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题小说阅读-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精选题集(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精选题集(重庆专用)
专题09 小说阅读
一、(2021·重庆德普外国语学校·二模)文学类文本阅读。
鼓手的遭遇
(波兰)斯沃瓦米尔·姆罗热克
①我爱我的鼓。
我用一根宽带子系着鼓,挂在我的脖子上。
我的手指已把鼓槌磨得铮亮。
我常常背着这面鼓走,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咚咚声。
因为我的手已不属于我自己,而是属于这
面鼓的了。
一旦这面鼓沉默
..下来,我就会觉得浑身难受。
②一天傍晚,正当我精神抖擞地敲打着这面鼓的时候,一位将军走到我面前。
他衣着不整,上身穿件短上衣,没有扣扣子,袒胸露怀,下身穿的是一条衬裤。
他跟我打了个招呼,干咳了一声,接着便赞扬起政府和国家来,最后他似乎是漫不经心地说:“您总是这样不停地敲鼓吗?”
③“是的!”我高声回答,同时敲得更有劲了。
“为国争光!”
④“说得对。
”他点点头表示赞同,但显得有些忧心忡忡。
“您还要这样长时间地敲下去吗?”
⑤“是的,将军同志,只要我还有力气!”我兴奋地回答。
⑥“噢,好小伙子!”将军夸奖我说,同时伸手挠了挠头。
“你能这样敲多久呢?”
⑦“一直敲到死!”我自豪地大声说。
⑧“嗯,嗯……”将军感到惊诧,他沉默了片刻,思索着什么,随后又转了话题。
“已经很晚了。
”
⑨“晚只是对敌人而言,决不是对我们。
”我大声叫嚷说,“明天属于我们!”
⑩“说得很好,很好。
”将军表示同意,但有点恼火,“我指的是时间已经很晚了。
”
⑪“战斗的时刻已经来到!我们的战鼓将不停地发出雷鸣般的响声,将军,您可以信赖您的鼓手!”我怀着一名真正的鼓手的高尚的激情,振臂高呼起来。
⑫将军嗫嚅地说,“是的,确实是这样。
”说完,他朝自己的帐篷走去。
我独自一人留了下来。
但是,孤独更增强了我作为一名鼓手的自我牺牲精神和责任感。
我心想:________这种对将军的爱戴之情,这种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充溢了我的心灵,我竭尽全力把鼓点敲得更急,更响。
⑬夜已深沉,我用青春的全部热情,怀着一个伟大的理想,献身于我的光荣劳动,只是在鼓锤击鼓间歇的时刻,我才听见从将军的防水帆布帐篷里传来的弹簧垫的哧溜声。
有人仿佛在辗转反侧,不能成眠。
后来,在将近午夜的时候,在帐篷前面,隐约出现了一个白色身影,这就是身穿睡衣的将军。
他的声音有点嘶哑。
“所以,这个……您的鼓还要继续击下去,是吗?”他说。
在这夜静更深的时候,他还到我这儿来,真是使我感动,他真正是战士的慈
父啊!
⑭“是的,将军!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就要击鼓,我的天职和我们为之奋斗的事业要求我这样做,我保证战鼓长鸣!”
⑮将军咬了咬牙。
我以为,这是因为他感到冷的缘故。
后来,他瓮声瓮气地说:“好,很好。
”说完就走了。
⑯很快,我就被捕了。
执行这项命令的巡逻队一声不吭地包围了我,从我的脖子上摘去了战鼓,从我精疲力竭,冰冷的手中夺走了鼓槌。
谷地里一片寂静。
他们之中有一个人告诉我,逮捕我是执行将军的命令,罪名是暴露目标!
