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知识的性质、分类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知识的性质、分类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一、名词解释
1.知识
答: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属认知经验。

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反映活动而产生,是主客体相统一的产物。

对于知识的实质有不同的理解,知识有不同的分类:①就反映事物的深度而言,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②就表述形式而言,可分为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③就其概括水平而言,可分为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④就其层次关系而言,可分为上位知识、下位知识和并列结合知识等。

从总体上来说,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发展,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实施德育、智育、美育等的基础。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也称为描述性知识,狭义的知识就是指这类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的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

2.神经网络理论
答:神经网络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通过计算机模拟提出的一种知识表征理论,认为知识在人脑中以神经网络形式储存,神经网络由可在不同水平上被激活的结点组成,结点与结点之间有联结,学习是联结的创造及其强度的改变。

有些认知心理学家对知识在人脑中表征的基本形式感兴趣,他们的大多数研究是通过计算机模拟进行的。

也就是说,计算机程序可以将信息编成神经网络的代码。

这些神经网络与生物神经网络有许多相似点。

在计算机中研究
的神经网络包括如下成分:①有与神经元相似的结点或单元,但它们与神经元不同,只有一种性质,即可以在不同水平上被激活(神经元则有多种性质)。

如果结点在高水平上被激活,则人可以意识到被激活的东西;结点也可以在低水平上被激活,此时人处于无意识状态。

②结点与结点之间有联结。

两个结点可以通过同时兴奋相联结,也可以通过一个兴奋与一个抑制的方式相联结。

结点之间的这些联结是长时记忆的原材料。

③学习是联结的创造及其强度的改变。

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增强相似,联结加强的基本方式之一,是同时激活若干结点。

这种理论可以解释字母和词形的识别。

3.概念形成
答:概念形成是指个体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的过程,是概念学习的一种方式。

概念形成这一过程涉及到抽象、概括和辨别几种思维活动。

抽象使个体发现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概括使个体把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归入某一范畴,从而易于认识和把握;辨别使个体对不同类别的事物做出区分,以确定它们属于哪一个范畴。

需要指出的是,概念学习与概念名称(或概念词)的学习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有意义学习。

获得概念,不论是经过概念形成的方式还是概念同化的方式,其最终结果都是理解一类事物共同的关键特征或本质特征。

而概念名称的学习属于符号表征学习,即用符号代表概念。

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符号代表,例如狗的概念可用“狗”或“dog”代表。

同一符号表示的概念也可以发生变化,例如“圆”这个符号,对于未学有关平面几何知识的儿童来说,他们没有将平面上的图形和立体的球形分化,只有圆的模糊概念。

4.上位学习
答:上位学习也称“归总学习”、“总括学习”,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一种学
习方式,指新学习的知识在概括程度、包括程度上高于原有知识的一种学习。

新学习的内容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观念产生一种上位关系。

上位学习可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归纳组织或综合各组成部分后完成。

例如,儿童在知道“青菜”、“萝卜”、“菠菜”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这个总括性的概念时,新学习的概念总括了原有的概念,新的概念就有了意义。

又如,在小学里教面积概念时,教师让学生比较台面、桌面、教室地面、墙面、操场等等的面积大小,最后概括出“面积就是平面图形或物体表面的大小”这一命题,即面积的定义,这样的学习也是上位学习。

一旦一般面积概念形成以后,再学习具体图形,如三角形、圆形等的面积概念时,这种学习又转化为下位学习。

5.陈述性知识
答:陈述性知识也称“描述性知识”,也称“事实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作为事实回忆之基础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包括各种事实,提供有关认知对象是什么、具有什么特征的静态信息。

陈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性质、内容、状态和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

美国心理学家J.R.安德森指出,绝大多数的陈述性知识都可言传,却不一定都用语言的形式表征。

它可是抽象命题,也可是记忆表象。

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大多同意把人类习得的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用于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如“中国的首都在哪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什么?”、“人的心脏结构与血液循环有什么关系?”等问题,都需要有陈述性知识。

这类知识大致与我们传统上讲的知识概念(即狭义的知识)相当。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中被启动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的意义的建构;第二阶段,新建构的意义储存于长时记忆中,如果没有复习或新的学习,这些意义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出现遗忘;第三阶段,意义的提取和运用。

6.命题
答:命题是思维活动的基本意义单位。

命题是一种符号表征,用来表示两个或多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命题这个术语来自逻辑学,指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由系词把主词和宾词联系而成。

