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羚羊木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羚羊木雕》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結構,理解本文構思巧妙的特點。

2.學習本文善用多種描寫方法刻畫人物形象的手法。

3.體會和感悟親情、友情,學會理解親情,珍惜友情。

學生分析
“代溝”是現代中學生常常感到困惑的話題。

“親情”與“友情”發生矛盾也時有所聞。

因此,本文所寫的內容,學生理解起來並不困難。

在當今社會日益強調個性張揚的環境裡,如何看待親情與友情,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如教材中的“我”與萬芳的友誼、“我”與父母的衝突,確實是一個值得研討的問題。

學生的感情傾向可能會與教材不一致,也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也可能會觸發學生的另外的感想。

教師的眼光不要局限在如何解決教材中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瞭解處理這些矛盾的某些必須堅持的原則。

而這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是極為重要的。

教學理念
該文是一篇反映中學生成長過程中內心情感衝突的散文,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學習去領悟文章中所蘊含的哲理。

教師要注意使學生的學習方法發生轉變,由過去的被動式閱讀轉變為主動式閱讀,力求宣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特別是像《羚羊木雕》這樣的課文,如果不聯繫自己的思想實際,很難有大的收穫。

課堂討論時,教師不要用唯一答
案來限制學生的思考。

注意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以此培養學生的健康個性,實現學生知識與人格的同步發展。

教學思路與輔助手段
1.誦讀與討論並舉,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具體而言,即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誦讀,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同時,讓學生圍繞文章的主旨進行討論,從中感悟人間親情與友情。

2.閱讀與寫作並行。

在閱讀中讓學生體會和學習本文採用多種描寫方式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等),採用拓展寫作的方式,讓學生摹仿學習。

教學輔助手段:製作多媒體課件營造閱讀氛圍。

導入方案
1.知識介紹法。

即從雕刻的相關知識導人。

2.問題導入法。

即圍繞課文主要內容設問導人。

互動流程教學設計方案一(兩課時)
一導入(採用“知識介紹法”)
教師:雕刻是一門藝術,在你們的生活中接觸過哪些雕刻藝術呢?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引導):冰雕、木雕、石雕、竹雕、微刻等。

教師:(出示多媒體課件或相應的圖片,展示雕刻藝術,給學生一個直接的感受。

)雕刻是藝術,雕刻品往往具有收藏價值和藝術價值。

今天我們要學習課
文《羚羊木雕》,你們知道,它要告訴我們什麼呢?是它的收藏價值,還是其它什麼?
二學生速讀課文
教師:現在同學們快速閱讀這篇文章。

在閱讀時要思考兩個問題:①本文寫了一件什麼事?表達怎樣一個觀點?主人公是誰?②作者寫這篇文章主要想告訴我們什麼?同時也要勾劃出文章中出現的主要人物,標示出自己不認識的字詞。

教學設計構想:設計此環節,主要目的訓練學生快速閱讀能力,不要求學生瞭解文章的細枝末節,只求瞭解概要。

其次是訓練學生在限定時間內按閱讀目的篩選資訊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

三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教師:本文記敘了一件什麼事?表達怎樣的感情?本文的主人公是誰?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引導):本文主要寫“我”送羚羊木雕給同學,又將木雕要回的事,表達出“我’,沒珍惜友情的悔意。

主人公是“我”和“萬芳”。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引導):本文主要寫因“我”送羚羊木雕給萬芳而引發的與父母之間的矛盾衝突,表達出“我”十分渴望得到父母對我們友情的理解。

主人公是“我”和萬芳。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引導):本文主要寫“我”送羚羊木雕給同學萬芳一事,表達出對少年之間純潔友情的讚美,對父母這輩人只看重物質利益的批評。

主人公是我、萬芳、父母等。

教師:前面同學們的回答基本圍繞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但是看得出來,這些同學的回答也有細微的差別。