⑰当我们走过将军的帐篷时,我清楚地听见了一阵阵响亮的鼾声。
(选自《读者》2019·13期有删改)
1.根据文意,用第三人称
....填写下面表格。
一旦这面鼓沉默
..下来,我就会觉得浑身难受。
3.联系上下文,将⑫段中“我”的心理活动补充完整。
4.文中多处为鼓手最后被捕的遭遇埋下伏笔,请从文中找到两处并简要解析其作用。
5.请分别从鼓手和将军的角度,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
1.【答案】(1)傍晚时鼓手精神抖擞地打鼓。
(2)夜已深沉,鼓手还在昂扬地敲鼓。
将军再次出来询问,鼓手坚定地继续击鼓。
(3)鼓手被捕,将军终于睡着了。
【解析】本题考查情节梳理。
首先通读全文,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结构层次,再用“人+事”的形式,语言要简洁。
本题要求用第三人称,即把“我”改为“鼓手”。
第①段是故事的开端:傍晚时鼓手精神抖擞地打鼓。
第②到⑫段是故事的发展:将军来询问情况,委婉表达希望鼓手停止敲鼓,鼓手没听懂将军的话,继续敲鼓。
第⑬到⑮段是故事的高潮:夜已深沉,鼓手还在昂扬地敲鼓。
将军再次出来委婉地制止,鼓手听不懂坚定地继续击鼓。
第⑯⑰段是故事的结局:鼓手被捕,将军终于睡着了。
整理即可。
2.【答案】沉默本指人不说话,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指鼓因“我”没有敲而安静的状态,表现了“我”对击鼓事业的热爱。
【解析】考查赏析加点词语。
“沉默”指不说话,是形容人的词语,此处形容鼓没被敲出声响,鼓没声音,我就会觉得浑身难受,表现了“我”身为鼓手的责任感和对敲鼓的喜爱。
3.【答案】将军您的话语和行动都在鼓励着我。
夜深了你还在全神贯注地考虑战略部署。
我也定用鼓声陪你一起战斗。
我将以你和我个人的名义,用鼓声宣告曙光的来临。
(对将军的爱戴和击鼓的神圣使命感)
【解析】本题考查心理活动揣摩。
要结合上下文找出重点,再组织句子表达。
由横线前的“为国争光!”“一直敲到死!”“战斗的时刻已经来到!我们的战鼓将不停地发出雷鸣般的响声,”可以看出“我”对自己的使命非常自豪,由横线后的句子“这种对将军的爱戴之情,这种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充溢了我的心灵”,可以看出“我”对将军崇敬爱戴,围绕“使命感”“爱戴”进行表达即可。
如:将军,您为战争胜利日夜思虑,我一定不会辜负您对我的信任,我会把我的所有时间都奉献给敲鼓,我要鼓舞士气,陪伴您,坚持到最后一刻!”
4.【答案】第10段:将军表示同意,但有点恼火,“我指的是时间已经很晚了。
”第13段我才听见从将军的防水帆布帐篷里传来的弹簧垫的哧溜声。
有人仿佛在辗转反侧,不能成眠。
第13段将军说“所以,这个……您的鼓还要继续击下去,是吗?”。
第15段中将军咬了咬牙。
(答出两点即可)作用:同小说结局相照应(或者暗示了鼓手被将军逮捕的结局);使文章结构严谨、紧凑;使小说的结尾既在预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答出两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伏笔的判断与作用。
伏笔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
伏笔能使前后照应,让文章结构严密,读者不会产生突然的感觉。
本文写的鼓手最后被捕是“执行将军的命令”,将军要逮捕他,在前文已有多处提示:第⑧段“已经很晚了。
”(鼓手,你应该休息了),第⑩段“有点恼火”“我指的是时间已经很晚了。
”(鼓手,我生气了,时间很晚了,不要敲鼓了),第⑬段“听见从将军的防水帆布帐篷里传来的弹簧垫的哧溜声。
有人仿佛在辗转反侧,不能成眠。
”(将军被吵得没法入睡),“在将近午夜的时候”“身穿睡衣”“他的声音有点嘶哑”“您的鼓还要继续击下去”(实在让人不能忍受了!),第⑮段“将军咬了咬牙”(只好把这家伙抓起来!),这些提示就是伏笔,处处提示鼓手让将军无法忍受,最终被捕,这样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觉得情节发展自然顺畅。
5.【答案】鼓手角度:一个人做事,光有热情光有激情远远不够,还需细心观察和理性解析。
鼓手用他全部的热情不停地击鼓,但是他忽略了将军出现在他面前时的穿着,忽略了将军“已经很晚了”的反复提醒,更没有理性地解析他的行为出现在深夜是不适宜的。
