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丧嫁娶的民间习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婚丧嫁娶的民间习俗
篇一:中国婚丧嫁娶习俗
中国婚丧嫁娶一般人家婚礼第二步定婚家里人互相了解没意见后,由介绍人同两家商定地点男家或女家;或城镇市上饭馆举行定婚礼仪,男家购置定婚衣物,礼品,并负责办宴席,女家通知至亲届时到场。
定婚这天,气氛既严肃又热烈,双方儿女参加接待。
席间给双方父母及介绍人敬礼,双方父母及至亲,给儿女赠物或赠钱。
第三步:迎亲结婚日,女家准备的陪嫁被褥、衣物,由男方派人一早抬回。
新郎骑自行车或乘汽车、拖拉机、迎亲同伴8至12人内必须有迎姑2人,车上披红戴花,贴双喜字,一路鞭炮齐鸣,或播放录音,浩浩荡荡来到女家。
女家设小宴招待。
宴毕,新郎向女家长辈行鞠躬礼,到内室向新娘行鞠躬礼,请新娘登喜车起程。
新娘怀抱梳妆镜,胸前披戴红花。
由送姑工人扶持,迎姑伴随,伺新郎登车上路。
女家六亲陪送,一路过村放炮。
第四步:结婚典礼到男家后,播放乐曲迎新娘下车。
迎姑搀扶新娘;同其他相迎的中年妇女,簇拥新娘进入新房,上床,朝喜字而坐。
新郎请宾客人席,招待女家及其他宾客。
同时,举行结婚典礼,司仪人“唱礼”。
新郎新娘向男方长辈、至亲行礼时,长辈赠红包封钱。
新人人洞房后,举行晚宴,酒菜八道,饭菜八道。
宴间,新郎向各席宾客行鞠躬礼“谢席”。
娘家六亲饭毕,婆母陪同到新房内稍坐,就定回归日子;然后辞别返回,是夜,新郎向同辈人再开宴席
在洞房里划拳行令,嬉笑闹房。
次日,娘家来亲人接新娘回门。
第三日送回。
一场结婚礼,男方开支少则千元,多至万元。
少数民族的婚礼水族婚俗礼仪水族婚俗保留较浓的传统色彩,讲究明媒正娶。
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节日及赶集时的对歌活动交游相恋。
即使自由恋爱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则不合礼俗,要受歧视。
青年男女相爱之后,先托人告诉双方家长。
若家长表示愿意,男方才请媒人去女家送礼定亲,并择定吉日,派人抬着猪仔去女家”吃小酒”。
正式迎亲时,再抬大猪到女家”吃大酒”。
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干一杯酒,以喝醉来表现主人的盛情。
接亲与送亲男女双方的家人不参加,除少数地方由新娘的兄弟背新娘送至夫家外,多数是盛装的新娘打一把故意撕开一条缝的红纸伞步行在前,接送的伴郎、伴娘及抬着嫁妆的长队紧随其后。
一般是新娘于中午出娘家门,傍晚六七点钟进夫家门,吉时不到,不得进门。
新郎家的亲人在新娘进门要外出回避,新娘进屋后才能回家。
新婚之夜,伴娘与新娘同宿,第二天新娘即回门去娘家住。
婚期之后,新郎再去请新娘回来,
开始夫妻生活。
有些新娘第一次回门就长达一两个月时间,谓之”坐家”,实际上是”不落夫家”婚俗的残存余音。
新娘出嫁的路上,最忌讳打雷变天,因此婚期多在秋冬举行。
贵州少数民族婚俗藏族的婚礼习俗回族的婚礼习俗满族的婚礼习俗满族青年男女相爱后,婚前有一个“相看”的程序,即男方母亲到女方家观看姑娘的容貌,寻问年龄,并考察姑娘家的有关情况等。
如果各方面满意,男方母亲就送一份礼物给女方家,婚事就算确定了。
结婚前几天,男方家要给女方家送彩
礼(俗称过礼)。
彩礼一般比较丰厚,有衣服、首饰、器皿和现金等。
结婚前一天,新娘由陪娘陪伴,坐轿车或坐车到男方家附近预先借好的住处下榻,俗称“打下墅”,第二天由男方在下榻处迎娶新娘。
这种风俗源于历史上清朝军队多年征战,长年不归,满族姑娘赴军营完婚,需先在军营附近借房暂住,久而久之,便成一俗。
