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3道山亭记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20200430186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道山亭记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
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
卧看千山急雨来。

【赏析】凭海临风往往是极富于情趣的意境。

曾巩这首七绝,同样捕捉了凭海临风、雷雨之前的瞬间景色,以奇崛而见遒劲壮丽著称。

诗中的“朱楼”坐落于可以回顾千山的凭海临风处,写景则依“海浪——风雷——窗户——山雨”的顺序,视觉与听觉相交错,汇成层景叠现、四面来风的雄奇气象。

这还不够,作为主角的抒情主人公登场时,有两个动作出人意料且笔法诡谲。

一是“钩疏箔”的动作,风雨将至,一般人闭窗绝户,诗人却把帘子钩卷起来;二是“卧看”的动作,亦非常人避雷躲雨之惶急,而是从容不迫,怡然自得。

“钩”与“卧”两个关键词的使用,把诗人不俗不群之满腹豪气和享受急雨冲刷峦嶂及电闪雷鸣后的壮丽境界之雍容情态,传达得更生动、鲜明、强烈。

【思考】诗歌的三、四句中,有两个传神的动词,找出来简要加以赏析。

【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作者卡片]
姓名曾巩
生卒年1019-1083
字号称谓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籍贯南丰(今江西南丰)
主要成就北宋散文家、学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品《元丰类稿》《墨池记》
[写作背景]
道山,在福州西,本名乌石山,唐天宝八载诏改闽山,程师孟改名道山。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7),程师孟建了道山亭。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春,曾巩授直龙图阁,移知福州。

其前任程师孟届满,将移任广州。

福州,古时山水险恶,交通不便,为偏远之地,仕者多不愿前往。

程师孟任职期间治郡很有业绩,百姓安居乐业。

曾巩应前任程师孟之请写作本文,并没有采取单刀直入的写法,而是曲折形象地展现程师孟治郡业绩,写得纡徐和缓,儒雅醇厚。

明代散文家茅坤称赞本文最具“曾子固本色”。

一、字音
阸.
(ài) 缘(ɡēnɡ) 芒峭.(qiào) 踬.
(zhì) 蟉糅..(liú)(róu) 陿.(xiá) 趾.
(zhǐ) 嵚崟..(qīn)(yín) 簟.席(diàn) 瀛.
州(yínɡ) 埃壒.(ài) 修撰.(zhuàn) 二、通假字
①自粤.
之太末 粤,同“越” ②盖以其陿.
多阻 陿,通“狭” ③其城之内外皆涂.
涂,通“途” 三、一词多义
(1)属⎩⎪⎨⎪⎧①山相属.
无间断 动词,连续②尚书固负若属.耶 名词,部属③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名词,辈④举酒属.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动词,劝请,邀请⑤屈平属.草稿未定 动词,写作⑥舟载者昼夜属.
于门庭 动词,聚集,集中 (2)更⎩⎪⎨⎪⎧①盖其岁满就更.广州 动词,改任②此则寡人之罪也。

寡人请更. 动词,改正③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副词,相互④莫辞更.
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副词,再,重新 (3)矜⎩⎪⎨⎪⎧①人以屋室巨丽相矜. 动词,夸耀②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动词,怜悯③本图宦达,不矜.
名节 动词,持重,着重 四、词类活用
①如林.
立 名词作状语,像树林一样 ②虽其土.长川.居之人 名词作状语,在本土;在河川 ③虽下贫..必丰.
其居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贫穷的人;丰,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华美 ④三山者鼎趾..
立 名词作状语,像宝鼎的足一样 ⑤既新.
其城,又新其学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新 ⑥或侧径钩.
出于不测之溪上 名词作状语,像钩子一样弯曲 ⑦故名.
之曰“道山之亭” 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五、古今异义
①列于中国..
古义:华夏族统辖区域。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②而长江..
在其南 古义:指闽江。

今义:中国第一大河。

③程公于是..
州以治行闻 古义:在这。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六、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闽,故隶周者也(……也)
②状语后置句
为亭于其处(应为“于其处为亭”)
③定语后置句
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应为“(胜)山川,(大)城邑,(荣)宫室”]
道山亭记⎩⎪⎪⎨⎪⎪⎧闽地山水险恶⎩⎪⎨⎪⎧闽地行政区划演变其路之险其水之险
百姓生活安乐⎩⎪⎨⎪⎧侯官环境百姓、僧道之居所道山亭由来⎩
⎪⎨⎪⎧建亭经过
程公之旷达总述程师孟业绩及改任情况
1.福州的山水如此险,但是恶吗?这样写有何好处?
[我的理解] 作者写福州山水时,强调险而不恶,怪而不凶,景物给人的感觉是奇、险、美。