将军角度:人与人之间相处真诚坦率特别重要,不能因为面子问题而说一些违心的话。
小说中的将军只是希望鼓手能停下击鼓让他休息,但是碍于他是将军的身份,每次总是对鼓手频频表扬,言不由衷。
极具讽刺意义的是最后抓捕鼓手还冠以一个“暴露目标”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足见其死要面子和虚伪。
(言之有理即可,先陈述观点,再结合作品解析)【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启示。
在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把握中心的基础上,结合
实际生活,用简洁、流畅的语言阐明观点。
如鼓手角度:不能仅仅关注自己,还要关注别人,关注全局。
在战场上,鼓手、将军、其他士兵等是一个整体,每个人的使命不同,但谁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一定要互相配合互相协调,才能让战争取得胜利。
将军角度: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作为全军统帅,当手下士兵们出现错误行为(影响全军休息)时,有责任指出,命令其改正,而不是进行虚假的安抚鼓励,他是个不称职的将军。
二、(2021·重庆·就你三年级学业考试)阅读下文。
扶贫故事
①在一次县文联组织的平天山野外采风活动中,我认识了扶贫办的小杨,他给我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扶贫故事。
②一年前,小杨通过公考进了县扶贫办。
去年开春,他接到了一个扶贫任务,扶贫对象是石岭村的吴志福。
③一看到“石岭村”三个字,小杨的心里就发了毛——那是一个极其落后闭塞的小山村,路途遥远,坑坑洼洼,凹凸不平,一边是深沟,一边是大山。
三年前,有两个干部开车去那里开展扶贫工作,在半路摔下山沟,一人重伤一人当场殉职。
④还好,小杨去的时候,路已经修好了。
小杨到了石岭村,在村主任赵勇成的带领下,去见吴志福。
⑤老赵一边走,一边喋喋不休地向小杨介绍三年前田副县长到石岭村扶贫的故事:就是在田副县长的多方努力下,修好了这条路,可惜,田副县长没有看到路通车的那一天,就倒在了扶贫路上……
⑥她是一个好人啊!老赵感叹道,眼睛发红,声音哽咽。
⑦这条路应该叫“玉清路”。
老赵说,田副县长叫田玉清。
可上面却说,不能用领导的名字来命名,他们起了另一个名——平安路。
⑧政府是对的。
小杨打断了老赵的话,转换了话题,问,老吴家里到底有多困难?能吃上饭吗?
⑨难!老赵说,田副县长第一次来的时候,就指定老吴是她的扶贫对象,她带领工作组来到老吴家,当时,田副县长一看老吴家徒四壁,几间破屋,漏风漏雨,里面黑咕隆咚的,田副县长几度落泪。
她说,想不到,还有这么困难的群众,是我们的工作做得不好啊!
⑩在老吴家,要拍几张照片拿去存档,屋里黑,看不清楚,工作人员叫老吴开灯,老吴拉了一下电灯开关绳子,电灯闪了一下,灭了,再拉,怎么也不亮。
田副县长叫他再开另外的灯,老吴说,没了,唯一的一盏电灯。
⑪说话间,就到了老吴的家。
⑫那是怎样的一个家啊!老吴年近六十,面容苍老,头发花白,穿着破旧;一个跛脚的老婆,头发蓬乱,像鸡窝里的草,还傻不拉唧的,老吴年近五十才娶了她;一个半生不死的老娘,长年卧病在床,一年四季要打针吃药;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去学校了,没在家,小
杨没看见他们。
⑬老赵说,老吴家比三年前好了一些;三年前,根本不成一个家,幸亏田副县长来扶贫。
⑭老吴带老赵和小杨来到他家的砂糖桔种植地。
三年前,田副县长带给老吴脱贫致富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因地制宜种植砂糖桔。
远远看去,十几亩砂糖桔在瑟瑟的冷风中一片翠绿。
⑮可走近了一看,小杨心里一拨拨地凉,像大冬天雪水灌进骨子里去——这些砂糖桔,缺乏科学管理,一棵棵病恹恹的,像面黄肌瘦、缺乏营养的孩子。
⑯老赵说,没办法,田副县长去世后,一直没有人来真正接替她的扶贫任务,上面来的人,走马看花一样,拍个照转个圈儿就走了。
⑰小杨回到家后,翻箱倒柜找妈妈的书。
⑱那是妈妈留下的种植砂糖桔的书,网购的。
⑲在一个箱子里,小杨找到了厚厚的一沓书和笔记,还有一些复印资料,都是如何防治果树病虫方面的书。
⑳周末,一大早,小杨骑摩托车朝石岭村出发了。
(21)老爸问他,啥事那么急?
