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石阡黔龙御园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石阡黔龙御园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设计说明
目录
一、项目背景及区位条件 (1)
二、现状条件分析 (1)
三、规划原则和依据 (1)
四、总体构思和用地布局 (2)
五、空间组织和景观特色要求 (3)
六、道路系统规划 (3)
七、绿化景观规划 (4)
八、竖向规划 (4)
九、水土保持规划 (4)
十、市政配套及公共服务设施 (5)
十一、各专业工程规划及管网综合 (5)
十二、日照设计 (11)
十三、新技术应用 (11)
十四、建筑节能 (13)
十五、防灾减灾 (13)
十六、环境保护 (14)
十七、重点区域交通影响评价 (17)
十八、结构设计 (18)
十九、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20)
二十、工程量及投资估算 (23)
一、项目背景及区位条件
1.1项目背景
住房乃民生之要,住有所居是每个家庭的殷切期盼。

近年来,石阡县城市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县城居民人口大量增加,住房问题越来越为社会关心和重视。

1.2区位条件
1.2.1地理区位
本项目所在地位于石阡县主城区北部,距中心城区有约4公里的直线距离,西邻龙川河(石阡河),距离铜仁市145公里,距离省城贵阳317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1.2.2交通区位
基地西临S203省道,也是目前基地通往石阡县城区的主要通道。

规划区北面现有一条约9米宽道路跨龙川河(石阡河)与S203省道相接。

上位规划中基地四面环城市道路,且东临40米城市主干道城北大道,北接20米城市次干道,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二、现状条件分析
2.1用地情况
基地总用地面积约116095.58㎡(174.14亩),整体近似呈梯形状,场地东西最大宽度约360米,南北最大宽度约440米。

基地内部大部分为农林用地,其中石阡县看守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石阡中队位于基地的东北部(对于基地内的看守所与武警中队搬迁处,在石阡县另找地块安置),西北部为工业用地。

场地整体内最高标高为455.27米,最低标高为446.55米。

整体南高北低,东高西低。

西临龙川河(石阡河),靠近S203省道。

2.2周边现状情况
项目西、南侧与龙川河风光带隔沿河路相接,东北角及整个场地东侧与周边山脉遥相呼应,东南侧为湿地公园和温泉资源群,周边景观资源丰富,周边均规划为居住用地,未来居住氛围浓厚,但就目前而言周边生活配套设施较为缺乏。

项目用地的南面有县职业中学与县第三中学、汤山中学与北塔小学。

三、规划原则和依据
3.1规划原则
3.1.1以人为本原则
规划以人的需求为依据,充分考虑人的可达性、便捷性及舒适性,做到以人为本,为人服务,创造舒适、优美、卫生、安宁的生活环境。

3.1.2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在满足日照、采光和通风的基础上,着重进行绿地系统规划,使居民最大程度接近自然、享受自然,保证居民的身心健康。

3.1.3重规划设计方案的经济可行性
满足住宅的居住性、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

创造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现代居住区。

3.2设计依据
3.2.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3.2.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3.2.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2014(2018版)
3.2.4《住宅建筑设计规范》GB50368-2011
3.2.5《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3.2.6铜仁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3.2.7《城北大道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3.2.8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任务书
3.2.9建设单位提供的建设用地土地边界图
3.2.10建设单位提供的提供的1:1000地形图
四、总体构思和用地布局
4.1设计理念
1)绿色生态
最优的、最完善的景观最大化处理,构成绿色人居环境;打造休闲的、放松的、宜人的居住环境,让业主放松心情享受生活;生态的、绿色的、高标准的园林绿化,营造绿色的居住环境;愉悦的、享受的、内外兼备的生活配套,为业主提供舒适愉悦的生活;活力的、健康的硬件设施,打造富有活力的小区。

2)景观内涵的挖掘
1、景观的均好性:充分挖掘龙川河景观,规划在建筑高度分布上采用低层—多层—小高层—高层多样的建筑类别,建筑高度拾级而上,形成空间立体的景观视觉效果,结合若干通往龙川河的景观通廊,让尽可多的小区住户欣赏到龙川河的秀美风光;营造点、线、面完美的立体景观体系。

