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南雄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南雄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网]“公考热”曾经席卷全国,而与此同时,智联招聘发布的《2015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却显示,2015年春节公务员跳槽数量比去年增加超过三成。

这一出人意料的结果令人惊诧,公务员“跳槽热”是否真的来临?
这是喜是忧?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反腐,大力整顿“四风”,并出台各项规定与禁令,我国公务员便逐渐地褪去了“光环”,逐步走下了“神坛”。

随着养老金“双轨制”的废除,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务员越来越市场化,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有其“必然性”,这对社会发展与进步是相当有利的。

公务员愿意跳槽、敢于跳槽,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公务员这个群体,也激活了社会人才市场,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当然,公务员“跳槽热”也必然会引发担忧。

公务员作为管理者与服务者,需要稳定的建设与发展,而公务员跳槽过于频繁,则有可能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造成负面影响,也有可能降低公务员群体的服务水平。

无论是喜还是忧,公务员开始跳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社会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既然发展的是市场经济,就应该让市场更多地去决定,更多地遵循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少一些过度的解读,相信最终势必会达到“多赢”的状态。

(有删改)材料二:
[新华网]近日,智联招聘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向来被认为抱着“铁饭碗”的公务员,竟成为当前跨界跳槽最活跃的人群。

其实,公务员只是普通职业中的一种,公务员行业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样光鲜。

首先,公务员并非是个高收入行业,同样大学同年毕业的大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和当公务员,5年以后,收入就会拉开明显差距。

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这种差距就越明显。

其次,“上升空间狭窄”“人事关系复杂”“自我价值体现困难”等问题,也时常困扰着他们。

这样的情况下,公务员频繁跳槽,其实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

所以,社会应当以平常的心态来看待他们的选择,对公务员跳槽多些理解与包容。

从某种角度来讲,公务员辞职人数剧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一方面,不少抱着升官发
财的想法才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离开,有利于干部队伍吐故纳新;另一方面,优秀人才不再只向公务员这种单一职业蜂拥,这是市场主体和管理人才的回归,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完善与构建。

跳槽既是市场条件下自由选择的结果,也是对自己职业发展的“纠偏”。

对于单位来说,老员工的离开有利于更新换代,但大规模员工离职尤其是骨干员工离职,则容易导致人才短缺,应当引起警惕并适当采取措施。

所以针对公务员频频辞职“下海”现象,政府应当建立合格人才进得来、不适合的人出得去、优秀人才留得住的公务员选拔任用机制。

对于用人单位,也要用待遇留住人才,解决他们基本的生存发展问题。

只要实现一个行业内人才的自由流动与良性竞争,并且赋予这一行业从业者合理的福利待遇和职业尊严,那么它就会自动实现人才的匹配,而不会出现短缺的问题。

(有删改)材料三:
[中国文明网]曾经让许多年轻人慕名并为之倾心竭力的热门行业出现了倒寒逆流之潮——公务员跳槽,这让很多人深感震惊和意外,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年轻人放弃“前功”、尽弃“公务员”而另谋生路呢?
国家行政部门的规范和严格管理,让许多年轻人越来越感受不到国家公务员带来的种种实惠,这是公务员跳槽的客观原因。

中国公务员制度有一个成长、发展的历程,它引纳外国的公务员制度并采用了古代的“科举制”的积极因子。

但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等慢慢地被纳入法制化轨道,行政工作人员的行为有了规范和约束,自然感到受限制。

相比其他行业的收入,原先的愿望、打算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公务员萌生了跳槽另谋生路的打算,我想这是跨行业公务员跳槽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原因。

中国在职公务员的跳槽和近几年“国考热”的降温,是人们对各种职业认识的理性回归。

以前很多人认为在国家行政部门任职既有政治上的功名,又有经济上的实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

国家公务员只是为人民办实事的工作人员,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谈不上什么特权。

随着认识上的变换,一些公务员选择跳槽,流动到其他的行业,也属正常。

针对以上的问题,政府要大力推进,行动起来。

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是中国公务员的“跳槽”助推器。

国内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一直都在不停地流转、变动,公务员的“跳槽”也是行业流动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

