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秦始皇本纪》完美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秦始皇本纪》完美版
《史记.秦始皇本纪》
【学习目标】
1.了解历史上的秦始皇其人其事
2.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和文言句式
3.初步了解《史记》叙事的体例、叙事方式和叙事的艺术特色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辨证地看待历史人物
【背景链接】
秦始皇是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

嬴姓,名政。

秦庄襄王之子。

13岁即王位,39岁称帝。

战国末年,秦国实力最强,已具备统一东方六国的条件。

秦王政初即位时,国政为相国吕不韦所把持。

公元前238年,他亲理国事,免除吕不韦的相职,并任用李斯等人。

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秦王政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

随后,他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

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律。

【知识梳理】
一、字音
桓齮(yǐ) 仆射(yè)大酺(pú)羌瘣(huì)井陉(xíng)王贲(bēn)雨(yù)雪眇眇(miǎo) 谥(shì)朕(zhèn)辟(bì)禁黥(qíng)钟鐻(jù)二、通假字
1.彗星见.东方(“见”通“现”,出现)
2.寡人以眇眇
..之身(“眇眇”通“渺渺”,渺小)
3.不为置王,毋以填.之(“填”通“镇”,镇压,安定)
4.卒.有田常,六卿之臣(“卒”通“猝”,突然) 5.异取.以为高(“取”通“趣”,趋向)
6.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

(“臧”通“藏”) 7.闭中羡.(“羡”通“埏”,墓道)
8.虽万世世不轶.毁(“轶”通“迭”)
三、一词多义

初.令男子书年(开始)
初.大人以臣无赖(当初)
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当初)

桓齮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辄(将军)
使王贲将.(做将军)
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率领)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将要)

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军队)
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战争)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兵器)
齐王建与其相后胜发兵.守其西界(军队) 兵.连祸结(战争) 军
东与燕和兵,军.上谷(驻扎)
破荆军.(军队)
晋军.汜南(驻扎)

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当面)
于是焉河伯旋其面.目(脸)
吕马童面.之,指王翳曰(背向)

发.卒受地韩南阳假守腾(派遣)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
非常之谋难于卒发.(发动) 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 发.沛中小儿得百二十人(征发) 使
韩非使.秦(出使)
秦使.将军王贲从燕南攻齐(派遣)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指使)
人皆得以隶使.之(驱使)

王翦将上地,下.井陉(攻占)
始皇下.其议(下交)
率群下.以造谤(在下位的人) 四、古今异义
1.昔者五帝地方
..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跟“中央”相对;地点2.他时秦地不过
..千里
古义:不超过
今义:表示轻微转折
3.增始皇寝庙牺牲
..及山川百祀之礼
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牲畜
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4.百姓当家
..则力农工
古义:在家
今义:主持家务
5.二世三世至于
..万世
古义:到了
今义:另起一事
五、词类活用
1.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坑.之(名词作动词,坑杀)
2.燕王东.收辽东而王之(名词作状语,向东)
3.降.越君,置会稽郡(使动用法,使……投降)
4.一.法度衡石丈尺(数词作动词,统一)
5.博士七十人前.为寿(名词作动词,上前)
6.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意动用法,认为……是好的) 7.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使动用法,使……满)
8.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名词作状语,当面;形容词作动词,加重) 9.树.草木以象山(名词作动词,栽树)
六、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
十四年,攻赵军于平阳。

2.省略句
非死云阳。

3.宾语前置
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4.定语后置
尽闭工匠臧者
【文本解读】
一、主题归纳
《秦始皇本纪》记载了自秦王赢政继位,统一六国,直至秦二世和秦王子婴降汉,是一部完整的秦王朝编年史。

本文只选录了秦始皇历史的部分。

秦始皇(前259~前210)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政权的建立者,他功大过亦大,历来评价不同。

本文对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中央政权,及在全国进行的一系列改革进行了如实
记录,也对秦始皇从英主到残暴帝王的转变过程作了生动地叙述,为我们研究秦王朝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问题探究
1.《秦始皇本纪》(节选),重点写了哪些事件?通过这些事件,刻画了秦始皇怎样的形象?
点拨:《秦始皇本纪》(节选)重点写了秦统一六国,议帝号,实行郡县制,咸阳宫大辩论和骊山下葬等事件。

