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空气进入静脉对人体的影响与对策的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量空气进入静脉对人体的影响与对策的研究进展
王秋;祖丽辉;牛小秀
【摘要】It introduced the reasons of micro air getting into vein during the venous transfusion,and reviewed the influence of it on human body and countermeasures.It pointed out that a small amount of air getting into the human body had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human body,but it would cause serious inj ury or even death if micro air getting into the body continuously.Therefore,we should reduce the generating of micro air as much as possible in the various links of the venous transfusion,do prevention communication well before the venous transfusion, strengthen inspection during the venous transfusion,and
discovery,elinimate,communicate with patients timely.%阐述静脉输液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微量空气的原因,综述微量空气进入静脉后对人体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所应采取的防范措施,指出少量的微量空气进入人体对人体影响不大,但如果是连续不断地微量空气进入人体将造成严重伤害甚至死亡。
因此在静脉输液的各个环节上都要尽可能地减少微量空气的产生,输液前做好预防沟通,输液中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及时排除、及时沟通。
【期刊名称】《全科护理》
【年(卷),期】2015(000)001
【总页数】3页(P20-22)
【关键词】微量空气;静脉输液;影响;预防
【作者】王秋;祖丽辉;牛小秀
【作者单位】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2
当前由于病人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医疗护理的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
病人在治疗输液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微量空气即小气泡随药液进入人体现象,尽管这些小气泡不会造成病人生理功能紊乱,但由于认识偏差仍给病人增加心理压力,提出一系列让医院尴尬、头痛的问题,继而引发医疗纠纷,造成护患关系紧张[1]。
因此从临床需要出发,就微量空气进入静脉后对人体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所应采取的防范措施等进行综述。
1 微量气泡产生原因
1.1 药液中含有一定量的可溶性气体由于大气压的存在,以及在加药时通常会将
药液和一定量的空气经注射器一起注入药瓶或药袋中,使得配制好药液中含有一定量的可溶性气体。
有研究指出,水中产生气泡的根本原因有2个,其一是水能够
溶解各种气体,并且随着水中压力、温度和其他物理条件的变化,各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有所变化。
随着气体溶解度的变化,水中含气量处于欠饱和、饱和、过饱和状态。
当水中含气量处于欠饱和状态时水能够更多溶解气体、吸收气泡;而当水中含气量处于过饱和状态时就会析出气体、形成气泡;含气量处于饱和状态下时溶解和解析处于临界状态,解析和溶解过程受外界条件影响随时出现。
其二是在注水过程中注水水流可以携带气泡,并随着水流速的增大,携带气泡的量也随之增多
[2]。
可见,临床静脉输液过程中微量气泡的产生不仅是排气技术问题。
1.2 温度上升可加速微量气体游离析出输液过程中环境温度对药液中微量气体的
游离析出也有直接影响。
有研究表明,药液温度与室温的温差大是输液过程中产生气泡的重要原因。
并且气泡析出随药液温度逐渐上升而加快[3]。
有研究也发现,体温达39.8℃的病人在一次排气成功后静脉输入抗生素药液1h,头皮针细输液管内出现大量小气泡,及时排除后半小时小气泡再次出现;给予垫小毛巾隔开皮肤与输液管距离并将手臂暴露在外,此现象未再出现。
有学者报道温度上升5℃每
100mL液体中空气溶解量可减少1 mL[4]。
1.3 输液器的过滤器容易造成空气残留有研究发现,由于输液器终端滤器的截面
大于输液管的截面,根据流体力学的原理,液体流进此处时流速减慢,推动空气排出的力减小,易造成空气残留[5]。
此外剖析终端滤器的结构发现,当液体流经此处时,如果流速过快,滤膜不能充分吸水而被空气占位,滤膜后的3个腔隙也
因液体的推力过快而将空气阻隔在此[6]。
当然还有一部分空气来自输液管内,随着液体不断流过把输液管内壁附着的小气泡逐渐带入滤器。
由于空气密度小于液体,容易浮到终端滤器截面的上部。
在输液过程中随着病人体位变动或肢体活动,会使部分残留的空气进入血管[5]。