(22)小杨说,看了老妈的书,我找到了老吴的砂糖桔问题所在了。
(23)老爸说,啥问题啊?
(24)小杨说,见了老吴再说。
(25)小杨那几晚睡得很晚,辗转反侧,不能成眠,眼前老是晃动着老吴家那病恹恹半生不死的砂糖桔——到底啥问题呢,不能茁壮成长呢?
(26)突然,他灵光一现,有了!
(27)那是一种严重的根腐病和卷叶虫、钻心虫。
小杨问过几个老种植户,他们也说是。
(28)小杨买了药,一路直奔石岭村。
(29)此后,小杨一有空就奔石岭村。
(30)几个月后,老吴的砂糖桔像大病初愈的年轻人,终于重新吐出嫩芽,焕发出勃勃生机。
(31)第二年,老吴的砂糖桔挂果了,成熟时像一串串小小的红灯笼挂满树上,甚是诱人。
(32)小杨日夜翻看老妈的书,一丝不苟地照着做,吸取老种植户的经验,想方设法要让老吴的砂糖桔赶在春节时上市,挣一个好价钱。
有了技术支撑,老吴的砂糖桔够甜够靓,摘一个来尝,甜入心肺。
(33)这时,一场大寒潮来袭,很多果场即将成熟上市的砂糖桔被霜冻打得七零八落,老吴家的却因为盖上了塑料膜而幸免于难。
(34)寒潮来袭前,小杨带了几个好友,和老吴不分日夜地给果树盖塑料膜,跟寒潮争分夺秒抢时间……
(35)年底,老吴的砂糖桔像光彩照人的新娘,闪亮登场,一摘下来,就被守候在田头的水果批发商抢购一空。
(36)老吴平生第一次拿到这么多的红艳艳的钞票,有十几万啊!那一刻,他哭了,噗通一下跪在小杨跟前,抱着他的腿,呜呜大哭。
(37)小杨赶紧扶起老吴,跟着哭。
(38)两个大男人,在柑桔地里抱头痛哭。
(39)我以为他因感动而哭。
(40)小杨说,我哭我妈。
(41)你妈?
(42)是,我哭她。
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我妈。
她如果还在,多好啊。
我想,她的在天之灵,也会在那一刻被感动的。
(43)再问,小杨什么也不说了。
(44)后来,我才知道,小杨的母亲就是田副县长,田玉清。
(45)在县府大院里,没人知道,小杨就是她的儿子。
1.本文主要写了与田副县长母子有关的四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他三件事。
答:①田副县长多方努力,帮助修好通往石岭村的公路。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第⑮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请简要概述第⑯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请简要说说文中体现出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1.【答案】②田副县长扶贫吴志福,牺牲在扶贫路上。
③小杨接任母亲扶贫吴志福,治好砂糖橘病虫害。
④小杨帮助吴志福脱贫,完成了母亲的遗愿。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事件的概括。
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
本文主要写了与田副县长母子有关的四件事:田副县长帮助修公路。
田副县长牺牲在扶贫路上。
小杨接任治好砂糖橘病虫害。
小杨帮助吴志福脱贫。
根据以上解析填充即可。
2.【答案】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小杨心里的“凉”喻成“大冬天雪水灌进骨子里”;将病恹恹的砂糖橘喻成“面黄肌瘦、缺乏营养的孩子”,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人物心理和砂糖橘的病态。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赏析角度的选择,一般来说可从修辞、描写、词语的运用等角度入手。
阅读第15段画线句“小杨心里一拨拨地凉,像大冬天雪水
灌进骨子里去——这些砂糖桔,缺乏科学管理,一棵棵病恹恹的,像面黄肌瘦、缺乏营养的孩子”中的“凉,像大冬天雪水灌进骨子里去”“一棵棵病恹恹的,像面黄肌瘦、缺乏营养的孩子”,很显然用的都是比喻修辞,前者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小杨悲凉的心情,后者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砂糖橘营养不良的病态。
3.【答案】推动情节发展;点明了田副县长扶贫的结局,牺牲在扶贫路上;反衬了田副县长和小杨坚持扶贫的高大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重要语段作用的理解能力。