现此俗已变,改为在女方家迎娶。
畲族婚俗礼仪在畲族民间,除通常的嫁女之外,还有男嫁女方的婚俗。
男嫁女方有两种:入赘到未婚女子家的叫“做女婿”;入赘给寡妇的叫“上门”。
无儿子的家庭多行招赘,但不少有儿子的家庭也让儿子去入赘,而让女儿中留“招儿子”(即招女婿)。
一般入赘者的子女要随母姓,也有两个儿子分别随父母姓的。
若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就得“做两头家”,即新婚头几年两边的家都要照顾,居无定处。
几年之后,才能确定在夫妻娘家中经济条件较好的一方落户畲族婚俗中国的丧葬方式一土葬土葬,葬式之一,又称埋葬,处理死人遗体的一种方法,流行于世界各地,一般是把尸体先装在棺材里,然后再把棺材埋在地里(区别于‘火葬、水葬’等)。
二火葬火葬是一种处理尸体的方式,具体而言是以火把尸体烧成骨灰,然后安置在骨灰瓮中、埋于土中、撒于水中或空中,甚至以火箭射上太空。
印度教、佛教盛行火葬,儒家、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则盛行土葬。
自从二十世纪开始,火葬在世界各地被提倡,以节约稀少的耕地。
现时中国大陆的火葬比例为53%,美国为26%,英国为70%,日本则超过90%。
三水葬水葬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葬法,即将死者遗体投于江河湖海的葬法这种葬式在中国古代和现在的西藏地区比较常见,一般是经济条件
较差,亡雇不起喇嘛念经超度的人家,对死者多采用此法,另外,对死亡的孤寡人、幼童也用此葬法水葬三种方式一漂尸式二投河式三撒灰式四悬棺葬
中国古代葬式的一种。
即人死后,亲属殓遗体入棺,将木棺悬置于插入悬崖绝壁的木桩上,或置于崖洞中、崖缝内,或半悬于崖外。
往往陡峭高危,下临深溪,无从攀登。
其俗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悬置越高,表示对死者越是尊敬。
武夷山悬棺葬
武夷山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逐步形成了国内外绝无仅有的偏居中国东南一隅的“古闽族”文化和其后的“闽越族”文化,绵延二千多年之久,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
反映这一时期文化牲的主要有“架壑船棺”、“虹桥板”。
座落在武夷山中的架壑船棺、虹桥板各有18处,经国家文物保护科技研究所c14测定,距今3750-3295年之间。
五天葬天葬,就是将死者的尸体喂鹫鹰。
鹫鹰食后飞上天空,藏族则认为死者顺利升天。
天葬在天葬场举行,各地有固定地点。
人死后,停尸数日,请喇嘛念经择日送葬。
出殡一般很早,有专人将尸体送至天葬师首先焚香供神,鹫见烟火而聚集在天葬场周围。
天葬师随即将尸体衣服剥去,按一定程序肢解尸体,肉骨剥离。
骨头用石头捣碎,并拌以糌粑,肉切成小块放置一旁。
最后用哨声呼来鹫,按骨、肉顺序分别喂食,直到吞食净尽。
谢谢欣赏**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确,结婚是人生的大事,而且是人生四大喜事之一,所以,世界各地的各个民族都非常重视这一人生大事.于是,世界文化苑中便出现了一支奇葩-----婚俗文化.由介绍人穿针引
线,男女见面相亲,双方没有意见,即商定吉日举行定婚仪式。
此间,男家必备厚礼俗称彩礼给女家,礼物包括衣服、物品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录机等。
一般是冬、春各置全套衣服,直至结婚。
