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直堂经验方》版本暨编者陶承熹家世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文献杂志•医林人物•
《惠直堂经验方》版本暨编者
陶承熹家世考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40)郭晓东裴丽a
摘要:《惠直堂经验方》四卷成书于清代康熙年间,系清代浙江会稽县人陶承熹历二十年搜罗博采众方暨其外祖李大来验方和其父陶式玉效方共一千有余辑集而成。
《中国医籍大辞典•方书类》定此书所载方剂“不惟广收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
根据《中国古医籍书目提要》统计,现存清康照三十四年乙亥(1695年)侣山堂刻本、清疲正十三年乙卯(1735年)东壁堂刻本、清乾隆二十四年己卯(1759年)风自堂刻本、清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步云阁刻本。
然而,版本源头以及辑者陶承熹的家世皆未考定。
兹利用档案、方志、家乘和别集等史料,考定雍正本为最早刻本并梳理浙江会稽县人陶承熹的生平家世,展示医药世家的文化传承风貌。
关键词:惠直堂经验方版本陶承熹家世
中图分类号:R-0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4737(2020)06-0073-03
中国历代医药典籍,既是传统中医药学的主要载体,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医籍大辞典》等工具书的陆续面世,学界逐步摸清了这笔宝贵文化遗产规模,对其的研究也随之向纵深拓展。
同时,挖掘医籍撰者的生平家世、探究医籍产生的背景和故事也是极为重要的,这是推动中医药文化研究不断深入的路径之一。
中国传统的“知人论世”之法,也适用于医籍研究。
今以《惠直堂经验方》一书为例,运用档案、方志、别集、家乘等史料,就其版本暨编者生平家世略作考订,以求教于方家。
《惠直堂经验方》编者名讳
《惠直堂经验方》成书刊刻传世以来,其版本流传以及编者陶承熹名讳籍贯生平等尚存疑惑。
根据《中国古医籍书目提要》⑷,其所载版本计有清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年)侣山堂刻本、清雍正十三年乙卯(1735年)东壁堂刻本、清乾隆二十四年己卯(1759年)风自堂刻本、清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步云阁刻本。
而《中国医籍大辞典》载其“成书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存在将编者陶承熹刻成陶东亭、生于嘉庆年间等谬误。
以上问题亟需考定,以正视听。
按:《中国医籍大辞典•方书类》载:“《惠直堂经验方》四卷,清•陶承熹(字东亭,号青山学士)辑集。
成书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
著者将其先祖所藏辑效方三帙,外祖所集验方若干卷,益以自己二十年见闻所得,并在其中选择药味和平、用有成验的方剂凡九百余首,涉及内、外、妇、儿等科诸病,分四十七门,名为《经验方》;又于卷末附以怪症、急救、救荒三门,称为《备急方》,从而使方剂总数增至千余则……现有清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
△通信作者,E-mail:rock820111@
—73—
2020年第6期
年)侣山堂刻本、清雍正十三年乙亥(1735年)东壁
堂刻本、清乾隆二十四年己卯(1759年)风自堂刻
本、清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步云阁刻本。
”⑵按此条所载,“成书于清雍正十二年”与“清
康熙三十四年乙亥侣山堂刻本”存在版本源头矛盾。
本人近期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访得雍正刻本,细研此书,卷首开篇即陶承熹《惠直堂经验方序》,颇为重要,可以厘清《惠直堂经验方》版本源头及编者陶承熹名讳,全文邃录如下:
昔仓公挟方术周行天下,历久而术益工,方益多。
是知治病不可无方,而方尤不可不蓄之富也。