如何让公务员的“跳槽”融入正常的流动中来,政府需要思考。

(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对“公务员跳槽热是喜是忧?”这一问题持谨慎观望的态度,既指出了公务员跳槽在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上的好处,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突出强调遵循市场规律的重要性。

B. 材料二认为,社会对待“公务员跳槽热”这一现象应给予理解和包容。

材料在分析了公务员跳槽的原因和
社会意义的基础上,也向用人单位和政府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C. 材料三对公务员跳槽现象原因的分析侧重于为政府提供相应的应对思路,认为政府若能建立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就能让公务员融入社会各行业的正常流动中去。

D. 三则材料都围绕“公务员跳槽”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真实客观的报道,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或意义,读者综合参考可以比较全面地把握新闻事件的价值。

2. 下列各项中,对材料三“公务员跳槽热”原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 大批的年轻公务员希望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以达到与自身能力和需求相匹配的收入水准。

B. 国家行政部门的规范和严格管理,一方面强化了对公务员行为的规范和限制,另一方面也取消了公务员的各种实惠。

C. 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等慢慢地被纳入法制化轨道,公务员受到了更多的限制、约束,表现自我能力和价值的空间变得狭窄。

D. 人们对公务员职业的认识回归理性,认识到公务员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谈不上什么特权。

E. 社会各行业人员一直都在不停地流转、变动,作为行业流动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公务员的正常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3. 对“公务员跳槽热”现象,材料一和材料二认为会带来哪些问题?它们的分析角度有何不同?请结合原文信息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拔草
李娟
我们家自行车的全部构件只剩下两个轮子、一只坐垫、一副龙头以及连接物。

连踏板都没有。

至于刹车器,就更是奢侈物了。

需要刹车的时候,只须把脚伸直,用鞋底在飞速运转的车轮上“嗞——”地蹭一下,车自然就会减速。

如果情况特别紧急,则两只脚一起上。

有一次我妹骑车的时候,骑着骑着车链条掉了,并且掉得极不是时候——当时我们正在被两条大狗狂追。

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穷凶极恶的狗!在阿克哈拉,最凶的狗一直都是我们家的琼瑶。

