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人物形象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人物形象分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人物形象分析
引导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在苏联国内外享有盛誉、深受我国读者喜爱的、影响了几代人的世界名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本书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欢迎大家阅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在1934用自己的战斗经历作素材,以顽强的意志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保尔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 1915年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
小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受到了同时代
人的真诚而热烈的称赞。
小说写人以叙事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书信与日记,格言警句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小说的全部描写围绕着主人公的成长来展开,结构紧凑自然,在刻画主人公性格的时候,又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他的优秀品质。
通过描写保尔怎样对待监狱、战争、工作、友谊、爱情、疾病、挫折,以及怎样对待革命与个人、公与私,生与死等重大问题的态度,把保尔这一钢铁战士的形象塑造得格外丰满生动,光彩照人。
当一位英国记者问作者为什么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书名时,奥斯特洛夫斯基回答说:“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
只有这样它才能成为坚硬的,什么都不惧怕,我
们这一代人也是在这样的斗争中,在艰苦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面前不颓废。
”④这
个书名,形象地概括了他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自己这一代人的成长道路和思想性格。
他曾经说过:“生命可以燃烧也可以腐朽,我要将我的生命燃烧直到灰烬。
”⑥保尔曾说过“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
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
当他回顾已逝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
”⑥就是这段名言,这个人生座右铭,犹如茫
茫的人生大海中的一座灯塔,一盏航标灯,照耀和指引着那些奋发有为的人,在这片汪洋大海中劈涛斩浪的奋勇向前,驶向自己所憧憬的光辉彼岸!它又如漫长人生旅途中的一枝火炬,照耀和指引着那些勇
于探索和进取的人向着自己所向往的光辉顶点跋涉和攀登!作为当代青年,丰裕的物质精神享受似乎已
经让我们忘记了对于理想的探索和对于精神价值的追求。
小说比较鲜明地塑造了主人公保尔与冬妮亚的人物形象,小说所要传达的思想内容与精神价值通常从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上体现出来,通过分析保尔与冬妮亚鲜明的人物性格,来揭示小说主旨和内在价值,引起当代青年的反思。
1.人物分析
1.1 保尔的人物性格分析
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出生于贫困的铁路工人家庭,早年丧父,全凭母亲替人洗衣做饭维持生计。
