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昌黎地秧歌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昌黎地秧歌教案
一、教学内容:
通过观看昌黎地秧歌宣传片,了解它的历史、特点等问题。
熟悉地秧歌的角色形象及各角色的舞蹈动作特点。
学生学习昌黎地秧歌的舞蹈动作并进行表演。
将昌黎的秧歌与生活相结合,鼓励学生进行动作创编。
二、教学目标:
感受、理解、体验、创编昌黎地秧歌。
通过学生共同参与、合作、探究,使学生能够自信的以真挚、热情的情感进行昌黎地秧歌舞蹈动作的表演、探究、创编活动。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学习本土民间艺术的相关知识,了解其有区域特色的乡土文化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并能积极参加本地区的民俗音乐的挖掘、传承活动中来。
三、教材分析:
《昌黎地秧歌》这一节课素草来源于昌黎地秧歌,它是河北省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它产生于元代,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它分妞、擓、丑三种角色,分场子秧歌、过街秧歌两种表演形式。
要求表演者都要具有体轻、气提、腿沉、腰柔、肩活、腕灵、眼有神等艺术特点。
伴奏为大喇叭加鼓、杈等打击乐。
昌黎地秧歌的表演内容,除平秧歌无固定情节外,大多数"出子"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风貌和戏曲、电影、故事中的片段,取材广泛,叙事性较强。
1953年,在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大会一举夺魁,被评为优秀节目,并拍成电影,推向全国。
1956年,中央歌舞团带着《跑驴》节目,参加了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办的世界民主青年联欢节,荣获银质奖章,2006年5月20日,昌黎地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点: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并使学生掌握地秧歌各角色的代表舞蹈动作及其风格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舞蹈创编。
难点:每个学生对音乐、舞蹈的理解、喜爱程度不同,所以在本节课中
可能部分学生在学习舞蹈动作时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老师的示范和讲解和学生的学做、创编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生分析:本节课所面向的是小学的学生,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这对于学习地秧歌是有利的条件,但他们知识水平有限,也没有机会接触过乡土文化,会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定的困难。
教具:多媒体、扇子、八角巾、棒槌、舞蹈服装。
四、教学过程:
1、师生问好
2、激发兴趣,引入课题:师: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昌黎地秧歌》。
(出示幻灯片)老师简介昌黎地秧歌获奖情况(让学生心生崇拜,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并给学生播放介绍地秧歌的视频,在观看视频之前提出问题:针对地秧歌你们都想了解那些知识?(自问自答)4、解决问题:将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课前借助信息技术将自己的学习与成果进行展示交流,能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经验分享与自评和互评能力发展。
信息技术,展示交流的效率、形式以及深度都能得到极大的优化。
5、分组表演:把学生分成三个组,分别为妞、擓、丑,分别进行秧歌表演,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课堂,实时展示与分享过程性学习成果,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推动过程性成果的沉淀与积累。
6、结束语:
昌黎地秧歌是一种体现农民生活情趣、舞蹈风格鲜明独特的秧歌形式,它反映了农业社会、农村生活的部分特征和农民乐观诙谐的精神风貌。
但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艺人高龄化等原因,昌黎地秧歌的传承面临着严峻形势,需要更多热爱本土艺术的年轻人加入到昌黎地秧歌的传承中去。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喜爱昌黎地秧歌,愿意为本土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