可是和这两条狗相比,我们家琼瑶简直温柔极了。

我妹的车链子不巧就在那时候掉了!她“啊——”地叫起来,两条腿蹬得飞快,面无表情,大汗淋淋。

亏她车上还载了小山似的一堆干草,居然也没给狗扒掉。

要是掉了的话谁敢回去捡啊?
家里养鸡,一养就是一百多只,还有五只野鸭子。

小的时候还好打发,长大了简直跟一群强盗似的。

我妹每天都要拔瓷瓷的两大编织袋蒲公英回来才够它们吃,加上家里打算再养只小毛驴,于是草就得拔得
更勤了。

每天拔回来的草都得晒干一部分,留作冬天给毛驴的草料。

到了一年一度的打草季节,牧民们纷纷从深山返回乌伦古河流域,为大畜准备冬天的草料。

一辆辆打草的马车晃晃悠悠,满载而归。

我家没有草场,只好去草场里捡别人割剩下的。

拉草的车经过的地方,沿途路两边的树枝多多少少会把垛得高高的草从车上挂下来一些。

于是我妹就天天沿着打草的车辙走啊走啊,前面掉,后面捡。

就是被狗追的那一次,我也跟去捡草了。

去的路上果然捡了很多,我们细细拢一拢,居然有好几抱,便藏在路边灌木丛里,准备回去的时候捎上。

风很大很大,在高处呼啦啦地响。

苞谷地如丛林一般,茂密地高过头顶,又如大海一般起伏。

土路孤独地在这片海洋中延伸。

走在这路上,像是走在消失之中。

我们每捡够一大抱的时候,就集中到一处放着,然后空手向前继续捡。

这样,走过的路上每隔不远就垛着一堆,一路延伸得很远很远。

阳光灿烂,却下起雨来。

真奇怪,雨从哪里来的呢?摔在地上有五分钱镍币大小,砸在脸上更是梦一样的痛觉。

风呼啸着从天边奔来,苞谷地动荡不停。

雨点有一阵没一阵地洒着,后来越下越大。

天气炎热,风势不减。

又过了大约十来分钟,这场奇怪的雨才止住。

土路上雨的痕迹瞬间就蒸发了,只留下一个又一个环形小坑。

密密麻麻地、寂静地排列着,如月球表面一般寂静。

自从打完草后,这条路很长时间都没人走过了。

这里的碎草更多,带刺的灌木丛中,铁丝网上,道路拐弯处,遗落得到处都是。

我们不停地左右开弓,不一会就码了齐腰高的一垛。

这么多怎么拿得回去呢?我站在旁边想了又想,对我妹说:“分成四次,我们一人抱一堆走,两个来回就拿完了……”
我妹也站在旁边想了想,一弯腰,把那堆草整个儿抱起来就走……
我就只好跟在后面,一路上捡她身后掉下来的碎草。

今天的任务还早着呢,我们还得一人拎一条编织袋,走进林荫道对面的田野里去拔新鲜草。

刚才的草料是用来储存到冬天的,而家里的鸡鸭还在等着今天的晚饭。

风依然很大。

这样的天气最好了,没有蚊虫。

在这样的大风里它们那扇小翅膀飞不起来,也就不用因为它们钻进耳朵而吓得要死,平常田野里很可怕,草丛中的蚊子跟云雾似的,一片一片地荡漾,还极均匀地发出嗡嗡不绝的重低音。

所以才说刮大风的天气是幸福的啊。

大地和天空之间被大风反复涤荡,干干净净。

我们一人扛一只袋子往回走,迎风穿过这片美丽平坦的田野,远处的林荫道像是等了一百年一样。

里面停着我们的自行车。

回到家,我妈说:“啧!今天捡了这么多!两个人一起干到底不一样啊。


我老老实实地承认:“哪里哪里,我是去当啦啦队的。


再说说鸡吃草的情景:这群死鸡跟债主似的,一个个上蹿下跳,脸红脖子粗,把五只可怜的野鸭子在脚下踩来踩去,根本靠不到食槽旁边。

有的鸭子不知怎么的居然也在糟子边挤到一个位置,还没下嘴,突然看到左右前后全是鸡,立刻大惊小怪地尖叫着跑掉,四处乱跳,寻找同伴。

不知鸭子为什么这么怕鸡,它们明明长得比鸡大。

这些鸡可狠了,从小就会啄人,疼得要死。

由于嘴尖的原因,一个个特能挑食。

鸭子就笨得不可思议了。

每次都要等鸡们吃得神清气闲了,才敢蹭到槽子边上,而且还努力地装作不经意的样子,一有风吹草动,就忙不迭排成一条队逃跑。

其实鸭子有时也很令人烦恼的。

我们在鸡棚里放了一只小铁盆给大家饮水。

每次注满水后,它们总要跳进这方狭小的水域游上几圈过干瘾。

游就游呗,可它们还要扎猛子。

有时候这小小一盆子水里居然能挤进去三四只鸭子,把盆子挤得满满当当。

明明一动都不能动了,却仍扭着身子假装游泳。

害得鸡们围着盆子干着急,一口水也喝不到。

鸭子最有意思了,我妈叫:“鸭!”它们就“啊!”地回答一声。

我妈要是叫:“鸭鸭!”它们就:“啊!啊!”我妈:“鸭鸭鸭!”它们:“啊!啊!啊!”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写到自行车,透露了家中生活的贫苦,所以我与妹妹外出拔草也就成了理应之事,妹妹那么能干好强也与此有关。

B. 文中对“风雨”的描写,既让读者感受到新疆拔草时节自然环境的特点,又直接表现出我与妹妹积极乐观的心态。

C. 文章结尾对鸡鸭的描写活灵活现,例如写鸡“上蹿下跳,脸红脖子粗”,鸭子“扭着身子假装游泳”,细节中富含农村生活气息。

D. 本文笔调清新活泼,率真质朴,善用比喻、拟人的手法。

写的虽是平凡生活的点滴,但妙趣横生、生机盎然,充满着纯净与温暖。

5. 结合上下文,谈谈“走在这路上,像是走在消失之中”这句话的含意。

6. 作者在“拔草”时感到刮大风的天气也是幸福的,围绕“拔草”,其实还有很多幸福的体验,请从文中举出三处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仰韶文化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埙,河南安阳殷墟中出土的石、木腔蟒皮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编磬等,都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古乐器往往具有多重功能,它既能用来演奏音乐,也是人们劳动生产的工具或生活器具。

