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幸福的层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5-12-2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民生幸福的价值自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信研究”(14AKS01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卢明涛(1989-),男,安徽阜阳人,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原理与应用伦理学;
向玉乔(1967-),男,湖南麻阳人,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原理与应用伦理学。
论幸福的层次
卢明涛向玉乔
(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湖南长沙410081)
摘
要:幸福是基于人的需要得到满足而在心中产生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人的幸福可划分为基于自然需要的满足而产生
的幸福、基于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幸福两个层次。
关键词:幸福;需要;层次中图分类号:B8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365(2016)02-0078-03
一
几千年以来,人类对幸福的追问从未间断过,但在什么是幸福的问题上至今未能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柏拉图曾在《高尔吉亚篇》中表达过这样一种观点:一个人的幸福生活,从广义上说,在于“得到任何想要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
“人类的善”,是“灵魂合乎德性的活动”[1],人人因善
本身而且仅仅因善本身而追求幸福。
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是生活的目的,也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动因,快乐就是幸福。
后来的功利主义则不考虑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认为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快乐越多,幸福值就越高。
上述关于幸福的种种定义实质上是对幸福所作的形上解释,具有抽象的特征。
这种对幸福的形上解释虽然有其固有的意义,但把幸福推到远离人间的彼岸世界显得抽象而迂远,不利于指导人们如何追求幸福。
霍布斯曾认为,幸福的生活就在于得到人们想要的东西。
这种观点虽有其片面性和缺陷,但非常接近幸福的本意。
人所想要的东西,我们通常称之为需要或欲望。
需要或欲望的满足可以给人带来快乐,但并不一定带来幸福,因为快乐并不完全等同于幸福。
幸福是在人的需要或欲望得到满足后,由于感到快乐而在心中产生的一种满足感和愉悦感。
当然,这种满足感和愉悦感并不是体验到快乐就能够产生的,对于贪得无厌的人来说,因为
其欲壑难填而难以体验到那种满足感和愉悦感。
幸福也与人的内心状态和个人修养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人们幸福感的产生中,虽然主观感受和快乐体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须同时辅以心灵的宁静与安详,并且与个人的修养密不可分。
可以说,人的心境层次越高,个人的修养程度越高,越容易体验到更高层次的幸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样五个由低到高的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实质上属于自然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实质上属于社会需要。
据此,我们可以将人的幸福划分为基于自然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幸福和基于社会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幸福两个层次。
二
人的自然需要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与此相适应,基于自然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幸福可划分为基于自然生理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幸福和基于社会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幸福两个层次。
(一)基于自然生理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幸福。
自然生理需要指对食物、住所、性、睡眠等的需要,它是人作为一个生物体所本能具有的最基本的需要,也是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强烈、最明显的需要。
马洛斯认为,这种需要在所有需要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在一个人的所有需要都不能得到满足的情
. All Rights Reserved.
况下,自然生理需要最有可能成为其主要动机。
“一个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的人,对于食物的
需要可能最为强烈。
”[2]在马斯洛看来,当一个人的
机体被某种需要所支配和主宰时,其关于未来的人生观也会有变化的趋势。
对于一个长期处于极度饥
饿状态的人来说,如果其余生的食物来源能得到确
保,就会感到绝对幸福而不会再有任何其他奢望。
对
于处于这种境况的人来说,除了吃,其他任何东西都
不重要,吃就是生活本身的意义所在。
“可以说,这种
人仅仅是为了面包而活着”[3]这种意义上的幸福,即
是基于自然生理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幸福。
(二)基于安全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幸福。
马斯洛认为,在一个人的生理需要相对充分地得到满足以后,就会产生安全需要。
[4]在他看来,安全需要“同
样可能完全控制机体,几乎可能成为行为的唯一的
组织者,调动机体的全部能力来为其服务”,“正如
在饥饿者那里表现的一样。
这个压倒一切的目标不
仅对于他目前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且对于他未来
的人生观都是强有力的决定因素。
几乎一切都不如
安全重要(甚至有时包括生理需要,它们由于被满
足、现在不受重视了)。
假如这种状态表现得足够严
重,持续得足够长久,那么,处于这种状态中的人可
以被描述为仅仅为了安全而活着”[5]。
在“仅仅为了安全而活着”这句话里蕴含着这样一层意思,即只
有当安全需要得到满足时才能感受到幸福。
这种幸
福,即基于安全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幸福。
由于安
全需要的内容不同,这种幸福又可以划分为两个方
面:1.基于躲避自然因素威胁的安全需要的满足
而产生的幸福。
虽然人类是高度进化的生物,但并
不能完全地脱离自然而存在,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来
自自然因素的威胁。
在突如其来的地震、泥石流以
及泛滥的洪水等自然因素威胁到人的生命安全的
情况下,躲避自然因素威胁的安全需要的满足显得
极为重要。
满足就意味着生命得以存活下来,否则生命的存续可能会面临毁灭。
