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泥工特色活动总结,小班泥塑活动总结【幼儿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玩泥是孩子的天性。
苏姆霍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这句话充分说明,在泥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离不开幼儿的动手动脑。
他们将心中美好的事物通过泥工的制作,以立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让思维产生兴趣和冲动,在兴趣和冲动中开始了创作游戏。
他们通过游戏泥土,将天真浪漫、粗犷豪放的造型带入自由创作中,用橡皮泥这种媒介,记录对生活经验的感受,获得情感的发泄,自由创作的快感,使其真正成为开启幼儿智慧大门的钥匙,这便是我们对孩子进行泥工创作活动的意义所在!泥工特色活动开展了一学期,在这期间我们始终把培养孩子捏泥的技巧及想象力创造力放在首位,我的收获是: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由简到繁,循序渐进
1、实际出发,单个成形
从生活中最熟悉、最简单的物体入手,让孩子掌握单个形体的基本捏法。
我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尽量把相同或相似类型的物体安排在同一个主题单元里进行练习。
经过这样一系列的分析比较练习后,不但让孩子比较方便地掌握了同一类型或相似类型物体基本捏法,而且也提高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同时利用儿歌的形式把塑造形体的步骤、要领说出来,从语言感知——形象思维——具体行动,训练手部技能技巧的发展。
如捏鲤鱼时,我用这样的儿歌来引导:搓个大圆做身体,片片鱼鳞剪剪剪,前面再来剪一刀,鲤鱼张开小嘴巴。
搓个小圆压压扁,拿把剪刀剪一剪,身体放在尾巴上,我的鲤鱼做好啦。
2、由简到繁,多个组合
一开始的活动内容可以选简单点的,如二指捏做腊梅花,搓圆、压扁、再用二指捏的方法固定到树枝上,看着枝头绽放的花苞,大家都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也激发了他们下次活动的兴趣。
然后逐渐开始进行平面造型,如:小松树、大熊猫。
也可尝试进行简单的立体制作如:螃蟹、企鹅、鲤鱼等。
3、多讲评,多办展览,多参观
孩子喜欢显示自己的成果,因为这些活动成果出自于自己的脑和手,是自己的创作。
自己的创作最能体现自我的价值,从而使他们获得真正的满足感,教师应充分肯定幼儿的作品。
因为成果展评是幼儿提高认识的过程,是培养他们审美能力的过程,当然更是他们体验创新乐趣的过程。
孩子不会独享个人的成功,他们总要想方设法与他人分享,让别人接纳并期待得到他人的赞许。
我就采用幼儿自评、小组互评、全体讲评等形式,挑几件
有典型缺点的作品来,让大家一起来讲评,一起来谈谈对这些作品的看法,并引导幼儿谈一谈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尤其是对那些有新意的作品更应给予大力的鼓励和表彰,使幼儿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逐渐树立创新的信心,并能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劳动,培养创新能力。
二、以点带面,以面带点
以点带面将一些新的内容和技法先教给孩子们,让他们采用内容归类系列变化学习方法,探索出泥工制作变化的规律,再让他们去辅导其他伙伴练习。
如胡萝卜形系列,就是依据某些事物基本部位像胡萝卜这一特点,通过拉伸、接合等方法,塑造出不同的物体。
就象胡萝卜形通过变化,可塑造出辣椒、香蕉、黄瓜、玉米、飞机、鲨鱼、鲸鱼、金鱼、老鼠、乌龟、鸭子、鹅、青蛙等。
再如瓶子形系列,依据某些动物身体类似瓶子形状这一特点,由基本形变化塑造出不同动物,如:猪、羊、大象、牛、孔雀、公鸡等。
这样,以点带面,老师可以省去许多精力,而且他们在手把手的教与学中,建立了友情,培养了集体主义和互帮互学精神。
同时我还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在进行分别指导时
,我就特别注意帮助能力差的幼儿,不会捏的要进行个别示范。
对不喜欢捏泥的幼儿要分析原因,是技能上有困难,还是对自己做的形体不满意,塑造时用泥不够了,还是别的原因?要针对不同情况加以指导,教师要提高幼儿的兴趣,增强幼儿完成泥工的信心,对一些做得快的幼儿可启发再做一些有关的东西,进而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在学习过程中,总有一些孩子反应较慢,不能马上领会或掌握新的内容。