第16段属于中间段落,作用一般有: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推动情节发展,衬托(反衬),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照应前文。
此题要从对小说情节、主人公的塑造两个角度来思考。
如推动情节发展,点明了老吴家的丰收与田副县长牺牲在扶贫路上的结局;反衬了田副县长和小杨的可贵品格。
4.【答案】讴歌扶贫干部的精神,表达了对他们的敬意;批评了某些扶贫干部官僚作风;呼吁关心扶贫干部。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态度的解析概括能力。
解答此题,要通观全文,立足整体,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作者的情感态度是多元的。
既有讴歌赞美,又有讽刺批评,还有对全社会的呼吁。
解答“解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在通观全文,立足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还要注意运用科学的解题方法和适用的解题技巧:①从写作目的处思考。
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这篇文章给了我怎样的启示?带着问题阅读,迅速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就能比较快地抓住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观点。
②从文体特征上思考。
记叙文一般通过议论、抒情来画龙点睛,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
议论文的主旨常常是在引论部分点明,在结论部分重申;说明文是为了介绍知识,往往通过所介绍的主要内容来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
③从隐含信息处思考。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直抒胸臆;有时间接表达。
对于隐含的信息,要用清醒的头脑,解析的眼光,从上下文的联系中加以辨析,从原文的主旨上加以思索,力求从隐含信息中把握作者的态度。
三、(2021·重庆·九年级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举报
余显斌
(1)袁艺是个女孩,一笑,露出一颗虎牙。
她在宜宾住,是个开出租的。
(2)那天早晨,袁艺开着车,刚刚到合江门街道那边拐角处,就有人拦车。
拦车的是个眉眼青葱的小伙子,怀中抱着一个三岁左右的男孩,虎头虎脑的,不停地哭着喊:“妈妈,我要妈妈。
”男青年一头大汗,不停地哄着道:“听话,别哭,叔叔带着你找妈妈。
”
(3)袁艺停下车,男青年抱着孩子上车,说去御园小区。
袁艺答应一声,车开动了。
(4)男青年塞给孩子一个小小的铁金刚,小孩停止了喊叫,叽叽嘎嘎地玩起来。
(5)袁艺开着车,隐隐感觉到有什么地方不对。
哪儿不对呢?她想。
突然脑袋灵光一闪:
那个男子的话有问题,他说“叔叔带着你找妈妈”,也就是说,这个男青年不是小孩的爸爸。
那该是什么人啊?叔叔是一个随意的称呼,他会是小孩的什么人?
(6)袁艺是个爱看侦破电影和侦破小说的女孩。
她说,自己如果是警察,一定是福尔摩斯。
她觉得,那个男青年身份可疑。
(7)这时,小孩口渴了,闹着要喝水。
本来,袁艺想将自己留着的一瓶水拿出来,可是,她想想却没这样做,在街边找个空车位,停下车,指着那边的商铺告诉男青年,那儿有卖水的。
男青年感激一笑,忙下车去了。
袁艺趁空问孩子:“小帅哥,你认识那个叔叔吗?”小男孩摇着头,又想起了妈妈,哼哼唧唧地说:“我要妈妈。
”
(8) “叔叔说带你去找妈妈吗?”袁艺问道。
(9)小男孩嗯了一声:“叔叔带我见妈妈。
”
(10)就在这时,男青年买了水走过来,打开车门一笑道:“美女,和小帅哥聊上了?”
(11)袁艺笑笑,点点头。
(12)男青年打开矿泉水瓶,喂着男孩喝水,嘴里道:“真淘。
”
(13)袁艺笑笑,下了车。
(14)男青年看着她问:“干嘛啊?”
(15)袁艺指指那边的洗手间,走了过去,不一会儿回来,对小男孩一笑道:“走了,找小帅哥的妈妈哦。
”车子动起来,跑了一会儿,前面一辆警车呜呜地挡住出路。
男青年看着警车道:“咋的,出啥事了?”袁艺哼了一声,应答道:“可能是有人拐卖小孩吧。
”
(16) “真的?”男青年问。
(17)“你说呢?”A袁艺白白眼睛。
(18)车子到了警车前停下,一个高个子警察看看车窗,看到车后座的男青年,笑着道:“沈晨,你怎么也在这啊?”男青年一笑,问道:“咋的,听说你们在追捕拐卖小孩的人贩子?”高个子警察点点头,看着袁艺道:“美女,你举报的人贩子呢?”
