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智慧课堂的理念构建及实施策略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智慧课堂的理念构建及实施策略探讨
王立国;部爱贤;陈谦峰
【摘要】中医课堂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如何提高中医课堂教育的质量一直是中医院校研究的课题.本文借用智慧教育的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提出中医智慧课堂的概念,进而提出中医智慧课堂实施的策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研究中医智慧课堂,现代教育技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智慧教育理念能激发老师和学生的智慧潜力,希望本文能为中医课堂教育提供较好的参考.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19(017)002
【总页数】3页(P152-154)
【关键词】中医智慧课堂;理念构建;实施策略
【作者】王立国;部爱贤;陈谦峰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江西南昌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杏林国医研究室,江西南昌33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江西南昌330004【正文语种】中文
中医课堂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如何提高中医课堂教育的质量一直是中医院校研究的课题。

本文借用智慧教育的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提出中医智慧课堂的概念,进而提出中医智慧课堂实施的策略。

1 中医课堂教育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中医药院校采用传统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有很多特点和优势,但也带来很多问题。

(1)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僵化了学生的思想,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虽然学生对中医知识很陌生不易接受,但也不能成为我们采用课堂讲授为主的原因。

由于中医的思想是两千多年前产生的,它是基于古人的一种思维产生的知识和智慧。

而现代学生没有基本的中国传统思维和知识,更多的是西方的实证思维和知识,故学生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

如果过渡不顺畅就会出现厌恶情绪。

有人认为[1]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没有能力去思考问题。

(2)教师处在封闭的地位,典型表现就是以教材、教案和教师为本位,然后把每节课的内容、任务和过程都具体分解在教案里,按部就班的完成任务。

这样的中医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封闭和预设。

同时教师还把教学资源狭窄地限制在教科书中,过分追求知识系统和训练系统的完整性,忽视临床实践能力。

这就造成了教和学的割裂,“教学效果”是残缺不全、没有潜力的。

那些在教学过程中的质疑、探究和创新的思想被束缚,学生想象的翅膀被折断。

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对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而言,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有效。

但是高等教育,尤其是中医这种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医学教育,应更多考虑知识和技能怎样运用于临床中。

所以我们有必要探究中医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皮亚杰提出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中包含了“知识观”“学习观”和“学生观”。

其理论认为,学生要以自身的经验、知识为背景来分析学习内容的合理性,然后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学习要建立在有意义的基础之上,而意义是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如何将“知识”转变为“技能”是“知识”走向“智慧”的关键环节。

所以本文提出中医智慧课堂的理念及模式。

2 中医智慧课堂的内涵及特点
中医智慧课堂是建立在“智慧课堂”这个概念之上的,我们可以借用现代教育发展的理论来解决中医课堂的问题。

所以我们认为“中医智慧课堂”包括教育和技术两大方面的内容[2]。

从教育视角来看,它是指让学生用创新思维发现问题、用智慧方式解决问题的课堂,是促进学生智慧生长的课堂。

从技术视角来看,它强调课堂“智能化”感知的特点,强调移动智能终端的应用,通过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端”的运用,实现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全面变革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构建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课堂[3]。

中医智慧课堂可定义为:将新的信息技术运用在中医课堂教学中,为学习者创设情境化、智能化、互动化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最终促进学生智慧成长的新型课堂。

对中医智慧课堂的理解,应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把握其特征。

从内容来看,中医智慧课堂“着力培养学习者高级思维能力和适应时代的创新创造能力”[4],尤其是培养学生形成中国传统思维方法并利用中医知识解决现时代疾病的能力;智慧课堂“既是一种认知成长的活动,也是一种与经验实践相关的活动”[5],尤其重要的是中医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与智慧的交流。

从形式来看,中医智慧课堂依托数据挖掘技术对教学过程的数据进行分析,实现教学中各层面的智能性特征。

比如可以针对学习需求实时推送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可以实现资源分层分类网络化存储,可以实现可视化反馈和师生间的即时评价。

所以中医智慧课堂既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又强调教师的启发和引导。

如要求学生在自学、思考过程中主动提出疑点和问题,同时要求带问题集体讨论,然后由老师总结和答疑。

这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群体作用,形成一种浓厚的学习与研究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智慧。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说明教师的“教”不但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学生的“学”的过程则是一个逐渐的自我完善和自主建构的过程。