山是静的,但作者以路衬山,把山写活了;水是静的,作者肆意点染,让水赋予了生命。

可以说,作者不仅写出了山水之“形”,也写出了山水之“神”。

2.本文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的处理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我的理解] 这篇文章运用了“寓主意于客位”的表现手法,写闽地山水之险不是“主意”,写程师孟不畏其地险远,而能安于其居,抗思尘外这才是文章的核心。

而这一层含义,作者在文中却没有直接说明,而是用了大量篇幅在“客位”上铺张渲染,将背后的含义蕴于其中,这就是这篇文章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运用的“寓主意于客位”的方法。

闽,故 隶周者也。

至秦, 开 其 地, 列于中国,闽,原隶属于周朝。

到秦时,开辟这方土地,列入中国,
始 并为闽中郡。

这才合并为闽中郡。

⎣⎢⎡闽:古族名。

故:原来。

隶:隶属。

周:周王朝。

中国:我国上古华夏族各朝建都
⎦⎥⎤于黄河流域,以为居天下中心地带,有别于四方蛮夷戎狄。

凡华夏族统辖区域都称“中国”。

始:才。

自粤之从越国的 太末, 与吴 之豫章, 为 其 通 路。

太末县,和吴国的豫章郡,是(自中原通向)它的通道。

⎣⎢⎡自:从。

粤:同

⎥⎤“越”。

太末:古县名,秦汉属会稽郡,治所在今浙江龙游。

吴之豫章:吴国的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南昌。

其路这通道 在 闽者,陆出 则阸于 两山之间,山 相属 无间断,到了闽地,陆路就被阻塞在两山当中,而山相连没有间断,
累 数驿 乃 一得 平地, 小 为县,大为州,连续过了几个驿站才能见到一块平地,小的作为县,大的作为州,
然其 四顾 亦山也。

然而州、县(城)的四面也都是山。

⎣⎢⎡⎦
⎥⎤阸(ài):阻隔。

于:在。

属:连接。

累:连续,接连。

乃:才。

然:然而。

其 途或 逆坂 如缘, 或垂它的道路有的迎着山坡像顺着绳子(往上爬),有的垂直在
崖 如一发,或 侧径钩 出于 不测 之溪上,山崖上像一丝头发,有的小径蜿蜒延伸在深不可测的溪流上,
皆 石芒 峭发, 择 然后 可投步。

都有石刃从峭壁上刺出,看准了下脚的地方然后才可以举步。

⎣⎢⎡缘(ɡēnɡ):顺着绳子(往上爬)。

侧径:斜出的小径。

钩:如钩子一样弯曲。

石芒峭发:石壁极锋利。

择:选择。

⎦⎥⎤投步:举步。

负 戴 者 虽 其 土 人,犹侧足 然后 背着东西的人即使是本地人,也还要侧着脚然后才 能 进。

能够前进。

⎣⎢⎡⎦⎥⎤负戴者:背负、头顶着东西的人。

虽:即使。

土人:本地人,土著之人。

犹:还。

然后:这之后。

非 其 土人, 罕 不踬也。

不是那里土生土长的人,很少有不被绊倒的。

⎣⎢⎡⎦⎥⎤罕:少、稀少。

踬:跌倒。

其溪行,则水皆自高 泻下, 石错出 其间,如走水路,水都是从高处奔泻而下,岩石交错出没水中,如
林 立,如士 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

树木竖立,如兵马遍布野外,上下千里,见不到头尾。

⎣⎢⎡⎦⎥⎤错:交错、错杂。

水 行其 隙 间, 或 衡 缩 蟉糅,水流穿行在它的空隙间,有的纵横交错,曲折盘绕流淌,
或逆走 旁射,其 状若 蚓结,若 虫镂,其旋若轮,有的逆行侧射,它的形状像蚯蚓一般盘结,像虫形雕刻,漩涡像轮子, 其激若矢。

