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练习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练习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句子默写
1.填空。

(4分)
撑一支,向青草更青处。

我衣袖,不带走。

二、语言表达
2.体会划线词表现的意境。

(4分)
①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满载一船星辉
3.合作探究题
徐志摩是我国诗坛上一位多情诗人,虽英年早逝,但留下了大量的诗作,其实他最初并不叫徐志摩,请搜集资料探究一下,缘何改名?另有哪些诗作,试写出2~3个诗的题目。

三、选择题
4.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轻手蹑脚水波荡漾飘浮B.柔声细语波光艳影破锭
C.力挽狂澜招摇过市回溯D.悄无生息沉默寡言沉淀
5.下列加划线词与例句中的词意思相同的是()(2分)
例句: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A.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蛎。

B.这件事办得很漂亮。

C.这件衣服不大漂亮。

D.这房间布置得很漂亮。

四、古代诗歌阅读
整体感悟诗歌(6分)
6.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2分)
7.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4分)
阅读诗歌第2~6节,完成小题。

8.选文可划分两层,第一层是,第二层是。

(2分)
9.由诗中内容可看出,诗人寻不着梦而流露出的内心感受。

(2分)
10.“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里的“梦”是指(当时、昔日)的梦。

(2分)
11.《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

(8分)
阅读类文,回答小题
雪花的快乐徐志摩
假若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飏,飞飏,飞飏,——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凉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飏,飞飏,飞飏,——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飏,飞飏,飞飏,——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他的衣襟,
贴近他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12.给下面字注音。

(2分)
翩( ) 麓( )
13.诗人把自己比作雪花,借此去追求。

(2分)
14.文中反复出现“飞飏,飞飏,飞飏”表现出一种的执著。

(2分)15.“她”是诗人美的理想的代称,那么最后一句“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如何理解?(4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雨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仿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16.给划线字注音。

颓圮( )彷徨( )( ) 寂寥( )彳亍( )( )
17.对诗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整首诗凄清,婉转,而又含意绵绵。

B.整首诗意境深远,让人肝肠寸断。

C.诗人以“雨巷”为题,揭示内心的苦闷、惆怅以及对理想的渴望。

D.诗人大量运用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给人回味。

18.比较诗歌的首尾两节,说说它们有何异同点?
19.请从诗中选取一处,简析戴望舒诗歌的意境美。

五、命题作文
20.创新片段作文题:
只有观察生活,才能写出真实的生活。

大自然赐予我们阳光、雨露,也有风电乌云,请任选一个自然景观,从一个角度进行描写。

2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长篙漫溯挥一挥一片云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现代诗歌的记忆,虽然是现代诗歌,但是有些经典的东西,我们依然要花气力记忆。

根据文章的内容填空。

2.①写出河中水草的飘忽肥美。

②把星的光辉装满船舱,采用拟人手法,写出夜色的美好。

【解析】这两道小题其实类似于古典诗词中的“炼字”类赏析题,答题的思路也差不多,诗歌中的形容词,一般都是为了达到作者所要描写的某个效果,或者写出物体的某个特征。

动词的使用也有其中的规律可循,一般的,动词使用首先考虑也没有暗用修辞方法。

比如,“山衔好月来”,用了拟人。

再就是要考虑这个词有没有词类活用,表达特殊的意思。

比如“枳花明驿墙”,这里的“明”是“使…明亮”的意思,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用一个“明”写出微弱的光线下,枳花的鲜亮洁白的颜色,醒人眼目。

这两道题,一是形容词,一是动词,都可以用上述方法解析。

3.徐志摩最初并非此名,原名叫章垿,改叫志摩意即志在王摩诘(王维)之意,是他离开北京大学后赴美国时改用的字。

其诗集有《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等,散文集有《落叶》、《秋》等。

【解析】本题意在扩充学生的知识容量,开拓学生的视野。

这方面的资料,网络上很多,不过,这倒提醒我们,随时积累,留心处处皆学问。

4.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字的字形的识别和掌握情况。

A项中“飘”应为“漂”,注意,“漂浮”是用在水面或者其他液体的表面,而“飘浮”则一般用在空中;B项中“锭”应为“绽”,D项中“生”应为“声”,“悄无声息”是没有声音的意思,弄清楚意思,就不会出错。