《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人们把生活器皿“缶”蒙上麋鹿之皮,制成鼓。

又如在长期劳动过程中,人们发现某种石制片状工具能够发声,可以作为乐器进行演奏,于是发明了石磬。

先民们还将狩猎的石器敲击成声,为化装成百兽的人们表演舞蹈伴奏,乐器演奏与舞蹈表演相辅相成。

乐器的功能不仅表现在人们用生产工具或生活器具进行演奏,还体现在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如呜金收阵、击鼓升堂等。

乐器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有着密切关系。

石磬演变成金属的磬或出现金属的钟,在石器时代绝无可能;只有养蚕业和缫丝业进步了,才有可能产生“丝附木上”的琴、瑟、筝。

至周代,我国制作乐器的材料有金、石、土、革、丝、木、犯、竹八类,“八音”分类法即由此得名。

在曾侯乙墓的地下音乐殿堂中,保存了124件古乐器。

无论是重达五千多斤的乐器巨人编钟,还是造型、制作和彩绘都很精致的鼓、排箫、笙、瑟等,均向我们展示了春秋战国时中国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状况,显示了我国高度发达的冶炼、丝织等技术。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借鉴的民族。

许多外来乐器经过不断改进,成为中国民族乐器大家庭中的一员,比如汉代时传入的横笛、竖箜篌,东晋时传入的曲项琵琶,明代传入的扬琴、锁呐等等。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国的“吹、打、弹、拉”四大类乐器逐渐形成,乐器的音质、音律、音量、转调、固定音高乐器之间的音高标准等不断进步提高,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取材于刘承华《我国民间乐器的产生与发展》)材料二
吹管乐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原始社会,先民们用飞禽的肢骨制成骨笛(也称骨哨) ,在狩猎时用于模仿动物的声音,以诱捕猎物或发出信号。

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了160 余件骨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出土了20多支骨笛,经过碳14测定,它们已有7000——8000年的历史,是后世竹笛等一系列管笛乐器的鼻祖。

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两支“篪”,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竹质笛子实物。

它们有一个吹孔、五个按音孔和一个后出音孔,能演奏出六声音阶。

篪的吹孔平面与指孔平面相交约为90度的夹角。

东晋郭璞注《尔雅》:“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翘,横吹之,小者尺二寸。

”关于竹笛的起源,并不像有些资料所说,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从中亚细亚一带传入的。

据史料记载,到唐代竹笛才加开了膜孔,这也成为中国竹笛区别于西洋乐器长笛及其他国家笛子的显著特征。

西洋长笛没有膜,所以音色团润、温暖、细腻,音量较小。

因为有了笛膜中国竹笛的音色清脆亮
丽,穿透性强。

竹笛发展到唐代,在形制上已经和现代竹笛基本相似。

唐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一个朝代,诗歌得到了繁荣,竹笛艺术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很多唐诗中都有对竹笛的精彩描写:“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王昌龄《江上闻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

”(施肩吾《夜笛词》) ……不管是在①,还是在②,或是在③,都可听闻清丽悠扬的笛声。

这些也是竹笛与诗歌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

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转。

古人谓“荡涤之声”,故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的称谓。

宋元两代,竹笛得以广泛普及。

到了明清,竹笛成为民间音乐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乐器,演奏技巧也在不断地提高。

(取材于徐凯《中国竹笛发展的主要特征》)材料三
中国是一个有着“礼乐"传统的民族。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乐”的精神是“和”,礼的精神是“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和巩固群体中既定秩序的和谐稳定。

而作为“礼乐”制度的产物——乐器,映射出来的“和"文化最为显著。

先秦时期,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在乐器的种类和配置上有着严格的规制。

乐器首先作为礼器而存在,音乐的第一用途也是为祭祀等重大礼仪活动制造庄重宏大的气氛。

因此,朝聘、宴飨、婚丧、祭祀等场合出现的乐器与音乐被赋予了高贵的品格,成为权力的象征,它的使用与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以示尊卑。

