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分项汇编 专题03 唐宋元变革(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3 唐宋元变革
1.(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

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

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

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
A.削弱了藩镇势力B.强化了分封体制
C.凸显了专制集权D.动摇了宗法制度
【答案】C
【详解】
根据“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可得出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削弱了皇子的权力与势力,是加强专制的体现。

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针对藩镇,排除A项;分封制在春秋时期逐步瓦解,排除B项;宗法制度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

故选C项。

2.(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

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

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A.小篆B.楷书C.行书D.草书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唐代楷书盛行,楷书具有字体方正、笔画工整、遒劲有力的特点,与材料形象化的描述相符,B项正确;小篆是秦朝时期的字体,且篆书比较舒朗,具有曲线美,排除A项;行书与草书都具有灵活、流动的特点,以适意为主,不要太受法度之限制,与材料信息不相符,排除CD项。

故选B项。

【点睛】
本题围绕盛唐书法的时代气象和艺术风格创设情境,彰显了书法艺术承载的美学理念,引导学生培养审美感受力和领悟力,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摘自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2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3.(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

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

这表明,在宋朝()
1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答案】D
【详解】
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商品多为手工业制成品,而输入产品多为奢侈品,最终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意味着当时贸易出口量较大,说明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D项正确;进口商品是奢侈品,不是基本生产资料,排除A项;汉代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外贸在国家财政中所占比重,排除C项。

故选D项。

4.(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

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

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地方行政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D.削弱州府权力
【答案】A
【详解】
题干信息重点阐释了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通判的设置起到了协理政事、审核把关、权力监督及制衡等作用,有助于行政程序规范化和流程化、弥补知州(知府)不足之处、避免出现重大失误以及防止权力的滥用、误用,因此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地方行政,A项正确;“干政”是指干预朝政(中央权力),题干信息说的是地方,此外任知州的一般是文官,武官担任较少,说通判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武人,显得多此一举,B排除;通判一般都是文官,且相互制约,不能提升军事能力,排除C项﹔通判与知州一起行使州府权力,州府总体权力未变,只是分散了,削弱的不是州府,而是知州,排除D项。

故选A项。

【点睛】
本题围绕宋代官职“通判”的概念展开,通过对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等进行阐述,从规范地方行政的角度考查通判设置的目的,学生只有深入理解“通判”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判协政理事,任责督察),方能准确作答。

本题可尝试从“副手”、“参谋”、“审核员”“监督员”等身份理解通判。

(改编自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2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5.(2022·湖南·高考真题)南宋画家李唐感叹:“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

”这反映当时()
A.艺术水准下降B.绘画题材集中
C.画家地位不高D.世俗文化兴盛
【答案】D
【详解】
本诗的意思是:云烟袅绕的村庄和雨水滂沱的河滩,山村时隐时现,滩水湍急,欣赏着画中美景很容易,谁知道画好它有多么艰难。

早知道时人看不上这样的美景,就应该多买胭脂来
画艳丽的牡丹。

作者借题发挥,用以抒发个人的感慨和不平。

它的弦外之音,耐人寻味。

所以A项“当时艺术水准下降”显然不符合题意,排除;诗中既描述了山水画也提到花鸟画,B 项“绘画题材集中”显然也不合题意,排除;诗人自嘲画山水画不如画牡丹,反映不出当时画家地位不高,所以C项应该排除;画家李唐生活在南宋,结合所学知识,随着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世俗文化兴盛,画家感叹寄情山水的山水画不如浓色重彩的牡丹受时人欢迎。

所以D项符合题意。

6.(2022·广东·高考真题)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

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答案】C
【详解】
由材料中“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与吾儒水火不容”可得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地位沦落、佛教和道教的盛行感到不满,站在维护儒学统治地位的立场上抨击佛教、道教,结合所学可知,宋儒通过改造儒学来达到重振儒学、回应佛道挑战的目的,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儒法并用”,排除A项;清代的学者主张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排除B项;李觏和张载没有主张“杂糅佛道”,排除D项。

故选C项。

7.(2022·湖南·高考真题)据下表可知()
时间事件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置进士科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恢复九品中正制
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
A
C.门阀观念强化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答案】A
【详解】
依据材料表格可知九品中正制废除,科举制诞生,接着又恢复,又废除。

如此反复,说明这一时期门阀士族的力量仍然很强大,科举制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总体趋势是世家大族在走下坡路,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科举制有弊端,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门阀观念的强化,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在唐时已被再度废除,排除D项。

故选A项。

8.(2022·6浙江·高考真题)白居易有诗云:“水市通阛阓(街市),烟村混舳舻。

吏征渔户税,人纳火田租。

亥日饶虾蟹,寅年足虎䝙。

……堤喧簇贩夫。

夜船论铺赁,春酒断瓶酤。

”诗作反映出()
A.草市渐成规模,交易商品丰富B.富商大贾辟建会馆
C.商业活动未曾受到官吏的监管D.“俞大娘航船”规模宏大
【答案】A
【详解】
根据“水市通阛阓(街市),烟村混舳舻。