5.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语境义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于词语的语境义,我们抓住这几个步骤:一、理解词语的本义是关键;二、结合上下文,推敲词语语境义是核心;三、看准句子或者文章要表达的中心和情感是要害。

比如魏巍《我的老师》中“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觉察”中的“狡猾”就应该理解为“机灵”
A、C、D项:理解为,鲜亮、好看;B项:出色、精彩
6.三个即金柳、青荇、潭水
7.诗人不愿把来寻旧梦这件事嚷出去,尤其是不想让人知道自己复杂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此外“悄悄”也有“寂寞”的含义,这一片感情领域是属于他自己的。

【解析】
6.这道小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意象的理解,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诗歌中有哪些物象浸染了作者的情感呢?这样一问,就比较容易了。

诗歌的主体部分只有三个物象,且包含着作者的深情: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

7.这道题考查学生对特定词语索奇作用的理解。

这道题完全可以古典诗歌解析方法来解析,“悄悄”的其实既关乎客观环境,又关乎主观的内心感受。

这样答案就十分简单了。

8.写景抒情
9.悲伤、遗憾、苦闷
10.昔日
11.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既是写景,又是写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迷离恍惚,色彩斑斓。

清泉潭底的浮藻间荡漾着染有晚霞的榆树的倒影,美丽得如同幻觉,使诗人遥想当年的欢乐。

这些美丽的、斑驳的颜色和水草,仿佛是当年欢乐和理想的沉淀,像梦一样遥远,可它又在眼前。

诗歌景中有情、音调柔美,被人称道。

【解析】
8.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表达方式的理解和识别,容易回答。

从内容看,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又分为两个层次,2—4主要是带着深情,描摹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阴下的水潭,作者的身心已经与康河、康桥边的一切融为一体。

第5节,诗人接着描摹沉默而又感伤的意境和氛围:“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几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

第6节则满腔柔情的抒发自己依依不舍的情愫。

9.解答本题,要抓住全诗的要旨,不能根据局部来分析。

首段三个“轻轻地”显出旋律轻快柔和,即抒发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又奠定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

诗人最后是“悄悄地”走了,从第一节“轻轻地”变为最后“悄悄地”,在原来的轻柔惜别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

抓住诗歌的这个基调,我们就容易理解作者寻梦不得的感受了。

10.与母校道别,寻梦自然是昔日的梦。

徐志摩早先在英国时被英文化所感染,建立了一种和谐自由的文化理想,被称为“康桥理想”,回国后现实黑暗,他的理想抱负不得实现,所以当他再度游历英国时,在康桥这怀念他曾经的政治梦想。

11.这道题是一道比较典型的诗歌鉴赏题,谈情景交融更是常见的问法。

情景交融是大部分诗歌常用的手法,我们在鉴赏的时候只要抓住两条线就你那个谈的清楚了:一条是作者写了哪些景色(物象、意象),一条是作者在这些景色(物象、意象)中寄托,或者融进了怎么样的情感。

12.piān、lù
13.自由、美好
14.坚定、欢快、轻松自由
15.诗人愿化作雪花,自由地毫无拘束地飘舞在空中,去追寻永恒的东西。

他借雪花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欢乐,一旦追寻到美好的东西,就再也不会放弃。

【解析】
12.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汉字的识别能力。

13.这道题是考查学生对诗歌整体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诗人以“雪花”自比,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以那潇洒飞扬的雪花为意象,“她”是诗人想象中的情人,更是升华了的神圣的爱情,巧妙地传达了诗人执着追求自由和美好理想的心声。

14.这道题表面是一道填空题,实际是一道分析题,它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反复手法的理解。

反复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首先是强调诗人的某种情感;其次,还能推动诗歌的发展(包括情节和感情)。

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这些灵性的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十分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着。

