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而前卫的“小炮弹”——日本八九式系列掷弹筒弹详解(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杂而前卫的“小炮弹”——日本八九式系列掷弹筒弹详解(上)
作者:三土,等
来源:《轻兵器》 2012年第6期
日俄战争(1904~1905年)结束后,日本从中吸取经验,一度对能够代替人力抛掷榴弹的
武器很感兴趣,并最终在大正十年(1921年)设计定型了一种步兵使用的轻型前装式曲射火炮,即大正十年式50mm掷弹筒。

这种武器轻便易携,能够有效杀伤暴露的有生目标和毁伤没有顶部覆盖的固定火力点。

其配用的弹药是一种专门设计的两用掷弹筒弹,所谓“两用”即除了能够
以掷弹筒发射外,还可以当作普通手榴弹由人来投掷。

但由于十年式掷弹筒采用滑膛身管,射
程偏近,同时依靠筒体下方专门设计的旋转泄气装置控制膛压以调节射程,对加工配合的精度
要求很高,成本较高。

为克服这些缺点,日本决定研制全新的八九式(1929年,日本神武纪年
为2589年)50mm重型掷弹筒。

其在设计时简化了射程调节机构,并且在身管内增加了膛线。

整个二战期间,日军步兵分队装备了大量八九式重型掷弹筒以及少量十年式掷弹筒和十一
年式70mm掷弹筒,因此在近距离面杀伤火力上占有较大优势,给我军造成了极大伤害。

这种武器因其特殊的外形和使用方式被我国军民称为“手炮”或“捣炮”,配用的掷弹筒弹被称为
“小炮弹”或“掷弹”,在抗战中有较多缴获使用,并有多种仿制改进型号。

目前国内对于八九式掷弹筒有较多的资料,但对其配用弹的结构设计、动作原理以及特点
一直缺少详细资料,本文旨在详解这一结构特殊、原理超前的弹药——
八九式掷弹筒弹属于无药筒、自带发射药的前膛装填榴弹,且采用了当时相当罕见和超前
的高低压发射原理。

其弹种较多,常见的有八九式杀伤榴弹、九五式发烟弹、九四式代用弹和
供训练用的训练弹及空包弹等。

其中最常见的是八九式杀伤榴弹,该弹是八九式掷弹筒配用的
基本弹药,使用量最多。

八九式杀伤榴弹的外形与当时日本常见的山野炮用榴弹相似,但却不
是简单地按比例缩小,结构原理更复杂。

结构独特的弹体设计
八九式杀伤榴弹由弹体和八八式瞬发引信组成,其弹体和引信的设计都非常独特。

弹体包
括主装药室和发射药室两大部分。

主装药室
主装药室由上弹体壳、中弹体壳及下弹体壳围构而成。

上弹体壳为倒扣的弧形平底空心碗形,顶部较厚,其上加工有安装引信的20mm左旋螺纹孔,以及与中弹体连接的右旋外螺纹。

中弹体壳为内外光滑的圆柱直筒形,用炮弹钢车制而成,两端分别加工有内螺纹,壁厚约 3.3mm。

下弹体壳为台阶形的厚圆柱体,上部加工有与中弹体连接的外螺纹;中部有一段圆柱形定位段,表面光洁度较高,发射时与身管膛线配合保证弹体下部正确定位;下部有一段较长的外螺纹,
用以连接发射药室座。

