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兰州的老街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放前兰州的老街巷
[摘要]兰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

自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在城关区筑城至1949年兰州解放的1368年间,城市街巷历朝皆有发展。

特别是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肃王朱木英移节兰州后,大规模拓修道路,初步奠定了旧城路网格局。

经明、清、民国多次修建,至新中国成立时,城市街巷已纵横交错。

兰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

自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在城关区筑城至1949年兰州解放的1368年间,城市街巷历朝皆有发展。

特别是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肃王朱木英移节兰州后,大规模拓修道路,初步奠定了旧城路网格局。

经明、清、民国多次修建,至新中国成立时,城市街巷已纵横交错,为建设现代化新兰州,拆除了城墙,拓建了新路,展宽了旧路,翻建了小街小巷。

各类房屋建筑日新月异,部分街巷完全消失;部分街巷已今非昔比。

1、临夏路(袖川街、定西路)
原兰州城关区西稍门至雷坛河握桥一段,即今之临夏路西段。

曾先后称袖川街、定西路。

该街形成于何时尚无法确定。

但据今工人文化宫南部与握桥建造时间,大体可推定为至迟在唐代。

据张建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重修金天观碑铭》记载,今工人文化宫南部,唐为永峰寺,宋为九阳观,明为金天观。

兰州握桥相传创建于唐代。

有寺有桥必有路,由此推断,此街形成于唐代。

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明肃王发现“城之西南,三面环山,有仙人舞袖之形”故建金天观,将西郭门通金天观的路称为袖川街。

洪恩街北端以西一段因由东向西倾斜,故俗称下坡子。

1942年命名为定西路。

1943年,对该街进行了全面整修。

路基拓宽为20米,中间为机动车道,宽6米,铺筑碎石路面。

两边为大车道,各宽3米铺砂泥,人行道每边各4米,铺青砖。

2月7日开工,3月15日完工。

1945年,为纪念左宗棠而改名为宗棠路。

1949年8月解放兰州时,因解放军首由西稍门突破进城,故于兰州解放后,称西稍门为解放门,称该路为解放路。

后又改称定西路。

该路自西关什字至解放门广场一段,自清末以来,自东向西称西关什字、西关正街、西稍门。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改称定西路。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与西段同时改称为宗棠路。

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兰州市政府采用政府补助与受益住户集资的办法
将该路进行了整修。

整修路幅全宽16米,其中车道10米,铺装碎石路面。

人行道3米×2,铺青砖。

2月7日开工,3月15日完工。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拟将该路拓宽为24米,其中车道16米,人行道各4米。

但因无资金未能实现。

2、洪门子(洪恩街)
该街位于解放门外西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临夏路,南与兰阿公路相接。

清朝以前系通往金天观后山门的一条小巷,无名,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苏四十三为营救被清政府关押在兰州的回教哲赫忍耶教派领袖马明心,率农民军围困兰州,激战于华林山下,终因寡不敌众为清军所败。

因此处地处两军交锋前沿,取清王朝“皇恩浩荡”之意,命名为洪恩街,俗称洪门子。

康熙四十七年,为控制兰州西南的重要据点,在华林山筑满城,在龙尾山筑四墩,用以防守险地,同时在洪恩街南段中心两山之间的水磨沟临城区处筑土城,俗称土儿城,今已不存。

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因该路狭窄,车辆行驶不便,经省政府批准,决定自定西路接头处至洪恩门外200米长一段拓宽为12米,洪恩门外至沈家坡一段680米拓宽为4—5米。

此后又进行了加宽,目前该路宽7.5米,于1983年铺筑了黑色碎石路面。

3、萃英门
萃英门由原临夏北路与白云观路组成,东起西关什字西口,西行至解放门广场北口,折而向北至滨河东路,全长813米。

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奏准清廷,陕甘分闱取士。

在今兰大二院、临夏路派出所等单位住地处(原名海家滩)建立了举院。

修建了举院城墙,在西南角(临夏路派出所以西)开一门,门额为“为国求贤”四字。

又于东北角开一后门,直通桥门巷。

中华民国初年,改作学校,举院内东北处成立了甘肃省第一农学校,中部成立了甘肃学院。

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在举院西部建立了机器局,乃塞其二门,在举院城南原西关正街之北另辟一门,额书“带砺门”三字。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甘肃省主席刘郁芬取人文荟萃之意,亲书门额“萃英门”三字。

