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案例:如何看到瓶子里的空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看到瓶子里的空气
这是第二轮教《科学》三下年级了,有了第一轮的经验,对上课我自觉已是胸有成竹了。

今天,我也像往常一样拿着预备好的实验器材走进实验室,预备给三(1)班上《研究空气》单元的第二课。

而且之前我已上了三(2)、三(3)两班,效果专门好。

上课时,一切都顺利地进行着。

当研究到“空气没有必然的体积”时,我拿出早已预备好的二用气筒和带玻璃弯管的密封烧瓶给学生做演示实验。

“往一瓶空气中再注入一些空气,它仍是一瓶空气;从一瓶空气中抽出一些空气,它也仍是一瓶空气……”我边演示边讲解。

奇怪的是学生并无如我估计地那样颔首说是,很多学生竟然彼此凝望,一脸地疑惑。

过了一会儿,一名男生站起来问:“竺老师,这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咱们怎么明白它抽去一些后仍是一瓶空气呢?”马上“是啊”“是啊”的声音此起彼伏。

不错,我是明白用两用气筒能够在一瓶空气中再注入一些空气,也可抽去一些空气,结果这瓶中空气仍是一瓶,但如何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并明白呢?对此我确实没有仔细试探过。

上几回教学时,学生并无提出那个问题就顺利地同意了,今天学生既然提出来了,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呢?看来按原计划讲课肯定不行了,再说这班学生整体较伶俐,勤学、好问,向来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钻劲,若是今天不解决那个问题,连下节课都无法正常上课,怎么办呢?
考虑到学生的情形,我顺手把皮球踢还给了学生:“对不起,对那个问题老师没考虑周到,此刻老师也没有办法,你们能帮老师想一想怎么解决那个问题吗?”一语激起全班学生的学习踊跃性,大家纷纷献计献策:
一名学生说:“咱们上几节课在研究空气时不是用香气来闻到空气吗?今天能不能也借助香气来研究呢?”另外几个学生马上反驳:“不行,香气是能闻到,但瓶里的香气怎么闻呢?”虽然这方式不行,不过这位同窗的想法却给大家打开了一个良好的思路。

马上有好几个学生抢着说:“用烟,烟在瓶里就可以让咱们看得见了。


多好的主意!于是我马上请一名学生去向抽烟的老师要来一支香烟,并把烟搜集在烧瓶中,用带弯管的橡胶塞密封。

等烟在瓶内散布均匀时,向瓶中注入空气,这时清楚地看到烟(空气)被吹开了一道口子,接着这道口子又慢慢地混合均匀,形成一瓶烟气(空气)。

然后我又把瓶中空气抽出一些,一样能够清楚地看到一些“烟”被抽出来了,同时瓶内的烟(空气)向瓶口方向流动。

不断地抽气,瓶内的烟(空气)不断地流向瓶口补充,浓烟(空气)不断变淡,
但在抽成真空之前它始终充满整个烧瓶,也就是说始终仍是一瓶空气。

一个难题就如此轻而易举地被学生解决了!
虽然,这节课我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但我和学生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让我真正熟悉到了学生的水平,同时也熟悉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迫使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反思一:对教材要不断钻研,教学设计要不断完善,不断创新。

教材只是一个教学例子,对教材咱们要钻懂、钻透、精益求精。

同时《科学课》教材中还有很多缺点,咱们还得充分识别,改良,选择更好的教学案例,真正实现“用教材教”。

另外,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同一教学内容有许多不同的教学设计,它们各有所长,咱们在教学时必然要按照不同的情形不断加以研究,不断进行改良,绝不能凭经验,凭想固然,自我知足。

今天这堂课,若是我在课前再多试探试探,可能会发觉那个问题,从而改良那个实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但我却想固然地就按书上的实验教学了。

虽然那个教法在以前是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它并非是最好的方式、最好的设计,作为科学教师,在教学方式和教学设计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反思二:了解学生,选择适合的教学设计。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特点,有的学生擅长钻研,有的学生擅长同意……。

所以,平时咱们要充分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充分估量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相应对策,按照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设计。

如上面的案例,三(1)班学生向来爱问、爱钻,常常会发觉一些意外的问题,同时只要略加启发就可以自己解决问题,所以对这班学生就可放手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研究,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而三(2)、三(3)两班偏向于同意式学习,钻劲不足,他们不大适应钻研“为何”,往往是教师怎么教,他们就怎么记。

若是要让他们也去深切试探,自己去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就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时给他们适典当行路,扶着他们过河。

反思三: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确不能低估,有时乃至连咱们老师也无法想象。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低估儿童学习科学的潜能比高估更恐怖。

在平时的教学中,咱们更要相信学生,擅长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踊跃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取得最大的收获。

教学中当学生产生意外的疑问时,这正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好机缘。

这时若是引导得好,促使学生自己深切试探,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