结婚日期由双方商定后,男女各持介绍信,到乡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办理结婚登记,领取结婚证书贵州少数民族都是一夫一妻制,男女社交公开,自由恋爱。
通过”游方”(苗族)、”踩月亮”(苗族)、”赶表”(布依族)、”行歌坐月”(侗族)、对歌(各少数民族)等形式相互认识并建立爱情。
一般还要求父母同意,也有托媒说亲的,如土家族、水族等。
送亲礼仪在女方家举行,其程序、礼节较为复杂、奇特,主要包括答谢亲朋、上发盛装、启程仪礼三个方面。
畲族凤凰装畲族婚嫁婚礼上宾朋吃八仙酒土葬的礼仪繁琐复杂这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远古时期人们的丧葬极为简单,不立坟墓,也没有礼仪和祭祀,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适应统治阶级和礼教思想的需要,丧葬方式日益繁
杂;迷信观念日益浓厚,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隆丧厚葬的土葬礼仪。
要求“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棺椁必重,衣食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以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这种传统的丧葬观念至今对人们仍有一定的影响,成为推行殡葬改革的一大心理和思想障碍。
骨灰火葬坑火葬仪器武夷山悬棺葬
篇二:人生仪礼——婚丧嫁娶的礼仪
第15课人生仪礼
徐汇中学姚虹
[教学目标]
1.了解诞生礼、成年礼、结婚礼、丧葬礼的内容、功能;通过对人生仪礼事象的分析,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意识。
2.通过阅读材料和对结婚礼的调查,了解人生仪礼的主要习俗及其发展变化;关注、观察生活中的人生仪礼事象,学会认识分析人生仪礼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
3.知道珍爱生命、责任感、恪守承诺和感恩是美德,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社会的进步变迁和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也使仪礼、仪式更合理、更人性化。
[重点与难点]
重点:结婚礼。
难点:结婚礼。
说明:
1.结婚礼是人生仪礼中比较复杂的一项仪礼,有较深的文化积淀,故为本课重点。
2.相对其他仪礼而言,结婚礼是学生最熟悉和了解的,有展开的空间,可以达到一定的深度,故又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指出人生有许多发展阶段,人们发明了礼俗来庆祝或纪念人生的发展阶段,于是就有了人生仪礼。
提问“为什么要学习人生仪礼这一内容,了解仪礼能有什么获益?”2.讲授诞生礼。
请学生说说所知道的诞生礼俗,讲讲《红楼梦》中宝玉抓周的故事。
提问“今
天许多育子仪式仍在民间保留着,它有什么含义?”
3.讲授成年礼。
介绍中国古代的冠礼和笄礼;根据材料分析成年礼的功能和文化意义。
4.讲授结婚礼。
介绍中国古代的“六礼”,探讨中国古代为何重视婚仪;出示、讨论学生课前调查的婚仪情况,归纳婚仪如何演变;提问“婚仪的变化折射出社会的那些变迁?”,使学生理解礼俗的演变折射出文明发展的历程;提问“现代婚仪的功能是什么?”使学生认识到礼俗有助于社会和谐发展。
5.讲授丧葬礼。
