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第一篇:乡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文章标题:乡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尊敬各位领导:
你们在百忙之中莅临XX乡检查指导产业发展情况,是对XX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重视和支持。
在此,我谨代表乡党委、乡人民政府,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近年来全乡产业发展情况向你们作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一)乡情概况
XX乡位于XX县东南部,辖区国土面积251.95平方公里,全乡共有13个村委会,222个自然村,290个村民小组。
2006年末,全乡居民9913户,其中农业户数8807户;全乡总人口35746人,其中农业人口34860人,人口密度141人/平方公里;有耕地26483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76亩。
全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发育程度较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总量小,财源结构单一,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人民生产生活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乡村公路通行能力弱,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设施落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大,群众增收困难,部分群众尚未脱贫,少部分群众还没有解决温饱,扶贫开发任务艰巨;市场体系不健全,城镇化水平低,农副产品流通不畅;自我发展能力弱,群众思想观念陈旧,科技文化素质不高,消费水平低,发展、建设资金严重短缺;招商引资难度大,投资环境有待改善;“普九”、小集镇建设方面的负债压力大;水土流失严重,人地矛盾突出,经济发展滞后。
(二)发展状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历届党委政府的努力,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
观,确立了“党建领乡,生态立乡,基础稳乡,科教兴乡,产业强乡”的发展思路,全乡各族人民真抓实干,扎实,全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6年末,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9774万元,比上年8865.58万元增908.42万元,增10.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7万元,完成预算数259万元的126.3%,比上年235万元增92万元,增长39%;农村信用合作社各项存款余额2720万元,同比增长30.3,各项贷款余额2302万元,同比增长37.2;农民人均纯收入1536元,比上年的1414元增122元,增8.6%。
二、产业发展状况
XX乡境内干湿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季、霜期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年降雨量平均在1250毫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由于全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发育程度较低,群众观念落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结构单一,群众增收十分困难。
近年来,为有效破解群众增收困难这一难题,乡党委、乡人民政府立足自身优势,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在适宜区大力发展烤烟、泡核桃、茶叶,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千方百计加快工业经济和非公经济发展。
(一)烤烟产业
始终按照“稳基础、建支柱、创品牌、增效益”的要求,逐步壮大“红大”种植基地,强化各项科技,增加投入,精心培育烤烟产业,使烤烟产业真正成为富民兴乡的支柱产业。
坚决贯彻“双控两提高”方针,实行连片轮作,切实加强烤烟大棚育苗管理,严把预整地、移栽质量关。
2006年,全乡种植烤烟6600亩,实现收购总产值1003.61万元。
今年,全乡共栽种烤烟6700亩,指令性产量183万斤,预计实现收购总产值1050万元。
(二)泡核桃产业
根据《XX县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积极宣传泡核桃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和先进典型,强化全民参与意识,始终把泡核桃产业作为富民兴乡的又一支柱来培植。
按照“合理化布局、规模化推进、标准化种植、科学化管理”的方针,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在田
边地角、干沟箐边和荒山荒地种植向适宜耕地种植转变;把泡核桃发展作为家庭副业向培植支柱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转变;注重面积的数量型向高产优质的效益型转变。
层层举办样板,以点带面,规模发展,到2006年底,全乡累计种植泡核桃9万亩,2003年到2006年全乡共规范化、科学化种植泡核桃7.15万亩,提前一年实现了人均2亩的目标。
其中,500—1000亩的连片种植有18片,1000亩以上的有3片。
今年预计实现产量400吨,产值1000万元,户均收入达1135元,人均收入达286元。
(三)茶叶产业
XX是全县茶叶种植大乡,茶园面积位居全县第一,但群众商品意识淡薄,栽培技术落后,疏于管理,多年来大部分茶园效益低下。
对此,乡党委、乡人民政府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紧紧抓住普洱茶走红、晒青毛茶价格暴涨的机遇,着力加强茶园建设;把招商引资、茶园低改、品种改良、生态茶园建设及发展精深加为茶叶产业培植的重点,全面
加快全乡茶叶产业化进程。
先后完成华山茶场、小古德茶场、大比舍茶场、小比舍茶场无公害生态茶园建设4100多亩。
建成以德安阿比庄为中心的700多亩无性系良种生态茶园。
同时,完成低产茶园改造3000多亩。
2006年末,全乡茶叶面积达20680亩,可采摘面积17233亩,茶叶总产量79.8万公斤,实现茶叶产值1197.9万元。
今年,预计全乡茶叶总产量80.6万公斤,预计实现茶叶总产值2760万元,仅春茶一项就实现茶农收入1520万元,最高茶农收入突破8万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365元。
由于茶叶市场前景看好,茶农种茶积极性空前高涨,县下达的1000亩低改面积和2700亩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叶面积,已无法满足群众需求,群众自主发展面积预计500亩左右。
(四)工业经济和非公经济