依托龙川河等外围景观,结合小区规划灵活设置小区中心绿地及若干组团绿地,努力为住户营造公园里的家;建筑是一个凝固的音符,小区界面就是优美的旋律,营造丰富、宜人、富有变化的城市天际轮廓线,打造城市新名片。

2、取势:大环境取势,项目场地东北角遥望连绵的青山,西南侧紧邻蜿蜒龙川河,天然形成一条山水轴,借山水自然之势,强化北部门户形象。

3、不完全人车分流,增强了步行交流空间,暂时摒弃城市生活的噪杂,回归原始的悠然。

4.2项目定位
感受绿色脉搏,体验便捷生活,以环境为立足点,打造石阡乃至铜仁地区地区顶级的生态、滨水的欧陆风情社区。

4.3用地布局
规划总体布局上分为沿街商住区、多层洋房区、高层住宅区、别墅区以及中心景观区五大功能区。

沿街商住区:沿基地东侧及北侧城市规划道路沿线展开,一二层为商铺,上面为住宅,以方便商业人流的积聚。

高层住宅区:分布于基地的内部和西部,以形成“商住分离”的总体格局。

采用板式高层为主,点缀一些点式高层,建筑层数以18层、28层和33层为主。

中心景观区:通过建筑的围合使整个小区共享一个大中心花园,让更多的住
户能直接接触到中心的大花园。

多层洋房区:主要分布在基地的南侧,靠近龙川河,能更好的享受龙川河风光带。

别墅区:在基地的东南角点缀2栋别墅。

五、空间组织和景观特色要求
5.1空间组织
建筑布局采用灵活布局,设计中从整体用地的分析入手,将自然要素、功能分区、生活轨迹、视线景观等纳入统一考虑,体现围而不合与共享的空间环境。

采用板式双拼及点式高层的方式布局,建筑层数以6+1层和18层为主,局部布置28层和33层高层建筑,总体上形成多种建筑形态相结合,高低错落的总体空间形态。

一方面活跃小区的内部空间形态,避免呆板、单调的空间感觉,使得建筑的空间形态更为丰富和多变,同时又利于建筑的通风和采光。

通过建筑的围合使整个小区共享一个大中心花园,让更多的住户能直接接触到中心的大花园以及龙川河风光带。

5.2景观特色要求
小区在景观塑造上注重与石阡县城市整体环境风格相协调,最大限度地考虑居民生活与休闲的要求,结合小品、园路、小型绿地广场、健身场地等各种方式来促进居民与自然的亲和性,为居民创造一个自然的空间来接纳他们的生活和情趣。

园路的设计充分考虑居民的出入方便,绿地广场的规模设计符合小区居民的休闲要求,充分考虑老年人及儿童的需求。

选择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树种,选用花期较长的无毒灌木。

植物配置注重层次、色块。

六、道路系统规划
6.1交通组织
小区交通采用不完全人车分流的模式,在场地的东、西南、北设置3个出入口,内部交通主要以广场和步行道为主。

采用环型交通系统模式组织交通,结合交通节点、小区入口布置广场空间。

住宅区则尽量减少人流与车流交叉点,通过合理设置地下车库出入口并结合地上大面积铺装广场,使车流和人流都能方便、快捷地到达目的地。

小区内机动车在外围形成环道与两条主干道相连接,使得车流不进入中心花园区域,内部设置环形步行道,以将车流对小区的影响减小到最低。

商业主要沿基地东侧与北侧的城市规划道路沿线展开,通过大尺度的退让城市道路,结合商铺形成商业步行街区。

6.2出入口设置
小区设置了三个出入口,城北大道上设置主要出入口,在北面道路和西南面滨河路设置次要出入口。

小区的道路交通系统分为三级。

第一级是环绕整个小区并联系各个入口及组团的主要环形道路,为6m宽的机动车道;第二级为4m宽的消防车道,兼做组团内的宅间道路;第三级是分布在绿化环境中的宅间道路、散步道、小路等,它与小区内部的休闲步道等一起构成了住区内部的相对独立、安静的步行系统。