发射时,火药燃气直接作用于下弹体壳底部,因此这部分设计得比较厚,而且内腔顶部呈弧形,以便有较好的强度,能承受住发射时的烧蚀和冲击力。

主装药室内装有145g TNT炸药,威力较大。

发射药室
发射药室结构较为复杂,由发射药室座、铜质弹带、密封铝箔、药囊盒、发射药囊和底火
座组成。

发射药室座为带底的空心杯状,底部中心有一较小的击针孔。

发射药室座底部较粗,上部
较细,上部套住环形铜质弹带,弹带外圆直径与弹体相同,装填时可以轻松放进身管。

铜制弹
带下部厚度较薄,仅有1.27mm,很容易变形。

而弹带能够带动弹体旋转不至脱落的奥秘,就在
于在弹带和发射药室座之间均布有5个驻钉,这种固定方式很少见。

发射药室座外圆下部车有
一道凹槽,槽内径向钻有8个与内部相通的排气孔,平时整个凹槽和8个径向孔均由铝箔密封。

底部一圈也均布有8个小孔,发射时药室内部的火药燃气就从这8个孔中喷出,进入身管尾部
而形成低压室——这便是高低压发射原理。

发射药室座内部装有上下扣合成一体的药囊盒,盒体和盒盖由0.33mm厚的薄铜板冲压而成,环形药囊就装在其中。

药囊用棉布缝合而成,内装4.75g小片状无烟发射药。

底火座为圆柱形,头部伸入药囊盒中间的孔内,底部冲出底火室,并装有一个伯尔丹底火。

底火室上部有一空腔,内装小粒黑火药,底火击发后先引燃小粒黑火药,然后再引燃药囊内的
发射药。

底火室顶部四周均匀地铣有6条凹槽,目的是使小粒黑火药点燃后的火焰均匀向四周
分散,以便完全点燃药囊内的发射药,使点火过程更加可靠。

整个发射药室拧在下弹体的底部,药囊盒被下弹体底部压紧,不会松散或移动。

引信设计简单有效
八八式瞬发引信为机械触发式引信,体积相对小巧,且较为灵敏。

该引信专为八九式重型
掷弹筒弹研制,其全长58.4mm,最大直径25.4mm,质量73.7g,内装传爆装药2.4g。

八八式引信可以分为引信体和传爆管组件两大部分,其中引信体安装有机械保险和触发机构。

传爆管为带针刺火帽、雷管和传爆药的一体式结构,拧在引信体最下部。

引信体
引信体自上而下由击针体组件、上引信体、上击针簧、击针簧隔片、惯性保险筒、下击针簧、离心子保险筒、离心子、引信保险插销和下引信体组成。

击针体组件由击针体、击针外筒
和内筒组成。

击针体为钢制,呈圆柱形,下部有一个偏心弧锥形的击针尖,上部带有一个圆环
台阶。

击针内筒为黄铜圆管,双侧设有开放式的导向槽,顶部有向内的卷边,中心有套在击针
体顶部的圆孔。

击针外筒为薄黄铜板冲压成的筒形零件,顶部也有向内的卷边并带有圆孔,底
部有向外的卷边,与上引信体的击针孔内台阶相扣合,限制击针向上运动。

击针体采用这种设
计可以降低整个击针体的质量,同时击针顶部保持较大直径,即使弹体以较小的角度落地时,
引信依然有较高的发火率。

击针体外筒套在击针体内筒上,然后再套在击针体顶部圆柱台阶上,从而将3个零件组合成一个整体的击针体组件。

上引信体为黄铜车制而成的一个零件(为节约铜材,二战末期改为钢制),中心有容纳击
针体和保险筒的台阶圆孔,外部车成锥形体,表面压有竖向排列的“八八式”字样,以供识别,最下部车有与下引信体连接的左旋外螺纹。

在与下引信体相接的锥面下方还车有一道沟槽,当上、下引信体安装到位拧紧后,再在此处对称地压出两道印痕。

这样在取用引信时,可以根据
印痕的相对位置,判断引信是否已经出现松动。

上击针簧为圆柱螺旋钢丝簧,全长17.8mm,该簧的作用是顶起击针体组件,使击针体始终
保持向上,防止发射过程中引信过早发火。

击针簧隔片是套在击针体中部的一个环形黄铜片,
两侧各带有一个突出部,插入击针体外筒上的对称槽内,并略向外伸出;下部由下击针簧顶起,使击针簧隔片同样始终保持向上的趋势。

击针筒外部下方套有黄铜车制的惯性保险筒,保险筒内壁下方设计有凹槽,最下部内壁边
缘加工成弧形圆角,用来压下离心子保险筒上的保险突起。

由于击针簧隔片两侧突起伸出击针
外筒两侧,挡住了惯性保险筒的下降,并且通过下击针簧使惯性保险筒也有始终保持向上的趋势,故起到惯性保险作用。

离心子保险筒采用具有弹性的铜镍合金制成,套在击针组件最下部,其外圆中部均匀向外冲出3个张开的弹性小爪,卡住惯性保险筒的底边。

该筒内部装有4个相
互呈90°的弧形铜制离心子,当四瓣合在一起时刚好是个完整的圆环,中间的孔用于使击针尖
通过。

由于离心子外圆部会挡住击针内筒端面,因此击针虽然能压缩下击针簧并适当下降一小
段距离,但很快就会被离心子挡住,起到保险作用。

通常情况下,惯性保险筒通过击针簧隔片
由下击针簧顶住,不会发生自然移动,但为进一步确保安全,还设计了钢丝制成的“U”形保险销,平时插入上引信体两侧的保险孔内,挡住惯性保险筒下端,这样即使在跌落和受到撞击时,惯性保险筒也无法移动而意外解除保险。