钟、鼓、磬作为礼乐的代表,用在比较隆重的场合,多为国君诸侯欣赏;卿大夫和士以弹奏欣赏丝竹之声为乐,普通百姓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余借陶制乐器如埙、缶之类自娱。

为达到“和”的目的,各阶层都必须严格遵循这些规制,如果逾越了就是违背了礼,就会产生不和谐的因素,最后“礼崩乐坏”,社会动荡。

这些都是与“和”的精神相违背的。

在乐器的个体设计和陈设上,也体现了“平礼”“求和”的追求。

曾侯乙墓中室的乐器摆设就十分注重和谐,乐器多而不乱,各部分井然有序地排列在一起,即使是小的乐器也都按秩序排列。

编钟分长短两架,每架分上中下三层,最上层悬挂的是小编钟,中层比上层的略大,下层的钟最大,每一层都从左到右、由小到大依次排列。

中室的东面放置建鼓,中室的北部与南架编钟相对的是编磬、琴、笙、排箫、篪、小鼓。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承载着先秦"乐"理念的乐器设计本身就离不开“和”文化,从凝固的器形设计到灵动乐音的功能设计,再到设计思想,“和”文化始终贯穿其中。

在先秦的乐器设计中,人们不仅能看到“器”的造型美,听到“音”的境界美,更重要的是能体悟到“天人合一”的和谙美。

(取材于张文文《从先秦乐器设计看“和”文化》) 7.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的一项是
A.击鼓出征
B.击筑悲歌
C.鸣锣开道
D.打更报时
8.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民族乐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B.早期一般兼具表演性和实用性
C.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D.博采众长,种类不断得到丰富
9.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篪”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骨哨一样属于吹管乐器
B.材质为竹,“篪”字的形旁可印证
C.吹孔与指孔不在同一平面
D.横吹,在形制上与现代竹笛接近
10.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竹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源于中国本土
B.优于西方长笛
C.曾经没有膜孔
D.音色清脆亮丽
11.根据“材料二”,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清冷的江水边②名楼揽胜处③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B.①名楼揽胜处②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③清冷的江水边
C.①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②清冷的江水边③名楼揽胜处
D.①名楼揽胜处②清冷的江水边③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12.根据“材料三”,下列与“尊礼”无关的一项是
A.乐器的种类配置
B.乐器的使用场合
C.乐器的摆放顺序
D.乐器的演奏技巧
13.下列对“材料三”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映射,可用词语“反映”替换。

B.祭祀,“祭”字第五笔是“乀(捺)”。

C.违背,“违”字读音为“wěi”。

D.编磬,“磬”与“罄竹难书”的“罄”,读音与意义都不同。

14.请依据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中国乐器与人们的文化生活有哪些联系。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

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

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愈曰:"然。

"
律曰:"二名不偏讳。

"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

"律曰:"不讳嫌名。

"释之
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

"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

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

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

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

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

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1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 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和:应和
B.为犯二名律乎为:是
C. 《春秋》不讥不讳嫌名讥:讥刺,非难
D. 乃比于宦者宫妾比:靠近
16. 下列对文章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 封建社会对君主与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说或直接写出来,叫做“避讳”。

李贺因父亲名晋肃,不能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晋”与“进”同音,父名应避讳。

B. 《讳辩》因李贺而写,韩愈引经据典,对腐朽的社会风气作了激烈的抨击与批评,把假卫道者的面目揭露无遗。

C. 文章第一段明确地交待了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李贺怕触犯名讳,不去考取进士。

韩愈热心于培养和推荐有才华的青年,就写了本文给李贺,劝他应考。

D. 在文章的写法上,作者不作正面的结论,只是在引经据典之后,用一连串的反诘句对“毁之者”提出质问,步步紧逼,气势夺人,具有极强的威慑力量。

17.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2)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18. 文章第二段引证《礼记》有关律令“二名律”、“嫌名律”的确切定义的作用。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9.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后面的填空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