究竟誰說的更符合文章的主旨,更能準確地概括文意。

讓我們再讀課文。

教學設計構想:設計此環節,目的給學生一個發表自我閱讀感受的空間,讓學生對文章有一個初步的瞭解。

學生有各種看法,是正常的,這可以引導學生下一步進行深入的探究。

教師:剛才大家的看法不是有分歧嗎?因此,這次閱讀,要細一點。

請你們閱讀時注意:①要勾畫出反映文中不同人物的心理、說話語氣的語句,為下一步的分角色朗讀作準備。

②勾畫出反映萬芳性格特點的語句,初步歸納出萬芳的性格特點。

③從閱讀中歸納出能夠反映父母主要態度的觀點。

④體會在文章結尾時,為什麼“我”認為自己做了一件“不光彩”的事呢?而且還是“多麼不光彩”?:
答案提示:①萬芳在我心中是一個仗義的朋友,她的主要性格是坦誠、寬容。

②在文中父母認為小孩子不應該隨便將家裡貴重物品送人,不應自作主張,應和父母商量。

③“我”雖然要回了羚羊木雕,萬芳也原諒了我的舉動,但我內心因父母的狹隘,重財輕義的行為受到的傷害是無法癒合的,對朋友友情的內疚是無法彌補的,我在朋友面前好像永遠抬不起頭似的。

教師:本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引導):文章主要寫“我”和萬芳有深厚的友情,為了表示這份友情,我把父親送我的羚羊木雕送給了她。

但被父母發現,又在父母
的逼迫下要回了羚羊木雕。

文章寫出了“我”因反悔而感到痛苦的心情,寫出“我”對父母的不理解,也寫出了萬芳對我的原諒。

教師:下面我們分角色誦讀文章。

(主要朗讀媽媽追查羚羊木雕下落的相關語段,要求朗讀的學生體會角色的心理活動)
教師:(範讀)“那只羚羊哪兒去啦?”媽媽突然問我。

“爸爸不是說給我了嗎?”我小聲地說。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引導):(分角色朗讀。

)
四學生分組研讀課文,質疑釋疑
教師:請同學們思考三個問題。


①本文在謀篇佈局上有什麼特點?它是以什麼為線索進行記敘的?
②你認為“我”的父母這樣處理送羚羊木雕的事好不好,為什麼?如果你是父母,你會怎樣去處理這樣的矛盾衝突?
③讀完文章,你領悟到作者要告訴我們一個怎樣的觀點嗎?請你試著歸納一下。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引導):閱讀,思考,交流。

教師:現在我們來討論第一個問題:本文在謀篇佈局上有什麼特點?它是以什麼為線索進行記敘的?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引導):這篇文章是以事物為線索。

全文的事情都是因“我”將羚羊木雕送人而引發的,都是圍繞“羚羊木雕”來寫的,因此,本文的線索應該是羚羊木雕。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引導):這篇文章是以時間為線索。

文章是從今天發生的事情追敘到前幾周發生的事,然後又回到今天,所以全文是以時間為線索。

教師:同學們的分析都各有道理,都言之有據。

我認為以事物為記敘線索的分析更為準確些。

因為全文內容是圍繞“送”羚羊木雕,“要回”羚羊木雕展開的。

至於說到時間問題,實際上是本文謀篇佈局的另一個特點,即本文記敘順序的選擇問題。

同學們能夠發現這一特點,也是應該肯定的。

現在我們來研究記敘的順序問題。

本文寫了發生在三個不同時間段的三件事,作者如何組織材料,才使文章寫得集中緊湊呢?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引導):(討論,交流)文章實際上主要寫了三件事:第一是爸爸媽媽逼我向好朋友要回羚羊木雕,這是發生在今天的事;第二是寫我將羚羊木雕送給朋友萬芳,這是昨天的事;第三是寫萬芳替我受過,拿自己的新褲子換我的破褲子,這是上星期的事。

還寫了幼稚園的事,那是小時候的事,但這件事寫得略,我們可以不考慮。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引導):這三件事,作者是按時間順序記敘的,但並不按先後順序排列。

教師:你們考慮一下,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引導):這樣寫使文章更為緊湊些,中心也更為明確,先擺出矛盾,再解釋矛盾發生的原因和自己感到為難的原因,使文章記敘有序,又使場面集中。

