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苏省连云港市高考化学一模试卷(带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江苏省连云港市高考化学一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3小题,共32.0分)
1.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下列做法符合上述理念的是()
A. 开发太阳能等新能源汽车
B. 工业污水直接用于灌溉农田
C. 焚烧废旧塑料防止“白色污染”
D. 推广露天烧烤丰富人们饮食
【答案】A
【解析】解:A、大力开发太阳能等新能源,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符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故A正确;
B、工业污水含重金属离子,不能直接用于灌溉农田,所以破坏自然,故B 错误;
C、焚烧废旧,造成大气污染,不符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故C错误;
D、露天烧烤会排放大量油烟到空气中,会增加PM2.5含量,造成空气污染,故D错误;
故选:A。

“低碳经济”指的是生产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缓生态恶化;可以从节电、节能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产细节,据此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环境的污染与保护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与之相关的考题就成为高考的热点之一。

2.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 中子数为8的氧原子: 818O
B. 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C. Na2S的电子式:
D. 2−丙醇的结构简式:(CH3)2CHOH
【答案】D
【解析】解:A.中子数为8的氧原子,质子数为8,其质量数为16,原子符号 816O,故A错误;
B.氯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7,有3个电子层,各层电子数为2、8、8,结构示意图:,故B错误;
C.硫化钠为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故C错误;
D.2−丙醇是主碳链3个碳原子,2号碳上含一个羟基,结构简式为CH3CH(OH)CH3,故D正确;
故选:D。

A.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为8的氧原子,质子数为8,质量数为16;
B.氯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7,有3个电子层,各层电子数为2、8、8;
C.硫化钠为离子化合物;
D.2−丙醇是主碳链上3个碳原子,2号碳上含一个羟基;
本题考查了原子符号、结构简式、电子式的判断,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掌握常见的化学用语的概念及正确表示方法,试题培养了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下列有关物质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 Si 的熔点高,可用作半导体材料
B. SO2具有氧化性,可用于漂白纸浆
C. Na2CO3溶液呈碱性,可用于洗涤油污
D. Al2O 3硬度很大,可用于制造耐火材料
【答案】C
【解析】解:A.Si位于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处,具有金属性、非金属性,则可用作半导体材料,与熔点高无关,故A错误;
B.SO2具有漂白性,可用于漂白纸浆,与其氧化性无关,故B错误;
C.Na2CO3溶液水解显碱性,可促进油污的水解,则可用于洗涤油污,故C正确;
D.熔点高的物质可作耐火材料,则氧化铝的熔点高可用于制造耐火材料,与其硬度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A.Si位于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处,具有金属性、非金属性;
B.SO2具有漂白性;
C.Na2CO3溶液水解显碱性;
D.熔点高的物质可作耐火材料。

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及应用,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性质与用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4.下列关于NO2的制取、净化、收集及尾气处理的装置和原理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 制取NO2
B. 净化NO2
C. 收集NO2
D. 尾气处理
【答案】B
【解析】解:A.Cu与浓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图中固液反应装置可制备二氧化氮,故A正确;
B.二氧化氮与水反应,图中装置不能净化二氧化氮,故B错误;
C.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则图中向上排空气法可收集,故C正确;
D.二氧化氮有毒,与NaOH发生反应,图中尾气处理合理,故D正确;
故选:B。

A.Cu与浓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B.二氧化氮与水反应;
C.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D.二氧化氮有毒,与NaOH发生反应。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实验装置的作用、气体的制备实验、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5.X、Y、Z、W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X与Z位于同一主族,Z的核外电子数是X
的2倍,Y、Z、W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Z的核外电子总数。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r(X)<r(Y)<r(Z)
B. Y的氧化物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C. Z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均为强酸
D. Z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比W的强
【答案】B
【解析】解:由上述分析可知,X为O、Y为Al、Z为S、W为Cl,
A.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同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减小,则原子半径:r(X)<r(Z)<r(Y),故A错误;
B.Y的氧化物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故B正确;
C.Z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若为亚硫酸,属于弱酸,故C错误;
D.非金属性Cl>S,则Z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比W的弱,故D错误;
故选:B。

