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六古诗鉴赏精练十七精赏巧句的两个关键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心题点精练十七精赏巧句的两个要点点
古诗阅读是一种赏析性、审美性阅读,赏析的要点是对艺术技巧的赏析。
在做题实践中,考生计在的一个广泛问题就是技巧判断禁止,成效赏析不到位。
面对这个“老大难”问题,
一方面要持续稳固原有的知识系统;另一方面要增强知识的动向运用,在“判断”和“成效”两
个要点点上多下功夫。
阅读下边这首宋词,而后回答以下问题。
西江月①
苏轼
②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约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作。
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
破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犹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
②障泥:马鞯,
垂于马双侧以挡泥土。
1.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剖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立刻下来,等不及卸掉马鞯,
即欲眠于芳草,表现了词人被贬黄州后抑郁不得志而借酒浇愁的难过之情。
B.“惋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
指月色,水月交辉,犹如晶莹剔透的珠玉。
此句传神地写出了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任意
豪迈,而“杜宇一声春晓”以动衬静,写出了空山春晨的沉寂与空灵。
D.本词写词人珍爱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绘了一个醉心自然、
随性洒脱、乐观豪迈的词人形象。
E.词人描述出一幅富裕诗情画意的月夜图,把自己的身心完整融入到大自然中,表现了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欢乐。
答案AB
分析 A 项感情剖析不妥,该句表现了词人的欢乐心情。
B 项是比喻 ( 借喻 ) ,不是借代。
2.“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约层霄”两句很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侧面描绘 ( 或侧面衬托 ) 。
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隐约,侧面衬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2)借景抒怀。
经过写景创造出清爽明媚的境界,突显了词人的欢乐之情。
(3)叠词。
“弥弥”“隐约”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乐律和睦,朗朗上口,声声动听。
(4)对仗。
“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约”,“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句
式齐整,富于音韵之美。
阅读下边这首宋诗,而后回答以下问题。
别吴仲俊
吴锡畴
①
背人春事水趋东,浅紫深红次序空。
宿霭未干桑叶雨,薄罗初试楝花风。
此去相遇堪几度,别怀作恶② 老来同。
注①春事:春意,春季的情况。
②作恶:郁闷不快。
3.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剖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从分别之时的自然具象入笔,全诗情况交融,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
分别之情。
B.颔联中的“未干”,既指桑叶上的雨水未干,也指诗中的人物由于分别而彻夜哭泣、此时泪水未干的情况。
C.颈联以前两联对光景的描绘中跳出,重视写人,“微吟”“半醉”等词经过动作、神情的细节描绘,突显了人物神态。
D.尾联虚实联合,将分别时难舍难离的场景衬着得真实感人,同时最后一句中的“老来同”
也示意了诗人的年纪。
E.全诗在构造安排上富裕章法,“起”“承”“转”“合”四部分层次清楚,此中颈联成功实现了由景到人的变换。
答案BD
4.“背人春事水趋东,浅紫深红次序空”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构想奇妙。
由“春去”引出“人去”,衬着了友人间隔其他气氛,确立了感情基调。
(2)手法精妙。
“背人”使用比较手法,借春季的离开形象表达诗人的感慨。
“浅紫”“深红”使用借代的手法,以“次序空”写出繁花的凋落,创造了暮春节气感慨的气氛。
(3) 用词精妙。
“空”字使用精妙,形象地写出了春季离开的空寂之感。
阅读下边这首宋诗,而后回答以下问题。
泊舟呈灵晖
徐玑 [注]
泊舟风又起,系缆野桐林。
月在楚天碧,春来湘水深。
官贫思近阙,地远动愁心。
所喜同舟者,清赢亦好吟。
注徐玑 (1162 — 1214) ,字致中,又字文渊,号灵渊,浙江温州永嘉松台里人。
与徐照( 字灵晖 ) 、翁卷 ( 字灵舒 ) 和赵师秀 ( 号灵秀 ) ,合称“永嘉四灵”。
5.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泊舟风又起,系缆野桐林”点题,交代了泊舟的地址与环境,一个“又”字表示流浪时
间很长,暗含羁旅在外的酸楚。
B.“官贫思近阙,地远动愁心。
”诗人官职低微,宦途困顿,何时能凑近京师?这里,“近
阙”就是凑近京城,对皇上的不满之意溢于言表。
C.这是写给朋友的一首诗,也是一首典型的律诗。
委宛地表达了抒怀主人公在外流浪的失落
之感。
