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地理1月份考试卷新课标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地理 1 月份考试卷新课标人教版一、选择题( 25× 2=50 分)
1.以下农业生产活动主要受水源条件限制的是( )
A.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B.我国南方的甘蔗生产
C.东北平原的大豆生产D.长江流域的水稻生产
2.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要点是()
①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
③成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生产系统
A.①②B.③④C.①③②开垦荒地,扩大栽种业
④采纳轮荒耕种制度,提升地力
D.②④
3.海南岛地理区位显然的优势是()A.位于华南和西南陆地领土和大海领土的联合部
B.近傍香港,远望台湾,内靠长江三角洲
C.位于东太平洋环形带上
D.连结亚洲和大洋洲、大西洋和印度洋
4.海南岛的丘陵和台地环带应合理布局的家产是
A.粮食加工业B.甘蔗制糖业C.热带农业5.以下对于黄淮海平原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D.农畜产品加工业



A.夏秋多雨,地势低平,易旱涝、盐碱
B.从东向西,盐碱化程度愈来愈严重
C.土地拥有限制性要素的面积占土地比重要
D.黄淮海平原西部地域中、低产田散布较集中
6.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散布集中的地域在()
A.整个平原B.斜缓平原C.山前冲积扇平原D.冲积低平原和滨海平原7.对黄淮海平原的地貌拥有决定性影响的地质作用是( ) A.河流的侵害作用B.河流的冲积作用
C.地壳的隆起D.长久的风化作用
8.不行能致使形成盐碱的原由是()
A.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势低平的半润湿地域,易形成盐碱地
B.在地势低平,雨水许多的润湿地域凹地,易形成盐碱地
C.在排水不畅的半润湿地域凹地, 会出现土壤中的盐分向地表聚集的现象,形成盐碱地D.在半润湿地域采纳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的做法,会致使盐碱地
9.黄淮海平原可推行的治理低湿地的模式有()
A.蔗基鱼塘B.桑基鱼塘
C.鱼—果—棉D.鱼—春小麦—果
10.南方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的优势,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季风活动使其光、热、水相当丰富,配合较好,一般不出现农业气象灾祸
B.生物件种丰富多样,生长快,更新能力强
C.土地种类多样,但水土流失严重
D.红壤广布,有机质丰富,为高产土壤之一
读“华南某地形图” ,据图判断11— 12 题。

11.图中①,②,③,④ 4 条坡谷线中,坡度最大的是
()A.①B.②C.③D.④
12.若甲坡植被遇到损坏成的为荒坡,则对其合理的开发
整顿举措是()
A.放牧山羊,发展牧业
B.修建梯田,栽种水稻
C.栽种喜阴的经济林木
D.创造马尾松林
13.海南岛与云南西双版纳的自然条件相像,却没有竹楼景观,其原由主假如()A.天气上的差别B.生物种类上存在差别
C.民族文化的差别D.地形上的差别
14.对于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地域散布,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我国天然气资源在陆地上散布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B.我国天然气资源的散布大海多于陆地
C.我国有新疆、青海、西藏和鄂尔多斯四大气区
D.我国陆地上天然气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和准噶尔盆地
15.“就地后靠,就近布置”、“开发性移民” 、“环境容量不足” 、“耕地有限”分别是三峡移
民的()
A.原则特点中心问题限制条件
B.方法去处中心问题详细困难
C.特点目标最大困难中心问题
D.有益条件指导思想最大困难限制要素
16.华中亚热带润湿地域中位于地势第二阶梯的地貌单元有
A.江汉平原B.成都平原C.太湖平原D.渭河平原17.山区发展立体农业的目的不在于()()
A.实现大型机械化生产B.减少耕地面积有限的压力
C.发挥山区土地资源的优势D.成立优秀的农业生态环境
18.以下行为有益于实现资源可连续利用的是()A.在草原地域退耕还牧B.开垦草原,栽种农作物
C.在草原上多放养牲口D.砍伐荒漠地域灌木用作燃料
19.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首要目标是
A.防洪B.发电C.浇灌20.三峡工程建设对库区生态与环境的不行逆转的影响有D.航运




A.吞没部分耕地和文物遗迹B.引发地震、滑坡和泥石流
C.加剧水土流失和库区人地矛盾D.库区和库尾回水区泥沙淤积
21.对海南特点经济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要素有()A.地点偏,交通不便B.热量丰富而光照不足
C.台风活动和低温天气D.鱼类品种多,生长快和汛期长
22.不适合作为海南特点经济发展的是()A.油气化工和汽车制造B.木材加工和有色冶金
C.热带水果花卉生产与加工D.大海生态和民族风情旅行
23.上海市发展的优势条件有()
①我国最大的交通枢纽②广阔的经济要地③丰富的矿产和能源④高素质的劳动力
⑤长江三角洲的发达的农业经济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④⑤
24.上海市建设浦东新区是上海市发展的必定选择,这其实不是因为上海()A.道路狭小,交通拥塞B.绿地面积少,环境质量差
C.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扩大D.城市发展目标是国际性政治和经贸中心
25.西南地域发展交通的急迫表此刻①经济落伍②地处边境,又是少量民族聚居地域③开发
程度低④交通不畅,内、外联系和协作不够
A.①③④B.③④C.①②③④二、非选择题(共50 分)
26.从中部山地到沿海,海南岛的自然环境能够区分红中部的山地生态区、山地边沿的内地丘陵和台地域、大海生态区。