X、Y、Z、W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X与Z位于同一主族,Z的核外电子数是X的2倍,可知X为O,Z为S,W的原子序数最大,W为Cl;Y、Z、W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Z的核外电子总数,Y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6−6−7=3,结合原子序数可知Y为Al,以此来解答。

本题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为高频考点,把握元素的位置、原子序数、原子结构来推断元素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及规律性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6.下列指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氯化铁溶液溶解铜片:Fe3++Cu=Fe2++Cu2+
B. 氯气与水反应:Cl2+H2O⇌2H++Cl−+ClO−
C. 硝酸银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g++NH3⋅H2O=AgOH↓+NH4+
D. Ca(HCO3)2溶液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Ca2++HCO3−+OH−=CaCO3↓+H2O
【答案】D
【解析】解:A.氯化铁溶液溶解铜,铁离子与铜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和铁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 2Fe3+=Cu2++2Fe2+,故A错误;
B.HClO为弱酸,在离子反应中保留化学式,氯气与水反应的离子反应为Cl2+H2O=H++Cl−+HClO,故B错误;
C.硝酸银中滴氨水是银氨溶液的配制,先产生白色氢氧化银沉淀,继续滴加,形成配合物银氨络离子(银氨溶液)使沉淀溶解。

先发生:Ag++NH3⋅H2O=AgOH↓+NH4+,后发生:AgOH+2NH3⋅H2O=
[Ag(NH3)2]++OH−+2H2O,总反应为:Ag++2NH3⋅H2O=[Ag(NH3)2]++2H2O,故C错误;
D.Ca(HCO3)2溶液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碳酸氢钠和水,离子方程式为Ca2++HCO3−+ OH−=CaCO3↓+H2O,故D正确;
故选:D。

A.二者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氯化铜,离子方程式左右电荷不守恒;
B.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HClO,HClO在离子反应中保留化学式;
C.硝酸银溶液和氨水反应,氨水少量生成沉淀,氨水过量沉淀溶解生成络合物[Ag(NH3)2]OH,[Ag(NH3)2]OH 易电离出[Ag(NH3)2]+、OH−;
D.NaOH少量,碳酸氢根离子部分反应,碳酸根离子不会有剩余。

本题考查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的正误判断,为高频考点,把握发生的反应及离子反应的书写方法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反应考查,注意离子反应中保留化学式的物质,注意离子反应遵循客观事实、遵循原子个数、电荷数守恒规律,注意反应物过量对生成物的影响,D为易错点,题目难度中等。

7.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A. SiO
2

NaOH(aq)
Na2SiO3(aq)→
CO2
H2SiO3 B. MgCl2⋅6H2O→△MgCl2→通电Mg
C. SO
2

CaCl2(aq)
CaSO3→
O2
CaSO4 D.
【答案】A
【解析】解:A、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所以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硅酸钠和水,由于碳酸酸性强于硅酸,则硅酸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硅酸,故A正确;
B、氯化氢具有挥发性,氯化镁溶液蒸干得到的是氢氧化镁,不会得到氯化镁,所以必须在氯化氢氛围中,抑制水解,得无水氯化镁,然后电解熔融的氯化镁得到镁单质,故B错误;
C、盐酸的酸性强亚硫酸,所以二氧化硫与氯化钙不反应,所以不符合上述转化,故C错误;
D、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而不是氧化铁,故D错误;
故选:A。

A、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碳酸酸性强于硅酸;
B、氯化氢具有挥发性,氯化镁溶液蒸干得到的是氢氧化镁,不会得到氯化镁,所以必须在氯化氢氛围中,抑制水解;
C、盐酸的酸性强亚硫酸,所以二氧化硫与氯化钙不反应;
D、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本题考查金属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题目难度中等,试题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物质的性质以及转化的特点、反应条件,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灵活应用能力。