各个
组团级道路自成体系,通过小区主干道相互联系,既保证了组团的宁静、安全,互相之间又有联系,体现了小区内部交通系统的独立与完善。

6.3机动车停车
本项目停车采用地面停车与地下停车相结合的方式解决。

共计2706个停车位。

地面停车:地面机动车停车位主要设置在沿街商业广场和小区6米宽机动车道旁边,结合绿化设置了地面生态停车位,地面停车位为394个。

地下停车:利用高层建筑以及部分多层洋房建筑设置一个大型地下停车库,共设置5处机动车地下车库出入口,地下机动车停车位为2312个。

小区总停车位为2706个。

根据铜仁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停车位配比要求,商铺、物业管理用房和社区服务用房按每100平方米0.7个车位计算,其所需停车位18750.94/100*0.7=132个;住宅按照一户一个车位计算,需要停车位2464个;幼儿园按照每100名学生5个车位计算,其所需停车位16*30/100*5=24个,总共需要2620个,能满足规范要求。

同时保证每一期住户与商铺的停车位需求。

七、绿化景观规划
小区内绿化系统大致由以下三部分组成——中心绿化、组团绿化和道路绿化。

中心绿化——由中心花园、中心广场等组成完整视觉景观,满足小区中心区域功能需求,流线曲径点缀绚丽多姿的生活景象。

组团绿化和道路绿化以线状和片状的形式镶嵌到小区的各个角落,与中心景观区相辅相成,公共构成了小区完整的绿化系统。

设计综合各种因素,采用中心景观→景观带→景观轴线→景观片区→景观节点的方式的方式营造点、线、面完美的立体景观体系。

依托龙川河等外围景观,结合小区规划灵活布置小区中心绿地及若干组团绿地,努力为住户营造公园里的家。

从总平面上看,无处不存在精心设计的环境,而三条纵横的景观轴线将各个空间进行整理、连接,各种几何形绿化与其带状组团绿化相互映衬,显得丰富多彩,通过步行、游憩、入户系统的分隔与串联,步移景异、曲径通幽,“景”则串联各种空间,“档”则创造幽静的情趣空间。

八、竖向规划
基于目前现状的用地条件,竖向规划的主要原则是:服从分区规划的总体竖向规划要求,按照小区规划的布局和用地情况,结合土方平衡和场地排水做好总平面设计,使规划道路、场地、建筑与现状地形充分协调,有机的融入自然环境,并尽量减少土方工程量。

规划区整体地势平坦,高差较小,小区结合现状地形整体控制中间高两边低,道路设计道路纵坡在02%-8*之间%,满足排水要求。

控制0.3m-1.0m室内外高差。

滨河路最低设计标高为452.00m,龙川河在本段的最高洪水位标高为449.00m,满足防洪要求。

九、水土保持规划
总体上严格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认真做好工程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做到水土保持设施与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验收、同时投产,从源头控制水源地新的水土
流失的发生。

具体治理模式为:对填方边坡,采取挡墙防护、块石护坡、草皮护坡等措施;开挖边坡根据需要采用削坡开级、砌石护坡、喷浆护坡、植草或攀援植物护坡等措施;堆料场一般为临时性占地,可采取块石或土装草包进行周边防护,在施工结束后,进行土地整理,恢复其原有使用功能;弃渣场可进行挡墙防护,并根据地形设计排水设施,弃渣结束后应覆土绿化。

本项目土石方填方多于挖方43544.16
立方米,尽量保证土方平衡。

十、市政配套及公共服务设施
10.1地块临街沿线商业主要服务于小区居民,同时也面对区域性的客户服务,主要包含便利店,金融网点、药店等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配套。

10.2文体教育
幼儿园规模依据《铜仁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确定,适龄儿童按居住人口的5%计算:
2464户*4人/户*5%=493人493人/30人/班=16班
16个班幼儿园布置在1#和39#住宅之间,靠近城北大道,方便接送,其室外活动场地面积约为1475.01㎡。

小区内部没有配套小学用地,设计安排在职校片区规划荆坪小学内解决小区住户上学问题。

运动设施结合组团景观设置,布置有小型活动广场、运动器械等设施。

10.3物业管理用房与社区服务用房小区的物业管理用房设置1#,面积为1054.60㎡;社区服务用房设置在2#,面积为703.50㎡。

10.4公厕依据《铜仁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300户至1000户设置一处,大于1000户时,每增加1500户增设一处。

