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内江市语文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内江市语文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
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诗后两小题。

城南
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1)一、二句写出“雨”怎样的特点?
(2)诗歌的三、四句运用对比的手法,请从这个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2)分析全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望江南①
五代•李煜
闲梦远,南国②正清秋③。

千里江山寒色④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注释】①望江南:词牌名。

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后所作。

②南国:李煜故国南唐,都城在金陵(今南京)。

③清秋:天高气爽的秋天,指深秋。

④寒色:即秋色。

(1)这首词写江南秋景,选取了江山、、、明月等典型景物,描绘出南国秋天肃杀、凄寒的景色。

(2)这首词借助梦中的美景来抒发词人怎样的情感?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桂源铺
(宋)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①溪水出前村。

【注】①堂堂:形容阵容或力量壮大。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一,二句诗。

(2)朱光潜《诗论》说:“诗有说理的,但是它的‘理’融化在炽热的情感和灿烂的意象之中。

”这首哲理诗的第三,四句中能够表现“理”的意象是什么?从中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哲理?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木芙蓉
(南宋)吕本中①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②。

【注】①吕本中:南宋诗人,曾上书论恢复中原之计,未被采纳,后因触怒秦桧遭降职,此后闲居从事著作和讲学。

②东风:春风。

(1)“雨后霜前着意红”一句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木芙蓉________的自然属性。

(2)托物言志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

6.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梦逐春风到洛城。

(1)本诗通过________可以看出是________季节。

(2)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7.诗歌鉴赏
古诗赏析
即事①
宋·徐侨②
在家贫亦好,居官贫更宜。

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

客至草具杯,事闲遣兴诗。

外此了无挠,淡然心地夷。

(注释)①即事:就眼前的事物、情景作诗。

②徐侨:南宋政治家,浙江义乌人,吕祖
谦再传弟子;中年曾辞官归里十余年,潜心学术。

(1)诗中具体表现“贫亦好”情趣的一联是:________
(2)请从诗歌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一个词语,并说说你的理解。

8.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请描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呈现的画面。

(2)通读全诗,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古风存”的具体表现。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不知从哪儿传来了悠扬的笛声,它随着春风传遍了洛阳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呢?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诗人。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诗,皆为人传诵。

有《李太白集》。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客居洛阳城时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继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B.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

“满”字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

C.此诗着重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D.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和思乡之切。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诗人通过写景来表达抽象的哲理,诗中既是诗人实写眼前景物,又具有比喻义的词语是“________”和“________”。

(2)“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1.请从内容、情感角度,选择与《春兴》最相近的一首,并简述你选择的理由。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A.春夜洛城闻奋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B.三衢道中①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①三衢(qú)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

三衢即衢州,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C.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南溪早春①
杨万里
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注】①本诗是作者晚退职家居期间所作。

(1)诗人通过写柳树和桃树的什么特点来表现南溪早春的?
(2)这首诗歌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

1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可怜”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试作分析。

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小题。

客怀
宋·何应龙
客怀处处不宜秋,秋到梧桐动客愁。

想得故人无字到,雁声远过夕阳楼。

(1)诗中“客怀处处不宜秋”中的“不宜秋”的原因是。

(从诗中找句子回答)
(2)诗的最后一句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赏析。

1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淮村①兵后
(宋)戴复古②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③围故井,向来④一一是人家。

【注】①淮村:淮河边的村庄。

②戴复古: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曾从陆游学诗。

③败垣:毁坏的矮墙。

④向来:往昔,过去。

(1)根据诗歌的情感基调,给此诗配乐,选择________的乐曲最合适。

()
A.悲伤凄凉
B.高亢激昂
C.恬淡悠扬
D.轻快活泼
(2)联系全诗,赏析首句中“自”字的妙处。

1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2)分析全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17.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诗歌语言讲究凝练,一字便能透露作者的情思。

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知”和“斗”二字的妙处。

(2)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贬抑“杨花榆荚”的诗,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褒扬“杨花榆荚”的诗。

你赞成哪一种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1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唐)杜甫
糝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________。

(1)诗中展现的是一幅________(填季节)风景图,从________这一景物可以看出。

(2)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字填入诗歌结尾横线处,并简述理由。

A.眠 B.憩 C.玩
19.古诗鉴赏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

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点赏
析。

2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②度深松。

青山霁③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①精舍:寺庙,这里指柏林寺。

②微径:指小路。

③霁:雨停天晴。

(1)发挥想象,描绘“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的优美意境。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内容分析。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1)雨量大(多),雨势猛(急)
(2)大雨过后,桃花李花全都凋零,只有草儿依旧青翠齐盛,诗句用桃李之花与草色青青对比,衬托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2.(1)柳条,藤蔓,黄莺。

