;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来临;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惠赠:指对方赠誉(财物)。
5.“恭”字一族。
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
如恭贺:恭敬地祝贺;恭候:恭敬地
等候;恭请:恭敬地邀请;恭迎:恭敬地迎接;恭喜:祝贺对方的喜事。
6.“垂”字一族。
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
如垂爱(都用
于书信):称对方对自己的爱护;垂青:称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垂问、垂询: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垂念:称别人对自己的思念。
7.“贵”字一族。
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
如贵干:问人要做什么;贵庚:问人
年龄;贵姓:问人姓;贵恙:称对方的病;贵子:称对方的儿子(含祝福之意);贵国:称对方国家;贵校:趁对方学校。
8.“高”字一族。
称别人的事物。
如高见:高明的见解;高就:指人离开原来
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高龄:称老人(多指六十岁以上)的年龄;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龄;高足:称呼别人的学生;高论:称别人的议论。
9.“敬”字一族。
用于自己的行动涉及别人。
如敬告:告诉;敬贺:祝贺;敬候:等候;敬礼(用于书信结尾):表示恭敬;敬请:请;敬佩:敬重佩服;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
10.“请”字一族。
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
如请问:用于请求对方回答问题;请
坐:请求对方坐下;请进:请对方进来。
11.“屈”字一族。
如屈驾(多用于邀请人):委屈大驾;屈就(多用于请人担任职务):委屈就任;屈居:委屈地处于(较低的地位);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12.“光”字一族。
表示光荣,用于对方来临。
如光顾(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称客人来到;光临:称宾客到来。
13.“雅”字一族。
用于趁对方的情意或举动。
如雅教:称对方的指教;雅意:称对方的情意或意见;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指正批评。
14.“玉”字一族。
如玉音(多用于书信):尊称对方的书信、言辞;玉照:称对方的照片;玉成:成全。
15.“芳”字一族。
用于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
如芳邻:称对方的邻居;芳龄(多用于年轻女子):称对方的年龄;芳名(多用于年轻女子):称对方的
名字。
16.“贤”字一族。
用于平辈或晚辈。
如贤弟:称自己的弟弟或比自己年龄小的男性;贤侄:称侄子。
……
谦辞,是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必不可少的表示谦虚的言辞。
1.“家”字一族。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
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
家叔:称叔叔。
2.“舍”字一族。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
如舍弟:称弟弟;舍妹:称妹妹;舍侄:称侄子;舍亲:称亲戚。
3.“小”字一族。
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
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生(多见于早期白话):青年读书人自称;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谦称自己;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
4.“愚”字一族。
用于自称的谦称。
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
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5.“拙”字一族。
用于对别人趁自己的东西。
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6.“敝”字一族。
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7.“鄙”字一族。
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