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杜拉自我强化理论在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班杜拉自我强化理论在教育中的作用
和意义
兴化市合塔学校 225700 冀冰
【摘要】:自我强化是指在行动的过程中,人们根据自己设立的一些内在的行为标准,以自我奖惩的方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

班杜拉认为强化并不像传统的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是学习的必要条件,而是一种促进条件。

譬如小孩子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在没有外部强化的情况下,他们仍会玩得很开心。

【关键词】:班杜拉自我强化含义及其作用教育
1.班杜拉生平介绍
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出生在加拿大艾伯特省的蒙达,父亲是波兰的小麦农场主。

像斯金纳一样,他也是在一个小镇上长大的。

他就学的中学仅有20个学生2位教师。

1949年,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1951年在美国衣阿华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翌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在衣阿华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尽管接受的是临床心理学方面的教育,但由于受赫尔的学生斯彭斯的影响,对实验模式的有效性印象颇深。

1953年,他到维基台的堪萨斯指导中心,担任博士后临床实习医生,同年应聘在斯丹福大学心理学系执教,1964年升任正教授。

在这期间,受赫尔派学习理论家米勒(N.Miller)、多拉德(J.Dollard)和西尔斯(R.R.Sears)的影响,把学习理论运用于社会行为的研究中。

此后,除了1969华任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一年外,一直在该校任教。

其中,1976年至1977年间出任心理学系系主任。

由于班杜拉的奠基性研究,导致了社会学习理论的诞生,从而也使他在西方心理学界获得了较高的声望。

他在1972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3年获加利福尼亚心理学会杰出科学成就奖;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2.自我强化的概念
所谓自我强化(self-managed reinforcement)是指个人依据强化原理安排自己的活动或生活,每达到一个目标即给予自己一点物质的或精神的酬报,直到最终目标完成,自我强化时人们倾向于做出自我满意的行为,拒绝那些个人厌恶的东西。

自我强化是较高水平的激励方式。

不可能要求人人都达到这种水平。

但通过教育、指导,也可以帮助人们逐步具备这种能力。

在进行教育、指导时,主要应帮助人们确定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让人们自己确定评价标准,使之自我检查、自我评价。

只要某人不受外部因素影响能够独立地安排自己的活动并不断取得进步,就说明他具备了自我强化能力。

3. 自我强化现象举例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这一现象,许多幼儿在活动时,会把大人推得远远的。

他不需要大人在旁,也不需要鼓励、奖励,但玩得很开心。

这实际上就是自我强化在起作用。

所谓自我强化,简单地说,就是人在活动之前,自己先设立了一些行为和活动的标准,在活动过程中,将自己的活动情况与“标准”进行比较,达到了自己制定的活动标准,就以自己能够控制的奖赏(如愉悦、自豪、满足等)来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动;达不到预定的“标准”就进行自我惩罚(如自责、对自己发火等)来促使自己继续努力或调整自己的行为。

4. 自我强化论在教育中作用
首先,利用积极的外部强化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积极的外部强化包括教师的表扬奖赏,激励等手段。

教师运用外部强化的过程是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处于活跃状态,把教育影响转化为自觉赏识,引起需要,激发动机,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需要与诱因的结合,形成行为的动机。

对学生而言,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对学习目标产生期望,这是学生求知和需要转化为学习动机的关键所在。

教师所提供的积极的外部强化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催化剂,而学生学习动机不断激发的关键是学生对成功的体验和感受。

因此,教师在提供外部强化的同时,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实现预期目标,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其次,利用自我强化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因为自我强化可以使学生主体对自身学习行为进行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又离不开学生的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尤其是自我调节能力,它是人格系统的核心。

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并将教学目标层次化,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选择和确定适合自身发展水平的目标,为学生自我强化确立提供参考依据。

5. 在教育实践中正确运用好自我强化论
5.1 正确运用好奖励和惩罚
奖励和惩罚是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重要方法。

奖励起到正面引导作用,不但使本人有成就感,增进保持荣誉的内在动力,也有利于形成学生学先进,争上游的心理气氛,激励学生上进;惩罚可以起到劝阻和警告作用,使本人与他人不再发生或减少错误行为。

“奖”与“惩”好比一条航道上的左右两个航标,是保证正确航线所不可或缺的。

然而,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应用好这两个“航标”做到赏罚分明,奖罚得当,通过奖励与惩罚达到预期的激励作用。

第一,正强化(奖励)为主,而负强化偶尔为之。

教育心理学上有一条重要的原理,也是一条重要的原则,那就是正强化(奖励)与负强化(负强化)相结合,而以正强化(奖励)为主。

因为奖励可以使受奖励者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从中感到愉悦,受到鼓励。

正视正确行为,更易激发主动精神。

然而,要在实际工作中贯彻“以奖励为主”的原则,就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发掘学生的长处上。

教育工作者要善发现学生的优点。

第二,应用奖励与惩罚---这一强化激励方法必须注意及时性。

一个学生上课表现好,取得优良成绩,或者热心帮助同学共同完成任务,都应得到激励和强化,使好的行为得到保持和再现。

如果,老师对这些行为漫不经心,视而不见,不作任何表示,学生的优良行为就难以保持下去。

对于那些“后进生”,对他们的点滴进步,更应及时肯定、奖励,才能保持他们向好的方向转化。

第三,要注意奖励的时效性,被奖励者的先进性,以及奖励形式的多样性,使奖励真正起到正强化的作用。

相反,对学生不好的、可能产生不良
后果的行为,给予劝阻、说服、批评、制止、惩罚,使影响学生健康成长、不符合要求和社会进步准则的行为尽量减少。

但惩罚不是目的,而且一定要恰如其分,否则达不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反而会引起对抗抵触情绪和攻击性行为。

5.2及时强化并非是仓促行事
常言道,“欲速则不达”。

及时强化要在掌握充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就可能出现对强化性质、强化强度把握失误。

及时强化也不是一概而论,有时对教育对象的行为的动机、性质等尚未认识清楚前,或者发现其正当行为的出于不良动机,应当观察一段时间,再作决定。

即时反馈有两个作用:一是使行为和后果之间的联系更为明确;二是它增加了反馈的信息价值。

对于人的激励首先要设立一个明确的、鼓舞人心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时才能进行衡量和采取适当的强化措施。

同时还要将目标进行分解,分成许多小目标完成每个小目标都及时给予强化,这样不仅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而且通过不断的激励可以增强信心。

如果目标一次定得太高,会使人感到不易达到或者说能够达到的希望很小,这就很难充分调动人们为达到目标而做出努力的积极性。

5.3控制各种心理效应,克服认知偏差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以及各种定型效应普遍存在,影响人们的认知,并且不易为认知主体所察觉。

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一下心理效应,并有意地克服其消极影响。

要善于运用全面的、辨证的,而不是以偏概全或以此类推的机械方法去认识。

6 结束语
在现有的文献资料中,尤其是在国内,对于自我强化的研究并不多见,直到近年,随着人们对于在学校环境中的学生学习行为中的自我调节功能的重视不断提高,自我强化这一重要的自我调节概念又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注意。

人们认识到,在现实教学活动中,自我强化有着很高的价值和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为,外部的刺激只能起到加强或削弱学习行为的作用,它不能决定学习是否发生。

学生学习的最终动力,或者说引起或激发学习的根源是在学生内部。

学生发自内部的动机需要来自内部刺激的强化,所以,自我强化对维持长久学习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59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9
[3] 吴彩虹. 促进幼儿行为自我强化的途径. 教育评论. 2001
[4]辛世敏,郝春东.儿童自我概念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综述[J].北方论丛,2003(5),121-1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