写秦统一六国,我们看到了一位指挥若定,战无不胜,奋发有为的开国皇帝的形象。

写议帝号这一事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好大喜功,自鸣得意又自命不凡的秦始皇。

而实行郡县制这一事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又是一位锐意改革,革故鼎新,善纳雅言的有作为新君形象。

咸阳宫一场大辩论,其结果是“焚书坑儒”,又可看出秦始皇是一个愚昧荒唐残暴无知的昏暴之君。

而骊山秦始皇陵的描写又从侧面写出秦始皇的穷奢极侈、滥用民力。

这样通过一系列典型的事件,从不同的侧面将一个既是杰出君王又是残暴君王的秦始皇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了。

2.秦统一六国的过程,展示了一幅怎样波澜壮阔的社会图景?
点拨:司马迁采用逐年叙写的方式,全景式地展示了战国末期波谲云诡的社会图景。

一方面秦国依仗自己的强大,东征西杀,旌旗指出,势不可挡;另一方面,六国残余势力苟延残喘,虽想尽千方百计,竭力避免覆亡的命运,但节节败退,被蚕食鲸吞,终至覆亡,另外,中间还穿插了一系列似有预兆的自然现象,如彗星出现、地动、民大饥、大雨雪等,为这幅波澜壮阔的图画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增添了传奇色彩。

【能力测评】
一、基础演练:
1、通假字:
(1)正月,彗星见.东方______
(2)与赵、魏合从畔.秦______
(3)寡人以眇.眇之身______
(4)不为置王,毋以填.之______
2、一词多义:

①发卒受地韩南阳假.守腾______
②人多以书假.余______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_____
④汉人未可假.大兵权______
⑤大臣犯法,无可宽假.______
⑥假.之有人而欲南,无多;而恶北,无寡______
⑦十旬休假.,胜友如云______

①华阳太后卒.______
②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______
③语卒.而单于大怒______
④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______
⑤卒.有田常、六卿之臣______

①引.兵欲攻燕______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______
③引.赵使者蔺相如______
④相如引.车避匿______
⑤将军夜引.弓______
⑥敢竭鄙诚,添疏短引.______
⑦予分当引.决______
⑧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______

①并.阴山至辽东______
②是以诸侯并.作______
③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______
④方夜中,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______
⑥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______
⑦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______
3、古今异义:
(1)昔者五帝地方
..千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某个处所。

(2)死而以行为
..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受人的思想意识支配而表现出的活动。

(3)增始皇寝庙牺牲
..及山川百祀之礼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4)百姓当家
..则力农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主持家务。

4、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王翦将.上地______________
②皆坑.之______________
③军.上谷______________
④燕王东收辽东而王.之______________
⑤大雨.雪,深二尺五寸______________
⑥博士七十人前.为寿______________
⑦以古非今者族.______________
(2)名词作状语
①燕王东.收辽东而王之______________
②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_____________
(3)使动用法
①降.越君,置会稽郡______________
②天下无异意,则安宁
..之术也_____________
(4)意动用法
①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______________
②人善.其所私学______________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请立诸子。

唯上幸许。

”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更名民曰“黔首”。

大酺。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

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

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徙天下豪富于成阳十二万户,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臣皆以为便.合适,
B.然后属.疏远连续不断
C.车同.轨,书同文字统一
D.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
..也挑起战争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唯.上幸许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B.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然.后属疏远
不然.,籍何以至此
D.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3.下列各句中括号内是补出的内容,选出补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姓子弟)相攻击如仇雠
B.分天下以(天下)为三十六郡
C.销(兵)以(兵)为钟鐻
D.置(兵)延宫中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丞相王绾等人认为应该在天下分封诸侯,其他大臣们也都认为应该这样做,只有廷尉李斯反对这种做法。

B.李斯认为在全国设置郡县,国家用征收的赋税赏赐给皇子功臣,就很容易控制他们天下也会安定,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

C.李斯向秦始皇建议,在全国设置郡县,统一全国法律,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的尺寸和全国的文字,秦始皇也完全同意。

D.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设置郡县,统一法律制度,统一度量衡、车辆的尺寸和文字等措施,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郑濂,字仲德,浦江人。