保尔成绩不好,在神父家中补课,他把烟灰撒在了瓦西里神父厨房里预备做复活节糕的面团上,因而被学校开除,面对着丑恶嘴脸的教父,稚嫩的他选择了如此的方式解恨,他没有牵连朋友谢廖沙而是独自一人承担,从这件事情当中,我可以看到年轻保尔个性的一面,在那个时代人们饱尝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和压迫的痛苦,对于还显得有点稚嫩的保尔从骨子里面透露出一份憎恨,这也就有了他的倔强、固执和反抗,在文中,保尔应邀来到冬妮亚家中做客,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家里面坐满了冬妮亚的朋友,冬妮亚要介绍她的朋友给保尔认识,保尔缺尖刻的说:“用不着拿我在这些笨蛋面前展览。
我和他们坐不
到一块儿。
也许你喜欢他们,可我恨他们。
我不知道你跟他们是朋友,否则我绝不会上你这儿来。
”①
从记事开始就有的低下的社会地位和苦难的生活,从内心深处激励着保尔决不向命运低头,决不向恶势力低头,我们可以看到在他当车站食堂小伙夫的那段时间,他做事的认真吃苦,对于邪恶事情的痛恨、疾恶如仇。
朱赫来为了躲避彼得留拉匪帮的搜捕,在保尔家藏了八天,第八天晚上,朱赫来出去后就没有回来。
一次,保尔在回家时看到朱赫来被一个士兵押着,他果断地把押送兵扑倒,救了朱赫来。
当天,朱赫来离开了小镇,但保尔被维克托告发,抓到了城防司令部。
作者通过这件事情,塑造了保尔一个英
勇无畏的英雄形象,他是通过哥哥阿尔焦姆认识了老布什维克朱赫来,朱赫来这个人物的出现是保尔一生的转折点,正是因为他,保尔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保尔救朱赫来合情合理,此举首先是出于他对朱赫来的感恩,其次便是他性格坚毅果敢的一面,再次便是彼得留拉匪帮的恶行让他勇敢的迈出了这一步。
由于波兰贵族维克多的告密,保尔被抓进了监狱,在狱中,保尔经受住了严刑拷打,仍坚强不屈,在经受着肉体上的折磨与心灵上的摧残,年轻的保尔表现出了超人的勇气,他的沉默不代表内潋而是对敌人更强硬的回击,他钢铁般坚韧的意志表现的淋漓尽致。
保尔在河畔钓鱼时,认识了林务官的女儿冬妮娅,后来保尔因为解救朱赫来,被关进了监狱,而后愚蠢的敌人很快错放了他,出狱后的保尔慌不择路,跳进了冬妮亚家的花园,在冬妮亚家休息补养了半天,怕自己又被抓回去,执意离开了小镇,他们约定不忘记对方,冬妮亚很喜欢热情、倔强、个性刚强的保尔,保尔也被漂亮、整洁、文雅不像其他富人家的孩子一样瞧不起工人的冬妮亚所深深吸引,对于冬妮亚的爱出自一个懵懂少年的本心,那是任何一个人都会自然产生的,对美好,对舒适生活的向往,少女冬妮亚的出现似乎是给予在苦难中成长的保尔心灵上的一种慰藉,她就像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他受伤的心灵。
他们彼此之间的喜爱纯洁、浪漫,而又美好,美好的爱情唤起了他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在美好情感的吸引下,保尔开始注重外表的打扮,开始喜欢读书,对于爱情的不经意到来,少年的保尔让我们看到了他刚毅的性格里面也有铁骨柔情的一面。
保尔在与波兰白军作战时,炮弹片穿透了颅骨,昏迷了13天后才恢复了知觉,当时他只有17岁。
这是当时受伤的记录“青春的活力虽然将保尔从死亡的边缘上拉了回来,然而他却瞎了一只眼睛并留下
了严重的后遗症。
”③没有痊愈保尔就出院了。
他带着未愈的身体,积极地投入到战后恢复国民经济的
建设之中。
在筑路的艰苦日子里,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严寒冻坏了他的双脚,但他没有叫苦也没有退却,硬是凭着坚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坚持着,直到最后被伤寒完全袭倒。
医生诊断的结果是:“格鲁布性
肺炎兼肠伤寒,体温四十一度五……”①这是两种可怕的病症,足以将保尔送到另外一个世界去。
保尔再次面临死亡的考验。
在保尔的档案里,他的确是死了。
在丽达的日记里,也记载着他死亡的消息:“今
天的胜利来之不易,是血和汗的结晶,是生命和死亡换来的,但是已有两个人为他献出了生命:克拉维切克和保尔。
柯察金。
”①然而奇迹出现了青春再一次战胜了死亡。
此时的保尔完全可以以革命功臣自居,以身体健康为由向组织申请抚恤金,在家陪着父母疗养身体,过上一种宁静的生活,然而为了珍惜岁月,为了有所作为,保尔告别了母亲和宁静的乡村生活,有一次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保尔用刚强的生命告诉了我们“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然而,命运是无情的。