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D.人在旅途,且就着月光赏识一番旅途的风景吧。
所幸的是,船上还有一位与“我”志趣相
投的旅伴。
全诗感情由喜到忧,不停变化。
E.诗中作者借“风”“林”“楚天”“湘水”等意象抒发了心里的失落愁苦。
景语情语融为一体,艺术性很强。
答案BD
分析 B 项“对皇上的不满之意溢于言表”错误,表达的应是诗人心里的失落愁苦之情。
D 项“全诗感情由喜到忧”错误,应是“由忧到喜”。
6.“月在楚天碧,春来湘水深”有很强的艺术性,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加以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用了“乐景写哀情”( 或“反衬” ) 的手法。
楚天碧蓝,明月高悬;春来水涨,柔
风拂面,月影在水中涟漪。
诗人采用明媚的意象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悠久、空明、静谧的境界。
惋惜身在异乡,流浪在外。
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
诗人正是用乐景写哀情,委宛地表达了
在外流浪的失落之愁。
一、精确判断
1.精确判断要立足于“网”——平常所建立的艺术手法的知识网络
要建立的这个宏大、复杂的艺术手法的知识网络应当在一轮复习时成立起来,到了二轮复习,一定不停增强它,增补它,完美它。
它是精确判断的基础。
2.精确判断要立足于“审”
审题是答题的第一步,只有审题审清问的是什么,弄清要求我们答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回
答问题,才能答得准。
如题目问的是修辞手法,就不可以答“借景抒怀”之类的表现手法;问
的是光景描绘特色,就不可以答光景的特色;问的是颔联,就不可以答颈联。
3.精确判断要立足于“读”
所谓“读”,就是要读懂诗歌,特别要读懂所给诗句的意思,并要联系所给诗句的上下文,
只需懂了,就离精确判断不远了。
艺术手法赏析表面上是“技巧”“手法”问题,本质上是
“读”的问题。
4.精确判断要立足于“关系”
艺术手法的学识某种意义上讲是“关系学”。
如借景抒怀是景与情的关系,对照是此与彼的关
系,虚实联合是虚与实的关系,用典是古与今的关系,等等。
就是说,我们在判断时要擅长抓
住诗中资料的不一样关系,理解了上下、左右、表里的不一样关系,就抓住了判断的要点。
5.精确判断要立足于“分”
所谓“分”,就是划分易混的艺术手法。
如当诗中的情与景一致时,即哀景哀情、乐景乐情,一般答“借景抒怀”;当相反时则要答“反衬”或许“乐景写哀”“哀景写乐”;当难以区
分某小类时,就用大类回答,如明喻、暗喻、借喻,可一致答成“比喻”,正衬、反衬可一
致答成“衬托”,拟人、拟物可一致答成“比较”。
此外一些常考而又难划分的手法要仔细
辨析,如借代与借喻,对照与反衬,衬托与衬着等。
二、剖析到位
艺术手法赏析题,诚然在于判断运用了哪些技巧,更在于剖析、评论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
所产生的表达作用、表达成效,这是得分的要点。
怎样剖析呢?
1.剖析技巧运用
这一步剖析就是说明是怎样运用这类技巧的。
是比喻,指出喻体与本体;是对照,指出用什
么与什么对照;是反衬,指出是什么反衬什么,等等。
这类剖析方法叫“二分法”。
2.剖析表达成效
表达成效主要有三方面:写景、造境、达情。
详细到诗歌中的某个句子的表达成效,必定要
从句子自己出发,能够从以下角度考虑:
(1)内容、要旨、感情角度。
这是从句子内容出发,兼备它在全诗中的表情达意作用。
这是成
效剖析首要考虑的。
(2)表达技巧角度。
一般而言,成效与手法密不行分。
第一要看句子在表达上有无特色,运用了什么手法,而后依据表达特色再去剖析其表达成效。
如句子是借景抒怀,其成效就是抒怀
委宛,语重心长;如句子是虚实联合,其成效就是能拓宽诗境,表达更为深广等。
(3) 地点角度。
“成效”就是作用,句子的作用有时还与其在诗歌中的地点相关。
句子在诗歌中地点不一样,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一样。
如首句有点题、开篇、确立基调之妙;中间句( 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联、词的中间句) ,有转折文意、承前启后之用;尾句,或卒
章显志,或另辟新境,或以景结情。
自然,不是全部成效剖析都要这样,但关注句子在诗歌
中的地点从而关注其表达成效,这是一个重要的思虑角度。
3.剖析忌抽象、空泛
“剖析”其实不可以与“角度”“成效”相并列,由于“剖析”是详细的答题方法,即要能对角度、成效睁开剖析。
“赏析”,“赏”是指“角度”“成效”,“析”是指“剖析”,就是
把你赏的过程和心得有层次地、令人服气地写出来,不可以抽象空泛,要联合详细诗句、词语
进行剖析。
可否联合文本作仔细、深入的剖析,是评判赏析能否上乘的重要标准。
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而后回答以下问题。
归王官①次年作
司空图
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
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②。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③久,不用门多长辈车④ 。
注①王官: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土。
②鹤疏:书体
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
③逃名:《汉书·逸民传》载,东汉人法真安静寡欲,朝廷四
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
④长辈车:王侯将相的车。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上句写诗人旧居在兵燹以后遇到的严重毁弃:“乱”指战乱;“烧”让人想到大火熊熊的情况;“烧残”点明旧居经过分烧,已洗劫一空,只剩下几架残缺不全的书了。