吏征渔户税,人纳火田租。

亥日饶虾蟹,寅年足虎䝙。

……堤喧簇贩夫。

夜船论铺货,春酒断瓶酤。

”可得出其反映的是民间草市的发展情况,A项正确;会馆明清才出现,排除B项;C项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国内航船的规模,排除D项。

故选A项。

9.(2022·1浙江·高考真题)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

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

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

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
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
【答案】D
【详解】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并且“皇帝又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宰相数量增多,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主权力,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属于君主专制问题,不属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级别略低的官员”是否是知识分子,排除B项;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君权,C项不是最主要目的,排除C项。

故选D项。

10.(2022·1浙江·高考真题)宋代经济文化高度发达。

有外国学者曾这样评价十三世纪的中国:“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

”下列关于来代史事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宋词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之一
②瓷器开始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
③毕异发明活字印刷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
④已出现火药箭、火炮、火球、火蒺藜等多种火药武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
家。

”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些现象说明宋词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之一,毕异发明活字印刷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已出现火药箭、火炮、火球、火蒺藜等多种火药武器,①③④表述符合题意,C项正确;“瓷器开始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表述不正确,不是从宋朝开始的,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故选C项。

11.(2022·1浙江·高考真题)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城广大、民族众多、推进了新的民族融合。

下列关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叙述正确的是
A.首次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
B.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C.确定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道、州、县
D.设理藩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答案】B
【详解】
元朝疆城广大、民族众多,为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故B项正确;宋朝已经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排除A项;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排除C项;元朝设立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排除D项。

故选B项。

1.(2022·山东日照·三模)“任土作贡”(依据土地具体情况,制定贡赋的品种和数量)现象古已有之,汉代形成制度。

唐代法律明文严格规定土贡征收数量、种类、时间及运输、库存、支用;唐后期地方官员间馈赠礼物中有许多当地土贡物产,土贡流动距离近至同一州、同一道,远至跨州连郡。

唐后期这一现象
A.主导区域之间经济文化交流B.为地方割据奠定了经济基础
C.表明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减弱D.说明政府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答案】C
【详解】
由材料“唐代法律明文严格规定土贡征收数量、种类、时间及运输、库存、支用;唐后期地方官员间馈赠礼物中有许多当地土贡物产,土贡流动距离近至同一州、同一道,远至跨州连郡”可知,唐代后期土贡发生了变化,土贡原本是贡给中央的,因唐安史之乱,地方藩镇割据,地方官员馈赠中也有土贡物产,表明中央权力受到削弱,C项正确;“主导”表述不正确,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变化,并不能为其奠定基础,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财政状况,排除D项。

故选C项。

2.(2022·福建三明·三模)下图为唐朝岭南道怀集百姓在缴纳庸调时,由地方官折纳成银饼上交朝廷。

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货币地租取代实物地租B.赋税征收方式灵活
C.政府减轻百姓赋税负担D.白银进入流通领域
【答案】B
【详解】
通过观察图片及文字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22年”即唐朝初期,地方政府专门安排官员,负责将均田制下农民缴纳的庸调,“折纳”成银饼上交朝廷,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赋税征收方式灵活,B项正确;地方官把庸调折纳成银饼,不能说明农民交纳的是货币地租,排除A 项;材料不能说明政府“减轻”了百姓赋税负担,排除C项;白银进入流通领域与“银饼上交朝廷”不符,排除D项。

故选B项。

3.(2022·江苏·模拟预测)日僧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说:“扬州有四十余寺。

”在扬州求法、传法的众多僧徒是主要的素食消费群体。

城市饮食业为满足僧徒之需,开发了各种素肴佳馔。

这反映出
A.市镇服务功能增强B.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
C.统治思想发生转变D.社会生活受佛教影响
【答案】D
【详解】
依据材料“城市饮食业为满足僧徒之需,开发了各种素肴佳馔”可知,佛教的发展,城市饮食业也开发出素食套餐,体现佛教的发展对城市饮食产生了影响,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市镇,排除A项;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是在宋朝,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统治思想的转变,排除C项。

故选D项。

4.(2022·河南商丘·三模)《元史》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且“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时人赵天麟则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这表明行省的设置()
A.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C.改变了地方积贫积弱的状况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
【答案】A
【详解】
根据“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可知行省的权力较大;根据“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知行省要受到中央的节制,没有独立的大权,这种权力的平衡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A项正确;消除了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行省制不能体现因俗而治,排除D项。