水激射如箭。

⎣⎢⎡衡缩:纵横交错。

蟉:曲折。

旁: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蚓结:(如)蚯蚓一般盘结。

⎦⎥⎤虫镂:图案繁复的雕刻,形容水流曲折多变。

激:迅急,猛烈。

若:像,如。

矢:箭。

舟 溯沿者,船逆行而上, 投便 利,失 毫 分,辄 破 溺。

善于利用水势,稍微有点差错,就会船破溺水。

⎣⎢⎡溯:逆流而上。

辄:立即,就,便。

虽 其 土长 川 居之人,非生 而 习 水事者,即使是本土生长又生活在水上的人,不是生下来就练习水上功夫, 不敢 以舟楫自任也。

都不敢担起行船的职责。

⎣⎢⎡虽:即使。

其:代词,那些。

非:不是。

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事:事 ⎦⎥⎤业,职事。

以:介词,拿。

任:担当。

其 水 陆 之险 如此。

汉 尝闽地水陆两路的艰险就是这样。

汉武帝曾经 处 其众 江淮 之间 而 虚其地, 盖 以下诏将越闽之民迁徙到江淮流域,而使这地方空虚着,大概因为
其陿 多阻,岂 虚也哉?这地方险狭多阻,难道这是虚言吗?⎣⎢⎡汉尝……虚其地:据《史记》记载,汉武帝下诏将越闽之 ⎦⎥⎤民迁徙到长江、淮河流域一带。

尝:曾经。

虚:使……空虚。

盖: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陿:狭。

岂:难道。

虚:虚假。

福州 治 侯官,于闽 为 土中, 所谓福州的治所在侯官县,对闽来说是土地的中央,所说的 闽中也。

闽中就是这儿。

⎣⎢⎡⎦⎥⎤治:治所,官署所在地。

侯官:今属福州。

于:在。

其地于闽它位于闽地
为 最平 以广,四出 之山皆远,而长江在其 南,最为平坦而宽广之处,离四面的山都很远,而闽江就在它的南边,
大海在其 东,其 城之内外皆涂,旁 有沟, 沟通大海在它的东边,它的城内城外都是路,路旁有沟,沟可通向
潮汐,舟 载 者昼夜 属于 门庭。

大海,用船载物的人白天黑夜都可以聚集(人和货物)到家门庭院。

⎣⎢⎡其:均为代词,代侯官。

以:连词,表并列。

四出:四周。

长江:指闽江,又名建江,流经福州,东流入海。

涂:路途。

沟通:连

⎥⎤接。

潮汐:海水周期性涨落的自然现象。

属:集中,聚集。

麓多桀木,山麓长了很多高大的树木, 而 匠 多良 能,人以 屋 室巨 丽而工匠大多有良好的技能,人们竞相以自己房屋的高大华丽
相矜,虽 下 贫 必 丰 其 居,而佛、相夸耀,即使是下等贫苦的人也一定要扩大他的住宅,而佛教、
老子之徒,其 宫 又 特 盛。

道教之徒,他们的寺庙道观又特别壮丽。

⎣⎢⎡麓:山麓。

桀木:大树。

巨:大。

丽:漂
⎦⎥⎤亮。

虽:即使。

丰:使动用法,使……扩大。

城之中三山,西曰 闽山, 东曰城中有三座山,西边的叫闽山,东边的叫 九仙山,北曰 粤王山,三山者 鼎趾立。

其 附山,盖佛、九仙山,北边的叫粤王山,三座山鼎足而立。

附靠着山的,佛教、
老子之宫 以数十百, 其 瑰诡殊 绝之状,道教的庙观有数十百处,它的奇伟怪异与决然不同的形状,
盖 已 尽人力。

大概(表明)已经用尽了人力。

⎣⎢⎡九仙山:在福州东南,相传有何氏兄弟九人在此学道,饮山
泉,得道成仙。

又相传越王在山上宴饮九日,故名九日山。

粤王山:在福州北,系粤王旧城。

又形似屏风,故名屏山。

鼎趾:鼎
⎦⎥⎤
足。

盖:表推测,大概。

后“盖”相同。

瑰诡:奇伟怪异。

尽:竭尽。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 为是州, 得闽山嵚崟之际,程师孟任光禄卿、直昭文馆主政福州,在闽山高耸处,
为亭于 其处,其山川 之胜,城邑 之大, 宫室之荣,建了一座亭子,这里山水的胜景,城池的宏大,宫室的繁荣,
不 下 簟席 而尽于 四 瞩。