予髻年先大夫之任蠡吾,适民苦疫病,先大夫出箧中所藏辑效方三帙,命从兄慕庄按方制药,详病施治,无不应手而愈,丐药者如趋市,民赖存活,不可数计,予益信医之不可无方也如是夫。
越数年归里,复得外祖大来李公生平所集验方若干卷,一见欣然如获奇珍。
厥后每于见闻之余,偶得一方,辄录而藏焉。
人或秘不与,亦必多方构求,务期必得,如是者几二十年,而方略备。
往往集同志者修合施舍,以为快哉!岁甲寅客东粤,以所携膏丹药济人,屡获奇效。
王子殷玉见是书,即欲梓之以公世。
予因择其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九百余方,分为四十七门,名之曰《经验方》;又取怪症、急救、救荒三门,附于卷末,以备采用,名之曰《备急方》,共四卷计方一千有奇。
参考究订凡五,越月书始成,而王子已仙逝矣。
其友孙子聚五好义乐施,笃于交情,慨然欲竟其志,因为捐贾以付剖風焉。
吁!是书也,先外祖暨先大夫集之数十年之前,而予复蒐罗博采,历举而试之,至数十年之久,时时以有志未逮为忧。
今孙子乃能相与有成,俾阅是书者,遇病了然,不啻取怀而子,宁非予与孙子之所大快耶!虽然病有虚实阴阳,方有温凉补泄,故病不一方,方必对病。
古人因病立方,今人以方凑病,苟不详审病情,揣摩方指,而概用之,倘有弗验,必咎立方之未善,是有方反不若无方矣,岂予集方之心并孙子镌方之心哉?所望于用方之君子,为神明变化于其间也可。
时雍正十二年岁次甲寅冬至日,会稽青山学士陶承熹题于乐昌客馆。
尾铃“陶承熹印”白文方印、“东亭”朱文方印各一枚。
卷首总目下云“会稽陶承熹东亭甫集山阴孙俊奎聚五甫订”。
按:此序为编者陶承熹自撰,将编纂是书经过,交待得颇为清楚。
按序中所云陶承熹为会稽人,查得《会稽陶氏族谱》卷八《世系三下》载:“(陶)承熹,字东亭,行二十九,贡生例授儒学训导。
”⑶序尾“青山学士”,应是自号无疑。
陶承熹生卒年不详,然序有“予髻年先大夫之任蠡吾”之语,髻年,童年,男三四岁至八岁;先大夫者,乃陶承熹之父陶式玉,曾任河北蠡县知县。
《会稽陶氏族谱》卷十八《列传三》陶式玉《赠文林郎秋原府君传》云“康熙甲子(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以不孝任蠡吾令遇覃恩赠文林郎直隶保定府蠡县知县”。
蠡吾,康熙十九年《蠡县续志》卷一《沿革》载,河北蠡县北齐之前称,清代属直隶省保定府。
另,朱弘祚《官子谱序》文云:“余守畿南时,陶子存斋方筮仕为蠡吾令。
”据上推知,陶承熹约生于康熙初年,卒于乾隆前期。
《惠直堂经验方》
细究《惠直堂经验方》的搜集编纂,缘于陶承熹通晓医术,其弟陶德卷云:“父晚年病足,伯兄东亭公通医,日侍汤药。
”而且,历经“二十年,而方略备”,借助同为会稽人孙俊奎的资助,刻于“岁甲寅客东粤……越月书始成”,而编者陶承熹作序于“雍正十二年岁次甲寅冬至日”。
是书得以刊刻,缘于王殷玉“欲梓之以公世”。
从自序中可知,直至雍正十二年(1734年)之前,尚未有是书的体例编排和刊刻之举,故而“清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年)侣山堂刻本”之说谬矣。
故而,可判定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藏雍正《惠直堂经验方》刻本为最早刻本,之后诸版本刊刻以其为祖本。
清代诸版本中,清乾隆二十四年己卯(1759年)风自堂刻本、清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步云阁刻本两种流传较广。
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图书馆藏清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步云阁刻本,亦证明步云阁版源自雍正版。
是书封面印有“靳介人阅定乾隆四十九年新镌步云阁梓行”之语。
卷首有甘肃河州同知冯有冯序、山东阳谷知县郑飞鸣序。
冯有冯序云“吾友绿溪靳君令新蔡之二年,于友人处得《惠直堂经验方》四卷,校而刻之”,序尾云“乾隆二十四年岁在己卯秋七月朔日,奉直大夫候补员外郎前甘肃兰州府河州同知加一级龙山年家眷弟冯有冯拜手敬题”。
靳荣藩,河南新蔡县知县。
郑飞鸣序云“予任事谷山,有乡友王子素传久行医施药于邑中,号二半堂……伊先君夙精医学……于冠邑尉署得见陶孙二子印刷良方成集……,惜遍访原版散失无存,王子素传欣然欲重刻印施以继前人之志……于乾隆四十六年秋至经年而告竣”,序尾云“乾隆四十七年