故选A项。

5.(2022·广东·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重新实现统一的隋唐时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读书识字的人增多、单靠抄书、手写已难以满足社会对书本的需要,特别是在唐朝,科举制的推行,刺激了更多的人读书。

读书人对工具书、各种教材的参考读物的需要,使得社会对书籍的需求量大增,也刺激了印刷术的发展、隋唐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佛教发展的高峰。

佛教的迅速传播使得佛经和佛画的需求量激增、手抄复制的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雕版印刷术才能得到发展。

材料二北宋时期,雕版印刷术盛行的同时又出现了活字印刷,师生们不必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用于抄写各种书籍、而是将主要精力与时间用于教书和学习上,这为宋代书院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在宋代、成书于汉唐年间的10部数学著作《算经十书》以及北宋著名土木建筑家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因北宋雕版印刷术极为发达,而刊行全国。

唐宋以后,中国与外国的往来不断加强、印本书也随之成为中国出口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出口对象有朝鲜丰岛、日本、越南等,因此在汉字文化图的国家中,1000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印刷品贸易的国际市场。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颖《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的演变及影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雕版印刷术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以后印刷术发展的历史影响。

【答案】(1)背景: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科举制盛行;佛教广泛传播。

(2)影响:促进了知识分子阶层的壮大;推动了书院的兴盛;促进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详解】
(1)隋唐雕版印刷术发展的背景根据“重新实现统一的隋唐时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读书识字的人增多、单靠抄书、手写已难以满足社会对书本的需要”并结合所学内容得出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科举制盛行;根据“佛教的迅速传播使得佛经和佛画的需求量激增、手抄复制的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得出佛教广泛传播。

(2)影响:根据“师生们不必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用于抄写各种书籍、而是将主要精力与时间用于教书和学习上,这为宋代书院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得出”促进了知识分子阶层的壮大;推动了书院的兴盛;根据“在宋代、成书于汉唐年间的10部数学著作《算经十书》以及北宋著名土木建筑家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因北宋雕版印刷术极为发达,而刊行全国。

唐宋以后,中国与外国的往来不断加强、印本书也随之成为中国出口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得出促
进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6.(2022·辽宁辽阳·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朝的疆域是前代所无法比拟的,元朝的疆域从今天的地理情况来看,横向上大致是东部沿海到今天新疆地区,纵向上从南部的沿海地区到北部的鄂霍次克海都在元朝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中。

在广阔的边疆地区,分布着众多的边疆民族,为了巩固边防,元朝在边疆治理方面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

在地方上,元朝则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岭北、辽阳、云南、湖广,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管理事务。

为迅速传递诏命和情报,元朝还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

元朝不仅实现了对吐蕃广阔地区的管理﹐而且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在中央设置了管理吐蕃事务的机构——帝师和宣政院。

在西南边疆设置了宣慰司都元帅府等机构进行管理,并大量任用当地土官,因俗而治,史称“土司制度”。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视塞防,然而两次鸦片战争的接连失败让清政府感受到了来自海洋的威胁。

“中国的前线不再是长城或甘肃的玉门关了,而是在广州和上海了。

”古代传统王朝以一种“天朝上国”姿态,与周边国家建立了广泛的朝贡宗藩关系。

但是近代以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

殖民主义列强接踵而至,不仅侵犯中国,而且持续蚕食清王朝周边藩属国的领土。

……在19世纪后半叶中国面临空前的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下,清朝主要采取了保藩固圉和以夷制夷等应对方略,但其均未能挽救当时中国的边疆危机。

——摘编自衣长春、黄韶海《论晚清边疆危机及应对方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边疆管理政策实施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边疆管理遇到的新问题并分析清廷难以应对边疆危机的原因。

【答案】(1)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对台湾管辖,巩固了国防。

(答出两点即可)
(2)新问题:边疆威胁从以陆上为主到以海上为主;传统宗藩体制遭受冲击;国家主权遭到破坏。

(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清政府腐朽没落;清政府失去独立地位;国防实力薄弱;中央集权严重削弱;晚清处理边疆危机措施存在弊端;西方列强经济和军事实力强大。

(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详解】
(1)意义:根据材料“在地方上,元朝则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岭北、辽阳、云南、湖广,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管理事务。

为迅速传递诏命和情报,元朝还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

元朝不仅实现了对吐蕃广阔地区的管理﹐而且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在中央设置了管理吐
蕃事务的机构——帝师和宣政院。

在西南边疆设置了宣慰司都元帅府等机构进行管理,并大量任用当地土官,因俗而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对台湾管辖,巩固了国防等方面概括元朝边疆管理政策实施的意义。

(2)新问题:根据材料“中国的前线不再是长城或甘肃的玉门关了,而是在广州和上海了”可知,边疆威胁从以陆上为主到以海上为主;根据材料“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视塞防,然而两次鸦片战争的接连失败让清政府感受到了来自海洋的威胁”“古代传统王朝以一种‘天朝上国’姿态,与周边国家建立了广泛的朝贡宗藩关系。