例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这个句子就是一个命题。

在认知心理学中,命题是指语词表达的意义的最小单位。

一个命题是由一种关系和一组论题构成的。

关系一般由动词、副词和形容词表达,有时也用其他关联词如介词表达;论题一般指概念,一般由名词和代词表达。

美国心理学家J.R.安德森认为,命题有两个基本特性。

①命题是用句子来表达的,但比句子抽象,只具有句子的意义而不是句子本身。

两个不同的句子可由同一命题来表征。

如“小李看见了小王”和“小王被小李看见了”,虽然句子不同,但表达的是同一个命题。

②命题是根据一定的规则构成的。

虽然各命题所依据的规则可能不同,但每个命题都有一种形式化的规则结构。

命题可用命题格式来表示。

例如,“丁丁弹钢琴”可表示为:弹(丁丁、钢琴)。

其中“弹”称为命题的关系项,“丁丁”、“钢琴”这两个由关系项联系起来的概念称为单元。

7.命题网络
答:命题网络是指命题网络模型中命题表征表达的概念之间的关系。

用网络图来表示,网络中的结点表示概念,连线即概念之间的联系。

命题中的概念已储存在记忆里,命题网络却是新的。

记忆一个句子就是记忆与之相关的一组命题及其组成的命题网络。

8.下位学习
答:下位学习也称“类属学习”、“归属学习”,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一种学
习方式,指新学习的内容从属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包摄性较广、概括性较高内容的一种学习。

下位学习其效率取决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起类属作用的观念的形成和巩固。

例如作为原有概念的“花”和新概念“百合花”之间就是下位关系,学习时只需把“百合花”纳入“花”的概念之中,这样既扩充了花的概念,又理解和掌握了百合花这个新概念。

下位学习可依据新知识对原有知识的影响而分为派生性归属学习和相关性归属学习两种:①派生类属学习,即新的学习材料作为原先获得的概念的特例,或作为原先获得的命题的证据或例证而对其加以解释。

②相关类属学习,即新的材料类属于原有的具有较高概括性的概念中,使原有的观念得到扩展、精确化、限制或修饰,同时新的命题或概念也获得意义。

9.程序性知识
答:程序性知识也称“功能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说明各种智力作业怎么做的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相对。

程序性知识包括各种认知技能,提供有关某个认知操作是如何进行的过程性信息。

程序性知识多不能言传,如怎样解答数学应用题,如何操纵某台机器等,可由陈述性知识转换而来。

当把同样的知识反复地在一个程序性活动中使用,就会逐渐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从而失去把它报告出来的能力。

程序性知识的获取要经过认知、联结和自动化三个阶段。

其动态特征包括:知识的提取具有短时记忆中陈述性知识提取的特点;不同程序性知识之间可互相干扰或促进;可泛化和分化。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一般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第二个阶段是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的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第三个阶段是程序性知识发展的最高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的程度。

10.脚本
答:脚本是指表征反复出现的有序事件的图式。

这一概念是由香克和阿伯尔逊提出的,脚本不同于客体图式,它表征的事件有一定的时间顺序。

如“去电影院看电影”这个经常出现的事件,一般可以分解成如下的阶段:上影院、购票、进场、观看影片、退场。

由于这样的步骤多次重复出现,人头脑中形成有关上影院看电影的定型图式。

11.概念学习
答:概念学习也称“概念获得”、“概念掌握”,是有机体掌握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的过程。

在动物辨别学习情境中,概念学习表现为动物对具有共同属性的多个刺激做出同一反应。

人类的概念学习则是指个体发现和理解同类事物共同的关键特征、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特征以及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一种有意义学习可分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方式。

概念形成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经过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过程总结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而概念学习则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将代表新事物的概念纳入到自己的概念体系,从而达到对新事物本质属性的理解。

为促进概念获得,普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提供肯定实例,增强感性经验;②运用变式,概括共同特性;③提供反例进行比较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的比较;④恰当地使用概念有利于巩固新概念的获得;⑤使新、旧概念系统化有利于稳定的知识结构的形成。

12.并列结合学习
答:并列结合学习也称“组合学习”、“联合学习”,由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是指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概括层次相同,二者既非上位关系,又非下位关系时,通过并列或联合而产生的学习。

许多新的命题和概念的学习都导致这类意义。

这些命题和概念是有潜在意义的,因为它们是由一些已经学习过的观念合理结合而构成的,这些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