(2)运用拟人,“系离情”“频啼”把“柳条藤蔓”“黄莺”人格化,化无情为有情,衬托出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分析】(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大意后就很容易找到“柳条,藤蔓,黄莺”三种景物。

(2)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此题注意抓住诗歌后面的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系离情”进行分析。

【点评】诗歌阅读,理解是关键。

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的妙处、理解诗歌的感情。

尤其是诗歌中的炼字、修辞、感情、哲理一定要仔细体会。

3.(1)芦花;孤舟
(2)抒发词人的孤寂之感、亡国之恨、追思之情。

【解析】【分析】(1)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意象的把握。

这道题比较简单.直接从诗句中摘取出写景的词语即可。

作答时抓住诗句中的形容词如“寒”“清”“孤”等词语即可理解诗所描绘的秋天的景色特点。

填空要求用词语,不要用句子来回答。

(2)此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理解古诗思想情感,要依据作者的身世与写作背景,抓住诗中有情感色彩的字词如本诗中的“孤”自来理解。

这首词是后主被俘入宋的追忆和回想,借助梦中的美景来抒发自己心中的亡国之恨,追思之情。

完成时,要联系诗人的遭遇。

4.(1)“不许”、“拦”“日夜喧”等词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不怕崇山峻岭的阻挠,日夜向前奔流的情景。

(2)意象:堂堂溪水。

人生哲理:只要有决心肯努力,就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光明的前途。

【解析】【分析】(1)“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群岭万山中有一条溪,万山阻着溪水不许往前奔,拦得那溪水在山间日夜暄闹不停。

如这里体现“万山”对溪水态度的一个词语应是“不许”,还有典型的动作“拦”,声音“日夜喧”,这些都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不怕崇山峻岭的阻挠,水声潺潺,日夜喧闹的“抗议”的情景。

(2)要首先读懂“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这两句:水流到底是拦不住的,在山间不休地穿梭喧闹着,待让它终于来到前头的山脚尽处时,喧哗的溪声已全变作堂堂盛大的溪水,愉悦通畅地流出前村来了。

所以能够表现“理”的意象是“堂堂溪水”这一短语。

原诗是说小溪的无法阻断,只要有一溪在,就宜让出一条路使它走出前村来。

今人每爱用此诗来比喻时代潮流的挡不住,一切违反潮流的行径措施不但没有用,而且是制造骚乱困扰而已。

同时蕴涵着积极的人生态度,那就是:苦难和困境终有尽头,生命总要奔流,只要有决心肯努力,就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光明的前途。

任何艰难困苦都无法阻挡。

故答案为:⑴“不许”、“拦”“日夜喧”等词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不怕崇山峻岭的阻挠,日夜向前奔流的情景;
⑵意象:堂堂溪水;人生哲理:只要有决心肯努力,就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光明的前途。

【点评】⑴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主要有: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⑵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5.(1)拟人;耐寒(不畏严寒)
(2)这首诗托物言志,借不畏风雨寒霜、不随春风开落的木芙蓉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不受他人摆布的坚定志向。

【解析】【分析】(1)诗句“雨后霜前着意红”的意思是:在雨后或霜前(意为在摧毁花木的天气到来之前)都会有意开得更红艳。

将木芙蓉赋予人的思想,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木芙蓉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努力开放的情形,用其鲜艳的色泽表达了木芙蓉不畏严寒的精神。

据此可填写作答。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木芙蓉”,实际上是借“木芙蓉”来写人。

特别是“一生开落任东风”写出了木芙蓉的从容与淡定,不管风吹雨打,不管环境多么的恶劣,也按自己的本性,自开自落。

这是一种潇洒,从容自在的形象,诗人好像是在写木芙蓉的品格,实际上是托物言志,抒发自己也要像木芙蓉那样,不管环境有多恶劣,不管有多么的艰难,也依然从容淡定,坚持走自己的路。

据此理解分析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拟人;耐寒(不畏严寒)。

⑵这首诗托物言志,借不畏风雨寒霜、不随春风开落的木芙蓉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不受他人摆布的坚定志向。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题时应注意,牢记常用和特殊修辞方法的形式和作用,根据用词、句式特点、语气等要素判断。

⑵本题考查分析托物言志写法。

答题时应注意,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
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结合诗句分析作答。

6.(1)残花;暮春
(2)拟人,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1)“残花落尽见流莺”: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鸣的流莺。

从“残花落尽见流莺”中的“残花”,可见描写的是暮春时节。

(2)“春风一夜吹乡梦,梦逐春风到洛城”: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思乡之梦,在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把“春风”拟人化。