8.通过以下反应均可获取O2.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光催化分解水制氧气:2H2O(l)=2H2(g)+O2(g)△H1=571.6KJ⋅mol−1
②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2H2O2(l)=2H2O(l)+O2(g)△H2=−196.4KJ⋅mol−1
③一氧化氮分解制氧气:2NO(g)=N2(g)+O2(g)△H3=−180.5KJ⋅mol−1
A. 反应①是人们获取H2的途径之一
B. 反应②、③都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C. 反应H2O2(l)=H2O(g)+1
2
O2(g)的△H=−98.2KJ⋅mol−1
D. 反应2H2(g)+2NO(g)=N2(g)+2H2O(l)的△H=−752.1KJ⋅mol−1
【答案】C
【解析】解:A.水分解可生成氢气,则反应①是人们获取H2的途径之一,故A正确;
B.②③均为放热反应,均为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故B正确;
C.物质的量与热量成正比,由②可知H2O2(l)=H2O(l)+1
2
O2(g)的△H=−98.2KJ⋅mol−1,若生成气态水
时放热减少,则H2O2(l)=H2O(g)+1
2
O2(g)的△H>−98.2KJ⋅mol−1,故C错误;
D.由盖斯定律可知,③−①得到2H2(g)+2NO(g)=N2(g)+2H2O(l),则△H=−180.5KJ⋅mol−1−(571.6KJ⋅mol−1)=−752.1KJ⋅mol−1,故D正确;
故选:C。

A.水分解可生成氢气;
B.②③均为放热反应;
C.物质的量与热量成正比,生成物中气态水的能量比液态水的能量高;
D.由盖斯定律可知,③−①得到2H2(g)+2NO(g)=N2(g)+2H2O(l)。

本题考查反应热与焓变,为高频考点,把握反应中能量变化、焓变的计算、盖斯定律的应用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选项C为解答的难点,题目难度不大。

9.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 能使甲基橙变红的溶液中:K+、Mg2+、NO3−、I−
B. c(HCO3−)=1mol⋅L−1溶液中:Na+、NH4+、SO42−、OH−
C. 无色透明的溶液中:Fe3+、Al3+、NO3−、SO42−
D. c(OH−)
c(H+)
=1012的溶液中:Ba2+、Na+、Cl−、AlO2−
【答案】D
【解析】解:A.能使甲基橙变红的溶液呈酸性,NO3−、I−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HCO3、NH4+都与OH−发生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Fe3+为有色离子,不满足溶液无色的条件,故C错误;
D.该溶液呈碱性,溶液中存在大量氢氧根离子,Ba2+、Na+、Cl−、AlO2−之间不反应,都不与氢氧根离子反应,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故D正确;
故选:D。

A.该溶液呈酸性,硝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能够氧化碘离子;
B.碳酸氢根离子、铵根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
C.铁离子为有色离子;
D.该溶液中存在大量氢氧根离子,四种离子之间不反应,都不与氢氧根离子反应。

本题考查离子共存的判断,为高考的高频题,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注意明确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一般情况: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之间;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之间等;还应该注意题目所隐含的条件,
如:溶液的酸碱性,据此来判断溶液中是否有大量的H+或OH−;溶液的颜色,如无色时可排除Cu2+、Fe2+、Fe3+、MnO4−等有色离子的存在;溶液的具体反应条件,如“氧化还原反应”、“加入铝粉产生氢气”;是“可能”共存,还是“一定”共存等。

10.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合的是()
A. 图甲表示对某化学平衡体系改变温度后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
B. 图乙表示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大于生成物成键放出的能量
C. 图丙表示0.1mol⋅L−1NaOH溶液滴定20 mL 0.1mol⋅L−1硫酸时溶液pH的变化
D. 图丁表示向Ba(OH)2溶液中滴加稀H2SO4至过量,溶液的导电性变化情况
【答案】B
【解析】解:A.改变反应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同时增大或减小,不可能出现如图所示变化,故A错误;B.图中反应为能量低于生成物,反应为吸热反应,图乙表示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大于生成物成键放出的能量,故B正确;
C.0.1mol⋅L−1NaOH溶液滴定20mL0.1mol⋅L−1硫酸前后完全反应需要氢氧化钠溶液体积40ml,图中氢氧化钠消耗20ml,到反应终点,出现PH突越,不符合反应过程,故C错误;
D.Ba(OH)2溶液中滴加稀硫酸,Ba(OH)2与H2SO4反应,生成BaSO4沉淀和H2O,溶液的导电性减弱,完全反应后再加入H2SO4,H2SO4过量,溶液的导电性再逐渐增强,故D错误;
故选:B。