不用走下竹席而四面观望,就可尽收眼底。

⎣⎢⎡光禄卿:光禄寺长官,负责
祭祀、朝会等事务。

昭文馆:朝廷典藏经籍图书之所,直昭文馆是文官的加官,掌管昭文馆。

程公:程师孟,字公辟,吴县(今江苏
⎦⎥⎤苏州)人,历任江西转运使、福州知府,以光禄大夫卒。

为:主持。

后“为”,建造。

嵚崟(qīn yín):山势高耸的样子。

簟席:竹席。

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 登览 之观,可程公认为这儿在江海之上,作为登山四望的观看(台),可以 比于 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 之山, 故 名之比得上道家所说的蓬莱、方丈、瀛州三座仙山,所以为它起名
曰“道山之亭”。

叫“道山亭”。

⎣⎢⎡谓:认为。

为:作为。

蓬莱、方丈、瀛州之山:道家传说中远海的三座仙山。

《拾遗记》: ⎦⎥⎤“海中有三山,其形如壶:方丈曰方壶,蓬莱曰蓬壶,瀛州曰瀛壶。

”故:所以。

名:命名。

闽以闽地因为 险且远,故 仕者 常惮 往, 程公能 因 其地道险路远,所以做官的常怕到此任职,程公能够依照这地方的
之善, 以 寓 其耳目之乐,非 独忘 其 远且险,长处筑亭,用来寄托他耳目的欢乐,不但忘掉了它路远而危险, 又将抗其 思于 埃壒之外,其 志 壮 哉!又将它的思绪漂浮于尘世之外,他的志向多么伟大啊!⎣⎢⎡仕者:做官的人。


⎥⎤惮:害怕。

因:根据、依照。

寓:寄托。

独:只,仅。

抗:抵御。

埃壒:尘埃,尘世。

程公于是 州 以 治 行闻,既新 其城,程师孟在福州因为治理得好而闻名,已经使这个城市的
又 新 其学, 而 其 余功面貌焕然一新,又使这里的教育得到发展,而他的其他功劳
又及于此。

盖其岁满就更 广州, 拜 谏议大夫,也都在这里。

等到他届满就改任广州知府,提拔为谏议大夫,
又拜给 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

又提拔为给事中、集贤殿修撰,现在是越州知府,字公辟,名为师孟。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文章通常采用正侧面两种描写结合的方法。

本文要表现程师孟的治郡政绩,却不采取单刀直入的写法,而是从山水环境、人文氛围和居民安乐入手,侃侃道来,将程师孟治郡的种种业绩形象而曲折地展现出来。

具体段落中,第一、二两段多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的手法。

第一段中具体描绘山水之险后,用当地居民行走于山路、水路的小心翼翼来衬托出山水之险,还用汉朝迁徙越闽之民到江淮一带来侧面衬托其地之险塞。

第二段中用当地居民、和尚、道士所居之处的华丽来侧面点出当地人民的安居乐业。

这种写法,比一味正面描写更见效果。

2.山不离人,人不离山,构思巧妙
本文表现程师孟的治郡业绩,一开始先写其所在之郡闽中的地形。

此节分为两部分进行:一是山路,着重写福州山多无路,通路后山路险要,需“择然后可投步”,“犹侧足然后能进”;一是水路,写水流之曲、之急,舟行之困难,“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

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其水陆之险如此。


第二段仍由闽中地形入手,写侯官县地势的平广、交通的便利、树木的多盛、工匠的精巧,房屋的华丽,第三段由此引出该郡的治理者程师孟,并在此处扣题,点出道山亭的位置、命名原因,并由此赞扬程师孟旷达脱俗的胸怀。