(见以下图)(9 分)
()D.②③④
4 个呈环带状散布的生态区,即海岛以台地和平原为主的海岸生态区和
(1)将下边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项目填入相应的生态区内。

(4分)A.建设大海自然保护区B.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
C.创造和更新改造沿海防备
林E.保护沿岸红树林F D.发展可连续捕捞业
.封山育林,建设热带天然林工程
G.规范管理滨海采矿和养殖活动
(2)简述海岛中部山地保护和恢复热带丛林植被的重要性。

(5 分)
27.阅读以下对于长江输沙量变化的报导,回答以下问题。

(8分)
据新闻媒体近来报导:“每年,长江水滔滔东流,龙蛇混杂,此中一半左右在长江口至
杭州湾北岸一带堆积,上海就是在河口滩涂上‘昼夜长大’的。

上海土地面积的62%来自长江泥沙的聚积,而将来长江口泥沙淤积成的滩涂,是上海后备土地资源的主要根源。

据统计,1949 年至1984 年,长江水年均携带 4.86 亿吨泥沙入长江口,而1985 年至1999年的年均输沙量为 3.35 亿吨。

据专家展望,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年均输沙量将连续减沙。


(1)依据以上资源计算长江年均输沙量约降落%。

( 1 分)(2)近来几年来长江泥沙不停减少的主要原由是:。

(3 分)
(3)试剖析江泥沙不停减少对长江入海口有自然环境的影响。

有益:。

(2 分)
不利:。

(2 分)
28.读“西南地域部分铁路散布表示图”回答:(19分)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城市、海港名称
A B C(3分)
(2)试剖析建设南昆铁路对于西南区的发展拥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①经济意义。

( 12 分)
②政治意义。

(4 分)29.读“西气东输线路表示图”(14分):
( 1)写出“西气东输线路”经过我国大的地形区:盆地
高原平原平原。

( 4 分)
( 2)试剖析“西气东输”工程对中西部地域和上海及其长江三角洲地域的经济意义和改良生态环境意义:
①中西部地域
(6 分)
②上海及其三角洲地域
(4 分)
[ 参照答案 ]
1.A
2.B
3.A
4.C
5.C
6.D
7.B
8.B
9.C 10.B 11.A 12.D 13.C 14.A 15.C
16.B 17.A 18.A 19.A 20. A 21.C 22.B 23.D 24.D 25.C
26.( 1)山地: F 丘陵和台地: B 海岸: E、 G 大海: A、D、 G
( 2)①有益于环境保护;( 1 分)②有益于海南岛生物质源和水资源的保护; 2 分)
③有益于旅行业发展;( 1 分)④有益于发展山区特点工业。

(1 分)
27.( 1) 31( 1 分)
(2)长江中上游防备林建设( 1 分)和长江流域的水利建设( 1 分)都起到减少泥沙下泄的作用( 1 分)
( 3)有益于改良长江水质;(1分)河口淤积减弱,提升河口的通航能力( 1 分)长江口滩涂长速减慢;( 1 分)长江口海岸侵害(海水倒灌)(1分)
28.( 1) A.昆明 B.南宁 C.北海(各 1 分)
(2)经济意义:①加速西南区资源开发和物质输出,促进资源优势赶快转变为经济优势。

( 3 分)②有益于促进西南地域与沿海地域的经济交往和地区合作,推行优势互补,带动
西南地域的经济发展。

(3 分)③有益于加速西南地域对外开放,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 3 分)④加速西南地域人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的吸引和集聚作用,
带动商业、旅行业及第三家产的发展。

(3 分)
政治意义:有益于稳固民族团结,促进少量民族地域、老区、边区、山区的经济发展,
加速西南区的脱贫步伐,促进民族地域的社会进步。

(4 分)
1 29.( 1)塔里木盆地( 1 分),黄土高原( 1 分),黄淮海平原( 1 分),长江中下游平原(分)( 2)① a.将西部地域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1 分), b.促进中西部地域加速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改良城市大气环境。


2 分) c.强力拉动有关家产,形成新的经济增加带( 1 分)。

d.调整城市及周边乡村地域能源构造,缓解丛林砍伐,植被损坏
带来的环境压力。

(2 分)② a.缓解能源紧张的压力,拉动有关家产的发展,带动东
部城镇基础设备建设,发挥经济的优势。

( 2 分); b.调整能源花费构造,使用洁净能
源,改良大气环境。

( 2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