—74—
中医文献杂志
壬寅秋八月上浣,越萧郑飞鸣拜撰”。
冯序和郑序分别撰于乾隆二十四年、乾隆四十七年,证明了步云阁版复刻自风自堂版,无疑。
陶承熹家世
绍兴自古就是“浙江人文渊薮”之地,明清时期的绍兴陶堰镇陶氏,以文世家,科举相继,簪缨联翩,家族人文之风不断。
陶承熹生于绍兴陶堰镇,以医术誉世,其行医诊治所用经方和验方更多是传承于其外祖父李大来和其父陶式玉。
其祖父陶港(1618—1649年),幼时敦厚聪敏,性好古诗文赋,尽通其义,尝批阅评注二十一史,讨论精确。
生性达观,乐善好施。
民国二十六年《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人物列传》载,陶港“营别墅于云门西渡,与友祁公季超同建义仓,凡捐输收掌支给籍稽,丝毫不爽。
居六七年,避乱者数千户,赈米粥全活甚多。
”平生著述颇丰,有《文漪堂文集》10卷、《文漪堂诗集》8卷、《山居诗》4卷、《山居读书诗》2卷、《山居度夏诗》2卷等。
其外祖父李大来,生平不详,事迹仅见诸陶承熹《惠直堂经验方序》中“外祖大来李公生平所集验方若干卷”语。
故而知李大来通方剂之学,整理过个人所搜集民间验方并编纂成卷,其医学价值如陶承熹所云“一见欣然,如获奇珍”O
陶承熹的医术更多受其父陶式玉的用心传授,髻年即耳濡目染陶式玉施诊。
陶式玉(1645-1722年),“六岁就乡塾,九岁能文,性颖悟独绝,故虽希慕超举,纵游烟霞,不遑学”,康熙十一年(1672年)举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进士,“鸾鹄停峙,誉倾一时”。
任保定蠡县知县,“兴学课农,均徭薄敛”;任广西道监察御史,“棘棘不阿,峻竖风节,闻者咸震骇”;任两淮盐漕御史,“锐意振刷,汰淮冗费十八万两”。
天性挚诚回迈,慷慨好施,生平所著有《澄淮录奏疏》2卷、文告10卷、《参同契脉》《望悟真篇注》《官子谱》《金丹指月编》等。
纵观陶式玉的医学成就,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医学理论建树,一是瘟疫急救。
医学理论建树在于协助同邑医家陈士铎整理医学著述。
女口,陈士铎撰《辨证录》14卷,陶式玉参订,附有眉批,时人黄晟赞是编“论证候,别具新裁,实能阐扬《灵素》所未备”;又如,陈士铎撰《洞天奥旨》16卷,陶式玉审评并撰序,以道家“天人感应”之理,阐发“人身之常变,与天地之常变等”的患病机理,强调“人身亦是一小天地”,养生应遵循生活规律,“早作夜息,而无有疾痛之患”。
瘟疫急救,以所藏辑效方施治。
陶承熹《惠直堂经验方序》载,康熙二十年前后,陶式玉“任蠡吾,适民苦疫病,先大夫出箧中所藏辑效方三帙,命从兄慕庄按方制药,详病施治,无不应手而愈,丐药者如趋市,民赖存活,不可数计”O
其弟陶德巻(1687—?年),幼无他嗜,惟嗜书。
康熙六十年(1721年)进士。
历官连州知州、吏部稽勋司员外郎、广西都转盐运司使同知,所任皆有政声。
综上,正是因为“诗书之泽,衣冠之望,非积之不可”,陶承熹学有根柢,幼承家学,壮年潜心搜集各方,历二十余年汇辑,《惠直堂经验方》刊刻行世。
参考文献
[1]王瑞祥.中国古匡籍书目提要:上[M].北京:中废古籍出版社,
2009:723.
[2]裘沛然.中国医籍大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2:416.
[3]陶在铭.会稽陶氏族谱[M].清尢绪29年(1903年)刻本.
(收稿0^:2019-10-14)
欢迎订阖
本刊为双月刊,大16开,内文96页,双月25日出版。
刊号:CN31-1682/R,ISSN1006-4737。
2021年每期定价20.00元,全年120.00元。
邮发代号:4-540。
各地邮局均可办理订购。
如当地邮局订购有困难,亦可直接向本刊编辑部订购。
欢迎广大读者、作者赐稿、订阅。
联系地址:上海市黄浦区瑞金二路156号,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中医文献杂志》编辑部收;邮编:200020;电话:(021)54669083—8012;E-mail:******************。
现金订阅请寄本刊编辑部收,订阅人姓名、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务必书写清楚。
《中医文献杂志》编辑部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