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版创新设计】201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精练第2单元古代诗歌鉴赏第1节鉴赏形象板块精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精练
板块 1 鉴赏人物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葡萄图
徐渭①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①徐渭(1521~1593),明代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
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
性情放纵,屡试不第。
(1)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联系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选取的“明珠”这一意象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鉴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分析诗歌形象要注重分析诗歌所描写的事物的特征,把握住诗中的关键词句,如头两句中的“落魄”“啸晚风”,直接写出了诗人形象,后两句中的“无处卖”“闲抛闲掷”,则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自己的不得志。
此外,还要注意结合诗歌下面的小注,做到知人论世。
(2)解题时要注意“明珠”所用到的手法,再结合诗人生平怀才不遇的境况,可以得知诗
人用“明珠”来喻己。
回答时先解释“明珠”的内涵,再回答出诗人情感即可。
答案:(1)这是一位落魄潦倒但又狂放不羁的诗人形象。
第一句中的“落魄”一词写出其潦倒不得志,“独立”“晚风”写出其晚年寂寞孤苦,“书斋”“啸”字则写出诗人恃才傲物、狂放不羁的个性。
(2)诗中的“明珠”用比喻手法,表面上是比喻所画的葡萄,实际上喻指诗人的才识;这
样的“明珠”却无处可卖,蕴含着诗人激愤、苦痛、狂傲的情感,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
2.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①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写该词时陆游42岁,因投降派罗织罪名被免官,被迫隐居。
②玉瀣(xiè):美酒名。
③黄庭:即《黄庭经》,道家的经典著作。
(1)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对人物的生活环境、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
因此要答好此题,主要是读懂诗歌中的每一句话,从“家住”到“一开颜”写的是诗人的隐居生活及其旷达闲适的心情,而后两句却表达了诗人的落寞。
(2)此题考查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答好此题的关键是把握好人物形象的
特点,尤其要读懂下阕的含义。
答案:(1)是一个表面旷达闲适、内心却抑郁不平的隐士(或:落寞英雄)形象。
(2)抒情主人公隐居“苍烟落照”之间,丝毫不理“尘事”,终日与美酒、《黄庭经》相伴,
以及“贪啸傲,任衰残”的所谓随处开颜的举止,貌似轻松洒脱,实际上是一种无奈;
“老却英雄”四字更明显地道出了诗人对统治者徒使英雄垂暮、无所作为的满腔悲愤。
3.(2010·苏锡常镇二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
(唐)张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1)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但形象有所不同。
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应重点关注两首诗的三、四句。
第(2)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两首诗都是先景后人、以景衬人,这一相同点不难看出;白诗采用了细节描写(“欲语低头笑”),也属显而易见,较难的是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
答案:(1)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或“多情”)、腼腆羞涩(或“羞涩”或“腼腆”)
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或“友爱”)、勇敢的采莲姑娘。
(2)①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者答
“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②白诗后两句采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勾画人物形象,张诗后两句采用白描手法。
4.阅读下面的两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商调】
梧叶儿嘲谎人
无名氏
东村里鸡生凤,南庄上马变牛,六月里裹皮裘。
瓦垄上宜栽树,阳沟①里好驾舟。
翁来大肉馒头,俺家的茄子大如斗。
【注】①阳沟:屋檐下流水的明沟。
【正宫·醉太平】
讥贪小利者
无名氏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
无中觅有,鹌鹑嗉①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②脂油。
亏老先生下手!
【注】①嗉:鸟类食管后段暂藏食物的膨大部分,状如袋子。
②刳:剔挖。
这两首小令分别塑造了什么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题时,我们首先要注意诗歌的标题。
“谎人”即吹牛撒谎的人,“贪小利者”则是那种吝啬、贪婪的人。
另外,要考虑诗歌所用到的手法。
最后,应注意诗人对诗中人物形象所持的态度或情感,从标题中的“嘲”和“讥”也可得出答案。
答案:《嘲谎人》主要是用夸张手法塑造了一个吹牛撒谎的可笑人物形象。
《讥贪小利者》主要是用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个贪小利者的可耻形象。
分别表达出人们对这两类人的嘲讽和厌恶。
板块 2 鉴赏事物形象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①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咏竹
(梁)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捎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②泪,羞入上宫③琴。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①篁:竹子。
②湘妃:古代舜的二妃,娥皇和女英。
传说湘妃泪洒竹上,成为斑竹。
③上宫:宫殿名。
请分别说明“竹”这一艺术形象在两诗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题时,要把握“竹”所创设的意境和氛围,还要注意“竹”的形象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此外,“竹”在传统意义上的特殊内涵也不可忽视。
答案:王诗中的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刘诗中的竹象征正直清高、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人格,表现诗人对这种品格的持守或崇尚。
2.(2010·深圳一调)阅读下面的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声声慢(节选)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这两首诗词都写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意象“江南雨”。
请你根据对这两首诗
词的理解,说说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江南雨”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具体说明这二首诗词描写的“江南雨”各自蕴涵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第(1)题时要抓住表现诗词意象特点的字眼,如“雨纷纷”“细雨”“点点滴滴”
等。
解答第(2)题时既要注意诗词中跟抒发感情有关的“欲断魂”“冷冷清清”“愁”等词语,又要知人论世。
答案:(1)江南雨的特点:细密、轻柔、朦胧、淡雅、令人惆怅。
(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也可)
(2)两首诗词中的“江南雨”所蕴涵的感情分别是:①杜牧:羁旅情愁,行人思家之凄迷