并将其南北向小巷称萃英门内路。

民国33年4月,发动义务劳动对该巷进行了整修。

白云观路建国前称白云观巷,因巷旁有白云观而得名。

系连接左公路(今白银路)与埽台(兰州北城墙外与黄河堤岸之间),通黄河铁桥的一条重要道路。

4、中山路(炭市街)
该路北起中山铁桥南端,向南至胜利饭店,折向东至南关什字,全长1975米。

该路自明朝筑城后就形成为一条主要干道。

黄河铁桥建成后,地位日益重要。

前清时期,该路自胜利饭店至黄河桥南段为煤炭集市,故名炭市街。

清末以后,西
关什字以北段称桥门街,以南仍称炭市街,胜利饭店至南关什字一段,自清朝以来,一直称为南关或南关正街。

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拓宽了该路路基。

民国三十年,继续拓建,铺筑了10米宽碎石路面,两边各铺装了3米宽青砖人行道。

民国三十一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为中山路。

5、安定门(永康门)
该路北起今胜利饭店,与中山路相连,南至白银路,呈南北走向,全长208米。

明朝修建兰州外城时,于西南角开一城门,名安定门。

初建时称永康门,俗称窑巷口门,清道光年间重修时改为安定门,沿用至今。

因该路位于安定门之外,故称安定门外路。

安定门至白银路(原名左公西路)原无大道,仅有一小巷名行宫街,与左公西路相交处在今安定门外路南口以西约80米左右处。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为沟通原左公西路与中山路,市府决定拓建了此路。

北起安定门,南至西北公路运输局门口,全长280米。

路幅全宽12米,其中车道宽8米,人行道各2米,青砖铺砌。

1941年12月15日开工,1942年1月18日完工,该路是沟通公路的出口道路。

6、上、下沟
系解放前城关区两条旧街巷。

上沟东起中山路安定门,西至白银路马家坡,全长348米;下沟东起中山路兰州剧院处,西至白银路马家坡,全长1076米。

上沟、下沟原是两条水渠名。

明代,为灌溉果园、菜地,修建了溥惠渠,引阿干河水灌田。

其东渠沿水磨沟东山,绕太清宫灌溉上沟、下沟、柏道路、兰林路以及官驿后(今双城门以东地区)的农田。

该渠按地势高低又分为二渠,地势高者称上沟,低者称下沟。

据《皋兰县续志》卷十,王树槐《修筑上沟道路沟渠碑记》记载,今解放门外“南通五泉、东川诸处,有古径(小路)一条,蜿蜒里余,名曰上沟,乃行旅往来之所,煤车尤多。

”这一带地区南靠龙尾山,山下是民宅、水沟,北临深坎,坎下是田园,民宅与深坎之间即是官路。

清道光年间,曹梦花发动民众,购买石灰,掺合新土,筑为长堤形道路,新路较旧路宽五尺多。

下沟为一条自然形成的街巷,因沟得名。

7、永昌路(广源门、水北门)
北起滨河东路,南连白银路,呈南北走向,全长1444米。

自明朝筑城后,该路即为一条南北向主要交通干道。

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指挥同知王得增筑城墙,东、南、西、北各开一门,北门建在今永昌路北端与滨河东路相交处,初名广源门。

因该路自张掖路至滨河东路一段直通北门,故旧称水北门、北门正街。

抗战期间,为纪念曾任国民党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长的马福祥(字云亭)而更名为云亭路。

永昌路中段,即原永昌路百货大楼处。

该路段于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建兰泉驿。

兰泉驿内建有住房和马厩,专供过往投递公文的驿卒住宿、换马。

马厩的具体位置在今永昌路百货大楼与金城电影院西北角。

马厩又称马坊,因此也称马坊门街。

永昌路百货大楼至金塔巷一段,旧称州门什子。

抗日战争期间,日机不断轰炸兰州,为便于市民疏散,于1939年在该路南端城墙上又新开一门,称西南门,因门系双洞,又称双城门。

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该路全线进行了翻建、拓修。

此次翻修路面全宽13米,其中车行道7米,人行道每边各3米。

断面结构自下而上为4—6厘米对径石子压实10厘米,1:3白灰红土灌浆,粗砂铺面。

路面两边修建了排水边沟和渗水井,水北门外修筑了砖台砖拱涵洞,并修筑了通绣河沿的砖沟,翻修加高了西南门。

工程开工于7月25日,竣工于11月13日。

工程竣工后,为纪念曾于1932年至1943年任国民党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将西南门改名为林森门,并将该路张掖路以南段更名为林森路。