战争中受伤的隐患,工作时的劳累过度再次剥夺了他工作的能力。
保尔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非常的苦恼,不能自拔,他产生了自杀的念头,自杀就等于背叛革命,正因为如此,枪的枪口才那样鄙夷地瞪着保尔的眼睛,于是他以冷酷无情的严峻态度谴责自己说:“老兄,你平
时说什么要干出一番英雄的事业来,原来全是纸上谈兵!”③保尔没有被击倒,他身残志不残,为了实现
归队的愿望,他拿起了笔这个武器以写作来战斗,写出了划时代的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小说的结尾写道:“他日夜盼望的梦想已经实现了!铁环已经被砸碎,现在她拿起新的武器,回到了战斗的队伍里,开始了新的生活。
”③我们不难想象是怎样的一种情形,承受着肉体上残缺的痛苦,心灵深处的煎熬,他没有轻易说放弃,而是以钢铁般的意志,坚定不移的信念克服了悲剧命运的打击,开始了新的更有益的生活,正如他曾在致友人的信中写到:“只有我们这样的人,只有像我们这样发疯似地爱生活、
爱斗争、爱那新的更好的新世界的建设工作的人。
只有我们这样能够了解并且看到生活的全部意义的人才不会随便死去,哪怕只有一点机会,就不能放弃生活!”②保尔在家乡养病期间,他曾到烈士墓前凭吊
战友,感慨万千,发出了感人致深、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
生命。
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
当他回顾已逝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
”①就是这段名言,这个人生座右铭,犹如茫茫的人生大
海中的一座灯塔,一盏航标灯,照耀和指引着那些奋发有为的人,在这片汪洋大海中劈涛斩浪的奋勇向前,驶向自己所憧憬的光辉彼岸!它又如漫长人生旅途中的一枝火炬,照耀和指引着那些勇于探索和进
取的人向着自己所向往的光辉顶点跋涉和攀登!保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生命的意义,他告诉我们
生命不是为了索取,而是为了奉献!保尔最喜欢读的书是《朱译培·加里波第》和《牛虻》,正是这两本
书在很大程度上启示他要坚持不懈,拥有坚定的信念,勇敢地克服一切困难。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保尔把牛虻和斯巴达克斯的故事讲给自己的战友听,在空闲的时间他借来各种书读。
作者把一个喜欢读书、热爱学习的保尔呈现在了我们面前,与他调皮捣蛋捉弄神父,学习成绩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苦难生活的磨砺中,保尔由成长到成熟,由个性张扬到内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保尔,但他并不完美,他也曾留下遗憾,也曾迷茫。
保尔是一个刚毅坚强的革命战士,他在人生各个方面都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他宁死不屈;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勇往直前;在与吞噬生命的病魔的搏斗中,他多次令死神望而
却步,创造了“起死回生”的奇迹。
尤其是他在病榻上还奋力向艺术的殿堂攀登的过程,表现了一个革命战士的钢铁般的意志,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保尔又是一个于平凡间伟大的英雄人物。
在他的履历表中,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业绩,他总是从最平凡的小事做起。
因此,保尔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他是在革命的烈火中逐渐历炼成熟起来的钢铁战士,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让人感到亲切的榜样式人物。
1.2 冬妮亚的人物性格分析
冬妮亚,她是林务官的女儿,也是保尔·柯察金少年时代的初恋情人,她自幼生活在资产阶级贵族