《道山亭记》表面上写福州山水,实则称赞程师孟的政绩和胸襟,是一篇借山水写人物的美文。

程师孟是苏州吴县人。

生于官宦之家。

宋景祐元年进士,历任光水、钱塘县令,桂州通判,楚州、夔路和河东提点刑狱,在夔路开仓赈济灾民,在河东兴修水利,防治水患。

熙宁元年(1068年)九月,以光禄卿出为福州知府。

翌年四月,动工修建子城城墙,并扩建其西南隅,又以余力疏浚河湟,修造桥梁,兴办学校。

在任职期间,还采取一些有利于民生的措施,如罢用铁钱,赈济灾荒,礼聘贤才,振兴教育等。

他为政简而严,治行为东南之最,备受福州百姓喜爱拥戴,当地百姓在乌石山千福寺建生祠纪念。

[适用话题]
诗意风雨亭
郭军平
对于亭子,无论是路边,山上,河边,公园里,还是伫立在文学作品里的,我都充满了敬意。

这种敬意,深刻的剖析,是源于对文学的喜爱。

在中国的文学作品里,亭子是一种特别的文化意象。

我想大凡对于文学敏感的人,对于亭子不会不产生一种特别的情愫,不会不产生一种诗意的联想。

单说这个“亭”字,它的外形就具有一定的形象性,提到它,也许你脑海里会立即浮现出一座飞檐翘角、八面临风、玲珑精致的古典精品建筑。

它也许傍山依水,也许四面临湖,
也许高踞楼台,总之,亭子的存在总是会激起你很多丰富的联想。

兰亭,那座还飘散着诗意芬芳的兰亭还记得吗?在一千多年以前,暮春之初,一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在会稽山阴之旁,一群风流倜傥、潇洒自如的社会名流聚集于兰亭之上,饮酒赋诗,酬唱互答,而此时环绕在他们身后的却是满目青山,悠悠竹林,喧响在耳边的却是清清的激流,映带左右。

远离了丝竹管弦,一觞一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面对如此良辰美景,不可谓人生之至乐。

而在那次集会之上,是即兴而作还是盛会之后洋洋洒洒写下的那篇至今还让后生们日记月诵的千古名文《兰亭集序》却永远地记载了那场千年绝唱,那篇浸染着书圣手汗的名帖从此传唱千年。

湖心亭,还记得吗?至今伫立在美丽的西湖岛上的湖心亭,千年以来,不知让多少文人墨客魂牵梦绕。

西湖,本来就是文人的一个梦,那里不光留下了著名文学家白居易和苏轼的佳话和墨宝,而且也留下了湖心亭的佳话和文章。

那至今因飘荡在耳旁的《醉翁亭记》而著名的醉翁亭依然美丽,那“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的陶然亭依然可爱,那得之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诗意的爱晚亭依然璀璨,那在寒梅怒放、清香四溢的“香雪海”中的放鹤亭依然迷人;兰亭、湖心亭、醉翁亭、陶然亭、爱晚亭、放鹤亭……
一座座充满着文化符号的亭子,多少年来,挺立在风风雨雨中,挺立在沧桑岁月里,不但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褪去昔日的光彩,而且随着时光的日益流逝而愈加可贵。

亭子,那高居于楼台,或耸立于山头,或被绿水环抱的美丽亭台,以它独有的绰约风采记载了华夏文化的瑰丽诗篇,以它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无数为它而钟情的文人墨客。

亭子,那一座座风雨中挺立的亭子必将永远挺立在中华文化的光辉篇章里。

【赏评】亭子,作为中国建筑中最具情趣的一种建筑物,它更多地体现出文化的意蕴,是一种文化的符号。

本文作者撷取古代文学作品中浸润了丰富文化内涵的兰亭、湖心亭、醉翁亭、陶然亭、爱晚亭、放鹤亭等等名亭,加以歌咏抒怀,体现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独特理解和挚爱之情。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粤.之太末(è)阸.于两山(ài)衡缩蟉.糅(liú)
B.逆坂如缘(yuán) 沟通潮汐.(xī) 舟溯.沿者(sù)
C.其激若矢.(shǐ) 麓多桀.木(jié) 巨丽相矜.(jīn)
D.瑰诡.殊绝(wēi) 鼎.趾立(dǐnɡ) 辄破溺.(nì)
解析:选C。

A项,“粤”应读“yuè”;B项,“”应读“ɡēnɡ”;D项,“诡”应读“ɡuǐ ”。

2.下面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其城之内外皆涂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解析:选C。

A项,“涂”通“途”,路途;B项,“颁”通“斑”,须发半白;D项,“知”通“智”,智慧。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闽,故隶.周者也隶:奴隶
B.其途或逆坂.如缘坂:山坡,斜坡
C.非其土人,罕不踬.也踬:跌倒
D.又将抗其思于埃壒
..之外埃壒:尘埃,尘世
解析:选A。

隶:隶属。

4.下列各句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故名之曰“道山之亭”
B.三山者鼎趾立
C.草木行列,烟消日出
D.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
解析:选D。

A项,“名”,名词作动词,命名;B项,“鼎趾”,名词作状语,像宝鼎的足一样;C项,“行”,名词作动词,排列。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