15.考查学生对特定诗句的理解。

所谓“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这里有两个主要的概念要理解:一是她,也就是作者的矢志追求的理想,“心胸”即所有,作者显然要表达,把自己的一切全部融进理想中,包括生命、灵魂,一切的一,一的一切,以此显示与理想的密不可分。

16.pǐ páng huáng liáo chì chù
17.B
18.首尾运用反复的手法,内容大致相同;不同处是,开首表明希望逢着,后面则是希望飘过。

19.如诗的第二节,诗人拿丁香来比喻姑娘,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充满了意境美,在这里,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丁香姣好,但易凋谢,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她的愁怨自然少不了,因此,作者又把她置于雨中去哀怨、彷徨,更突出姑娘的凄清、迷茫、叹息,增强诗歌的惆怅、清丽的意境。

【解析】
16.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

此题重点考核形声字和难读字,注意读准字音。

17.本题考查对诗歌感情基调的把握。

《雨巷》整首诗读来让人被淡淡的忧伤笼罩,并没有
让人达到肝肠寸断的程度。

故选B。

18.小题考查对局部信息比较的能力,比较简单。

注意稍加改变所隐含的丰富意义:在诗的末尾,诗人似乎又将诗的开头所出现的那个镜头又重放了一遍。

首尾两节的词句几乎全部相同,只是将其中的“(我希望)逢着”改成了“(我希望)飘过”。

这一改,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

因而,读到诗的最后一节,我们不禁感到:诗中所渲染的那种理想破灭而又无法挽回的苦闷、哀怨而又无奈、惆怅的情感又加深了一层。

19.对诗歌意境进行赏析主要注意以下方面:一、善于想象和联想;二、抓住意象,反复揣摩;三、抓住诗人或者诗歌中人物的感情,把他们的感情附在物象上。

针对这首诗,我们就要搞清楚诗人的感情,并对其中的场景、物象进行揣摩,在此基础上展开必要的想象。

比如,选取“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我们就可以进行赏析三个方面:一、进行描摹;二、进行联想;三、分析其中包含的作者情感。

20.雨点儿越来越急,打在我身上的雨点也越来越多。

……地上湿的已不再是一个一个的小圆点,而是一块一块的,继而又汇成一大片一大片……这地上便再也找不到一小块干土了。

(点评:写雨由疏而密,由小到大。


从“哗哗”的雨声中不难听出,这雨点儿很大,很重,它们击在路上,溅起朵朵小银花,皇冠似的,然后迅速消失,紧接着又有千万朵雨花开了。

(点评:运用比喻,形象、贴切。


雨声渐渐小了,雨花渐渐稀了,雨点渐渐轻了,雨帘渐渐消失了。

雨后的天空格外纯净,空气格外清新,树木格外翠绿,我的心情也格外舒畅。

(点评:运用排比,写出雨由小到无,雨后景色的美好。


【解析】
这里有两个关键点:
一是观察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会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从不同的方面来细致地观察。

如何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呢?首先要捕捉景物的颜色和姿态。

因为世界万物颜色丰富多彩,形态万千,各具特色,抓住颜色和姿态,最能展示景物的特点。

其次要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来观察。

观察景物可用眼去看,用鼻去闻,用耳朵去听,用手去换等等。

这样观察,就会使感受丰富,描述事物具体、生动。

第二,能带着自己的思想感情来观察。

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观察和联想,使眼中的景物有趣有情。

观察时能积极地展开联想和想象,会人格化地观察景物的特征把见到的形状、姿态、颜色,听到的声音,嗅到的气味等,借助贴切、逼真、新奇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
方法,在实物与想象之间架起一座彩桥,使已有的印象更具体、更形象、更新颖。

二是描写的方法:
第一,抓住特征
写景物,要善于抓住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时间里的景物颜色、形态、声响、变化等方面的特征,不能生搬硬套,春天就是春光明媚,秋天就是秋高气爽。

这样,你笔下的景象就会生动起来。

如:
第二,要动静结合
所谓动静结合,就是指描写景色时,不仅要写出景色的静态,而且要写出它的动态,使它们很和谐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第三,要多角度结合,只有用你的眼耳鼻舍身全方位感受并把这些感受生动地写出来,才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