一个活动下来,能力强的孩子能够完成目标,达到教学目的,能力差的孩子可能因时间不够用完不成目标,不了了之。
长期下去,能力差的孩子对泥工就失去了兴趣,甚至形成厌恶泥工的心理障碍。
为了杜绝这一弊端的出现,创设泥工活动区,给孩子创造主动进行泥工活动的场所,这样使能力强的孩子继续巩固练习,施展他们的才能,能力差的孩子能继续完成他们没有达到的目标。
多指导这些能力差的孩子,使他们能跟上大家的步伐,不做掉队的“点”,跟上整个“面”。
对他们,要多鼓励、多帮助,使他们不自卑,树立起信心,共同进步。
在创设泥工区域时,为他们提供大量的泥工材料,各色橡皮泥、剪刀、糨糊、手工纸等等,另外准备多种色彩颜料盘。
使孩子取放方便,这有利与他们主动地画画、剪纸、泥工制作等。
这样,打破了死板的美术课
教学的单一模式,使孩子在活动时间自由选择,主动地投入到喜爱的泥工活动中。
一团团泥土在孩子们手中变换着、创作着、游戏着,是最能锻炼孩子动脑筋的一种创作方式,孩子们通过学习、讨论、尝试、评价等过程,将心中美好的事物以立体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仅制作出了一些渗透其个性特长的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实践,将学到的知识得到自由广泛的运用,将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极大个性化发挥,愿望变为现实,从而诱导孩子积极创造、将勇于求异的成就感。
小班泥塑活动总结篇2
在幼儿园多元美术园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下,我们结合自己班级的发展实际确立了研究特色——泥工。
幼儿园泥工活动之所以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是因为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人人可以动手,作品完成后个个都有成就感。
制作中蕴涵了从观察到思维,从认识到操作,从想象到创造的一系列的过程。
所以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从激发兴趣、培养基本技能、在日常活动中渗透和拓展等环节加以指导,让幼儿在玩泥活动中感受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泥工特色在我们小二班里开展快三个月了,孩子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操作活动常规,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还会收拾整理,而且兴趣日益浓厚,技能也在不断提高。
回顾三个月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规划在前、心中有数
在特色活动开展之前,我们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本班幼儿的发展实际,制定了特色计划,并与主题活动相结合,预设了本学期泥工特色活动的教学内容,避免了活动开展过程中的随意性和无目的性,重视系统性和科学性。
保证特色教学顺利有序地进行。
根据三岁幼儿的思维水平、动手能力及手部肌肉发育的程度,我们把小班泥工教学的目标、内容及要求落脚在:认识泥工的材料,为了便于展示,我们的材料以面泥、橡皮泥为主;尝试借助一些辅助工具(泥工刀、模具、牙签、火柴梗、吸管等)来进行造型;学习一些简单的泥工技能,从手掌动作的掌握逐步过渡到五指协调动作,用搓、团、压、拧、粘合等方法塑造一些简单的物体,并能按自己的意愿塑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幼儿积极参与泥工活动的前提。
给孩子们一团泥,多数的孩子都会本能地拿起泥摔着、捏着、用刀切着,但是行动缺乏目的性。
于是,我们搜集了大量的泥工作品的图片,引导幼儿欣赏、观察、感受作品的不同造型和美丽的图案花纹,当孩子们的目光被深深吸引的同时,再拿出色彩鲜艳、五光十色的彩泥,并以玩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参与:“今天我们来玩个超级变变变的游戏,看一看,瞧一瞧,我变了什么?”(汤圆)!又变了什么?(蜗牛)!哇,真好玩!该你们变啦!这个“我变了大饼”那个“我的泥变成面条啦”!看着张张小脸兴趣盎然的样子,我赶紧赞叹:“你们真能干!很棒哦”!第一次的成功,大大提高孩子对泥工的兴趣,抓住这一机会进一步教授捏泥的技巧,孩子们积极地对泥工产生了浓厚兴趣。
2、常规教育
小班幼儿手腕肌肉尚未发育完善,手眼协调能力差,直接进行作品塑造困难较大。
一开始,我们把活动重点定位在活动常规方面:知道不能随便扔泥,不同颜色不能混杂在一起;要爱护橡皮泥,爱护自己和别人的作品;保持衣服、桌面、地面的干净整洁等。
而在技能的掌握方面,我没有作硬性要求。
