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情怀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的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同时也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极大的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反映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要求,是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客观依据。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相互联系的矛盾,但主要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历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个主要矛盾有其特定的历史内容。
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言,“人民”包括各阶层人民群众,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需要”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完善提高的,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就落后的社会生产而言,包括生产力水平的落后,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
方式的落后。
这个主要矛盾,深刻的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本质。
从社会需要方面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群众在旧社会能压抑的社会需求被释放出来,人民对于崭新的社会制度能够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寄
予了很大的期望。
党在十三大科学的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同时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唯有如此,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就有了根本保证,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有了希望。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做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合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
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要实现这些目标,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确立什么样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们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所有制经济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一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
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最好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对文化建设有了新的认识,提出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有一个能够被全社会共同接受和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体现了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价值取向,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这一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在中华名族五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为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条件。
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做出的重要论断。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开展一切执政活动的依靠力量和评价标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
回首近代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应该而且必须自信起来。
要坚定道路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的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要坚定理论自信,既不忘老祖宗、又要讲新话,坚定不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要坚定制度自信,既不照抄照搬、又不固步自封,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青年要在党的领导下勇敢的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懈奋斗中书写是人生绚丽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