(19)袁艺指着男青年:“他……这个小孩不认识他,他……”
(20)男青年看看高个子警察,又看看结结巴巴的袁艺,仿佛明白过来什么,哈哈笑道:“美女,你不会把我当人贩子了吧?”
(21) “你难道不是啊?”袁艺有点火了。
(22) “他是交警,叫沈晨,咋会是人贩子啊?”高个子警察也明白过来,笑着介绍。
(23)原来,沈晨今天路过合江街道那边的街角,看见一个小男孩哭着,在那儿喊着妈妈。
他忙走过去询问,原来小孩不见了妈妈。
他抱着小孩一边哄着,一边到处寻找着,没有寻见,就抱着孩子,拦下袁艺的出租车,准备回家,等着孩子家长上门来领。
他已经将孩子的信息发在朋友圈里,并贴出自己的联系电话。
他想,守株待兔,总比大海捞针强。
(24)B袁艺听了,脸红了。
(25)这时,沈晨的手机响起来。
原来是孩子的妈妈找到了。
高个子警察说:“我送你。
”
(26)袁艺忙道:“我送。
”
(27)高个子警察看看袁艺,看看沈晨,呵呵一笑道:“好吧,算负荆请罪吧。
”说着,开着警车走了。
袁艺开着车,也朝着女人所发的地址驶去,她边走边埋怨:“交警出门,咋不穿警服啊?”
(28)沈晨知道是在说自己,就解释道:“今天休假,逛逛街。
咋的,交警出门不可以穿便服啊?”
(29)C袁艺没说话,轻轻一笑。
(《微型小说选刊》2020年13期)
1.小说有两条情节发展线,请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梳理补充完整。
以袁艺的活动为明线:发现“人贩子”→①→真相大白→“负荆请罪”;
以沈晨的活动为暗线:②→带小孩寻找妈妈→坐出租车被举报→真相大白;
2.文中加波浪线的地方,都写到了袁艺的表情,请选择其中的两处,简析她的心理。
3.你更喜欢文中的袁艺还是沈晨?请说说你的理由。
4.本文以“举报”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5.误会是小说在情节设置中常用的手法。
请找出文中设置的误会,并简要解析其作用。
1.【答案】①机智举报②休假逛街,路遇迷路小孩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把握与概括能力。
解答时,需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关键的段落解析概括。
小说以袁艺的活动为明线,(1)—(11)段写袁艺发现人贩子;(12)—(17)段写袁艺借上厕所的机会机智举报;(18)—(23)写事情真相大白;(24)—(29)写袁艺“负荆请罪”送沈晨和孩子去找孩子妈妈。
小说以沈晨的活动为暗线,(23)段写沈晨休假逛街,路遇迷路小孩;(2)—(11)写他带小孩寻找妈妈;(12)—(17)写他带小男孩坐出租车被举报;(18)—(23)段写事情真相大白。
据此解析做答即可。
2.【答案】A:你这个拐卖儿童的坏蛋,装得还挺镇静,一会儿你就要乖乖就擒了。
B:我怎么犯了这个错误啊,把好人当成了坏人,闹了这么个大笑话,我还以为自己聪明机智呢。
简直丢死人了。
C:虽然是一场误会,但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啊。
只要社会上平平安安的,我也很开心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
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要结合上下文内容,联系人物的言行等做综合的解析。
因为人物的心理往往会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出来,借助这些描写,结合故事情节往往可以看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A处:结合前文内容可知,袁艺认为男青年是人贩子,所以借上厕所的机会偷偷报了警,当听到警车的声音和男青年的反问的话,“袁艺白白眼睛”心里想的是:警察都来了,看你还能装多久,一会儿就乖乖就擒吧;B处:结合前文内容可知,袁艺错把交警沈晨当作了人贩子,此时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当时肯定感到很不好意思,错把好人当坏人,感到很内疚。
围绕这种心理进行描述即可。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