B.首联下句表现了诗人对故土执着的热爱:“犹自”充满着人间沧桑之感;“恋吾庐”表示诗人对和一生活的神往,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
C.颔联上句表现了诗人归隐后在旧居中摒绝尘嚣、泊然安静的心境:“忘机”是不用机心、
不计较全部贵贱荣辱,点明诗人归隐故土的真实原由。
D.颔联下句写诗人对过去生活的反省:对镜自照,诗人看到自己这样衰老,懊悔自己没有在更早的时间辞官归隐,表达了诗人不再当官的信心。
E.尾联经过用典,委宛却果断地表示,自己要像法真那样做逃迹的隐士,与扰攘抢夺的政治绝缘,深隐旧居,悠闲自适地度过自己的余生。
答案BD
分析 B 项“恋吾庐”表示了诗人逃离政界、归隐田园以后的自足自适、轻松自得,但又饱
含着一种气愤。
因此“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错误。
D 项“懊悔自己没有在更早的时间辞官归隐”错误,从“鹤疏”剖析,主要反省的是当年不该当急于出去为官,不是没有早
辞官。
2.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和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异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同样点:①都描绘了春季的风景,创造了一种清爽明朗、活力盎然的境界。
本诗描写了水满春池、孤屿留痕、春花绽放、雨后初晴的风景,白诗描绘了春色温暖、早莺争树、
春燕啄泥的情况。
②都表达了诗人对春季美好风景的喜欢之情。
(2) 不一样点:①使用手法上,本诗颈联化静为动,上句用动词“涨”描绘满池春水,下句静态描绘,动静联合;白诗都是动向描绘。
②表达感情上,本诗经过表达诗人对春季的喜欢之情
表达了归隐田园后的快乐之情;白诗主要表达了对春季风景的喜欢。
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而后回答以下问题。
西塞山①下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风趣咏。
②孤峰:湓城北的庐山。
③爨
(cu àn) :烧火做饭。
3.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旧事等惹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叹息。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渐渐光亮,“斜生”奇妙地
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概括,使得描述的光景更为富
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味。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安静安适的生活伴侣,希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的所见所感,前两联示意了诗人的行踪,颈联写出了对此地烹紫蕨、摘黄柑的乡下生活的赞叹。
答案BC
分析B 项“渐映”写舟行的渐见过程,不是写月光的渐渐光亮。
C 项“化实为虚”错误,这是从实景转入虚景,属“由实入虚”的手法。
4.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水似蓝”,表示水深莫测,西塞山势的峻峭,山间葱郁草色的映托,使得江水的
颜色湛蓝。
②“乱云如絮”写出了云层如轻飘的飞絮,在山间起伏环绕,非山势高峻难得有
此情况,起伏的乱云洋溢江上,环绕山间,使山势与水面经过乱云的连接,而产生一种奇妙
的成效。
③运用比喻、对照的手法,把云比喻成飞絮,湛蓝沉静的江面与峻峭如削的山势对
比,写出了西塞山的奇异地势,加以迷茫起伏的云絮飘飘,形成一种对照激烈又联合奇妙的
艺术境地。
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而后回答以下问题。
闻琴
孙氏
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刺耳。
初疑飒飒冷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
近比流泉来碧嶂,远如玄鹤下青冥。
夜深弹罢堪难过,露湿丛兰月满庭。
5.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描绘调弦的过程,琴音由喧闹到纯净。
湘妃,指舜妃娥皇、女英,运用湘妃想念舜的
典故,总写琴声哀怨。
B.颔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自然界常有的声音,冷风飒飒、暮雨潇潇,形象地表现琴声,化抽象为详细。
C.颈联写听琴的感觉。
琴声如在耳边,忧如泉水从青色的山岳上流泻下来;琴声愈来愈远,
又如黑鹤从青苍幽远的天空飞下。
D.“远如玄鹤下青冥”中“青冥”即青天。
该句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以视觉写听觉,表现了琴声的急促。
E.尾联写抚琴结束后的情况,境界清静美好,突出了音乐的魅力,与白居易《琵琶行》的写
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BD
分析 B 项“拟人”应为“比喻”。
D 项“急促”应为“悠久”。
6.请赏析“夜深弹罢堪难过,露湿丛兰月满庭”一联的艺术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衬托手法或侧面描绘。
“露湿丛兰月满庭”经过描绘月光满庭、露湿丛兰的沉寂,
衬托出听众沉醉在音乐中不肯抽离的情况,从侧面突出了琴声的魅力和演奏者技艺的高明。
②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
月光铺满了庭院,院中一丛丛的兰花都被露珠打湿,委宛地表现了
诗人的难过之情,神韵悠久,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