兰州解放初期,统称为自由路。

8、武都路(民国路)
东起静宁路,西至中山路,全长1317米。

该路自明初筑城后,即为内城主要东西向干道之一,当时东起贡元巷,西至永昌路。

自清末以来,自东向西分段称小仓子(今贡元巷至兰园口一段)、学院街(兰园口至酒泉路)、府门街(又称部门街,酒泉路至鼓楼南街,即今之陇西路)、县门街(鼓楼南街至永昌路)、百子楼(武都路至西城巷)。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5月26日,该段路开始开始拓建。

路基宽度仍为12米,车行道7米。

铺筑碎石路面;人行道每边2.5,铺青砖。

工程总预算为268.8万元,申请省政府补助143万元。

6月,省政府主席谷正伦指令:“修建民国路工程费143万元为数甚巨,无款可拨,仰该府自行设法借垫兴修,此令”。

因此,该工程全部费用均由贷款委员会给贷。

偿还办法按兰州市筑路征费章程,工款60%由两旁住户负担,余40%由市政府负担,决算总造价250万元。

同年8月7日,工程全部竣工,将该路更名为民国路。

9、通渭路(万寿宫街)
南起张掖路,北至滨河东路兰州市委西侧。

全长433米,系一条南北走向的旧街巷。

该路自清末以来称万寿宫街,万寿宫为慈禧太后60寿庆时在兰州集合遥祝其“万寿无疆”的处所,故名。

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3月,为纪念孙中山先生,
更名为中山街。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以国民党励志社建于该处,更名为励志路。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在该路进行了沥青路面的试验。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由省建设厅负责将该路通西花园(若己有园)一段77米拓宽为8米。

民国三十三年,由当时的第一区发动居民近300人义务劳动,对该路进行了整修,铺筑了浆结碎石路面。

10、陇西路(鼓楼市街、鼓楼南街、统一路)
南起武都路,北至张掖路,与今隍庙相对,全长259米,系一条旧街巷。

张掖路中段原建有鼓楼一座。

明清以来,该路为繁华街市,故清初称鼓楼市街。

又因该路位处鼓楼之南,故清末改称鼓楼南或鼓楼南街。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对该路进行了拓建整修。

拓建路副全宽8米,其中车道6米,铺筑浆结碎石路面;人行道每边各1米,铺青砖。

同时修复原有渗水井3座,增建两座;新增设留泥井6座,添修排水暗沟一条。

工程于4月16日开工,同年5月20日竣工。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为纪念清末翰林刘尔炘(号果斋)功绩,改名为果斋路。

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投资320万元进行了整修,重铺了碎石路面。

1949年10月21日,兰州市人民政府更其名为统一路。

11.金塔巷(南府街)
位于武都路以南,中山路以北,东起酒泉路,西至永昌路,全长840米。

该路自明初筑城后,一直是内城一条东西向主要道路。

兰州府、道衙门多驻于此。

清末以来,酒泉路至横巷子(又称红巷子,在原赐福巷东)一段因兰州道台衙门设于此而称之为南府街。

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鉴于该路路面狭窄,排水不畅,雨后泥泞难行,交通极不方便,列入年度施政计划,于下半年发动义务劳动按原断面进行了整修,铺筑了碎石路面。

工程于6月1日开工,同年12月底基本完工。

12、金城关(金城路)
位于黄河北岸,东起中山桥北端,西至拱北沟桥,全长1491米。

该路形成于西汉以前,一直是经兰州西去的重要驿道之一段。

明代为甘凉大边线的起始段,民国时期为甘新公路的起始段。

金城路原名金城关。

金城关位于中山桥西约1公里处的金山寺下,因汉置金城郡、金城县而得名。

金城关下的金城津自有汉以来一直为重要渡口。

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津为关。

《重修皋兰县志》载:“金城关汉置,隋有关官,唐因之,宋绍圣四年重筑,明屡加修葺。


金城关北之金山寺,其下至中山桥一段街衢,市民密居,商店、饭馆、茶馆、乃至学校、寺院鳞次栉比,亦称繁华昌盛之地,故统称之为金城关。

金城关在清代后期逐渐废圮,至民国初期,所留遗迹已无几。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至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在拓修甘新公路时,对该路进行了整修。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为保证军事物资运输,甘新公路重新扩建,因该处路面太窄,有碍汽车通行,故将金城关遗迹全部炸毁,拓宽了道路。