确定本小区共设置两处公厕,一处结合物管用房设置,另一处结合西北角32#商铺布置。

10.5地埋式垃圾站共设置两处,一处布置在一期滨河路地下车库出入口附近,另一处布置在二期滨河路地下车库出入口附近,方便垃圾运送。

十一、
各专业工程规划及管网综合
11.1给排水工程规划
11.1.1设计依据
(1)有关单位提供的给排水原始资料(2)相关专业提供给本专业的条件
(3)《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01年版(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6)《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7)《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年版)
(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14)(2018版)
(9)《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
(10)《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11)《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
11.1.2设计范围
建筑室内外生活给、排水系统,消火栓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11.1.3给水设计
(1)水源:
本小区以市政自来水作为给水水源。

从市政给水管网引条DN200的给水管,在小区内形成管径DN200室外环状给水管网,为小区室外生活给水系统、室外消火栓系统、室内生活给水系统及消防系统供水。

(2)用水量
生活用水量: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取150L(人/日),规划建筑户数为2464户,取3.5人/每户,则最高日生活用水量为1293.6m3/d。

消防用水量:室内消火栓用水量:40L/S,火灾延续时间2小时;室外消火栓用水量:30L/S,火灾延续时间2小时。

(3)生活给水系统
小区的高层均分区给水。

(4)消防系统
室外设置有地上式消火栓,间距不大于120m。

建筑内设有室内消火栓灭火系统。

室外消火栓系统与小区给水系统合用一套系统。

保证在发生火灾时能使任何一个消火栓有足够的水压和水量。

消火栓的布置保证有两支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到达室内任何部位。

消火栓栓口直径为DN65,水带长度为25m,水枪喷嘴口径为19mm。

室外设有消防栓系统专用水泵接合器,以便消防车利用室外消火栓取水直接救援;小区最高栋住宅屋顶设18m3的消防水箱,以保证火灾初期消火栓用水的水量和水压。

楼梯间、电梯间等部位配置有一定数量的手提式灭火器用于扑救初期火灾。

(5)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①系统及设备选择
地下室设备房内设置有喷淋水泵,湿式报警阀设在地下室设备房内。

根据规范要求,地下车库应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危险等级为中危Ⅱ级,喷淋用水量为30L/S,火灾延续时间一小时。

喷头采用68℃级普通闭式喷头。

②系统组成及控制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由消防水池、喷淋水泵、湿式报警阀、信号蝶阀、水流指示器、闭式喷头、末端试验装置、屋顶水箱和水泵接合器组成。

11.1.4排水设计
(1)污水量
最高日生活污水量为最高日生活用水量的90%计,最高日生活污水量为1164.24m3/d。

(2)雨水量
暴雨强度公式为:
1887(1+0.707lgP)
q=Q=qΨF
(t+9.35P0.031)0.695
t——t1+mt2;
q——设计暴雨强度(L/S.ha);
Q——雨水流量(L/S)
Ψ——系径流数0.65~0.70;
F——汇水面积(ha);
P——重现期(年)P=2
t——降雨历时(分钟);
m——延缓系数
(3)排水系统
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制:
生活污水由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道,污水管径为200mm-300mm。

由于本项目周边市政道路和市政管网设施正在建设中,目前,在13#与15#之间已建污水处理设施处理一期的生活污水,二期与三期的生活污水待周边市政道路和市政管网设施建设完成后,与一期的生活污水一同接入市政污水管道。

道路雨水经雨水口收集至雨水管,汇入市政雨水管道,最后排入龙川河。

道路雨水经雨水口收集至雨水管,最后排入市政雨水管道,雨水管径为300mm-400mm。

室内生活排水管道:立管顶端设置伸顶通气管。

屋面雨水、空调冷凝水均采用有组织排放。

为减小噪音,排水管采用PVC-U新型复合排水管。

11.2电力电信工程规划
11.2.1设计依据
国家现行的设计规范和标准;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
《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2014(2018版)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
《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242-2011)
(2)建设单位委托设计条件;
(3)有关专业提供的技术资料和要求;
11.2.2设计范围
(1)配、变电系统
(2)建筑物的配电照明
(3)建筑物防雷及接地
(4)有线电视、电话、网络、楼宇可视对讲系统
(5)消防火灾报警及联动控制
(6)电力管线敷设
11.2.3供电设计
(1)供电电源:本工程中10KV开关站供电电源由供电局临近110KV变电站引来,采用两路10KV高压电缆进线。