家庭,一次她巧遇了在河畔钓鱼的保尔,由于和她一起的波兰贵族维克多的蛮横,保尔动手打了他,从那时起冬妮亚便喜欢上了倔强、个性刚强的保尔,后来又一次冬妮亚在湖边读书发现了正在游泳的保尔,他们一起聊天成了朋友。
小说中保尔代表的是无产阶级,冬妮亚则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在那个时代,人们饱尝了资本主义制度剥削人和压迫人的痛苦,按理说作者应该对代表资产阶级的冬妮亚持以批判的态度,可是在冬妮亚人物形象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漂亮、整洁、文雅,不像其他富人家的孩子一样瞧不起工人的冬妮亚,保尔也正是被这样的人物形象所深深吸引。
在文中,莉莎曾怀疑冬妮亚“这么说,真有这回事,她想,多么奇怪,冬妮亚竟会突然爱上一个—什么人?一个普通工人……”③在小说故事情
节当中保尔因为救朱赫来被抓进了监狱,冬妮亚得知保尔被抓走了,心急如焚,她独自一人徘徊在保尔家的门口。
等待着保尔的出现。
小说中是这样描写的“莉莎问:‘冬妮亚,亲爱的,你非常担心吗?’冬妮
亚神情恍惚的回答:‘不,也许维克多比我想象的要正直些’”①。
还有在文中冬妮亚自言自语道:“‘为什
么我昨天晚上不来呢?难道,难道真会那样吗?她心头的负担更重了’”①,从冬妮亚的这两句语言描写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善良体贴温柔的冬妮亚,她爱保尔,因为没有见到保尔,所以很是担心,她深怕他会出什么事。
在那个年代,他们处在不同的社会阶级,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地位,正是因为这样,我认为作者对冬妮亚的描写是用心的,由不能牵挂到相融,再到最后的分离,这一系列的过程正是对当时的社会做一个批判,它对人性的扭曲、破害。
冬妮亚的描写就是一个典型,作者对冬妮亚正面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的刻画,是暗藏浮笔的,在文中的冬妮亚温柔、美丽、善良,她对保尔的爱出自一个少女的真心纯洁而又浪漫,在小说中,它所特有的充满异国情调而又神秘温婉的意象,温暖过多少渴望爱情的心灵,可以说,那时的“‘冬妮亚’就是‘爱情’的代名词”⑦。
在小说后面对冬妮亚的描写中,保尔出院回到了家乡
和冬妮亚住到了朋友布朗斯其的家里,保尔带着冬妮亚参加城里共青团的会议时,因为冬妮亚的着装打扮被同事称作“资产阶级走狗”⑤,所以在会议结束后吵了一架,两人关系最终破裂了,到最后保尔在工地附近修一辆坏了的列车,在车厢里检查电路的时候遇见了结了婚的冬妮亚,这是最后一次见面。
作者对冬妮亚褒贬不一的描写,先是被描写的.很可爱,后又被谴责为很庸俗的一个女人,这其间
巨大的反差使之蓦然判若两人,前后的性格仿佛失去了基本的联系,我认为这正是作者浮笔之处,一个美好的形象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丑陋,正是激荡起读者心中的涟漪,引发对社会的思考。
我也在猜想,小说是以作者生活史为原型写成的,作者在塑造这个艺术形象时,内心深处肯定是非常矛盾,乃至是非
常痛苦的,一方面他与冬妮亚之间十分美好的初恋情节,冬妮亚的美丽、纯真,一定是深深地镌刻进了他的灵魂之中,使他终生难忘,所以,当他用小说记下那段恋情时,流畅的笔调中一直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快乐感和幸福感,这些文字也成为小说中最吸引人的地方,另一方面,冬妮亚最终又与他分道扬鑣,这样的事哪怕是性格再坚强的人,遇上也难以做到心静如水。
然而,小说对此的描写却像乌克兰的冬天那样,仅仅宣判似的断定冬妮亚“‘不能钟爱工人阶级的主义’,因而不是‘自己人’”⑧便算了结了这段情感
经历。
这样的描写显然是将爱情仅仅归因于政治,过于简单化了,作者把冬妮亚温柔美丽、受过教育、很有修养、热爱读书的形象深深地镌刻进了读者的脑海当中,而没有过多的批判她庸俗、资产阶级贵族丑恶的一面,通过细微的人物描写,很显然作者在塑造冬妮亚这个典型人物,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难以忘记那段十分美好的初恋情怀,因为少女冬妮亚温暖过他曾经那颗受伤的心灵。
2.对保尔与冬妮亚人物性格塑造的分析