13、静宁路(天水门)
南起庆阳路,北至滨河东路,全长802米。

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建筑兰州外郭后,该路一直是直通外郭北侧天堑门(后称天水门)的一条南北向主要干道。

清末以来,张掖路以北段称庆安街,张掖路以南段称横街。

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北起庆安门(原天水门),经横街子直至左公东路(今民主西路),全长1.2公里。

市政府发动义务劳动按原断面进行整修。

14、秦安路(新关正街、广武路)
该路系城关区一条旧街巷,西接张掖路,东连南昌路,全长710米。

自明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后,称新关或新关街,清末后称新关正街,1941年兰州设市后改称广武路。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省政府主席谷正伦、会计长王廷翰、建设厅长张心一联名签署批准,准以698万元对广武门以西段进行了拓修。

4月21日正式开工,同年10月12日竣工。

路基宽度16米,其中车道9米,铺筑碎石路面,人行道各3.5米,铺青砖。

民国三十五年,按西段标准拓修了广武门以东段(当时亦称广武路,后改为西训团路)。

15、草场街(盐场堡路)
即今之盐场堡路,东起盐场堡东石门沟,西至庙滩子罗沟桥,全长3715米。

草场街由来已久。

其说有二:一种说法是元末明初,元将扩廓铁木儿(王保保)在这里屯积马草料,故称草场街。

另一种说法是,由于兰州过去交通不便,内外运输全靠畜力和马车。

这里逐步形成以售草为主要业务的市场,故名草场街。

该路形成较早,西汉时即为经阳岙匾沿黄河东去的驿路。

明代为固原大边线的终始段。

民国后,其西段为兰宁公路起始段,东段为工去靖远的便道。

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东段盐场堡一线进行了整修,并改建了阳岙匾桥,民国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公元1944—1945年)在整修兰宁公路时该路西段也进行了整修。

16、曹家巷(厅门街)
曹家巷是南连庆阳路,北接武都路和兰园正门相对的小巷,原为木器家具市场、现为自行车交易市场,全长139米。

该巷形成于明代,原来南端仅至文庙巷与曹家厅相交接处。

文庙巷在今兰州二中南侧,南关什字副食商场一带,因清代在此处建有府文庙而得名。

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5月8日,对曹家巷进行了扩建,同年6月3日竣工。

扩建后路宽8米。

其中车道5米,铺筑碎石路面,两边人行道各1.5米,铺青砖,同时修建了渗水井。

自曹家巷中东行至贡元巷的一段小巷称曹家厅,相传清朝同治年间,有一位姓曹的翰林住在这里,并建有翰林学坊院,院内有一座大过厅,故名厅门街,后改称为曹家厅。

该巷原与其西侧的文庙巷、道门街等共同构成内城一条东西向干道。

文庙巷亦为其所占,曹家厅便成为曹家巷的一条支路。

17、贡元巷(贡院巷)
贡元巷即贡院巷。

因巷内有清朝前期的兰州府贡院而得名。

该巷形成较早,自明代筑城后,即为内城南北向主要干道之一。

自清末以来,该巷两侧建有军械局、印花处、陕西会馆、义仓等。

原来南起曹家厅东端北至张掖路。

清末时,自张掖路至武都路一段称贡院巷,自武都路至曹家厅一段称茶司门。

民国十五年(公元1936年)后统称贡院巷。

贡院由明代的行都指挥司署改建而成。

陕甘未分闱时,两省共有一个学政,驻陕西三原县。

学政每三年巡视一次兰州,在贡院主持岁考、科考。

先考兰州所属六州(即当时所辖狄道、河州二州,皋兰、
金县、渭源、靖远四县)生员(即秀才),决定赴西安参加乡试资格;另外,全省武生考取武举也在此处进行,故名贡院。

这条巷子就叫贡院巷,后来“院”俗化成“元”,故称贡元巷。

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左宗棠在海家滩(今兰医二院处)新建贡院(甘肃举院)。

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总督谭钟麟改旧贡院为“求古书院”。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改为甘肃初级师范学堂。