其家累世同居,凡三百年。

郑氏家法,代以一人主家政。

濂受知于太祖,昆弟由是显。

濂诣京师,太祖问治家长久之道;赐之果,濂拜赐怀归,剖分家人。

帝闻嘉叹,欲官之,以老辞。

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

会有诉郑氏交通者,吏捕之,兄弟六人争欲行,濂弟湜竞往。

时濂在京师,迎谓曰:“吾居长,当任.罪。

”湜曰:“兄年老,吾自往辩。

”二人争入狱。

太祖召见曰:“有人如此,肯从人为逆耶?”宥.之,立擢湜为左参议,命举所知。

湜举同郡王应等五人,皆授参议。

湜,字仲持,居官有政声。

南靖民为乱,诖误者数百家,湜言于诸将,尽释免。

居一岁,入觐.,卒于京。

十九年,濂坐事当逮,从弟洧曰:“吾家称义门,先世有兄代弟死者,吾可不代兄死乎?”诣吏自诬服,斩于市。

洧,字仲宗,受业于宋濂,有学行,乡人哀之,私谥贞义处士。

濂卒,弟渶继。

二十六年,东宫缺官,命廷里举孝弟敦行者,众以郑氏对。

太祖曰:“其里王氏亦仿郑氏家法。

”乃征两家子弟年三十上者,悉赴京,擢濂弟济与王懃为春坊左、右庶子。

后又征濂弟沂,自白衣擢礼部尚书,年余,致仕。

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

未几,复谢去。

他得官者复数人,郑氏愈显。

初,渶尝仕元为浙江行省宣使,主家政数年。

建文帝表其门,渶朝谢,御书“孝义家”三字赐之。

燕兵既入,有告建文帝匿其家者,遣人索之。

渶家厅事中,列十大柜,五贮经史,五贮兵器备不虞。

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

成化十年,有司奏郑永朝世敦行义,复旌以孝义之门。

自文融至渶,皆以笃行著。

文融著《家范》三卷,凡五十八则,子钦增七十则,从子铉又增九十二则,至濂弟涛与从弟泳、澳、湜,白于兄濂、源,共相损益,定为一百六十八则,刊行焉。

(节选自《明史·郑濂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郑氏数千指独完.完:灭亡。

B.吾居长,当任.罪任:承担。

C.宥.之,立擢湜为左参议宥.:宽恕。

D.居一岁,入觐.,卒于京觐:拜见。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郑濂全家“孝弟敦行
....”的一组是()
①濂拜赐怀归,剖分家人②兄年老,吾自往辩
③有人如此,肯从人为逆耶④湜,字仲持,居官有政声
⑤诣吏自诬服,斩于市⑥他得官者复数人
A 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③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濂是浦江人,其家世世代代共同居住,有很好家声。

他深受皇上赏识,其兄弟也因此显荣。

皇上问及他的治家之道,又欲授予官职,郑濂却以年老谢绝。

B.郑濂兄弟极为友爱,有人告发郑氏有罪,官吏抓捕他们时,众兄弟竞相揽过责任,郑濂与弟又争相入狱。

皇上得知后,不信郑氏有罪,并当即提拔其弟郑湜。

C.郑濂的家风受到普遍赞扬。

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同乡王氏仿效郑氏家法,两族之中入选宫员很多,郑氏的家声因此更为显赫。

D.郑濂死后,郑渶主持家政,受到建文帝表彰,御书“孝义家”赐给郑氏。

郑氏祖上以践行孝义闻名,为给子孙留下规制,著《家范》三卷,由后人增删刊行。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

未几,复谢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答案】
一、基础演练:
1、①见通“现”②畔通“叛”③眇通“渺”④填通“镇”⑤取通“趋”
2、假①代理②借③借助④给予⑤宽容⑥假设⑦假期
卒①死②士兵③完毕④终于⑤同“猝”突然
引①率领②拉③延请,邀请④掉转⑤拉弓、开弓⑥序文⑦自杀⑧伸长
并①沿着②一同③吞④紧挨着⑤同“屏”,屏除⑥同时⑦连词,

3、(1)两个词“地”和“方”,土地方圆
(2)两个词“行”和;“为”,行。

品行,封给
(3)古代祭祀用的牲畜
(4)在家
4、(1)①将,率领②坑,活埋③军,驻军④王,称王⑤雨,下(雪)⑥前,走上前⑦族,灭族
(2)①东,向东②面,当面
(3)①使……降服②使……安宁
(4)①以……为师,学习②善,以……为善,认为……是好的
二、课内阅读:
1.B 族属,同族的人
2.C A都表希望 B都表原因 C表转折,代词 D都表转折
3.D 金人
4.C “李斯向秦始皇建议”文中无依据
三、能力提升:
1.答案:A
解析:
完,根据上下文语境应为“保全”。