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服务的,只有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围绕着中心人物保尔展开故事情节,小说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书信和日记、格言警句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小说通过人物形象——典型情节——性格特征的描写方式成功地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同时也塑造了冬妮亚这一典型人物。
好的故事当然可以流传于世,但一个杰出的典型人物性格却更容易永远地活在读者心中。
作者着重以塑造保尔人物性格为中心,目的就是让读者深刻的感知他的精神价值的存在和小说的灵魂所在。
小说是以刻画保尔这一中心人物性格为中心的结构小说,小说注重于保尔与冬妮亚人物的个性、特殊性、复杂性、丰富性的描写,着重塑造保尔与冬妮亚这一典型人物,并充分揭示性格的复杂性。
作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人物性格,探寻性格的奥秘,描写“心灵的内部活动”的知觉方面,既描写人物的行动,人物在做什么,更描写人物为什么这样做,和人物这样做的性格因素,以表现人物的命运。
对人物复杂丰富的精神世界,力求淋漓尽致的揭示。
人物、情节和环境的细致描写融为一体,让典型性格在典型环境中显示,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性格,即使在纵的线性的情节发展中,也常常横向扩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并在这种场景的转换中多角度地描写人物性格。
小说就是在通过塑造保尔与冬妮亚人物性格这一纵的线性的情节发展中,横向的揭示少年保尔所生活的非常黑暗的社会,沙皇的独裁、官僚的专横、商人的贫婪、教会的蒙昧、土匪的洗劫、外族的压迫,所有这些把下层穷苦人民推进了苦难的深渊,对冬妮亚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她以资产阶级贵族的身份,但又不具有资产阶级贵族丑陋的共性,她以独有的个性魅力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作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温暖过多少渴望爱情的心灵,就仿佛在寒冬里的暖阳,驱逐着穿透内心的严寒。
对保尔人物性格的塑造,他的倔强、刚毅、坚强不屈,英勇无畏的形象,就像夜空中划破黑幕的一道闪电,正如作者所说:“他代表了千千万万个反
抗压迫,追寻理想探索生命意义的年轻一代”⑨。
3.对保尔与冬妮亚短暂情感历程的分析
小说中描述了保尔柯察金与林务官的女儿冬妮亚,女政委丽达和工人达雅的三段恋情,作者着重描述了保尔与冬妮亚的恋情,小说中作者刻画的冬妮亚远离奢华,面向精神、温柔美丽、纯洁善良,她不像其他的资产阶级贵族一样瞧不起工人,保尔被她深深吸引,对冬妮亚的爱出自一个懵懂少年的本心,那是任何一个人都会自然产生的对美好的向往,冬妮亚也爱上了性格刚强、倔强、热情似火的少年保尔。
“‘爱情’在读者心中随着少女冬妮亚的出现而滋长并辉煌一时,像冬日里一颗火烫而又幽闭倨傲的孤星,但又随着成年以后有着资产阶级本性、庸俗,与保尔恩断情绝的冬妮亚,作者以别样的批评宣传模式在当年的读者心中泛起一样无望的涟漪,正是那样的时代暗合了美学意义上悲越凄绝的爱情,给了那一特定时代的年轻人一种‘欲爱不能’的精神洗礼,从而深味了爱的崇高与难觅”④。
尽管这样的结局是凝重的,但它给读者带来了思考,在那个时代人们饱尝了资本主义制度剥削人和压迫人的痛苦,资产阶级贵族的丑陋嘴脸让人们深恶痛之,作者塑造的冬妮亚就是一个资产阶级贵族的典型形象和保尔代表的无产阶级是相互对立的,不能相融的,资产阶级认为冬妮亚爱上保尔是堕落,无产阶级则认为冬妮亚离开保尔是
堕落,虽然我们不能全拿人物所隶属的阶级关系来分析造成的结局,但我们又不能忽视这一点,因为阶级出生的不同,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试想一下如果保尔始终忠于对冬妮亚的爱情,那么结局一定是爱情的悲剧。
他们之间相互吸引的是彼此的个性,是彼此在不断升华的精神,但随着保尔在经历了一次次生与死的考验,血与火的洗礼之后,在长期的集体生活中,再加上意识形态的宣传影响,他开始把个体和集体,精神和物质对立起来,并逐渐地用集体代替了个体,即把集体阶级等“共同性”的东西,抽象的东西,来代替个体人格,因此保尔与冬妮亚的分手则表明保尔身上那刚刚形成的个性的和精神的东西已开始失落。