(2)用电负荷计算及负荷等级
①负荷等级:本工程中消防用电负荷,保安系统、通信系统、普通电梯、生活水泵、计算机管理系统用电负荷等为一级。

高层住宅内小区路灯照明、剧院疏散照明等负荷为二级,其它普通用电负荷为三级。

②负荷指标:采用需要系数法和单位面积负荷密度法进行计算。

该工程用电标准如下:住宅按6KW/户,商业90W/m²,地下车库15W/m²。

本工程采用公变、专变相结合的供电方式,住户负荷由公变供电,其它负荷由专变供电。

公变计算负荷约14784kW,选用8台800KVA变压器;
专变计算负荷约3119kW,选用2台1000kVA变压器。

(3)变配电所
在靠近南面入口的地下室配电房内设一10KV开关站(10KV配、变电所),内设公变8台800KVA,专变2台1000KVA的变压器。

(4)线路敷设
公变配电电缆由变电站引出至小区电气管网并敷设,专变配电电缆均在地下室沿桥架敷设。

11.2.4配电系统
本工程中用电设备均为220/380V电压,配电系统采用三相五线制配电系统,从变配电所低压配电室以放射式配电,消防负荷由两回路供电,互为备用,自动切换。

11.2.5防雷及接地
本工程建筑物均为一类高层住宅和其他重要或人员密集场所,计算防雷等级为二类。

(1)防直击雷
在屋面设避雷带,利用建筑物结构柱内主钢筋作为引下线,利用基础内钢筋作为接地极,利用地梁钢筋作为接地连线。

引下线之间间距不大于18m,屋面网格间距为12mX8m或10mX10m。

(2)接地及安全
①配电系统采用TN-S制,对建筑物进行总等电位联结。

②建筑单体采用联合接地方式,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

卫生间进行局部等电位联结保护。

③变配电所利用自然接地体作接地装置,配电所分别至少有二处与接地装置相连接。

④消防控制室采用联合接地方式,接地干线为BV-1×25mm2的铜芯塑料绝缘电线。

11.2.6火灾报警及控制系统
本工程在高层住宅、地下车库、商场等建筑设火灾报警及控制系统。

(1)小区建筑物属一级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保护对象,选择集中报警系统,在物
管用房内设消防控制室;消防控制室内设有火灾报警控制器、消防控制台、消防对讲电话主机及消防广播柜等。

各防火分区根据要求设置区域显示器。

消防控制室能随时监视各楼各处火情,显示各消防设施的工作状况,自动或手动控制现场各消防设备的启停。

(2)住宅楼大堂、楼梯前室及地下车库按规范要求设置感烟控测器或感温探测器、手动报警器、警铃。

在配变电室、电梯机房及消防控制室等部位设置消防电话。

在消火栓箱旁设消火栓报警按钮(带消防电话插孔)。

(3)在各楼层及地库各防火分区设消防应急广播和消防电话,广播和电话主机设在消防控制室内。

当发生火灾时,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可根据火灾发生的区域,自动或手动进行火灾广播,及时指挥、疏导人员撤离火灾现场。