该保险销每一端都有麻绳制成的拉环,保险销插入上
引信体后,销头外露部分略向内折弯,以进行固定,防止平时携带和运输过程中脱落。

下引信体为黄铜车制的整体零件,外形为圆台形,起到连接引信上部各零部件和下部的传
爆管,并将引信连接到弹体上的作用。

其下部加工有与弹体相连接的左旋外螺纹,上部内腔加
工有与上引信体相连的内螺纹,中部有一带孔的隔板,击针尖能从中间通过,接触到针刺火帽。

下引信体侧面一般压印有生产厂家的徽标和年份字样。

传爆管组件
传爆管组件由传爆管、针刺火帽座及火帽、雷管、传爆装药和一套垫片组成。

传爆管是一
个黄铜车制的圆筒形零件,上粗下细,底部密封。

上部较粗的部分车有与下引信体相连接的外
螺纹,口部内加工有左旋内螺纹,用于连接针刺火帽座。

针刺火帽座也采用黄铜车制而成,为
圆柱形,中心有个沉孔,内装有针刺火帽,火帽最下方留有一个传火孔。

针刺火帽座顶面对称
地加工有两个竖直小孔,将专用工具插入这两个小孔可以将针刺火帽座拧入传爆管内。

至于针刺火帽,则由火帽壳、铜垫片、击发药和锡箔盖片组成。

火帽壳为铜片冲压成的空
心碗状,内侧有锡箔盖住底部小孔,锡箔上装有击发药,最上面再由一个薄铜片盖住。

在针刺
火帽座下方压有雷管壳、雷管盖片、雷管装药和纸隔板组成的雷管。

雷管口部有一个中心带孔
的铜垫片,其中心的小孔用来传递针刺火帽的火焰。

铜垫片下方设有一个密封用的锡箔盖片,
防止装药受潮。

在锡箔下方分三层装有雷管装药,每层之间用纸垫片隔开。

为了装入针刺火帽
座时能压紧雷管,同时又不至于压力过大,二者之间还有一个毡制的隔垫。

雷管底部依次装有
毡垫和锡箔垫,往下才是装在传爆管最底部作为传爆药的特屈儿炸药。

这一部分特别是传爆管,虽然体积较小,但是结构却很复杂,加工、装配和装药都需要较多的工时。

包装方式及弹体标记
八九式杀伤榴弹常见的包装方式有三种:一种为20枚木箱包装,分为两层,每层分成2排、每排各5枚,分别由木质支架固定,弹体引信室内装有电木粉模压而成的引信孔堵盖,外部裹
有蜡纸。

配用的20枚八八式瞬发引信分别用马口铁皮筒单独包装,也放置于同一木箱内,使用前再安装到弹体上,以保证存储和运输时的安全。

当然,到了战争紧迫状态,日军也曾将引信
与弹体直接装配好,且去掉单个榴弹的外包装,将装配好的完整榴弹直接装入大包装箱中,以
方便作战时快速取用。

第二种包装为两枚装纸筒包装,2枚八九式杀伤榴弹分别用木隔圈隔开,然后装入带盖的长纸筒内,引信也为单独马口铁皮筒包装,同样放置于纸筒内。

第一种为单发
纸筒包装,弹体和引信分别用一个木质隔圈隔开,然后装入带盖的短纸筒内。

至于弹体标记,八九式杀伤榴弹至少有两种涂布方式:一种为黄色色带在弹体中部,红色
色带在弹体顶端,弹体的标记符号印在弹体四周;另一种为黄色色带在弹体弧形部位下方,红
色色带位于弹体顶部,另外在发射药室座上方有白色色带,弹体标记同样印于弹体周围。

(待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