因为保尔已把自己归于某种更为神圣的事业,并变成了这个事业的一部分,按照我的理解,保尔认为爱情不过是革命事业的一部分,他应该首先属于革命,然后才属于爱情,作为个体的保尔已经消失了,甚至作为主体的保尔也不复存在了。
保尔之所以把爱情作为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因为爱情这种纯粹个体化、私人化的行为,相对于集体、社会、国家等这些崇高的东西,个体的感性需要似乎是一种“丑”,将会对以集体主义为特征的革命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保尔反对冬妮亚穿漂亮的裙子,因为冬妮亚的裙子体现了她的个性追求、个性爱好,而以集体主义为本位是不允许个性化的东西存在的,因为你的行为越大众化,越普及化,越缺乏个性,越会受到推崇。
在这个放弃个性意味着放弃自由的时刻,可以说冬妮亚也是非常痛苦的,在痛苦的抉择中,冬妮亚毅然选择了自由,因为保尔那种革命式的爱情让她难以忍受。
保尔用神圣的革命事业抹杀了爱情,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对于保尔与冬妮亚的分手,总是感到特别地惋惜,因为这里包含了对真善、美的向往。
不可否认,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身上当然有自然的成分。
保尔和冬妮亚分手之后,便感到了对异性的欲望是神圣的革命所难以替代的,于是为了增强自己的意志力,他不得不求助于《牛虻》这部革命小说。
他在《牛虻》中终于找到了答案,即在如何处理爱情与革命的关系上,牛虻是把爱情与革命对立起来,为了革命应该牺牲爱情。
看到这些之后,保尔不但在和冬妮亚分手这件事情上感到心安理得,而且从此之后,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去。
生活毕竟是丰富多彩的,当在后来的革命工作生活中,再次遇到了一个漂亮的女性丽达时,保尔不能不为之动心,因为和冬妮亚相比,丽达没有丝毫的小资情调,并且和保尔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按理说,丽达应该成为保尔的爱情伴侣,但现在的保尔却对爱情持完全否定的态度,甚至认为爱情将对革命带来害处。
所以,当丽达向保尔表达爱情时,保尔采取了拒绝的态度。
当读者读到这里时,会对保尔的再一次与爱情失之交臂而深感惋惜,后来保尔再次与丽达相遇时,也曾对自己的轻率行为表示过后悔,但是我们可想而知,如果保尔与丽达结合仍然是爱情的悲剧,因为如果摆不好爱情与革命的关系,如果不把人的个体人格放在本体地位,爱情将会随着革命事业的扩大和深化,会再次陷入危机,凭着丽达要强的性格,凭着保尔执拗的脾气,他们的结局必将是悲剧。
“在个人情感上,保尔也在不断地探索。
而保尔真正的理想‘伴侣’是达雅,因为达雅是作为保尔的‘拯救’
对象出现的,是作为保尔价值的体现者存在的”④,所以说与工人女儿达雅的结婚与其说出自爱情,不
如说出自拯救,“这时的保尔已肉体残缺而精神凸现,保尔靠着‘精神’‘意志’自救,也拿着它照亮达雅的
眼睛”⑥。
4.小说的现实意义
这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小说所折射出的精神价值对现实社会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今天,历史的车轮已进入了21世纪,时代前进了,我们的生活也较之保尔时代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新
的历史和生活条件下,我们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作品,重新审视保尔柯察金这个典型,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一些优秀品质即“保尔精神”在今天并没有过时,而且具有一种永恒的价值,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
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
当他回顾已
逝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
”①保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