从绝望的生死困境中存活下来的人们会因自己活着而感到无比的幸福;经历生死磨难的人可能会因此而在内心引发“活着真好!!!”这样一种深刻的感受。
2.基于躲避社会因素威胁的安全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幸福。
在社会生活中,尽管人们的不安全威胁有很多来自不可预测的自然因素,但主要来自社会因素。
在因社会因素而导致的社会混乱与动荡的环境中,人们因为其安全不能得到切实保障而会常常陷入彷徨与不安之中。
在这种境况下,人们是不可能感受到幸福的。
事实表明,社会制度越健全,社会秩序越安定,社会越公平正义,人们的幸福感就越强。
三
自然需要是社会需要的基础,但从人的本质意义上来说,社会需要属于更高层次的需要。
正因为如此,所以基于社会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幸福从层次上要高于基于自然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幸福,而且对于人来说,前者比后者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人的社会需要包含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
与此相适应,这个层次的幸福又可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基于归属与爱的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幸福。
马斯洛认为,如果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得到了很好的满足,就会产生归属与爱的需要,这时,
“个人空前强烈地感到缺乏朋友,心爱的人,妻子或孩子。
也就是说,他一般渴望同人们有一种充满深情的关系,渴望在他的团体和家庭中有一个位置,他将为达到这个目标而作出努力。
他将希望获得一个位置,胜过希望获得世界上的任何其他东西,他甚至可以忘掉,当他感到饥饿的时候,他把爱看得不现实,不必需和不重要了。
此时,他强烈地感到孤独、感到在遭受抛弃、遭受拒绝、举目无亲、浪迹人间的痛苦。
”[6]爱与归属的需要不仅是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个体所必然具有的,而且如果一个好的社会要发展,要健全,它就必须满足人的这一需要。
但是,当今社会人口的流动性、网络交往对象的虚拟性、市场经济条件下人际交往的功利化倾向以及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等,“加剧了人们对接触、亲密、归属的无法满足的渴望以及对战胜目前广为蔓延的异化感、孤独感、疏离感的需要”[7]。
在这种形势下,人们对爱的需要和渴望更加强烈。
一个人只有当他的爱的需要得到了较好的满足,在爱与被爱中与他人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在社会中因获得一个被肯定的位置而感觉到幸福。
(二)基于尊重的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幸福。
马斯洛认为,除了少数病态的人外,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
这种需要既包括“对于实力、成就、适当、优势、胜任、面对世界时的自信、独立和自由等欲望”,也包括“对于名誉或威信(来自他人对自己的尊敬或敬重)的欲望。
对于地位、声望、荣誉、支配、公认、注意、重要性、高贵或赞赏等的欲望。
”[8]在马斯洛看
卢明涛向玉乔:论幸福的层次
第2期79 . All Rights Reserved.
来,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产生一种自信的情感,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然而这些需要一旦受到挫折,就会产生自卑、弱小以及无能的感觉”[9]。
而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和意义的时候,一般来说是会感到幸福的;反之,如果觉得自卑,总是将自己置于弱小的境地,时刻感觉到自己是无能,一般来说,就不可能会产生幸福的感觉。
(三)基于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幸福。
马斯洛认为,一个人即使所有这些需要都得到了满足,也会产生新的不满足和不安,从而产生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的需要。
这种需要“可以归入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Self-fulfillment)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它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这种倾向可
以说成是一个人越来越成为独特的哪个人,成为他所能够成为的一切。
”[10]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最高层次的需要,与此相适应,基于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满足属于最高层次的幸福。
达到这个层次的幸福,不仅要“在低层次上能够接受自己,而且在各个层次上都能够接受自己,例如爱、安全、归属、荣誉、自尊等等”[11]。
一个不能够正视自己和接受自己的人是无法从自身之中体会到幸福的感觉的。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邓安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7.
[2][3][4][5][6][7][8][9][10][11]【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42,42,44,44,49-50,50,51-52,52,53,183.
[责任编辑彭柏林]
2016年
云梦学刊The Hierarchy of Happiness LU Ming-tao XIANG Yu-qiao
(Moral Culture Institute and Socialist Moral Cultural Innovation Center,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China)
Abstract :Happiness is the feeling of satisfaction in one's mind when his or her desire is met.People's happines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levels:happiness based on natural demands are satisfied or based on social demands are satisfied.Key words :happiness;need;levels
《左传译注(精编本)》简介
由杨华译注的《左传译注(精编本)》一书已于2015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本书为“国学经典学生读本·今注今译”系列丛书中的一册,该系列丛书在总目编选上,收入中国国学精粹,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有序、精神有源的特点。
《左传译注(精编本)》根据青少年的阅读需求和水平,编选了10篇,共37章,所选篇章体现了儒家“民本”“忠”“信”的思想,以培养当代青少年仁爱、诚信、忠诚的品质。
本书依照阅读的逻辑,先列“篇章大意”,再列“正文”“注释”“译文”,并依文中具有成长、教育意义的内容,设置“成长启示”,每卷之后设置“品读思考”,全书最后列出“本书经典名句记忆”“本书相关名言链接”以及“读后感”。
(杨捷)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