每次活动时,我总是鼓励幼儿大胆地玩捏面泥,尝试塑造一些简单的形体,只要他们能积极参与到集中就可以了。
3、技能学习
在孩子们有了一定的常规习惯之后,我们引导幼儿尝试学习了本年龄段能够掌握的几种基本技能,例如:团、搓、压、盘、捏等方法。
我们引导幼儿塑造单一的基本形状开始,选择的内容都是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便于表现的物体。
例如:《甜甜蜜蜜》主题中的“汤圆”“饼干”“蛋卷”“棒棒糖”等,具体做法是这样的:将泥放在手心,两手来回团圆,团出一个球状物,就成了“汤圆”;把“汤圆”用手掌压扁做成“饼干”;将泥搓长变成小棒再慢慢盘成大大卷,就成了“棒棒糖” ;将泥搓圆压扁再用擀面杖压平,慢慢卷起来就成了蛋卷。
4、组合造型
在幼儿掌握了几种基本技能之后,就可以进行组合塑造了。
这一阶段,我主要引导幼儿在塑造一个物体之前,尝试目测所需面泥的量,尽量使物体各部分的泥量分配适中,这样塑造的作品就会比例协调、美观逼真。
如:一个橄榄球再加几根细面条就变成了“香香的面包”;将粉色面泥
分成若干小团、搓圆压扁依次用两指捏合在树枝上,就成了美丽的桃花。
又如大团是粗粗的树干,小团是小小的树叶……
同时为了激发孩子们的更大的活动兴趣,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辅助工具和材料,鼓励幼儿大胆地运用各种技能进行创造。
例如:用各种图形磨具压印饼干,再用牙签在上面点芝麻,变成可口的芝麻饼干;把一次性筷子当成擀面杖,把面泥摊成薄饼再卷成蛋卷;提供安全小剪刀,咔嚓咔嚓咬个小嘴巴,嵌入夹心,就是香香的夹心面包;咔嚓咔嚓咬个十字花,变成美丽的小花朵。
三、有序开展,逐步引导
1、创设富有趣味的学习氛围
在泥工教学活动中,我们创设了一些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
如:大家一起做饼干,给熊宝宝过生日;做小小点心师,开点心店;或者播放优美的音乐,融入与作品内容相关的故事。
还可以学说能够帮助记忆塑造方法的儿歌等,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泥工技能。
例如:香香的面包制作儿歌:“团一团,团一团,团出一个小圆形;搓一搓,搓一搓,搓出一个椭圆形;两头轻轻捏一捏,变成一个橄榄形;剪一剪,剪一剪,剪出三个小嘴巴;搓一搓,搓搓长,搓出一根面条来;轻轻放入面包的小嘴巴。
活动过程总是伴随着活动者的种种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是形成儿童强烈创造需要的基础。
因此,在指导幼儿活动时,我总是多给予肯定和鼓励。
使孩子们以饱满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创造中去。
2、耐心细致地示范讲解
在小班泥工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是教师给幼儿看一看预先准备好的实物或教师自己塑的范例,通过让幼儿观察,明确它们的名称、形状、颜色。
然后,教师就开始向幼儿逐步示范,边做动作边说明,幼儿随着教师的示范,说明而动作。
如果所做的物品需要两三种技能,我们就先分别把这几种技能演示给幼儿,使幼儿理解每个动作的顺序、要点。
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更多的是在模仿的过程中学习技能技巧。
3、作品多展示多交流
孩子喜欢显示自己的成果,因为这些活动成果出自于自己的脑和手,是自己的创作,当然更是他们体验乐趣的过程。
孩子不会独享个人的成功,他们总要想方设法与他人分享,让别人接纳并期待得到他人的赞许。
基于这点,有时我们会在讲评时把幼儿的作品收集起来“开店”,请小朋友
到店里来“买”他们喜欢的东西,幼儿很自然地挑选出他们认为好的作品,然后请幼儿讲讲为什么喜欢,从而达到讲评的目的。
有时我们将幼儿的作品布置在主题墙面上,供大家参观、欣赏。
4、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和延伸
有时集体教学活动不能满足每个幼儿的发展需求,所以要在日常活动中进行渗透和拓展,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参与泥工活动。
如在主题“甜甜蜜蜜”活动中,让孩子们制作各种好吃的点心,送到娃娃家里去招待客人。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创设了泥工吧,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搓团、捏扁、压平、粘合等泥塑的技能技巧能得到巩固。
在午间自由活动时,孩子们也可以到这里来玩,这是孩子们的一个小天地。
在我们精心的指导和培养下,孩子们在有趣的泥塑活动中健康活泼地成长,他们用稚嫩的小手塑造着快乐,塑造着成功,塑造着他们自己!