2 空气进入静脉对人体危害
2.1 大量空气所造成的危害空气栓塞是静脉输液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指当大
量空气栓子进入时,就会发生血流动力学紊乱,具有高猝死风险[7]。
其发生首先需要满足2个基本条件,一是有空气栓子进入血液的通道;二是需要有一定的
压力差,即静脉压力相对低于大气压,或有直接或间接的外界压力推动空气进入血液中。
进入静脉的空气随血流到右心,心脏搏动将其与血流搅拌形成大量血气泡,使血液变成泡沫状充满心腔,阻断静脉血的回流和输出,造成严重血循环障碍;当泡沫状的血液输入至肺动脉分支时,可引起肺动脉分支断流[8]而致肺栓塞;或
进入冠状动脉的空气迅速堵塞冠状动脉,致心肌严重缺血[9],二者均可造成死亡。
然而具体到造成病人迅速死亡的空气栓子的量,说法就不一致了。
有研究认为,迅速进入人体静脉的空气量超过100mL时[10];吴强辉[11]认为空气量超
过65mL时;有研究认为,进入冠状动脉的空气量达0.05mL时[12]。
总之,
短时、大量的空气栓子进入静脉会给人体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死亡,必须引起临床极大关注。
2.2 微量空气所带来的影响至于微量空气进入静脉对人体的影响,目前临床医学
文献检索中还未看到有太多的相关资料。
静脉中如输入了微量气泡可随静脉血流进入右心房进入肺的动脉血管,最终到达肺毛细血管床,由于气泡分压高于肺泡内压,可逐步经肺泡扩散呼出而消去,对人体不会产生太大的不良影响[5]。
方宝花指出少量的微泡<0.02mL/(kg·min)进入人体后可测出但不引起生理紊乱;当速率达0.4mL/(kg·min)时可出现静脉压升高;微量气泡连续进入的致死量为
2mL/(kg·min)[13]。
以此推算,一位标准体重60kg的病人在静脉输液过
程中,若微量空气<1.2 mL/min由静脉进入人体,所造成的影响不大,不会引
起其身体不适;若微量空气以24mL/min的速度进入人体,则可导致病人的血压升高,引起明显不适;若微量空气以120mL/min的速度进入人体,就等同于短时、大量的空气栓子进入人体,会给人体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死亡。
因此,临床上应尽量避免微量空气连续不断地进入静脉,决不能忽视其对人体所造成的影响。
3 减少微量空气进入静脉的对策
3.1 输液前气泡要彻底排净改进现有排气技术和方法是目前减少微量空气进入静
脉的主要措施之一。
研究者大多都把目光聚焦于此。
笔者根据气泡产生的原理并结合多年临床工作经验,同时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认为输液前要做到输液器中无肉眼可见的气泡,在排气技术和方法上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①开始排气时将莫菲氏小壶倒置,待液面至1/2~2/3处时再将小壶倾斜至130°左右,这样可以避免
因药液流动所产生的气泡被直接带入小壶下端的输液管中而被留在小壶内。
②输液器末端应向上,让药液流速不要太快,以免在输液管中产生挂壁小气泡。
③当药液流至过滤器上5cm左右时需将过滤器垂直向上,同时调节水止或提高过滤器以减慢药液流速,让药液缓慢进入过滤器、逐渐浸透滤膜,使滤膜中所含空气慢慢析出并集中到过滤器顶端的中部便于排出。
否则,一旦滤器内残留有空气将很难再次排净。
④药液流经头皮针细软管处时需再次调节水止减慢流速,避免因管腔变窄而致药液急速流出所产生的细小附壁气泡。
3.2 输液中气泡要及时排除由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和解析是一种随温度、压力变化的可逆过程,所以药液中的气泡不可能通过一次排气处理而一劳永逸。
有研究显示药液流经输液器下部软管并形成肉眼看到的多个气栓大致需要35min~65min [3]。
因此,加强输液巡视是及时发现和排出这些随时都会产生的气泡、避免微量空气进入病人静脉的唯一有效途径。
在输液过程中排出气泡较好的方法综合起来主要如下。
①输液管中的气泡:首先将水止移至气泡下方并关闭,绷紧并轻弹输液管,靠振动使附壁气泡脱离、上浮、聚集至莫菲氏小壶下方,然后轻挤气泡下方的输液管,将药液和气泡一同挤入小壶内。
也可折返水止下的输液管后,向上直接拖拽调节器,这样气泡和药液很容易就会回到莫菲滴管内而不会造成回血[1]。
②输液管中的大段空气:多见于输液走空而未能及时发现。
可使用硬体缠绕输液管法[14]排气:反折输液管并将水止放置过滤器处关闭,调解输液架或让助手降低输液瓶(袋),也可嘱病人抬高输液肢体。
将调节器上方有水柱的输液管(长度最好大于空气柱)紧紧缠绕在手指或笔上,直至输液管中的空气和药液一同进入小壶中,再用手挤压小壶使之充满1/2~2/3的药液,然后慢慢松开并检查缠绕的输液管,如还存有小的气泡,可采用上述处理输液管中的气泡的方法来排出。
③过滤器中的空气:一方面由于输液前排气不彻底残存于此,另一方面是药液流动所产生的气泡聚集在此而形成。
目前还没发现有太好的方法将其消除。
临床上处理处理原
则是:小气泡,调整过滤器于倾斜位置,使出口端低于进口端,让气泡上浮,远离头皮针细管,防止微量空气进入静脉;大量空气更换输液器,重新彻底排气。
④头皮针细管中的气泡:由类似原因所产生,加之贴近皮肤,温度的改变使药液中所含的气体更易析出。
发现头皮针软管处小气泡后有学者主张立即排出[15]。
但笔
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观察,这种细小气泡只要不加大输液速度或刻意去弹它,一般不会移动。
况且如前所述,有研究已表明这种细小气泡只要不是连续进入静脉,一般不会对人体造成影响。