(4)在消防控制室,对消火栓泵、自动喷洒泵、加压送风机、排烟风机,既可通过现场模块进行自动控制也可在联动控制台上通过硬线手动控制,并接收其返馈信号。

非消防电源带分励脱扣,火灾时通过联动模块自动切断。

消火栓泵还应能受现场消火栓按钮的控制。

(5)消防报警系统的传输线路采用阻燃铜芯塑料绝缘电线,穿金属管暗敷,混凝土保护厚度不小于30mm。

11.2.7其他弱电
(1)电话系统
住宅按每户一部电话考虑,公建部分按一门/40m2考虑。

(2)数据网络系统
标准住宅每户主卧室和书房(小卧室)设一个网络插座。

公建部分按实际需要配置,网络光纤机房与电话机房共用。

(3)有线电视系统
信号源接自市有线电视网络,通过前端放大、混频等处理,提供本地区有线电视节目。

70+5db 有线电视插座设置:标准住宅,每户在客厅、主卧室各设一个电视终端插座。

商业网点等公共场所视布置及功能设置电视插座。

电视终端的信号电平为64db。

有线电视机房和电话机房共用。

(4)楼宇对讲系统
在住户室内设有可视(或非可视)对讲室内机,在住宅单元大门设可视对讲门口机和IC卡读卡器。

实现IC卡门禁管理和开锁。

在管理中心设可视对讲管理主机,实现住户与客住户与管理中心的通话。

(5)闭路监控系统
本工程设有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监控室与消防中心共用设于物管用房内,在住宅大堂、电梯轿厢、地下车库、超市、商场等处设摄像机。

(6)停车场管理系统
在小区的各出入口,设置具有图像识别的车辆管理收费系统。

多个出入口实行联网管理。

收费卡按用户卡和临时访客卡设置,并与小区门禁卡系统兼容,实现“一卡通”管理,地下车库入口处设置满位指标。

(7)其他弱电系统
本工程弱电系统还包括:紧急广播及背景音乐系统、防盗报警系统、三表自动抄表系统、小区物业管理自动化等。

11.2.8电气节能
(1)根据负荷情况合理选择变压器容量、台数,空调等季节性负荷采用专用变压器供电,使其接线能适应季节负荷变化,能按经济运行原则灵活投切变压器。

(2)合理选择变压器负荷率,使其在保证一次性投资经济的同时尽量达到经济运行。

(3)本工程供电变压器采用SCB11系列节能型干式变压器。

(4)选用铜芯电缆,减少电能损耗。

(5)楼梯间、电梯间、住宅的内走道采用节能自熄式人体感应开关。

(6)本工程灯具均采用高效光源灯具,主要采用节能灯及节能型三基色T8(T5)灯管荧光灯,所有灯具采用电子镇流器。

11.3燃气工程规划
11.3.1设计依据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
《城镇燃气技术规范》(GB50494-2009);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2014;(2018版)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燃气燃烧器具安全技术条件》(GB16914-2012);
《总图制图标准》(GB/T50103-2010);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

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与监察规程
建筑专业提供的条件
11.3.2用气量统计
本工程位于铜仁市石阡县,用户为主要为居住用户。

住宅共2464户,每户各设双眼煤气灶一台、热水器一台,按每户3.5人设计,一户约0.55m3/d,每日总用气量为1355.2m3,取同时工作系数取0.12,最大小时用气量约162.62m3。

11.3.3气源
由市政煤气公司城市煤气管网供给,就近接入用户。

煤气发热量:17.5MJ/m3。

11.3.4供气方式
输送介质为天然气,设计采用二级调压、低压供气方式。

就近从城市中压煤气干管引入。

由煤气调压计量间计量后,送至各用户,再供给煤气灶具,并在各用户处设置调压器。

本次设计压力为0.4MPa(为中压A级)属于GB1类压力管道;调压柜出口压力为2.4KPa。

本次工程中压管由市政道路接入,沿小区主入口进入调压柜调压后再进入低压管网。

调压柜型号为RTJ-600D;其进口为压力0.2MPa,出口压力调至2.2KPa调压器的阀门,法兰应选择公称压力不小于1.6MPa的产品,且调压柜不应使用灰铸铁材质的阀门;调压设施的燃气管道应符合现行GB/T8163的规定;调压设施的管件的选用应符合SY/T0510等有关标准的规定;非标钢制异径接头、凸形封头和平封头可参照GB150的有关规定;管件不应采用螺旋焊缝钢管、铸铁、直缝钢管制作,应采用无缝钢管制作。

调压柜内部各阀门和部件需要做跨接,并需要做防雷接地。

进、出调压箱之钢塑转换钢管段及钢管埋地部分采用胶粘带防腐;防腐层伸出地面0.2米;并外罩PVC硬质套管,套管须填实并封口。

11.3.5煤气管道
设计选用DN100管道,管网引入煤气调压计量后,送到各用户,在楼层设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