2.答案:A
解析:
组合题用排除法,排除④说的是湜的为官功绩,不属于“孝弟敦行”;再排除⑥说的是郑氏愈显。

也不属于“孝弟敦行”。

3.答案:C
解析:
“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说法错误。

4.答案:
(l)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

不久,又辞官离去。

(2)使者到来,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丢下另一半未打开,
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

解析:
(l)得分点“故”为“原来”“谢”为“推辞”。

(2)得分点“发”为“打开”,“置”为“丢弃”,“以”为“认为”“至行”为“崇高品行”。

译文:
郑濂,字仲德,是浦江人。

其家世世代代共同居住,共有三百年的时间。

郑家的家法,每代都由一个主持家政。

郑濂受到太祖的知遇,他的兄弟也因此显荣。

郑濂到了京城(南京),皇上问及他的治家长久之道;又赐给他水果,郑濂拜谢皇上的恩赐,并把水果带回家后。


给家人。

皇上听后表示赞叹,又欲授予官职,郑濂却以年老谢绝。

当时的富贵人家大都因为获罪使自己宗族灭亡,而郑家几百口人却能独自保全。

遇有人告发郑家有勾结罪,官吏抓捕他们时,众兄弟竟相揽过责任,最后郑濂的弟弟郑湜争得与抓捕他们的官吏同行。

当时郑濂在京城,跑去对郑湜说:“我是兄长,应该承担罪责。

”郑湜说:“大哥年纪大了,我自己去辩白。

“兄弟俩争相入狱。

太祖知道后,召见他们说:“有这样的人,哪里会纵人做出为逆之事呢?”于是宽恕了他们,并当即提拔郑湜为左参议,还让郑湜举荐他所知的人才。

郑湜举荐了同郡的王应等五人,这五人都被授予参议。

郑湜,字仲持,做官有政绩。

南靖有百姓作乱,无罪连累的有数百家,郑湜把情况向将领们说后,这些人都得到了释免。

过了一年,入京拜见皇上,死于京城。

洪武十九年,郑濂因犯法要被抓捕,堂弟郑洧说:“我们家被称为尚义的门族,先代有哥哥代替弟弟去死的,难道我不可以代替兄长去死吗?”自己跑到官吏那里无辜服罪,被斩于集市。

郑洧,字仲宗,跟随宋濂学习,有学问品德。

乡人同情他,私下赠他“贞义处士”的谥号。

郑濂死后,弟弟郑渶继任哥哥的职位。

洪武二十六年,东宫缺少官员,命令朝廷官吏举荐勤勉行孝的人,大家都举荐郑家。

太祖说:“郑家同乡王氏也仿效郑氏家法。

”于是征召郑王两家年纪三十岁的子弟,全都到京城去了,提拔郑濂的弟弟郑济和王家的王懃分别
为春坊左、右庶子。

以后又征召郑濂的弟弟郑沂,把它从平民破格提拔为礼部尚书,一年多后,离任,永乐元年又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

不久,又辞官离去。

郑家另外当官的又有多人,郑氏的家声因此更为显赫。

当初,郑渶曾经官任元朝的浙江行省宣使,主持家政多年。

建文帝表彰郑氏门族,郑渶入朝拜谢,皇上御书“孝义家”三字赐给他。

燕兵攻入南京后,有人告发说建文帝藏在郑家,燕兵派人搜查。

郑渶家厅堂里,摆有十个大柜,五个贮藏经史,五个贮藏兵器以防不测。

使者到来,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丢下另一半未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

成化十年,有官员上奏说郑家世代勤勉恭行孝义,于是朝廷又表彰他家为孝义的门族。

郑家从郑文融到郑渶,都以勤勉恭行孝义著称。

文融著《家范》三卷,共五十八条,文融儿子郑钦增加到七十条,堂侄郑铉又增到九十二条,到郑濂弟弟郑涛与堂弟泳、澳、湜时,和兄长郑濂、郑源,一起斟酌增删,最后定为一百六十八条,刊印发行于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