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的病毒病及防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豇豆的病毒病及防治
[症状特点]田间症状表现复杂多样,包括(1)明脉(叶脉变黄近透明);(2)绿脉(沿叶脉一带深绿);(3)花叶(叶色浓淡不均);(4)褪绿;(5)黄斑;(6)卷曲;(7)畸形皱缩;(8)叶面不平整,突起疱斑;(9)僵滞、畸形。
病株矮缩,生长停滞,花序畸形,开花迟缓,结荚少而小(有的如老鼠尾),质量差。
[病原及发病特点]病原为病毒。
毒源种类多达10余种,但主要的有:(1)豇豆蚜传花叶病毒(简称CAMV)。
种子带毒传播〔平均带毒率达5%―10%,病毒潜藏在子叶和胚芽内(含胚轴、胚根)〕和蚜虫传毒。
(2)豇豆蚜传碎裂病毒(CpABBV)。
可通过汁液和蚜虫传毒,病株叶片表现花叶、卷叶及叶片革质化。
(3)豆科黄化型病毒(LYV)。
可借助汁液、蚜虫持久性传毒,致豇豆株矮、叶色深绿、叶质僵硬、扭曲等。
(4)黄瓜花叶病毒(CMV)。
可助借汁液和蚜虫非持久性传毒,引致系统花叶症状。
(5)蚕豆萎蔫病毒(BBMV)。
汁液传毒,可引致系统花叶、褐色坏死斑、叶畸形等症状。
综上所述,豇豆病毒病初侵染源主要是田间寄主植物和带毒种子,播种带毒种子,产生病苗,形成中心病株,再借助蚜虫传播蔓延。
高温干旱天气,有利于蚜虫迁飞、繁殖,发病重;植株缺水少肥,生长不良或治蚜不及时,发病亦重。
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在近年国内推介的40多个豇豆品种中,较抗病毒病的有:之豇28-2号(高抗,浙江)、之豇14号(浙江)、33-47(上海)、
张塘豇豆(中抗,上海)、穗郊101(中抗,广州)、皖青512(安徽)、秋红512(杭州)、齐尾青(广州)、福安红豇豆(福建)、桃秆豇豆(济南)、冀豇1号(又称三尺绿,河北)、细花猪肠豆(广州)、罗裙带(陕西)、燕带豇(上海)、春秋红紫长豇豆(武汉)等。
感病的有:红嘴燕(又称一点红)、宁豇2号、青丰豇豆(青岛)。
值得指出的是,对之豇28-2(浙江)的抗性评价并不一致。
有的把它列为高抗病毒品种;有的把它列为较感病品种;有的则认为它适应性强、较耐病,而没有具体指出其对病毒病的抗感情况,这是否由于各地毒源组成不同而造成评价不一,值得进一步探讨。
[防治方法]参照菜豆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病毒病的经济有效办法,应大力发掘和寻找。
本病种子带毒率较高,应进一步探索采用干热或热药处理种子以钝化毒源、减少苗期发病的办法。
抓好早治蚜连续治蚜,减少虫媒传毒。
结合喷施叶面营养剂加入抑制和钝化毒源的药物,比单独喷药防治效果可能更好,应进一步探索。
笔者建议,见病前,最迟见病后连续喷施0.1%―0.2%的磷酸二氢钾+尿素+普通洗衣肥皂(或黑皂)等量混合液3―5次。
隔7―15天1次,前密后疏,有助于促进植株生长,控制病害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