民国初,房产归兴文社,曾先后设“实业待新社”、“丰黎义仓”、“乐善书局”等。

抗战时期,日机空袭兰州,贡元巷一带被炸得满目焦土,街巷几乎不能行人。

虽经临时整修,但仍坑洼不平。

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市府发动义务劳动进行了全面整修。

18、民勤街(官园正街)
西起静宁路,东至金昌路,呈东西走向。

该路路基所在地清初称官园。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为赈济灾民曾在这里开办“济养园”,每年支银72两,以官仓之粮抬纳济救流亡孤弱者,并另设有官仓,故名官园。

清末以来,称官园正街。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甘肃大旱,刘尔炘开仓赈济灾民。

该处原有旧蓄水池一处,为刘尔炘先生倡建。

后因年久失修,水池被垃圾填满,致使街水四流,路面破坏严重。

民国34年12月,该区居民呈准市政府补助20万元,居民集资30万元,整修了水池,修砌了暗沟。

同时整修了部分路面。

工程于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3月开工,同年5月20日竣工。

因这里有两条街巷,故又称官园前街和官园后街。

19、一只船
位居天水路南段西侧,分南街和北街。

“一只船”街名的由来有三:一说,此地为黄河古道,中间低洼,四周有墙,其形似船,故名一只船。

二说,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黄河暴涨,兰州城外一只木船随波漂流,至今一只船处后,水落船搁,乃得名一只船。

三说,清王朝随军征战者江南人日多,他们有感于乡关万里,遂萌叶落归根之念,便集资在今一只船地带营造一所义园,用来暂厝亡故江南人的灵柩,以便日后扶榇故里安葬。

义园造型奇特,颇似一艘扬帆远航的大船,于是人们据义园之外形,将这块地方叫做一只船。

目前,北街长424米,宽17米,其中车行道9米,人行道一侧为4.5米,一侧为3.5米;南街长460米,宽17米,其中车行道9米,人行道各4米。

因该路所处地带曾名一只船,故命名为一只船南、北街。

20、桥门街
今西关什字至中山桥的一段旧街巷,明代以来,即为兰州外城直通镇远浮桥的唯一南北向干道之一段。

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六月,兰州卫指挥佥事杨廉在兰州城北河面上修建镇远浮桥,次年竣工。

同时在桥南离城80步的地方,新筑小城一座,斜长数丈,正对桥头开设城门,戍守河卒,严查往来行旅。

这是桥门最早的形态。

明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都指挥李进增筑外城,开置郭门9处。

其中北部门是改建桥门而成,上筑城楼二层,称为天水门。

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陕甘总督杨遇春重修天水门,改名通济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此门依旧巍然屹立。

通济门与镇远之间,树立牌坊一座,上书“九曲安澜”4字。

因该路直通桥门,故名桥门街,其西侧有一小巷,称桥门巷。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将该路拓建为16米宽(车行道10米,人行道各3米),路面铺筑碎石,人行道铺装了青砖。

21、木塔巷(五树巷)
北起永昌路北端,南至张掖路,呈东——西——南走向,长627米,宽4米。

路中有一小巷直通中山路。

据《皋兰县志》所载,木塔巷至少有300多年历史,因巷内北端建有木塔而得名。

木塔巷最早叫五树巷,因巷内有古树五株而得名。

木塔为唐代所建。

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地处西域的高昌国国王鞠文泰(甘肃榆中人)率其部众到长安晋见李世民,往返均途经兰州。