按照“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效益”的方针,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发展条件,千方百计吸引外商投资。
鉴于全乡境内林业产业开发空白和水利资源丰富的实际,近年来,重点突破,成功
引进了投资1000万元的华庆公司茶叶生产加工台资企业、投资300多万元的XX乡林产品开发公司和投资200万元的马街河小型水电站。
切实做好“安商”,着力解决引进的林产品开发公司原料收购、运输成本较高的发展“瓶劲”问题。
根据县人民政府制定出台《XX县松脂采割管理办法》的要求,我乡可采割面积达1.5万亩,全面实现采脂预计产量600吨,产值360万元,仅松脂采割一项每年可增加农民收入100元。
目前,全乡逐步启动了松脂采割。
非公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2006年末,全乡个体工商户已达271户,从业人员350人,私营企业9户,从业人员202人,注册资金达860万元。
投资13.6万元建成1个乡级农家店和21个村级农家店。
2006年末,全乡实现工业总产值1749万元。
今年,预计增加1315万元。
三、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成立了由乡人民政府乡长任组长,分管副乡长任副组长和实施组长的产业发展领导组和实施组。
形成了由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格局。
(二)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科学论证、合理规划产业发展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
(三)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产业发展。
同时,加强科技培训,不断增强群众的科技意识,提升产业化水平。
(四)与各项有机结合把产业发展与加强党的建设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党员人均发展两亩以上的特色产业。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下,全乡产业发展取得了新进展,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受自然、社会等因素的制约,产业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
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旱灾、洪灾、雹风灾、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着产业化发展。
(二)群众观念落后,市场经济意识淡薄
群众科技意识和文化素质不高,商品意识淡薄,存在着“种粮为糊口、养猪为过年、养鸡为买盐”的观念,“等、靠、要”思想严重;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给自足的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缺乏参与热情,疏于管理,产业发展不平衡。
(三)缺乏必要的投入
由于乡财政困难,上级扶持资金有限,群众经济收入不高,导致产业发展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优质产业化发展水平,使产业的效益与质量大打折扣,缺乏市场竞争力。
五、下步打算
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扶持政策,积极调整产业发展思路,不断创新方式,千方百计加快产业发展步伐。
一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依靠科技,加快产业化进程。
二是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对现有产业实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培育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提高产业化水平。
三是注重示范引导,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逐步组建产业协会,切实搞好信息、技术、销售等服务,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四是搞活农产品流通,积极建设各类产品交易市场,减少流通环节,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各位领导,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下,我们有决心和信心抓好产业发展,当然在中肯定存在许多差距,敬请各位领导多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在今后进一步把做好做实,真正实现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谢谢大家!
《乡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来源于网,欢迎阅读乡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WRD
第二篇:乡镇产业发展
长丰片区人大代表小组联组活动发言材料
(胡茂开)2012年8月8日
尊敬的简主席、各位代表:
你们在百忙之中莅临长丰片区人大代表小组联组活动,是对长丰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重视和支持。
在此,我谨代表长丰乡人大代表,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近年来全乡产业发展情况向你们作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一)乡情概况
长丰乡位于德江县城西北部,距离县城32公里,全乡共有14个行政村、1个社区,119个村民小组,共5676户,20262人。
有耕地25150亩,人均占有耕地1.2亩。
全乡经济总量小,经济结构不合理,财源结构单一,人民生产生活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乡村公路通行能力弱,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设施落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大,群众增收困难,部分群众尚未脱贫,扶贫开发任务艰巨;科技文化素质不高,消费水平低,发展、建设资金严重短缺;招商引资难度大,投资环境有待改善。
(二)发展状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历届党委、政府的努力,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了“党建领乡,基础稳乡,科教兴乡,产业强乡”的发展思路,全乡各族人民真抓实干,扎实工作,全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11年末,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5631万元,比上年增10.2%;财政预算收入132万元,完成预算数的106.3%,比上年增长7.5%;农村信用合作社各项存款余额2720万元,同比增长30.3%,各项贷款余额2302万元,同比增长27.2%;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比上年增9%。