因而教育过程中不应固化教学模式,而应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6]。

现在高等教育仍是以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主,“尽管高等教育的对象不再是一张白纸,但出于对教师信任的惯性,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对问题的思考通常会不由自主地循着老师讲解的方向进行,创新思维难以产生。

”[7]
3 中医智慧课堂的实施策略
中医智慧课堂的实施以师生智慧的产生为目的,以师生的全程参与为要求,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媒介,以教与学的倒序为特点,所以我们把“对分课堂”模式和“蓝墨云班课”有机结合,实现中医智慧课堂形式和内容的整合。

以下从教学的过程展示中医智慧课堂的实施。

第一阶段:导入和了解。

第一次课,教师以讲授为主,主要介绍学习内容的基本构架、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等,着重讲授重点、难点。

教师通过云班课发布有关学习内容的资料、问题及任务。

学生在课堂首先了解所学内容的整体框架,把握和明确该部分的重点和难点,明确需要自主解决的问题,无需学生进行太多的记忆和理解,不明白的知识点可通过云班课查看。

同时在第一阶段,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可以通过云班课及时沟通交流。

这是中医智慧课堂实施的前提,首先明确教与学的目标。

与传统的课堂模式不同,教师不是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部讲授,而是提纲挈领式的讲授,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

第二阶段:自学和指导。

第一次课后,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把“学”的过程前置和加重。

学生可以通过仔细阅读教材内容,借助云班课资源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课程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对于所涉及的概念和理论进行主动探索,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完成自学笔记,独立完成教师所布置
的作业。

教师在这一阶段主要是答疑和引导,通过云班课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并对其学习给出指导,最终督促其完成自主学习。

这一阶段是中医智慧课堂实施的基础和中介环节,教师要分情况指导,学生要根据自身情况完成任务,并通过云班课实现及时互联。

第三阶段:讨论和展示。

第二次课,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通过云班课组织整个课堂活动。

首先通过云班课对学生随机分组进行讨论,随机分组使讨论更加充分和有深度。

同时监督讨论内容不偏离主题和引导小组间良好学习氛围。

老师也可以通过云班课与学生互动。

学生是这一阶段的主体,学生要针对上次课的内容进行专门性讨论。

每一组的每位同学都要就自己的学习心得和遇到的问题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形成小组讨论意见。

小组可以随时把小组讨论情况上传到云班课,全班同学都可以查看,然后就各小组讨论形成的意见进行全班第二次讨论。

这一阶段是智慧课堂的重点环节,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和共同进步。

第四阶段:总结和练习。

第二次课后,老师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和课堂讨论情况进行总结,查漏补缺,解答同学们的共同性问题,同时可以通过云班课解答其他问题,并通过云班课布置练习题及收集同学们的建议和意见。

学生主要是解决自学及讨论中的问题,并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和总结,最终把要学的理论和知识变成自己的智慧。

这一阶段是智慧课堂的必要补充。

4 总结
中医智慧课堂通过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教与学、老师和学生关系的良性发展,逐渐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选择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包括学会与人合作、自主决策、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等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8]。

同时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既方便了资源的共享及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提高了学生的
学习兴趣,为中医智慧课堂的实施提供了必要支撑。

“课堂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节点和生长点,也是衡量一所学校教学水平的标志。

”[9]而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模式。

因此,创设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追求,也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路径[10]。

本文的中医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只
是一个初步的改革探索与尝试,教学效果如何,还需要不断研究和完善,同时需要整个学校相关层面的支持与配合。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李亚平.中医课堂教学缺乏创新能力原因探析[J].中医教育,2006,25(2):74-75. [2]孙曙辉,刘邦奇.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的智慧课堂模式[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34(22):21-24.
[3]崔晓慧,朱轩.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及实践[J].职教通讯,2017,33(21):69-72. [4]陈琳,陈耀华,李康康,等.智慧教育核心的智慧型课程开发[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32(1):33-40.
[5]潘久武,李明华.聚焦:课堂教学的反思与重构[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5,21(6):43-45.
[6]杨淑萍,王德伟,张丽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15,38(5):653-658.
[7]李永安.我国大学课堂教学的改革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3,49(5):33-35.
[8]李德显.师生权力与角色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20(2):35-40.
[9]钟瑞添.提升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8,28(7):37-39. [10]杨淑萍,王德伟,张丽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8(5):653-6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