之情;②李清照:国破家亡之孤寂与伤感。
(意思相近即可)
3. 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
龚自珍
漠漠春芜①春不住。
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
偏是无情偏解舞,濛濛扑面皆飞絮②。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
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③。
【注】①漠漠春芜:茫茫一片春草。
②此句用宋晏殊《踏莎行》“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的词意。
③此二句用唐杜秋娘《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诗意。
这首词中“孤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题时要注意“孤花”的特点,诗中用了“明如许”来写出了孤花的明丽,还用了“藤刺”“飞絮”等意象来和孤花形成反差;但是这美丽的孤花却生长在“墙角”,并“无人来折取”,写出其无人欣赏,诗人写花,其实亦在写人。
答案:“孤花”是词人自己的人格写照。
在满院荒芜之中,一朵明艳、绚烂、寂寞、充满生机的“孤花”与四周的沉闷芜杂形成强烈的对照。
那正是词人自己的生机、绚烂、寂寞与“阳春暮”时的沉闷芜杂的对应。
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超然世外、高标独立、不合时宜者的形象。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兰若①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②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①兰若:香兰和杜若。
这是《楚辞》里边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
②蕤(ruí):花草下垂的样子。
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以及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题时要抓住表现“兰”“若”特点的字眼,如“生春夏”“芊蔚”“青青”等。
另外,回答思想感情要首先注意本诗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以及是如何抒情的。
通过诗中的重点词“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风采。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表面上以“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
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板块 3 鉴赏景物形象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舟中
戴复古
满船明月浸虚空,绿水无痕夜气冲。
诗思浮沉樯影里,梦魂摇曳橹声中。
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
数点渔灯依古岸,断桥垂露滴梧桐。
诗歌的颈联“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回答该题的语言可以这样组织:用整齐的句式列举意象,点明营造的气氛、描摹的画面,或写出意境体现的诗人情感。
答案:颈联用寥落的星辰、深碧的潭水、悲鸣的鸿雁、瑟瑟的秋风等营造出一种寒冷、孤寂、悲凉的意境。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途中
赵汝
雨中奔走十来程,风卷云开陡顿晴。
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鸣。
烟江远认帆樯影,山舍微闻机杼声。
最爱水边数株柳,翠条浓处两三莺。
(1)颈联“烟江远认帆樯影,山舍微闻机杼声”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把诗人丰富的情感寄托在具体的景物描写中。
请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颈联上句从视觉的角度描写了烟雾缭绕的大江、江中航行的帆船,表现了途中所见景物的美丽;下句从听觉的角度描写了农家传来的时断时续的机杼声,表现了山间的安宁。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概括诗人情感的能力。
解题时注意分析题干的提示。
答案:(1)颈联通过描写大江的烟雾、航行的帆船、远远传来的农家机杼声等,营造了一种缥缈、安宁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春日途中快乐的情感。
(2)诗歌首联从雨天忽然放晴写起,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颔联、颈联描写乳燕学飞、
鸠鸟唤妇、江面帆影、空山机杼声等,表现诗人春日途中所见及对所见景物的喜爱之情;
尾联突出描写了春天常见的景物——杨柳、黄莺,表现诗人对春天的喜爱。
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
普天乐·秋怀
张可久
为谁忙?莫非命。
西风驿马,落月书灯。
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
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
钓鱼子陵,思莼季鹰,笑我飘零。
(1)“西风驿马……红叶吴江冷”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解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两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分析景物形象,要抓住文中的重点意象,分析其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如诗中的“西风”“驿马”“落月”“书灯”。
分析人物形象,要注重分析诗歌描写的人物动作、心理、外貌等,从这些描写中找出人物的特征。
如从人物的动作“频”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追求功名的热切,从“不饶人”中可以看出岁月的无情等。
答案:(1)诗人用萧瑟的西风、孤独的驿马、泛红的秋叶、冷清的吴江等景物,营造出一种萧索凄怆的意境,表现了自己落寞的境况。
(2)第一句表现了诗人对功业无成而老之将至的感叹,第二句表现了诗人对时不我待的感
慨。
两句对照,塑造了一个富有才华、急于进取但最终无所成就、穷途落拓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颔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两道题要求我们分析氛围、情感。
分析诗歌的氛围,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具体来说要分析诗人笔下的人、事、景,本诗中“人”已去,“草”是“秋草”,“林”是“寒林”,“日”也是“斜日”,氛围自然是萧条、凄怆的。
分析诗歌中流露的情感,要从整体上把握,诗中涉及贾谊、汉文帝,情感自然也要涉及他们两个。
分析尾联,自然会感受到作者于曲折处流露出的讽世之意。
答案:(1)颔联通过对“秋草”“寒林”和“人去”“日斜”等景象的描写,以及作者的“独寻”“空见”,渲染出一种萧条、凄怆的氛围。
(2)表达了对贾谊的同情,对汉文帝的指责,对自身际遇的慨叹,对当今统治者的不满。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暗香①
姜夔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②。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③,正寂寂。
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注】①辛亥冬,词人应邀到范成大的石湖别墅做客,投主人之雅好,作《暗香》《疏影》二曲。
该词为其一。
②何逊:南朝梁诗人。
曾作《咏春风》诗。
在扬州时,居处有梅花一株,常吟咏其下。
后来他由洛阳再赴扬州访梅,却彷徨终日,不能成章。
③江国,指江南水乡。
“千树压、西湖寒碧”是词中的名句,请从炼字和意境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中重要语句的赏析,以及对整首词的意境的赏析,难度较大。
考生可以从句子中重要的词语入手,如此句中的“压”字,以及“寒碧”一词,赏析意境则需要联系全词来把握。
答案:“千树压、西湖寒碧”是词人回忆当年西湖繁梅盛开的情景。
一个“压”字,写出了梅之繁盛,令人赏之不尽。
“寒碧”则写出了湖水的清冷似冰,澄澈如玉。
千树红梅与寒冷碧波相互映照,冷峻中透着热烈。
显示出旧时情景之美好,更衬出今日思念之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