介绍中国古代“礼莫重于丧祭”,使学生了解古代社会对丧仪的重视;归纳丧葬礼的意义,认识葬礼体现了人类的尊严和自我尊重。
6.小结。
[资料附录]
材料一:永宁纳西族少年进入成年时,要举行穿裙子和穿裤子仪式。
梁山彝族少女成年时也举行换裙仪式。
——陶立璠《民俗学》
材料二:少男必须通过的唯一考试是从8米高的悬崖上跳下,尽管每次仪式上不少少男在跳崖时摔得鼻青脸肿,但这种古老的跳崖礼至今盛行。
(秘鲁)——筱敏《成年礼》,选自《散文与人》
材料三:瑶族在举行度戒仪式时,同时传授十条戒律:1.不得误杀生灵等畜类;3.不得污骂父母六亲九眷;…4.不得“将直为曲”(要求为人正派)…8.不得轻慢朋友、父母、兄弟……——陶立璠《民俗学》
[板书设计]
社会的进步
更简洁、更合理折射文明发展历程
文明的交流、融合
人生仪礼内容:诞生礼成年礼结婚礼丧葬礼
功能:珍爱生命担负责任信守承诺怀念感恩
[训练设计]
调查家庭成员(祖辈、父辈、同辈)或者亲朋好友的婚仪,包括择偶方式、婚礼主要仪式,和新婚花费等等。
请小组长和课代表将调查结果汇总(表格如下)。
[课件]
见附件。
篇三:兴化民间婚丧风俗
兴化民间婚丧风俗
【提亲】一方请媒人提亲,对方有意;或经亲友撮合双方同意的,再请媒人构成双数。
前为“原媒”,后为“请媒”。
【合婚】通过媒人把女子生辰八字口头报与男家,此为“暗口喻”。
如“八字相合”,即通知女家,此为“回好”。
女家再将女子庚帖发至男家,省去“回好”这一程序,而和“发帖子”一道进行,谓之“一把连”。
男家请人“算命合婚”,此谓“明口喻”。
【小定】男家得女子庚帖后,即备衣料两套及云片糕等礼物,送至女家。
至此,婚约乃成。
其间不乏双方家长暗中“访亲”、“合婚”的。
[追节]结婚前二三年,女婿择夏日时带礼品去岳家小住数日,谓“歇夏”。
此后,逢“三大节”都须给岳家送礼“追节”。
春节送礼要用“盒担”,即有猪蹄筋、鱼、酒、茶食等岳家返还数件,通常为双数。
【送“日子”】男家准备就绪,即请媒人和女家磋商择吉迎娶。
具体日期一般选在双日,以二、四、六为多。
双方年龄同为双数者,则选在三、五、九等单日。
喜期商定后,在十数日前用大红柬帖通知女家,只可提前,不可推迟。
【送彩礼】在吉期前,男家按商定的数额给女家送“彩礼”,供新娘购买衣服(扯喜布)、首饰等。
结婚时,男家置办木床一张,其余家具通常由女家陪送(此谓陪“全房务”)。
女家再穷也得陪马子脚桶。
【发嫁妆和铺房】在佳期前数日,将陪嫁发至男家,满目琳琅,招摇过市。
婚前一日布置新房。
【暖床】吉日前夕,新郎邀亲友中未婚男子联床,为早生儿子的吉兆。
【迎亲和拜堂】吉日上午,新郎由陪郎相伴用花轿去女家迎亲。
花轿一到,女家呜炮相迎,并即闭门,经数求方开。
乘此索“开门封儿”。
带亲的人进门后,待之以圆子、红枣、云片糕,预祝团团圆圆,早生贵子、步步登高。
新娘上轿母亲要哭几声,以表对女儿眷恋之情。
戏谓新娘上轿母亲不哭者将来要生哑吧。
女家也有人“送亲”。
迎亲的花轿在途中逢河流、桥梁或道路拐弯处必放鞭炮。
两轿子相遇,好事者常为抢上风而发生争执。
花轿到男家后,即鸣炮出迎。
并请迎亲、送亲者吃圆子、红枣、云片糕。
以下拜堂、坐富贵、富贵烛、吃富贵饭等仪式。
满月回门时,须给岳家带二色或四色礼品。
岳家要回赠棕子100只。
其中有1只特大的,谓“百中选一”。
【望朝】女方的亲属,在蜜月中择吉日去男家看望女儿,男家必热情款待。
【谢媒】举行喜宴必请媒人出席,他们馈赠的礼金多如数壁还。
以面条、猪肉谢媒。
【交生日】新妇过门后的第一个生日,由娘家出资祝贺,谓之“交生日”,以后的生日即交由婆家庆贺。
【过街】预产期前数日,娘家带孕妇过一天,祈早日顺利生产,谓”过街”。
头生儿衣、帽、鞋、袜等通常由外婆家制送。
【踏生】婴儿落地后第一个人进入产房谓“踏生”。
【报喜】婴儿降生须向外婆家和其他亲戚报喜,生男送红蛋,生女送糯米粥。