A.改变反应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同时增大或减小;
B.图中反应为能量低于生成物,反应为吸热反应;
C.0.1mol⋅L−1NaOH溶液滴定20mL0.1mol⋅L−1硫酸前后完全反应需要氢氧化钠溶液体积40ml;
D.Ba(OH)2溶液中滴加稀硫酸,Ba(OH)2与H2SO4反应,生成BaSO4沉淀和H2O,溶液的导电性减弱,完全反应后再加入H2SO4,H2SO4过量,溶液的导电性再逐渐增强。

本题考查图象的分析、化学平衡移动、溶液的导电性、滴定终点判断、反应能量变化等,学生只要掌握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注意观察图象的关键点,线的走向,就可能迅速解题了,题目难度中等。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2NaCl(s)=2Na(s)+Cl2(g)的△H<0,△S>0
B. 常温下,将稀CH3COONa溶液加水稀释后,n(H+)⋅n(OH−)不变
C. 合成氨生产中将NH3液化分离,可加快正反应速率,提高H2的转化率
D. 氢氧燃料电池工作时,若消耗标准状况下11.2 L H2,则转移电子数为6.02×1023
【答案】D
【解析】解:A.由化学计量数可知△S>0,2NaCl(s)=2Na(s)+Cl2(g)常温下不能发生,则△H−T△S>0,即△H>0,故A错误;
B.温度不变,Kw=c(H+)⋅c(OH−)不变,加水稀释体积增大,则n(H+)⋅n(OH−)增大,故B错误;
C.NH3液化分离,平衡正向移动,但正反应速率减小,但提高H2的转化率,故C错误;
D.n(H2)=11.2L
22.4L/mol
=0.5mol,负极上氢离子失去电子,H元素的化合价由0升高为+1价,则转移电子数为0.5mol×2×(1−0)×6.02×1023=6.02×1023,故D正确;
故选:D。

A.由化学计量数可知△S>0,2NaCl(s)=2Na(s)+Cl2(g)常温下不能发生;
B.温度不变,Kw=c(H+)⋅c(OH−)不变,加水稀释体积增大;
C.NH3液化分离,平衡正向移动,但正反应速率减小;
D.n(H2)=11.2L
22.4L/mol
=0.5mol,负极上氢离子失去电子,H元素的化合价由0升高为+1价。

本题考查较综合,涉及反应热与焓变、盐类水解、平衡移动、原电池,注重高频考点的考查,把握相关反应原理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选项C为解答的易错点,题目难度不大。

12.
选项实验操作和现象实验结论
A向苯酚浊液中加入Na2CO3溶液,溶液变澄清
酸性:苯酚>
HCO3−B
将少量Fe(NO3)2加水溶解后,滴加稀硫酸酸化,再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
成血红色
Fe(NO3)2已变质C氯乙烷与NaOH溶液共热后,滴加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氯乙烷发生水解D
在2mL 0.01mol⋅L−1的Na2S溶液中先滴入几滴0.01mol⋅L−1ZnSO4溶液有白色
沉淀生成,再滴入0.01mol⋅L−1CuSO4溶液,又出现黑色沉淀
K sp(CuS)
<K sp(ZnS)
A B C D
【答案】A
【解析】解:A.苯酚浊液中加入Na2CO3溶液,生成苯酚钠、碳酸氢钠,则酸性:苯酚>HCO3−,故A正确;
B.滴加稀硫酸酸化,亚铁离子、硝酸根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铁离子,不能检验是否变质,检验是否变质时不能加酸酸化,故B错误;
C.氯乙烷与NaOH溶液共热后,发生水解反应,在酸性条件下检验氯离子,没有加硝酸至酸性,再加硝酸银,不能检验,故C错误;
D.先滴入几滴0.01mol⋅L−1ZnSO4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滴入0.01mol⋅L−1CuSO4溶液,又出现黑色沉淀,Na2S溶液过量,均为沉淀的生成,不能比较K sp(CuS)、K sp(ZnS)的大小,故D错误;
故选:A。