二、产业发展状况
长丰乡境内属于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温度15.5,降水量1230
毫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由于全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发育程度较低,群众观念落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结构单一,群众增收十分困难。
近年来,为有效破解群众增收困难这一难题,乡党委、政府立足自身优势,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在适宜区大力发展烤烟、核桃、畜牧产业,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千方百计加快农业经济和非公经济发展。
(一)烤烟产业
始终按照“提质量、保面积、增效益”的要求,逐步壮大“烤烟”种植基地,强化各项科技,增加投入,精心培育,使烤烟产业真正成为富民兴乡的支柱产业。
实行连片轮作,切实加强烤烟大棚育苗管理,严把预整地、移栽质量关。
今年,全乡共栽种烤烟3340亩,指令性产量60万斤,预计实现收购总产值825万元。
(二)泡核桃产业
根据县委政府的有关要求,积极宣传泡核桃产业化发展政策和先进典型,强化全民参与意识,始终把泡核桃产业作为富民兴乡的又一支柱来培植。
按照“合理化布局、规模化推进、标准化种植、科学化管理”的方针,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在田边地角、荒山荒地种植向适宜耕地种植转变;把泡核桃发展作为家庭副业向培植支柱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转变;注重面积的数量型向高产优质的效益型转变。
2012年,全乡累计种植泡核桃603亩,其中,连片种植有500亩。
(三)畜牧产业
1、畜牧总量增长幅度大。
2011年,全乡生猪饲养量达1.9万头,出栏1.2万头,实现畜禽总产值1245万元。
目前,生猪市场行情较好。
2、动物防疫扎实有力。
今年春季防,免疫密度达98.4%,挂标率和建标率分别达95%和100%。
一是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做好春季动物防疫工作的通知》,层层签订了动物防疫目标责任书。
二是加大了防疫资金投入为防疫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3、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
以米阳山养殖基地为依托,今年发展了养殖大户 23户。
今年投放基础母羊4046只,种公羊162只。
(四)非公经济按照“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效益”的方针,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发展条件,千方百计吸引外商投资。
鉴于全乡境内水利资源丰富的实际,近年来,重点突破,成功引进了投资300万元,建成了冷水岩小型水电站。
目前,全乡个体工商户已达108户,从业人员115人,私营企业4户,从业人员18人。
三、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成立了由乡人民政府乡长任组长,分管副乡长任副组长的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形成了由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依靠科技增效益”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科学论证、合理规划产业发展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
(三)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产业发展。
同时,加强科技培训,不断增强群众的科技意识,提升产业化水平。
(四)与各项工作有机结合
把产业发展与加强党的建设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下,全乡产业发展取得了新进展,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受自然、社会等因素的制约,产业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
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旱灾、洪灾、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着产业化发展。
(二)群众观念落后,市场经济意识淡薄
群众科技意识和文化素质不高,商品意识淡薄,存在着“种粮为糊口、养猪为过年、养鸡为买盐”的观念,“等、靠、要”思想严重;
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给自足的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缺乏参与热情,疏于管理,产业发展不平衡。
(三)缺乏必要的投入
由于乡财政困难,上级扶持资金有限,群众经济收入不高,导致产业发展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优质产业化发展水平,使产业的效益与质量大打折扣,缺乏市场竞争力。
五、下步工作打算
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扶持政策,积极调整产业发展思路,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千方百计加快产业发展步伐。
一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依靠科技,加快产业化进程。
二是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培育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提高产业化水平。
三是注重示范引导,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逐步组建产业协会,切实搞好信息、技术、销售等服务,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四是搞活农产品流通,积极建设产品交易市场,减少流通环节,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各位领导,在上级党委、人大、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下,我们有决心和信心抓好产业发展,当然在工作中肯定存在许多差距,敬请各位领导和代表多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在今后进一步把工作做好做实,真正实现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谢谢大家!