因此,只要对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一般不需要处理。
⑤留置针中的气泡:多见于留置时间较长的病人。
多因体温影响,使得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而析出。
一般可以采用注射器回抽方式[16]将析出空气抽出,但要注
意解决回血问题。
⑥输液接头处气泡:输液过程中需要静脉注射给药时必须将输液器与头皮针断开,无论是给药时的注射器还是给药后的输液器与头皮针相连接时接头处都经常会有小气泡。
去除该小气泡的有效方法是:给药时将注射器垂直向下,轻弹接头处或轻拍注射器,待小气泡受到振动后移位、上升至注射器后部时再缓慢推注射器活塞给药,至药液到乳头处时停止推注而将小气泡留在注射器内;给药后要反折头皮针近接头1cm处,使接头处的液面向外呈凸状,同样挤压输液器的接头,当二者液面完全吻合,则连接顺利,输液恢复原来的状态[17]。
3.3 尽量减少环境因素影响临床上影响药液中气泡析出的因素除药物本身性质外
主要是压力和温度。
药液配制过程中,过多的空气注入会使药液处于气量过饱和状态,容易导致气泡析出。
反之,加药后回抽空气则可使药液处于气量欠饱和状态,能够溶解更多气体、吸收气泡。
因此要注意养成加药后回抽空气的好习惯,这样可以减少后续输液过程中所产生的气泡。
温度对药液中气泡析出的影响也不能小觑,尤其是温差较大的夏季、冬季,因药液随环境温度升高,可产生比平时更多的气泡。
还有发热的病人,靠近身体的头皮针细管和滤过器都很容易产生较多的气泡。
因此要关注室温的调节。
至于发热病人除遵医嘱及时给予降温处置以外,还要注意输液
管路尤其是滤过器放置的位置,不要直接接触病人的肢体,尽量避免过多的气泡产生。
3.4 做好预防和宣教静脉输液过程中微量气泡的产生是不以人的意志所左右,少
量的微量气泡进入静脉也在所难免。
而静脉输液又是病人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不能舍弃。
因此输液前做好预防沟通,输液中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及时排除、及时沟通,可以增加护患互信,减少矛盾。
对于初次接受输液治疗或过分关注输液器中微量气泡的病人,更要给予高度重视,要经常去关心巡视,对其灌输正确理念:输液中只要不是大段空气或连续不断的小气泡进入静脉,不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小气泡会随人的呼吸排出体外;药液中含有一定量的气体,随着时间和温度的变化小气泡会不断析出,非人力所能阻止;如是少数附壁气泡,尤其是头皮针细管中的细小气泡一般不用处理;如发现附壁气泡较多或有大段空气存在,请不要自行处理,一定要告知护士给予专业处置。
【相关文献】
[1]马丽锋,胡国芬,方芳.减少微量空气的排气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52-53.
[2]张永民,任书庆,黄建军,等.水中气泡问题小议[C].第九届高功率粒子束学术交流会议文集,1992:79-82.
[3]闫红丽,张昀杰,张金立,等.静脉输液过程中气泡析出高峰时间探索与护理干预[J].山东
医药,2010,50(48):112.
[4]张霞.加热导致静脉输液管中产生小气泡的处理方法[J].山西医药杂志,2004,33(6):549.
[5]张亿红,胥学华,张丽.减少微量空气排气法的改进[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9,11(7):117.
[6]史瑰慈.消除微量空气进入静脉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3(8):1547-1548. [7]余莉萍,常芸,王蓉.一例心脏再同步治疗术中并发空气栓塞的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4):2304.
[8]张大新,余珊,王玲,等.空气栓塞演示模型制作及教学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7,
25(17):100-101.
[9]谢贤镛,黄一凡.空气栓塞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9,24(1):
98-99.
[10]杨光华.病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1.
[11]吴强辉.百特SPS550型血液透析机的气泡检测原理[J].医疗设备信息,2000(6):25-26.
[12]曹薇,刘诚,郑洪.空气栓塞、羊水栓塞和脂肪栓塞[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95,22(2):98-104.
[13]方宝花.消除静脉推注时微量空气进入人体的方法[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6):61.
[14]孙晓娟,石立红,沈美娜.输液过程中真空负压排气法介绍[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6,3(1):67.
[15]王景,赵丽华.头皮针软管处小气泡的3种处理方法比较[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5,12(3):28.
[16]李小峰.静脉留置针肝素帽内气泡排除方法[J].护理管理杂志,2006,6(1):59. [17]刘丽华.静脉注射时如何避免接头处的小气泡[J].临床军医杂志,2006,34(5):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