A.苯酚浊液中加入Na2CO3溶液,生成苯酚钠、碳酸氢钠;
B.滴加稀硫酸酸化,亚铁离子、硝酸根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铁离子;
C.氯乙烷与NaOH溶液共热后,发生水解反应,在酸性条件下检验氯离子;
D.先滴入几滴0.01mol⋅L−1ZnSO4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滴入0.01mol⋅L−1CuSO4溶液,又出现黑色沉淀,Na2S溶液过量,均为沉淀的生成。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酸性比较、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检验、沉淀生成、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13.常温下,K a1(H2C2O4)=10−1.3,K a2(H2C2O4)=10−4.2.用0.1000mol⋅
L−1 NaOH溶液滴定10.00mL0.1000mol⋅L−1H2C2O4溶液所得滴定曲线如
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点①所示溶液中:c(Na+)>c(HC2O4−)>c(H2C2O4)>c(C2O42−)
B. 点②所示溶液中:c(HC2O4−)=c(C2O42−)
C. 点③所示溶液中:c(Na+)=c(HC2O4−)+c(C2O42−)
D. 点④所示溶液中:c(Na+)+c(H2C2O4)+2c(H+)=2c(OH−)+
2c(C2O42−)
【答案】B
【解析】解:A.点①用0.1000mol⋅L−1NaOH溶液滴定10.00mL0.1000mol⋅L−1H2C2O4溶液,消耗氢氧化钠溶液10ml,生成的是NaHC2O4溶液,溶液显酸性,HC2O4−电离大于水解,离子浓度大小为:c(Na+)>
c(HC2O4−)>c(C2O42−)>c(H2C2O4),故A错误;
B.点②PH=4.2,c(H+)=10−4.2,此时K a2(H2C2O4)=c(C2O42−)c(H+)
c(HC2O4−)
=10−4.2,c(HC2O4−)=c(C2O42−),故B 正确;
C.点③PH=7,溶液呈中性,c(H+)=c(OH−),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Na+)+c(H+)=c(HC2O4−)+
2c(C2O42−)+c(OH−),c(Na+)=c(HC2O4−)+2c(C2O42−),故C错误;
D.点④加入20ml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Na2C2O4溶液,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①c(Na+)+c(H+)=
c(HC2O4−)+2c(C2O42−)+c(OH−),物料守恒②c(Na+)=2c(HC2O4−)+2c(C2O42−)+2c(H2C2O4),①×2−②得到c(Na+)+2c(H2C2O4)+2c(H+)=2c(OH−)+2c(C2O42−),故D错误;
故选:B。

A.点①用0.1000mol⋅L−1NaOH溶液滴定10.00mL0.1000mol⋅L−1H2C2O4溶液,消耗氢氧化钠溶液10ml,生成的是NaHC2O4溶液,溶液显酸性;
B.点②PH=4.2,此时K a2(H2C2O4)=c(C2O42−)c(H+)
c(HC2O4−)
=10−4.2;
C.点③PH=7,溶液呈中性,结合电荷守恒分析;
D.点④为Na2C2O4溶液,溶液中存在物料守恒和电荷守恒计算判断。

本题考查了酸碱混合时溶液定性判断及有关pH的简单计算,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掌握根据电荷守恒、物料守恒比较溶液中离子浓度定性关系的方法。

注意过程的分析。

二、双选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0分)
14.有机物Z是制备药物的中间体,合成Z的路线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X分子中所有原子处于同一平面
B. X、Y、Z均能和NaOH溶液反应
C. 可用NaHCO3溶液鉴别Y和Z
D. 1 mol Y跟足量H2反应,最多消耗3 mol H2
【答案】BC
【解析】解:A.X中含甲基,为四面体结构,则所有原子不可能共面,故A错误;
B.X含−COOC−,Y含酚−OH,Z含−COOH,则均与NaOH反应,故B正确;
C.Y与碳酸氢钠不反应,Z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则可用NaHCO3溶液鉴别Y和Z,故C正确;
D.Y中苯环、羰基均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则1molY跟足量H2反应,最多消耗4molH2,故D错误;
故选:BC。

A.X中含甲基,为四面体结构;
B.X含−COOC−,Y含酚−OH,Z含−COOH;
C.Y与碳酸氢钠不反应,Z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D.Y中苯环、羰基均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为高频考点,把握官能团与性质、有机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酯、醇、羧酸的性质,题目难度不大。