为了表达高昌国同唐王朝友好的愿望,于唐贞观九年(635年)他在今兰州城关区木塔巷处兴建了一座寺院,名嘉福寺。

寺内修有一木塔,故又称木塔寺。

自明代赐名木塔寺后,该巷遂改称为木塔寺巷,之后逐渐简称为木塔巷,沿用至今。

民国以前,该巷一直未曾拓修,民国33年(1944年),市府发动义务劳动进行了整修。

22、山字石
系中央广场东侧的一条小巷,南起张掖路,北至滨河东路。

现分为互相连通的三条街巷:山字石西街、山字石北街、山字石中街。

全长1106米,宽3—4米。

山字石原非街巷,系明肃王府之花园,为游玩观赏的地方,名“凝熙园”。

该园为东花祠的附属花园,园中重点建筑为用巨石垒雕之大、小假山,并以从外县采来的“活山字”(兰州人叫水锈)相辅之,通称大、小山字石。

1941年兰州设市后,市府曾将该处街巷予以整修。

据张维《兰州古今注》记载,民国32年(1943年),大山字石已不复存在,小山字石“尚有假山一角,垒石为之,上有数小院落。

又垒石作洞府,通达四出,岩间塑泥仙人数十,颇逸俊可观。


民国35年(1946年),因该巷年久失修,全巷中有300多米路面十分狭窄,且因拉水车经过过多,极为泥泞不堪,路面已坎坷不平,加之路面狭窄,雨后积水,泥泞不堪。

为此,市政府令市工务局与警察局共同负责加以整修,路面铺筑了8
厘米厚煤渣,其余路段均铺筑5厘米厚煤渣。

4月修整,5月竣工。

山字石一带原有一大渗水坑,汇集该处雨水。

兰州设市后,整理市容,由驻军将水坑填平。

此后,每遇大雨,水无所归,倾注于山字石中街、北街,深积数尺。

民国37年(1948年),该处绅民公请市府批准,发动当地民工整修了中街、北街水道,加大了纵坡,将水引入河水道,从东北门排入黄河,路况方稍有改善。

23、张掖路(大街、中华路)
张掖路在兰州旧城西门镇远门与东门来熙门之间,即今-西关什字东口至秦安路与静宁路交叉什字西口,东连秦安路,西通萃英门和临夏路,全长1275米。

该路系一条既悠久,又繁华的街道,明肃王府(清代改为陕甘总督署,现为甘肃省人民政府)、甘肃布政使署(现为兰州警备区)均座落在这条街上。

至今仍然是兰州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

明代至前清时期,该路通称为大街。

清朝中期至民国初,自西向东分为几段:自镇远门(位于今西关什字与张掖路西口之间)至钟鼓楼,(位于今陇西路与张掖路交叉处)一段称西大街,钟鼓楼至通渭路南口一段称候府街(因清初靖逆候张勇府邸建于此而得名),通渭路南口至辕门(位于今省政府处,为原明肃王府朝房午门,清代改为总督衙门之辕门,周围满布鹿角栏栅)一段称西栅子;辕门至箭道巷一段称东栅子;箭道巷至来熙门一段称东大街。

民国31年,全路更名为中华路。

1958年以甘肃省张掖县命名为张掖路,沿用至今。

该路原宽8米左右,路面铺装石板,车走人行久之,路面不平。

清朝末年,将中央广场至西门一段石板路面铺筑为碎石路面。

民国元年(1912年),因碎石路面坑洼不平,于是省会官绅拟重将该路铺筑为石板路,并由甘肃劝业道、司法筹备处、布政使司、督军、全省提督军门、提学使、巡警道、兰州府等于民国2年(1913年)2月联合出示晓谕,向全省各界募资修建,已募得白银6千多两。

计划3月动工,后因时局变化和人事变动,项工程终于未能兴工。

民国15年(1921年),冯玉祥部刘郁芬任甘肃督办时,将张掖路全路进行了翻修,重新铺筑了浆结碎石路面,并将中中央广场至静宁路一段原弯曲处顺直。

民国31年(1942年)4月23日,兰州建市后首任市长蔡孟坚呈文省政府主席谷正伦拓建张掖路,经省政府批准,同年5月进行测量设计,设计路基拓宽为16米,其中碎石路面宽9米,青砖人行道每边各3.5米,路两边每50米修渗水井一座。

西门瓮城予以拆除,暂留一豁口;西门城楼在原有城门两旁各添辟3.5
米宽门洞一个;为保存古迹,鼓楼予以保留。

另于四周拓修道路,东门城门楼洞不予拆除。

路面工程于民国31年(1942年)6月25日完成;门洞工程于同年年底竣工。

民国34年(1945年)12月,市工务局发动义务劳动对该.路进行了一次整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