第三篇:产业发展汇报
拉萨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及邛崃旅游产业发展建议
拉萨旅游业经过30年的发展,从一个新兴产业成长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目标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外汇收入提高就业比例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在拉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旅游系统按照“环境立市、文化兴市、产业强市、民生安市、法制稳市”的发展战略,
以实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扎实工作、在应对挑战中创先争优,在推进创新中破解难题,在抢抓机遇中加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拉萨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拉萨旅游业发展现状
旅游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旅游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已初步形成了六要素相配套的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旅游接待连续保持20%以上的增幅:2006年、2007年接待游客量分别达到170、274万人次,2008年受“3.14”事件、汶川大地震和世界金融海啸的严重影响,游客接待量下降至136万人次。
为了尽快恢复旅游产业的复苏,拉萨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旅游业逐步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2009年实现游客接待量达320万人次,到2011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14.43万
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4.43%,实现旅游总收入51.1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36%,旅游收入占全市GDP比重24.41%,2012年拉萨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650.89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6.53%,实现旅游收入65.4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12%,超额完成了工作任务,2013年截至目前,2013年,截止目前,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43.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7亿元。
全年预计将实现旅游接待量780万人次,旅游收入82亿元,分别较2012年增长20%和25%。
(一)宏观环境进一步改善
近年来,拉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带领全市各县(区)和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精神,先后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拉萨旅游业发展的决定》等系列文件,把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并高规格成立了拉萨旅游产业发展协调委员会,督导各县(区)、各部门全力推动旅游工作。
市委、市政府领导也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旅游产业发展资金也从2009年的400万增加到了2012年设立800万元,充分说明了市委、市政府对旅游工作的
重视和关心。
江苏、北京两省旅游局也多措并举助推拉萨旅游业发展,形成了以项目援助为重点、资金援助为保障、智力援助为根本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援藏工作格局。
(二)旅游基础设施稳步提升
以“吃、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基础接待设施在拉萨已经具备一定规模。
旅游服务中心项目基本完
工,娘热、夺底等5个乡村旅游规划完成终审,11个旅游信息查询终端交付使用,累计完成建设投资2.2939亿元,铁路、公路和旅游景区(点)沿线可视范围内的景观改造工程全部完成,香格里拉大酒店、圣地天堂洲际大饭店、飞天国际大酒店等项目加快推进,积极配合中国西藏文化产业创意园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工作,“十二五”期间,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投资8400万元,将有效推动全市旅游硬件服务设施的整体上档升级。
目前,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11家。
AAAAA级1家(布达拉宫),AAAA级4家(大昭寺、罗布林卡、博物馆、娘热民俗风情园),AAA级1家(堆龙旭日牧区生态民俗园),AA级3家(仓姑寺、德仲温泉、思金拉措湖),A级2家(卓玛拉康、夺底乡维巴村)。
共有星级宾馆、饭店及社会旅馆690家,民营企业占60%以上。
星级宾馆、饭店共132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15家、三星级48家、二星级26家、一星级8家。
星级家庭旅馆33家,其中金星22家、银星6家、铜星5家。
社会旅馆558家。
星级宾馆、饭店共客房24427间、床位45853张。
(三)旅游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
根据拉萨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创新和完善旅游工作协调机制的工作要求,在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上先行先试,从深化旅游景区管理机制建设着手,推行“三权分离”管理机制,起草了《拉萨旅游景区开发经营管理办法》和纳木措景区管理委员会、八廓街历史文化街区管理委员会组建方案,为逐步实现景区开发经营管理工作规范
化奠定了基础。
深化旅游诚信服务机制建设,建立旅游常态化联合执法工作机制,设立旅游团队“绿色通道”备案制度,在全市135
个便民警务站和大昭寺设立272名旅游服务督导员,进一步提升了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深化行业管理机制建设,成立旅馆业协会、旅行社协会和旅游购物协会,实现行业监管自律化。
(四)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以诚信旅游建设工作为抓手,推动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守法经营,引导游客理性消费,建立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2011年,首次召开了全市旅游质监工作会议,强化了市县两级旅游执法职能,采用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基层旅游质监人员开展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基本构建了市县两级联动的旅游执法机制。
建立诚信旅游服务监督机制,在拉萨135个便民警务站和大昭寺设立旅游服务督导员开展旅游指南和咨询服务工作,组织旅游、公安、卫生、工商、税务等部门开展旅游联合执法活动,截至目前,共查处违规导游46个,发现违规旅行社21家,发现非法拉客人员38名,与公安部门共同抓获倒卖布达拉宫门票人员22名,有效地规范了旅游市场秩序,营造了良好的旅游环境。
据市场抽样调查显示,98.2%的游客对拉萨旅游环境和服务质量表示满意,73%的游客有意重游西藏。
(五)旅游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积极参加由国家旅游局牵头举办的系列国际国内旅游展览会(交易会),并联合七地区在“珠三角”和“长三角”重要客源地开展冬游西藏巡回促销。
第七届纳木措徒步大会
反应强烈,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台等主流媒体聚焦拉萨、宣传拉萨、推介拉萨,纳木措徒步大会的品牌竞争力、影响力、吸引力持续增强。
为全面提升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拉萨投资近400万元拍摄的“美丽家园〃幸福拉萨”宣传片继续开展冬季补拍工作,藏历新年、越冬候鸟和魅力冰湖等自然人文景观顺利完成拍摄。
拉萨旅游局制定的《2013年拉萨旅游宣传促销计划》,明确了推动旅游与体育等服务业协调发展的任务,将举办纳木措徒步大会、户外高峰论坛、名人登山活动、摄影大赛四项活动。
(六)民生项目进一步实施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和“民族团结月”活动,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