15.温度为T时,在两个起始容积都为1L的恒温密闭容器发生反应:H2(g)+I2(g)⇌2HI(g)△H<0.实验
测得:v正=v(H2)消耗=v(I2)消耗=k正c(H2)⋅c(I2),v逆=v(HI)消耗=k逆c2(HI),k正、k逆为速率常数,受温度影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容器
物质的起始浓度(mol⋅L−1)
物质的平衡浓度
c(H2)c(I2)c(HI)
Ⅰ(恒容)0.10.10c(I2)=0.07mol⋅L−1
Ⅱ(恒压)000.6
反应过程中,容器Ⅰ与容器Ⅱ中的总压强的比为:
B. 两容器达平衡时:c(HI,容器Ⅱ)>3c(HI,容器Ⅰ)
C. 温度一定,容器Ⅱ中反应达到平衡时(平衡常数为K),有K=
k

k

成立
D. 达平衡时,向容器Ⅰ中同时再通入0.1 mol I2和0.1 mol HI,则此时ν正>ν逆
【答案】AC
【解析】解:A.假设能按照比例完全转化为HI,反应过程中,容器Ⅰ与容器Ⅱ中气体物质的量之比等于气体的总压强的比为1:3,故A正确;
B.两容器达平衡时:c(HI,容器Ⅱ)=3c(HI,容器Ⅰ),故B错误;
C.温度一定容器Ⅱ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v正=v逆,v正=v(H2)消耗=v(I2)消耗=k正c(H2)⋅c(I2),得到
c(H2)⋅c(I2)=
V

K

,v逆=v(HI)消耗=k逆c2(HI),k正、k逆为速率常数,c2(HI)=
V

K

,据此计算平衡常数K=
c2(HI)
c(H2)c(I2)
=
K

K

,故C正确;
D.容器Ⅰ达到平衡时H2、I2、HI的浓度为:0.07mol⋅L−1,0.07mol⋅L−1,0.03mol/L,K=0.032
0.07×0.07
=0.184,
达平衡时,向容器Ⅰ中同时再通入0.1molI2和0.1molHI,Qc=0.132
0.17×0.07
=1.42>K,则此时ν正<ν逆,故D
错误;
故选:AC。

A.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变分析判断;
B.反应为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表中数据可知以上两个容器中反应为等温等压下的等效平衡;
C.温度一定容器Ⅱ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v正=v逆,v正=v(H2)消耗=v(I2)消耗=k正c(H2)⋅c(I2),得到
c(H2)⋅c(I2)=
V

K

,v逆=v(HI)消耗=k逆c2(HI),k正、k逆为速率常数,c2(HI)=
V

K

,据此计算平衡常数;
D.容器Ⅰ达到平衡时H2、I2、HI的浓度为:0.07mol⋅L−1,0.07mol⋅L−1,0.03mol/L,K=0.032
0.07×0.07
=0.184,
达平衡时,向容器Ⅰ中同时再通入0.1molI2和0.1molHI,计算浓度商和平衡常数比较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影响因素分析判断、等效平衡及其平衡常数计算,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注意浓度商计算和平衡常数比较来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题目难度中等。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80.0分)
16.沉淀碳酸钙主要用于食品、医药等行业。

以精选石灰石(含有少量MgCO3、FeCO3杂质)为原料制备沉淀
碳酸钙的工艺流程如图1:
(1)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有气体Ⅰ、气体Ⅱ和______(填化学式)。

(2)“碳化”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该过程中通入气体Ⅰ和气体Ⅱ的顺序是______。

(3)工业上常用电解氯化钠和氯化钙熔融物来制备金属钠,原理如图2所示:
①电解过程中,加入氯化钙的目的是______。

②石墨电极发生的电极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③电解得到的Na中约含1%的Ca ,除去其中少量Ca的方法为______。

