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篇一」
引导语:杜甫创作的《月夜忆舍弟》从诗人在安史之乱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想到百姓之苦,体现出了作者的怀家愁和忧国难之情。
下面我们来做一下这首诗的阅读训练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阅读训练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诗。
2.从诗中和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答案:
1.诗圣、律
2.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写出两句即可)
3.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答案要点: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
(“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
(2)答案要点: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
1.首联描绘了一副边塞秋天的途径:“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戍鼓”指戍楼上宵禁的鼓声。
“断人行”写所见,点明;“戍鼓”“雁声”写,写出。
这两句渲染了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上句说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
这两句诗概括
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抒写了是人内心的忧虑之情。
这使我们想起了杜甫《春望》中的`另外两句名句:“ ,”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
”(《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
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4.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
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
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篇二」
1、①妻子望月“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
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独”字,越发显得妻子的孤独无助,更显出诗人困居长安的孤独无助;②诗人“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并不懂得想念,衬托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怜”小儿女,也“怜”妻子“怜”自身,“怜”字饱含深情,感人肺腑。
2、①“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站在妻子的角度展开想象,借着妻子的担忧焦虑,衬托出当时自己身陷险境生死难卜的处境;②明明是自己对月思妻,反倒说成妻子对月忆夫,明明自己挂念妻小,夜深不寐,却写妻子望月久立,雾湿云鬟,月寒玉臂。
③如此,更显出他们夫妻深厚的爱,也显示出诗人对妻子独居孤村的怜惜。
3、“独看”一词写出了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的情景。
作者借用想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在长安“独看”明月对妻儿的深切思念。
4、杜甫生活在一个战祸横飞的年代,一生经历无穷的灾难,而他与人民患难与共,以现实主义的精神和创作方法,用诗歌反映了那段苦难的历史。
在这首诗中,“独看”的悲苦浸透了天下离乱的悲苦,“双照”的期盼中寄寓了人民对战乱平息的渴望。
(联系诗歌的颔联、颈联来阐释也可)
二。
1.雾气沾湿了她浓密的头发,月光给她莹洁的双臂洒上清寒。
2.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
3.夫妻团圆,“安史之乱”尽快结束,人民不再流离失所。
(意对即可)
1.安史之乱;诗人在长安;家人在鄜州。
2.刻画了一个久久伫立望月怀人的妻子形象。
忧心忡忡、夜不能寐的诗人,月下深切思念丈夫的妻子和天真幼稚、未谙世事的孩子;表达了深切的思念之情。
3.一“湿”一“寒”含蓄地写出了眺望之久,思念之深,牵挂之切。
诗人不直说自己想家,却想象妻子担心自己的安危,巧妙的换位使得感情更加真挚与深沉。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篇三」
一。
1、有人说“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两句读来最为心酸,为什么?
2、人们称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运用“曲笔”手法中的“他面描写手法(对写法)”,体现古诗创作的独特艺术魅力,同样,杜甫的《月夜》也如此,请结合诗句欣赏。
3、“独看”一词是本诗的诗眼,请简要赏析。
4、杜甫的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请结合本诗简要阐释。
二。
1.“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意思是什么?
2.“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
3.“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1.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推断,此诗大约写于什么时候?诗人在哪里?家人又在哪里?
2.试分析诗歌刻画的形象和诗人通过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感情。
3.试分析颈联的写作技巧。
(注意找出其中的两个关键词)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篇四」
《月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杜甫《月夜》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注释
①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部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
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
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
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
诗人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②虚幌:透明的窗帷。
闺中:内室,这里指妾。
解:懂得。
清辉:月光。
双照:互相照见。
1、有人说“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两句读来最为心酸,为什么?(4分)
2、人们称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运用“曲笔”手法中的“他面描写手法(对写法)”,体现古诗创作的独特艺术魅力,同样,杜甫的《月夜》也如此,请结合诗句欣赏。
(6分)
3、“独看”一词是本诗的诗眼,请简要赏析。
(3分)
4、杜甫的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请结合本诗简要阐释。
(3分)
《月夜》阅读答案
1.(4分)①妻子望月“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
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独”字,越发显得妻子的孤独无助,更显出诗人困居长安的孤独无助;②诗人“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并不懂得想念,衬托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怜”小儿女,也“怜”妻子“怜”自身,“怜”字饱含深情,感人肺腑。
2.(6分)①“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站在妻子的角度展开想象,借着妻子的担忧焦虑,衬托出当时自己身陷险境生死难卜的处境;②明明是自己对月思妻,反倒说成妻子对月忆夫,明明自己挂念妻小,夜深不寐,却写妻子望月久立,雾湿云鬟,月寒玉臂。
③如此,更显出他们夫妻深厚的爱,也显示出诗人对妻子独居孤村的怜惜。
3、“独看”一词写出了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的情景。
作者借用想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在长安“独看”明月对妻儿的深切思念。
(划线处各1分)
4、杜甫生活在一个战祸横飞的年代,一生经历无穷的灾难,而他与人民患难与共,以现实主义的精神和创作方法,用诗歌反映了那段苦难的历史。
(1分)在这首诗中,“独看”的悲苦浸透了天下离乱的悲苦,(1分)“双照”的期盼中寄寓了人民对战乱平息的渴望。
(1分)(联系诗歌的颔联、颈联来阐释也可) 二:
(1)“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意思是什么?
(2)“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
(3)“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月夜》阅读答案
(1)雾气沾湿了她浓密的头发,月光给她莹洁的双臂洒上清寒。
(2)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
(3)夫妻团圆,“安史之乱”尽快结束,人民不再流离失所。
(意对即可)
三:
1.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推断,此诗大约写于什么时候?诗人在哪里?家人又在哪里?
2.试分析诗歌刻画的形象和诗人通过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感情。
3.试分析颈联的写作技巧。
(注意找出其中的两个关键词)
《月夜》阅读答案
1.安史之乱;诗人在长安;家人在鄜州。
2.刻画了一个久久伫立望月怀人的妻子形象。
忧心忡忡、夜不能寐的诗人,月下深切思念丈夫的妻子和天真幼稚、未谙世事的孩子;表达了深切的思念之情。
3.一“湿”一“寒”含蓄地写出了眺望之久,思念之深,牵挂之切。
诗人不直说自己想家,却想象妻子担心自己的安危,巧妙的换位使得感情更加真挚与深沉。
[不从自己角度写思念对方,而从对方思念自己的角度来反向表达思念之苦,全诗侧面虚写(化实为虚)。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篇五」
导读:
这首诗写在安史之乱时,当时杜甫正和几个弟弟在战争分开了,因此引起了诗人的思念和担心。
其原文如下: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翻译: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可以让人探问亲属生死的家。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月夜忆舍弟字词解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shù),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夜忆舍弟背景:
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月夜忆舍弟中心大意:
这首诗从诗人在安史之乱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想到百姓之苦,体现出了作者的怀家愁和忧国难之情。
月夜忆舍弟思想感情: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倍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
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月夜忆舍弟赏析:
意境赏析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
”(《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
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
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
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
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他的绵绵
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
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
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结构分析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月夜忆舍弟评价:
梁启超在“诗圣杜甫”一文里曾这么写道:“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
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深处,能将他全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
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杜甫,其实也没什么错,他是多情,但他的多情却是极宽广、极深厚的那种,是「人民爱物」的人道精神,所以,他的诗篇能写的好,能像电气一样的振荡人心不无道理。
而这首《月夜忆舍弟》所给人的感动和冲击,正是如上所说的那样。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
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
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表现了作者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
以上这篇月夜忆舍弟杜甫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
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