但是近代以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

殖民主义列强接踵而至,不仅侵犯中国,而且持续蚕食清王朝周边藩属国的领土”可知,传统宗藩体制遭受冲击;国家主权遭到破坏。

原因: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分析清廷难以应对边疆危机的原因,如清政府腐朽没落;清政府失去独立地位;国防实力薄弱;中央集权严重削弱;晚清处理边疆危机措施存在弊端;西方列强经济和军事实力强大。

7.(2022·山东·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山东行政区划
材料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西周、西汉初期、元代)的山东行政区划图。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山东行政区划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答案】图1:山东由中央直接管辖,隶属中书省,山东境内有修建的直接通往大都的大运河。

这与元朝实行行省制,修建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的状况相吻合。

据此判定图1为元朝。

图2:山东由齐、鲁等几个诸侯国构成,这一时期并没有明显行政区划边界。

这与西周实行分封制,“齐鲁之邦”从此成为山东古称相吻合。

据此判定图2为西周。

图3:山东是由诸侯国及郡构成,这与西汉初期采取郡国并行制项吻合,这体现了西汉初期一方面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作为地方的一级行政机构;另一方面吸取秦朝“孤立而亡”的教训,分封刘姓诸侯王驻守各地。

据此判定图3为西汉初期。

【解析】
【详解】
图1中行政区划是实行行省制、西藏归属中央并且在山东境内有直通大都的大运河,由此判定图1是元朝;图2没有明确的地域边界、存在着大量的诸侯国,并出现西周的京城镐京,由此判定图2为西周;图3相比较图2既有诸侯国也存在郡,可以得出这一时期实行的是郡
县制,根据所学这一西汉初期实行的郡县并行制相吻合,由此判定图3为西汉。

8.(2022·辽宁沈阳·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朝前期,僧律禁止僧尼畜奴婢、田宅以及资产。

僧侣不能从事土地垦殖,尼女亦不得从事纺织。

正是基于不耕不织的惯例,多数情况下寺院被排除在世俗税收体制之外,皇寺、功德寺等还享有更多的经济、政治特权。

社会中的投机阶层利用寺院特权,将自己的田产以布施的形式寄名于寺进行逃税。

在国家税役负担沉重之时,大量贫苦民户便会选择携田入寺,向寺院提供劳动并交纳租金,这显然是要低于世俗课敛的。

唐武宗会昌灭佛之后,寺院原有的经济体系被打破,崇尚自给自足,农禅结合的禅宗重新崛起并成为佛教发展的主流。

禅宗倡导的禅林经济成为寺院自我供养的主要方式,将农业作为寺院自我供养的途径,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禅宗的田地主要以自己开垦为主,而且建寺与垦殖区域多处于山地丘陵之间,受地形影响,呈现出分布散、规模小且交通不便的特点,这与前期寺院连田阡陌,尽占膏腴形成巨大反差,禅林经济终结了此前寺院作为大土地所有者与国家争利博弈的时代。

——摘编自景旭、孟娟《唐朝寺院与国家之间的田地博弈》(1)根据材料,概括会昌灭佛前后寺院经济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禅林经济发展的历史作用。

【答案】(1)僧侣和尼姑从脱离生产,享受特权到自给自足、自我供养;寺院从广占良田到自己开垦山地丘陵土地为主。

(2)革新了寺院经济模式;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发展;减轻了依靠世俗供养所造成的社会负担;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隐匿户籍的现象;有利于国家赋役的征发;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唐朝前期,僧律禁止僧尼畜奴婢、田宅以及资产。

僧侣不能从事土地垦殖,尼女亦不得从事纺织。

正是基于不耕不织的惯例,多数情况下寺院被排除在世俗税收体制之外,皇寺、功德寺等还享有更多的经济、政治特权”“唐武宗会昌灭佛之后,寺院原有的经济体系被打破,崇尚自给自足,农禅结合的禅宗重新崛起并成为佛教发展的主流”可知,僧侣和尼姑从脱离生产,享受特权到自给自足、自我供养。

根据材料“禅宗的田地主要以自己开垦为主,而且建寺与垦殖区域多处于山地丘陵之间,受地形影响,呈现出分布散、规模小且交通不便的特点,这与前期寺院连田阡陌,尽占膏腴形成巨大反差”可知,寺院从广占良田到自己开垦山地丘陵土地为主。

(2)根据材料“唐武宗会昌灭佛之后,寺院原有的经济体系被打破,崇尚自给自足,农禅结合的禅宗重新崛起并成为佛教发展的主流”可知,革新了寺院经济模式;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发展;根据材料“禅宗倡导的禅林经济成为寺院自我供养的主要方式,将农业作为寺院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