已知部分物质的熔沸点如表:
物质熔点(K)沸点(K)
Na3701156
Ca11231757
【答案】NH4232O=CaCO3↓+2NH4+先通入气体Ⅱ(或后通气体Ⅰ)降低电解质的熔融温度,降低能耗2Cl−−2e−=Cl2↑控制温度在370K~1123K间过滤
【解析】解:(1)由流程可知,氯化钙溶液通入气体Ⅰ、气体Ⅱ后生成氯化铵和碳酸钙,氯化铵可作为原料循环使用,故答案为:NH4Cl;
(2)“碳化”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2++CO2+2NH3+H2O=CaCO3↓+2NH4+,由于氨气易溶于水,而二氧化碳微溶于水,则应先通入氨气,
故答案为:Ca2++CO2+2NH3+H2O=CaCO3↓+2NH4+;先通入气体Ⅱ(或后通气体Ⅰ);
(3)①氯化钙与氯化钠相比较,氯化钙熔点较低,则电解过程中,加入氯化钙,可降低熔融温度,降低能耗,故答案为:降低电解质的熔融温度,降低能耗;
②两个电极分别为铁和石墨,为避免铁被氧化,则石墨为阳极,铁为阴极,阳极反应为2Cl−−2e−=Cl2↑,故答案为:2Cl−−2e−=Cl2↑;
③由表中数据可知,为避免生成钙并除去钙,应控制温度在370K~1123K间过滤,故答案为:控制温度在370K~1123K间过滤。

精选石灰石(含有少量MgCO3、FeCO3杂质),煅烧,可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的固体加入氯化铵溶液、过氧化氢,可溶解并氧化FeO生成铁离子,加入分析纯CaO,生成气体为氨气,同时生成氢氧化镁、氢氧化铁沉淀,滤液中含有氯化钙,通入氨气、二氧化碳气体,可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铵,以此解答该题。

本题考查物质的制备,为高频考点,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注意把握实验的原理以及物质的性质,答题时还要注意题给信息,为解答题目的关键,难度中等。

17.化合物H是一种用于合成药物的中间体,其合成路线流程图如图:
(1)B中的含氧官能团名称为羟基、______和______。

(2)B→C的反应类型为______。

(3)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A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

①含有苯环,且遇FeCl3溶液不显色;
②能发生水解反应,水解产物之一能发生银镜反应,另一水解产物分子中只有3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

(4)F的分子式为C18H20O4,写出F的结构简式:______。

(5)以苯、甲醛和丙酮为基础有机原料,制备的合成路线流程图(无机试剂任用,合成路
线流程图示例见本题题干)。

【答案】醚键羰基消去反应
【解析】解:(1)B中含−OH、醚键、羰基,B中的含氧官能团名称为羟基、醚键和羰基,故答案为:醚键;羰基;
(2)B→C中−OH转化为碳碳双键,反应类型为消去反应,故答案为:消去反应;
(3)满足①含有苯环,且遇FeCl3溶液不显色、②能发生水解反应,水解产物之一能发生银镜反应,另一水解产物分子中只有3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可知A的同分异构体不含酚−OH,且含−COOCH,另一水解产
物的结构对称含3种H,则满足条件的A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故答案为:;
(4)结合E、G的结构可知,F→G中−COOH上OH被Cl取代,F中含−COOH,且F的分子式为C18H20O4,F的结构简式,故答案为:;
(5)以苯、甲醛和丙酮为基础有机原料,制备,先甲醛与丙酮发生加成反应生成
HOCH2CH2COCH3,再氧化生成OHCCH2COCH3,再氧化生成HOOCCH2COCH3,然后与SOCl2发生取代反应生成ClCOCH2COCH3,最后与苯发生取代反应,合成流程图为

答:合成流程为。

(1)B中含−OH、醚键、羰基;
(2)B→C中−OH转化为碳碳双键;
(3)满足①含有苯环,且遇FeCl3溶液不显色、②能发生水解反应,水解产物之一能发生银镜反应,另一水解产物分子中只有3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可知A的同分异构体不含酚−OH,且含−COOCH,另一水解产物的结构对称含3种H;
(4)结合E、G的结构可知,F→G中−COOH上OH被Cl取代,F中含−COOH;
(5)以苯、甲醛和丙酮为基础有机原料,制备,先甲醛与丙酮发生加成反应生成
HOCH2CH2COCH3,再氧化生成OHCCH2COCH3,再氧化生成HOOCCH2COCH3,然后与SOCl2发生取代反应生成ClCOCH2COCH3,最后与苯发生取代反应。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合成,为高频考点,把握官能团与性质、有机反应、合成反应中官能团的变化及碳原子数变化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有机物性质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18.白钠镁矾(mNa2SO4⋅nMgSO4⋅xH2O)俗称硝板,工业上用白钠镁矾制备碱式碳酸镁[4MgCO3⋅
Mg(OH)2⋅4H2O]晶须的过程如下:向碳酸钠溶液中加入白钠镁矾,保持50℃加热0.5h,有大量的5MgCO3⋅3H2O生成,然后升高温度到85℃加热2h发生热解反应,过滤得碱式碳酸镁晶须。

