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的区划变动,6个专区的格局,为何形成了11个地级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的区划变动,6个专区的格局,为何形成了11个地级
市?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
关于我国各省区划形成的故事,例如河南省、
河北省、江苏省、辽宁省等等。

今天,我们聊
聊山西省区划格局的形成。

目前,山西省下辖
了11个地级市,人口3000多万。

一个问题
出现了,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区划结构,到
底是如何形成的呢?为何有11个地级市?今
天,我们就聊聊山西省的区划格局变迁。

首先,我们聊聊山西省的具体情况。

山西省是我国中部六省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华北地区的省份。

按照2020年七普统计的数据,山西省总人口3490多万人。

从山西省的实际情况来说,这样的人口基数并不算少。

2021年,山西省的GDP总量达到了2.25万亿。

近年来,随着山西省经济产业转型的完成、道路交通的改善,山西省的发展非常迅猛。

目前,山西省下辖了11个地级市,分别是:太原市、大同市、阳泉市、长治市、晋城市、朔州市、晋中市、运城市、忻州市、临汾市、吕梁市。

其中,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会城市,同时也是山西省经济最强的城市。

山西省的地形结构很复杂,以山地、丘陵、坡地为主。

作者曾经去过山西省的太原市、大同市和吕梁市,对于山西省的地形,印象深刻。

在古代历史上,鉴于山西省复杂的地形结构,山西各地属于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骑兵的天然屏障。

山西省的北部与河北省的北部,并成为幽云十六州,属于中原王朝的必争之地。

在明朝统治时期,为了阻击蒙古骑兵南下,朝廷在山西省境内,组建了大同镇、太原镇,属于双重防线。

即使在抗战时期,八路军仍然能够利用山西各地的复杂地形,展开运动战,英勇抗击日本军队。

至于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区划,先后历经了好几个阶段。

众所周
知,我国行省制度出现于元朝,历经几百年时间的完善和调整以后。

截至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时期,我国各省的区划,已经基本完善。

当时,鉴于山西省复杂的地形结构,山西省总计划分为9个府、10个直隶州,分别是:太原府、平阳府、潞安府、汾州府、大同府、朔平府、宁武府、泽州府、蒲州府、辽州、沁州、平定州、忻州、代州、保德州、解州、绛州、吉州、隰州。

总计划分了19个州府,州府数量比周边各省多得多。

这是因为地形复杂,很多州县根本无法连成一片。

1912年,清朝灭亡以后,我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由于军阀混战严重,对各地经济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1928年,为了加强对内蒙古各地的管理,当时的政权陆续总计了察哈尔省、绥远省、热河省等省份,简称为塞北四省。

当时,山西省北部的大同等地,划入了察哈尔省管理。

一转眼到了建国初期,随着大规模战争的结束,我国进入了战后重建、恢复生产、发展建设的阶段。

建国初期,山西省形成了1个地级市、6个专区的区划格局,分别是:太原市、榆次专区、兴县专区、忻县专区、运城专区、临汾专区、长治专区。

进入50年代以后,我国外部环境已经明显变化,塞北四省的战略缓冲作用大大降低。

与此同时,过分复杂的区划,不利于经济发展。

1952年,察哈尔省被撤销以后,部分地区划入了山西省。

在这些区域的基础上,山西省组建了大同地级市、雁北专区。

此时,山西省的区划结构,调整为2个地级市、7个专区,不过这样的区划格局,只维持了几个月时间。

几个月以后,兴县专区被撤销,下辖的各个县,划入了周边各个专区管理。

1954年,临汾专区、运城专区被撤销,合并组建了晋南专区。

1958年,在山西省新一轮的区划变迁中,雁北专区、忻县专区被撤销,合并组建了晋北专区。

同时,榆次专区更名为晋中专区,长治专区更名为晋东南专区。

出于开采煤炭等资源的需要,山西省组建了长治地级市、阳泉地级市。

在五六十年代,我国的交通、通讯水平有限,一个专区管理了县太多,反而增加了管理难度。

1961年,晋北专区被撤销,雁北专区和
忻县专区重新组建。

同时,长治地级市撤销,划入了晋东南专区管理。

60年代末期,全国所有的专区更名为地区以后,山西省下辖的各个专区陆续更名。

鉴于部分地区管辖区域太大,不利于管理的问题。

1970年,晋南地区被撤销,组建了临汾地区、运城地区。

1971年,在晋中地区几个县的基础上,组建了吕梁地区。

70年代末期,我国经济进入了持续高速发展阶段。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各省下辖的各个地区,开始陆续更改为地级市。

同时,一些地级市的管辖范围进一步扩大。

1983年,山西省的忻县地区,更名为忻州地区。

同一年,长治地级市重新组建,晋东南地区的几个县,划入了长治市管理。

1985年,晋东南地区被撤销,组建了晋城地级市。

1988年,朔州地级市组建,雁北地区的几个县,划入了朔州市管理。

1993年,雁北地区被撤销,剩余下辖的各个县,分别划入了大同市和朔州市。

1999年,晋中地区被撤销,组建了晋中地级市,原本下辖的几个县,全部划入了晋中地级市管理。

2000年,临汾地区被撤销,组建了临汾地级市。

原本下辖的几个县,全部划入了晋中地级市管理。

同一年,运城地区被撤销,组建了运城地级市。

原本下辖的几个县,划入了运城地级市管理。

忻州地区被撤销,组建了忻州地级市。

原本下辖的几个县,划入了忻州地级市管理。

2003年,吕梁地区被撤销,组建了吕梁地级市。

截至这个时候,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区划格局,已经形成。

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的基本完成,山西省的发展非常迅猛。

记得作者第一次前往太原的时候,不了解太原主城区的长条形格局。

当时,一直在感叹“城区之大。

”后来才知道,太原的主城区是长条形。

关于我国各地区划调整的一系列故事,还有很多。

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