其数成单,送亲友的3、5、9只不等,送外婆家的99只,而外婆家则回赠39只,并染成红色。
【洗三】产后三朝给婴儿洗澡,取乳名。
并请至爱亲朋吃“洗三饭”。
【满月】在产妇“做月子”期间,至爱亲朋必来探视,并馈赠母鸡、鸡蛋、
猪肉、油馓子、婴儿衣帽或礼金等,谓“看月子”。
满月(或双满月),宴请亲友,为新生儿剃胎毛(但要避开正、腊月)。
将剃下的胎毛揉成团用红布绒线包扎好挂在婴儿头,或同万年青叶扎在一起挂在房中。
【百日和过周】婴儿出生100天和周岁,也要宴请一番,表示祝贺。
【小儿生日】戏谓“长尾子”。
小“寿星”此日穿新衣,吃面条。
家中用香烛、鞭炮敬神。
十岁为人生第一个“整生日”,家长要宴请亲友,应邀者有衣物、礼金馈赠。
【贺“整生日”】逢十的生日谓“整生日“,平常寿诞谓“闲生日”。
逢“闲生日’”一般在中午添一两样荤菜而已。
贺“整生日”一般自40岁向上。
但有的逢20岁、30岁也要庆贺一番。
谓20岁生日是成年后第一个“整生日”,三十岁为“半甲”。
贺寿从生日前一晚开始,谓之“暖寿”。
寿礼有寿幛、寿联、亮匾、寿烛、寿桃、寿面等。
年老者祝寿设寿堂,点红寿烛、寿字香,有的还张灯
结彩。
寿翁坐正位,受亲朋祝贺,晚辈叩拜。
中午或晚上要设寿宴款待来贺者。
【冥寿】逢先人整生日,请僧人做“喜斋”,贺“冥寿”。
亲友送纸锭,主家同样要办酒酬宾。
【净身和送老】为将死或已死者洗身子,谓“净身”。
然后穿寿衣(也叫“老衣”),谓之“送老”。
【守灵】将弥留者移至堂屋一侧的地铺上(下铺稻草),咽气后再移上堂屋正中的灵床(又叫“停床”)。
从弥留到入硷这段时间须有人守灵或守夜(又叫“伴夜”)。
【送死信】成年人死亡,须向亲戚报丧,即“报死信”。
逢母丧,孝子须亲
至舅家报丧,向舅父(或舅母)跪拜。
父死向叔伯(或伯母、婶母)报丧时亦须如此。
【烧寿纸】死者弥留时焚化纸钱,一般用红纸.包成正方体,用红绳捆扎,上写“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或“备而不用”等字样,谓“寿纸”。
还要请和尚念“受生经”,放“引路焰口”。
【送饭】人死后三日内亡魂临时羁押在土地庙里,故家人必于每晚前往送饭一次,并焚烧纸钱,贿嘱土地“关照”。
【入殓】即将尸体置于棺中,棺下层垫黄土、石灰、棉褥,尸枕鸡鸣枕,上覆衾、被,还有殉葬品。
盖棺后,盖子左首第一根钉谓“子孙钉”。
要将死者后裔的头发裹好随同钉下,谓之“挽钉”。
木工钉钉之前要有人执一下斧柄,谓之“执钉”。
母丧,此举由舅父或表兄弟为之;父丧,则由叔伯或其他父系男性亲属为之。
【穿孝与脱孝】死者停放灵床后,子孙要剃发,尔后直至“六七”才可理发,谓剃“七头”,卑亲属要依辈份穿不同规格的孝服。
三年脱孝。
嫁出的女儿,在娘家人脱孝时送孝樟等礼品。
脱孝之日要将死者的牌位(纸写的)焚烧,谓之“化牌子”。
此日要设撰祭奠,有的还请僧、道放焰口,并宴请致祭的亲友。
【烧七】死后第六日为“头七”,此后每7天为“七”。
黄昏后由孝子持灯笼到附近土地庙“带回亡魂”,谓“带七”。
城内土著至城隆庙,客籍至南闸桥下招远坊“带七”。
家中设撰、焚纸钱祭之。
“六七”的祭礼最为隆重,死者如有女已嫁者,必于此日设祭,此谓“换饭”。
俗谚:“六七不吃自家饭”。
尤以孙女“换饭”最为有福。
许多人家于此晚延请僧人做佛事为死者祈求“冥福”。
“七七”又谓“断七”,多和“六七”合并祭奠。
此后,则又有“百日”、“周年”之类的祭祀活动。
【出殡】送棺下葬。
唯送葬者回家时不走原路(回头路),至家门前须从燃
烧的稻草上跨过,否则认为不祥。
坟既成,三日后家人必再临视设祭
哭奠,谓之“覆山”(也称“复三)。
并在第三年“春社”前圆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