它使人联想到,那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这才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

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洛阳城(武元衡的家乡是在洛阳附近的缑氏县)。

在诗人笔下,春风变得特别多情,它仿佛理解诗人的乡思,特意来殷勤吹送乡梦,为乡梦作伴引路;而无形的乡梦,也似乎变成了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被形象化了。

故答案为:⑴残花;暮春;
⑵拟人,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7.(1)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

(2)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词语是“淡然”体现了诗人享受朴素宁静生活的淡泊情怀。

【解析】【分析】(1)“在家贫亦好”的意思是在家里贫穷也好。

在下文中有体现,“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粗布衣被也不妨碍温度,青菜羹也富有余味。

从中可以体现出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操。

(2)诗中提到“在家贫亦好,居官贫更宜”,不管是在家还是居官贫穷对人都是好的。

诗人为何能有如此心境主要是作者有安贫乐道的情操,淡泊名利的情怀。

因此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词语是“淡然”。

故答案为:⑴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
⑵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词语是“淡然”体现了诗人享受朴素宁静生活的淡泊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般要通过理解全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8.(1)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乎已经无路可走,正在迷惘之际,忽然看见前面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2)倾尽好酒好肉招待客人,举行春社活动,衣着简朴。

【解析】【分析】(1)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

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题一定要把道路依稀难辨时眼前豁然开朗的美丽景象描绘出来。

(2)可分析“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

这是说倾尽好酒好肉招待客人。

再如“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

这是说举行春社活动,衣着简朴,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传统文化的深情。

将以上内容整合起来就是答案。

故答案为:⑴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乎已经无路可走,正在迷惘之际,忽然看见前面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⑵倾尽好酒好肉招待客人,举行春社活动,衣着简朴。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要抓住诗句中的意象,进行解答。

9.C
解析:(1)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曲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2)C
(3)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发挥想象描绘诗句的能力。

答题时一定要先把握诗句内容,然后再展开联想和想象,用优美的语言翻译诗句。

要注意语言上的修饰。

(2)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重点词句、感情的能力。

答题时可根据选项逐一比对排除。

通过赏析可知,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所以C项“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赏析错误。

(3)此题考查体会作者感情的能力。

本诗属于思乡诗,通过诗中的“故园情”分析,可知表达了作者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故答案为:(1)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曲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2)C。

(3)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点评】赏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时,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读诗要“知人论世”。

10.(1)浮运;最高层
(2)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信心的情感,这句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解析】【分析】(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面意思是: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深层意思(比喻义):“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
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最高层”是说一个人自身的修为达到较高境界,对于周围事物看的开,想地明白,眼界宽广。

且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所以提取“浮运”“最高层”填充即可。

(2)“闻说鸡鸣见日升”是句用典,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现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

所以这句话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故答案为:⑴浮运;最高层
⑵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信心的情感,这句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把握,注意结合句意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11.A
解析:选A理由:①两首诗中都写到了春风;②两首诗的诗人都是漂泊在外远离家乡;③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④两首诗都透露出诗人淡淡的忧伤之情。

12.(1)柳:垂处绿;桃:末梢红。

(2)①写春天桃红柳绿,诗人静居亭馆、步游溪山,表现对家乡、对早春的热爱。

②通过春容的鲜妍与病翁的衰老的对照,表现诗人叹老却不服老的情绪。

③面对充足的新雨,诗人今年肯定诗歌比去年还好的丰收年景,表现对民生的关切。

13.(1)可惜;诗人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2)诗的前两句写朝廷重贤,宣室召见,重新任用才华横溢的贾生,是赞美,是扬;后两句写讨论的是服药求仙等虚无的事情,而不去探讨天下百姓的问题,是讽刺,是抑。

诗人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讥讽朝廷的昏庸和对贤臣的不重用。

14.(1)秋到梧桐动客愁
(2)视听结合,动静结合。

雁声为动,夕阳下的楼为静。

大雁已飞过洒满夕阳的高楼而渐渐远去,唯有即将消失的雁声尚在耳畔回响,描写了一幅辽远却又寂寥的图景表,达了漂泊天涯的孤客思乡怀人的愁苦心情。

15.A
解析:(1)A
(2)一个“自”字,写出了桃花不识人间悲苦,依旧盛开的情境,与下文烟草茫茫,晚鸦聒噪,兵后逃亡,人烟稀少的景致,形成鲜明对比。

以花的无情,来反衬诗人见到此情此景时的痛心之情。

16.(1)柳条、藤蔓、黄莺。

(2)运用拟人,“系离情”“频啼”把“柳条藤蔓”“黄莺”人格化,化无情为有情,衬托出依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