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在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

麓多.桀
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
..,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

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

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

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

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其志壮哉!
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

盖其岁满就更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

5.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福州治.侯官治:以……为官署所在地
B.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属:集中
C.其城之内外皆涂.涂:道路
D.而佛、老子之徒.徒:……的人
解析:选D。

徒:徒弟。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
A.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
B.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
C.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
D.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解析:选B。

B项与例句相同,“虚”和“丰”都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A项,多:形容词用作动词,有很多。

C项,尽:形容词用作动词,全部看到。

D项,穷:形容词用作动词,尽情享受。

7.下面关于选段思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福州的民居、庙观等反映了居民安乐,间接地表现出程师孟的治郡政绩。

B.第一段所介绍的福州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气,为下文程师孟“余功又及于此”——建“道山之亭”的介绍做了铺垫,思路缜密。

C.第二段描写程师孟建在城中道山之上的“道山之亭”的胜景,以表现“其志壮哉!”D.文章末段先称赞程师孟的政绩,后介绍其辗转任职的情况,看似闲笔,实则用意深远,含蓄蕴藉。

解析:选C。

“在城中道山之上”误,据原文“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可知“道山”是道家之山。

8.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

译文:
(2)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

译文:
答案:(1)人们竞相夸耀自己房屋的大并且华丽,即使是下等贫苦的人也一定要使自己的住宅宽敞。

(2)既改造了城墙,又革新了学府,并且利用公事之余的时间又办到了建亭这件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容春堂记
[明]归有光
兵溪先生为令清漳之上,与监郡者不合,例得移官,即拂衣以归。

占园田于县之西小虞
浦,去县治二里所。

盖自太湖东,吴淞江蜿蜒入海,江之南北,散为诸浦如百足,而小虞浦最近县。

乘舟往来,一日可数十回。

园有堂,启北牖,则马鞍山如在檐际。

间植四时之花木。

而户外清水绿畴如画。

故先生名其堂曰容春。

其谓春于天地之间虽阴山雪岭幽崖寒谷无所不之而独若此堂可以容之者。

诚以四时之景物,山水之名胜,必于宽闲寂寞之地;而金马玉堂,紫扉黄阁,不能兼而有也。

昔孔子与其门人,讲道于沂水之滨。

当春之时,相与鼓瑟而歌,悠然自适。

天下之乐,无以易于此。

夫子使二三子言志,乃皆舍目前之近,而驰心于冠冕佩玉之间。

曾点独能当此时而道此景,故夫子喟然叹之。

盖以春者众人之所同,而能知之者惟点也。

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渊明可以语此矣。

先生属余为堂记,因遂书之。

余之曾大父
..,同举于乡。

是岁王文恪公为举首。

而曾大...,与兵溪之考.思南公,成化甲午
父终城武令,思南公至郡太守
..。

余与兵溪同年生,而兵溪先举于乡者九年。

庚戌岁,同试南宫。

兵溪就官广平,甫三载,已倦游,而余至今犹系六馆之籍。

故为此记,非独以两家世契,与兵溪相知之厚,而于人生出处之际,盖有感云。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十五》)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谓/春于天地/之间虽阴山/雪岭幽崖/寒谷无所不之/而独若此堂可以容之者
B.其谓春于天地之间/虽阴山雪岭/幽崖寒谷/无所不之/而独若此堂可以容之者
C.其谓/春于天地之间/虽阴山雪岭/幽崖寒谷/无所不之/而独若此/堂可以容之者
D.其谓春于天地之间/虽阴山雪岭/幽崖寒谷无所不之/而独若此/堂可以容之者
解析:选B。

根据文意和停顿标志断句即可。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大父,即曾祖父。

在中国民俗中的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上序依次为:父,祖,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下序依次为:子,孙,曾孙,玄孙,来孙,晜(kūn)孙,仍孙,云孙,耳孙。

B.考,指母亲,多指对已离世的母亲的称呼,后多用为“先考”。

“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

妣:原指父亲,后称已经死去的父亲,后也多为“先妣”。

C.甲午,是干支纪年法的一种,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符号叫地支。

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期。

D.太守是中国秦朝至汉朝时期郡守的尊称。

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至隋初遂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

解析:选B。

考,指父亲,多指对已离世的父亲的称呼,后多用为“先考”。

“先”含有怀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