小班泥塑活动总结篇3
我校本学期开展的泥塑社团活动,在兴趣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发展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鉴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课题实施的目标。
那么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加强对教育活动设计的研究。
泥塑活动属于美术活动的范畴,主要着眼于培养儿童对活动的兴趣。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积极的思考,主动的探索,在反复操作中逐渐形成知识和技能。
那么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动设计方面多下功夫:
首先,做好本年龄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技能发展轨迹的调查。
要作好调查首先就必须明确学生在某一特定的年龄阶段其生活、心理的特点以及技能发展的轨迹。
如:一二年级主要是学习用团、撮、压、等技能,使手腕与手指动作逐步灵活。
三四年级要求掌握挖、折边、粘接、抹光(使手指动作灵活)泥工刀等工具的配合,(提高造型的整体感,运用多种方法表现特征与某些细节)。
其次,积极思考,钻研摩课,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
在了解了不同年纪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兴趣等诸多因素以后,就要求我们老师积极思考寻求教学活动中的新的契机,不断吸引学生加入到活动中来,由于泥塑本身就是一个操作性较强的活动。
所以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注意保持并引导好学生的兴趣。
当然,在活动设计的过程
中,我们还应该遵循一定的则:如“整体结合”“目标有序”“适度新颖”“引导思考”“活动操作”“交往合作”等,只要当活动依据了一定的原则,才能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通过学生进行泥塑作品制作的实践活动来看:首先从认识上,学生有了明显的提高,从操作角度来看学生能很熟练的操作,并且能制作和加工出精美的作品来;学生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制作出很有创意的作品来,总之,活动课中学生从操作及思维创新方面,都有了更大的提高。
泥塑课开展以来看,首先,学生对材料的把握和如何能做出更好的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其次,学生再制作陶艺品的同时,融入了学生心灵深处的那些感情色彩;最后,学生能积极的热情和纯洁的心灵,精湛的陶艺技术制作出了各式各样的陶艺美品。
总之在这一学期的陶艺活动课中,锻炼了学生亲自动手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思维创新能力。
多动手,勤动脑创建新思维的妙用之处、使学生掌握了泥塑的制作的过程及所学过的.知识构建思维。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活跃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最后,作好记录,开展教研,作好活动设计的后期整理和评估。
小班泥塑活动总结篇4
这个学期是我上的是泥塑兴趣小组,充满了乐趣。
来参加泥塑组的孩子们都很喜欢可以千变万化的橡皮泥。
没错,橡皮泥打开了他们的想象空间,就像哈利?波特的魔法石一样。
看着他们快乐地把玩着手中的橡皮泥,我的心情也特别地好。
色彩斑斓的橡皮泥让孩子们爱不释手,一会儿把红色和蓝色的橡皮泥揉到一起,一会儿又把白色和黄色的橡皮泥揉到一起,期待得到不同的色彩。
孩子的想像力的点滴渗透在老师的鼓舞中。
即使他们捏得什么也不像,我也极大地发挥个人想像力,给他们的作品加以总结概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像翅膀也会越飞越高。
学生们乐此不疲地玩着橡皮泥,成品一个接一个新鲜出炉。
橡皮泥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带给了学生创造的空间。
在我的引导下,他们自由发挥、大胆创造,自己动脑筋,积极地去创造,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每一次,我总是先看看操作的过程是不是能符合孩子的动手能力。
想象力绝不是生而具有的,所以我将自己的课程目标设置在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他们的创意灵感。
在课前,我能认真制定好计划,在课堂上,对
学生能当堂示范,表演讲解,逐步辅导。
在辅导中,鼓励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当小老师辅导较弱的学生。
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视觉感受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认识空间能力都相应得到提高,为今后的自我动手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学期,但是,我们的作品可不少。
泥塑的世界充满了乐趣。
低年级的学生可以依样画瓢,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可以自己创作作品了。
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做着自己喜欢的小物件。
每每看到自己完成一样作品,孩子们都笑得了开了怀。
把我们所有的各式各样的作品放在一起,我真的是由衷地感到高兴。
在这个学期中,我勤于思考,大胆实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兴趣小组开展得丰富多彩、富有特色。
在以后的兴趣辅导中,我愿用我的爱心、耐心、细心来引导、开发他们的创作潜能,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好朋友,做一把开启儿童艺术之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