教師:對。

你們要認真體會,在以後的作文中,可以借鑒參考。

有些材料,不平鋪直敘更好,可以使文章有些波瀾。

合理安排材料的順序,就是使文章產生波瀾的辦法之一。

你們的體會是很精彩的,希望以後在作文上看到你們巧妙的構思。

五研讀課文,體會課文在描寫人物上的特點
教師:我們現在來體會課文在人物描寫上的特點。

請你們注意閱讀以下的與人物描寫有關的語段,注意加橫線的詞語。

“那只羚羊哪兒去啦?”媽媽突然問我。

……
“爸爸不是說給我了嗎?”我小聲地說。

“我知道給你了,可是現在它在哪兒?”媽媽的目光緊緊盯著我。

我發
現事情不像我想的那麼簡單。

“要說實話……是不是拿出去賣啦?”媽媽變得十分嚴厲。

“沒有賣……我送人了。

”我覺得自己的聲音有些發抖。

學生:(體會並誦讀)’
教師:我們閱讀這段,可以看出作者用了不同的描寫方式表現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在這段裡,可以看出媽媽的急性子性格和定要問個究竟的心理;可以看出“我”不斷表現出來的畏懼心理。

文章中還寫了爸爸,爸爸遇事沉穩老練。

作者通過動作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等方式,從不同側面突出了人物的個性。

請你們在課文找相關的例子,找得越多越好,體會它的妙處,體會得越深越好。

六研讀本文感情傾向
教師:作者這篇文章,實際上是寫出了發生在家庭裡的矛盾,作者的態度沒有明說,但你讀後認為作者有沒有感情傾向?你認為作者希望怎樣處理類似的事情?最好找找能夠表明作者感情傾向的語句,注意不要脫離課文主觀猜測。

學生:(討論,交流)
答案提示:文中作者雖然沒有明確表現出自己的感情傾向,:但文章的描述中至少讓我們讀出作者的情感是傾向於“我”這邊的,他不贊同以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處理兒童之間的交往,以至造成對孩子心靈的傷害。

比如文中借媽媽之口說的話,還有結尾說的“這能全怪我嗎?”等,作者都將他的感情傾向表露出來。

教師:課文寫的是家庭的矛盾,父母是我們最愛的人,但有時因些小事而發生矛盾,完全沒有矛盾的家庭恐怕不存在。

有矛盾是正常的,問題在於怎樣正確的對待,怎樣恰當的化解,進而消除矛盾。

你覺得遇到矛盾應該怎樣處理才恰當?能不能談一些應該遵守的基本原則?
教學設計構想:設計這一教學環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如果有學生願意以自己為例,當然最好,如果不願意以自己為例,教師可舉報刊雜誌上的典型事例作為討論的材料。

要引導學生正確處理至愛親朋之間發生的矛盾糾紛。

討論沒有標準答案,重在引導。

教學小結
可以以下幾方面小結:課文閱讀理解,描寫人物的方法,處理家庭矛盾的原則和方法。

以下作業可選擇完成。

1.將文中語言表現力強的語句摘抄並點評。

2.學習本文人物描寫方法,練習寫一個片斷,要求選擇班上某一位同學的某一點進行描寫,突出其特點。

基礎知識的理解和積累
1.掌握下列加橫線漢字的讀音:
犄角怦怦逮著玩樹杈臉頰攥著挨揍愣不禁寒顫
2.理解下面詞語:仗義自作主張形影不離滿不在乎
學習方法建議
1.學習這篇文章,建議安排為誦讀和研讀兩步。

誦讀,主要在於整體把握文意,
理解文章的情感傾向,體會文章的主旨。

研讀,主要在於揣摩品味文章語言,把握
文章主旨,體會文章謀篇佈局的妙處等。

2.學習本文多種描寫方法,並用之於寫作,進行人物描寫的片斷練習,提高自
己的寫作能力。

3.建議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或家庭實際,提高自己認識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增強自己化解矛盾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