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贸易摩擦的新特点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贸易摩擦的新特点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摘要]本文以中美轮胎“特保”案为切入点,在综述入世以来中美发生的贸易摩擦案例的基础上,概括中美贸易摩擦的新特点,探求我国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及中美贸易摩擦的良策,以期为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贸易摩擦;新特点;贸易保护;贸易政策
1 中美贸易摩擦新特点
1.1 贸易摩擦手段多样化
反倾销仍然是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形式,但近年来,保障措施尤其是专门针对中国的特别保障措施、“337调查”、反补贴等也已成为美国对我国实行贸易保护的新手段。

2002年8月21日,美国对自华进口的轴承传动器实施特别保障措施,首开对华实施特保措施之先例。

2006年11月,美国开始对来自中国的铜版纸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开创了其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开展反补贴调查的先例。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对美国贸易商品数量、品种的日益增长,中美知识产权纠纷日趋激烈,中国已经成为“337调查”的主要对象和最大受害国。

1.2 贸易摩擦频率加快
就反倾销而言,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华反倾销案件平均每年有1.7件,而在进入21世纪后平均每年达7.5件,2007年更是达到创纪录的12件。

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在美国对外反倾销中所占比重也呈上升之势,20世纪80年代平均为3.9%,20世纪90年代平均为12.53%,2000年以来达到22.1%。

2006年,美国共提出5项反倾销指控,其中4项(占80%)是针对中国产品的。

在反补贴方面,美国于2006年首次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

2007年,美国对华发起的反补贴调查就达到7项,占当年美国对外反补贴调查的77.78%。

随着中国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升级,不断有新的行业和新的产品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对象。

中美贸易摩擦针对的产品呈高附加值化趋势,涉及的产品从最初的农产品、化工原料、鞋类、纺织品或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向钢铁、彩电、电信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转移。

近年来,美国还利用所谓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对中国出口设置大量贸易壁垒。

目前中美贸易摩擦已由微观层面上升到宏观层面,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非市场经济地位”、履行入世承诺等问题已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新焦点。

2 中国的应对策略
从经济因素方面来看,贸易摩擦是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必然结果。

中国的出口大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这些附加值不高、产品差异化水平不大而价格竞争力又较强的产品对美出口,并且是大批量的出口,极易引起美国的警惕,遭遇其贸易壁垒的限制。

另外中国外贸企业的恶性竞争,中国企业自我保护意识差、应对贸易摩擦的战略战术不强,中国外贸战略过于强调出口,外贸依存度过大,中国企业协会乏力,预警机制不完善,中美外贸标准不一致以及中美经济制度不同等也是造成中美贸易摩擦的一些重要经济因素。

政治方面的因素则主要包括,美国利益集团对政府施加的压力,美国选举政治的推波助澜,中美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以及国家、民族利益冲突等。

这些因素制约了中美两国的贸易发展,是产生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

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中美两国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上有巨大的互补性,两国拥有巨大的市场容量,无论是从比较优势的角度、要素禀赋的角度,还是从产业内贸易的角度、规模经济的角度来看,中美双边贸易都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关键在于我国如何有效应对和解决中美贸易摩擦和争端,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调整对外贸易政策,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我国要积极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第三,鼓励中国企业积极应诉;第四,建立反倾销、反补贴、反保障措施等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减少出口企业遇到贸易摩擦的风险;第五,构建多元化的双边和多边贸易体系;第六,加强合作与沟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