(1)热解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

(2)碱式碳酸镁可用作化学冷却剂,原因是______。

(3)为测定白钠镁矾的组成,进行下列实验:
①取白钠镁矾3.340g溶于水配成100.00mL溶液A;
②取25.00mL溶液A,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得BaSO41.165g;
③另取25.00mL溶液A,调节pH=10,用浓度为0.1000mol⋅L−1的EDTA标准溶液滴定Mg2+(离子方
程式为Mg2++H2Y2−=MgY2−+2H+),滴定至终点,消耗标准溶液25.00mL.通过计算确定白钠镁矾的化学式(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5MgCO3⋅3H2O+2H2O− △
 4MgCO3⋅Mg(OH)2⋅4H2O+CO2↑碱式碳酸镁分解吸热
【解析】解:(1)升高温度到85℃加热2h发生热解反应,过滤得碱式碳酸镁晶体,说明反应在溶液中进行,
生成物为4MgCO3⋅Mg(OH)2⋅4H2O,方程式为5MgCO3⋅3H2O+2H2O− △
4MgCO3⋅Mg(OH)2⋅4H2O+
CO2↑,
故答案为:5MgCO3⋅3H2O+2H2O− △
4MgCO3⋅Mg(OH)2⋅4H2O+CO2↑;
(2)碱式碳酸镁可用作化学冷却剂,说明分解时吸收热量,故答案为:碱式碳酸镁分解吸热;
(3)n(BaSO4)=n(SO42−)= 1.165g
233g/mol
×100.00mL
25.00mL
=0.0200mol,
n(Mg2+)=n(EDTA)×100.00mL
25.00mL

=0.1000mol⋅L−1×25.00mL×10−3L⋅mL−1100.00mL
25.00mL
=0.01mol,
n(Na2SO4)=0.0200mol−0.01mol=0.01mol,
n(H2O)=3.340g−0.01mol×142g/mol−0.01mol×120g/mol
18g/mol
=0.04mol,
n(Na2SO4):n(MgSO4):n(H2O)=0.01mol:0.01mol:0.04mol=1:1:4,化学式为Na2SO4⋅MgSO4⋅4H2O,
答:化学式为Na2SO4⋅MgSO4⋅4H2O。

(1)升高温度到85℃加热2h发生热解反应,过滤得碱式碳酸镁晶体,说明反应在溶液中进行,生成物为
4MgCO3⋅Mg(OH)2⋅4H2O;
(2)碱式碳酸镁可用作化学冷却剂,说明发生变化时吸收热量;
(3)①取白钠镁矾3.340g溶于水配成100.00mL溶液A;
②取25.00mL溶液A,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得BaSO41.165g,可知25.00mL溶液中含有的n(SO42−);
③另取25.00mL溶液A,调节pH=10,用浓度为0.1000mol⋅L−1的EDTA标准溶液滴定Mg2+(离子方程式
为Mg2++H2Y2−=MgY2−+2H+),滴定至终点,消耗标准溶液25.00mL,可计算25.00mL中n(Mg2+),进
而计算100mL溶液中n(SO42−)、n(Mg2+),结合质量可计算n(H2O),根据物质的量比值可计算化学式。

本题考查物质组成的测定,为高频考点,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实验能力和计算能力,注意把握物质
的性质,结合质量守恒即可解答该题,难度中等。

19.利用锌冶炼废渣(ZnSO4、CuSO4、FeSO4、FeS2、Al2O3、SiO2)制备ZnSO4和Fe2O3的实验流程如图1:
已知:“碱浸”时,NaOH溶液浓度越大越粘稠,越容易生成铝硅酸钠沉淀。

(1)“水浸”阶段需在70~80℃条件下进行,适宜的加热方式为______。

(2)“氧化”阶段是将Fe2+氧化后进一步生成Fe(OH)3,从反应产物的角度分析,以氯水替代H2O2的缺
点是①使ZnSO4中混有ZnCl2;②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