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数学上册一—三单元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长度单位”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认识线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根据实验教材的反馈意见对原来的一些探究活动进行了重新设计,比如对“统一长度单位”的活动进行了重新设计,使得新知识的呈现更具逻辑性,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并加强数学文化的渗透。
线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是利用“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来教学的。
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无限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实际生活中无法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采取给出线段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再引进线段概念之前,安排了“一段线的直观图”,接着介绍“黑板便、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线段”,为教学提供了自然、明了的思路,并使抽象的线段概念有了生动直观的载体。
另外教学内容增加了例8,有些习题也作了改动。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实验教材一样,这部分的编排还是将加、减法笔算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情境中,使学习笔算与学习用笔算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
需要说明的是与实验教材相比,本单元不再单独安排加、减法估算,只在练习中初步渗透。
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加强笔算算理算法的教学。
一方面仍采用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编排思路设计例题;另一方面结合具体算式突出笔算的要点,让学生经历理解算理和计算方法的过程。
例如,在“加法”小节的教学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笔算,例题的设计体现了这样的思路:例1的教学要点是竖式的写法,例2的教学要点是“相同数位对齐”,例3的教学要点是“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同时,根据学生学习计算的认知规律设计学习内容,呈现教学过程。
教材细节上的变化是教学经验的提炼,追求的是恰当与合理。
例如,加法的例1(见图1)改用35+2(原为36+30),教学竖式的写法和对位。
在这里学生要结合小棒图思考:“2”应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要与第一个加数的个位对齐?这就提高了思维的含量,让学生真正地去理解算理。
又如,学习减法时,例1的教学之后安排了“个位相减得0”和“十位相减得0”竖式对照出现的练习(见图2),使学生体会当竖式的得数是0时应该如何处理,进而更好地理解算理和算法,等等。
2.重视“笔算计算法则”的概括与呈现。
根据实验教材使用反馈的意见与建议,我们对“笔算计算法则”的处理有了一定的变化。
一是随着某一计算内容教学的进展,紧密结合算式,分步出现所学习笔算
的计算法则。
例如,笔算加法结合“不进位加”“进位”的3个例题,分别出现“个位与个位对齐”“相同数位对齐”“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为后面讨论并概括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打好基础。
这样的教学设计更加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现实,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计算法则的确定性和必要性,感受数学规律形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是在提示让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以记录讨论结果的形式呈现不完全的计算法则文本,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并记忆计算法则。
例如,在学习完笔算加、减之后的“整理与复习”小节(见图3)就呈现了教师与学生一起对笔算加、减法法则进行讨论归纳。
这样的处理,既可以使学生了解计算法则的来源,理解其含义,防止死记硬背法则。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在初步认识角的概念及直角的基础上,增加了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