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解析.doc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5学年山东省聊城市旅游度假区于集镇中学九年级(上)第
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颜色B.密度C.溶解性D.可燃性
2.厨房中几种物质在互相谈论着,你认为它们的叙述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玻璃杯:我被摔碎了B.煤气:我燃烧了
C.菜刀:我生锈了D.食物:我腐烂了
3.北京市某温泉的水质为硬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硬水是一种纯净物
B.硬水中含较多的可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
C.硬水放一段时间就能变成软水
D.凡是含有杂质的水就是硬水
4.下列放热现象主要是由物理变化引起的是()
A.木材燃烧放热B.葡萄酿酒放热
C.白炽灯泡通电放热D.苹果腐烂放热
5.小军同学在做家庭小实验时,向热的大米粥中加入碘酒,发现未变蓝色.面对“异常”现象,他不应该采取的做法是()
A.向老师请教
B.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
C.认为自己做错了,继续做其它实验
D.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6.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可用分子的知识加以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选项生活中的现象解释
A 气体易被压缩因为气体分子间隔很小
B 在花园中可闻到花的香味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C 热胀冷缩因为分子大小随温度而改变
D 水结成冰因为分子发生了变化
A.A B.B C.C D.D
7.小明家厨房有一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妈妈说可能是白醋也可能是白酒,为了确认,小明按教材上所学的闻气味的方法去确认这瓶液体,小明的做法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个环节()A.提出问题B.制定计划C.进行实验D.得出结论
8.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点燃酒精灯B.取少量液体
C.加热液体D.称取氯化钠
9.在做镁条的燃烧实验中,以下不需要的仪器是()
A.坩埚钳B.酒精灯C.铁架台D.石棉网
10.下列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单质的是()A.O2B.Mg C.H D.N
11.今年6月5日,中央电视台报道了不法分子为牟取暴利,在加工“碧螺春”茶叶的过程中,添加了化工产品“铅铬绿”.经检测,有的茶叶中铅、铬含量超标高达60倍,这里的铅、铬是指()A.原子B.离子C.元素D.单质
12.已知“酒精+氧气→水+二氧化碳”,关于这个化学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这是一个化合反应
b.这是一个分解反应
c.这个反应既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
A.b和c B.a和b C.a和c D.只有c
13.某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有关它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它的核内有12个质子B.它属于非金属元素
C.它有3个电子层D.它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
14.下列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A.B.C.D.
15.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的()
A.质子数B.中子数C.电子数D.相对原子质量
16.如图形象地表示了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钠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阳离子,氯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阴离子
B.钠跟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
C.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物质
D.钠离子与钠原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17.据报道:某地一名5岁的女孩子把涂改液当饮料吸食,食道被严重烧伤.经医院检测后发现,涂改液中含有苯、甲基环乙烷等多种有毒物质.由此可知,涂改液是()
A.混合物B.纯净物 C 单质D.化合物
18.用试管加热固体时,有时因操作不正确而出现试管炸裂的现象,其原因不可能是()A.试管受热部位触及酒精灯灯芯
B.加热前试管外壁没有擦干
C.加热固体前用酒精灯外焰给试管预热
D.试管口略向上倾斜
19.元素周期表中钠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对图中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子数为11 B.元素名称为钠
C.元素符号为Na D.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
20.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将活性炭放入硬水中能使其软化
B.向硬水中加明矾净水剂后得到纯水
C.用肥皂水可检验硬水和软水
D.过滤能够除去水中所有杂质
21.实验室加热约150mL液体,可以使用的仪器是()
①②③④⑤⑥
A.①③④⑥B.②③④⑥C.①③④⑤D.②③⑤⑥
22.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滴加液体时,为了防止液体溅出,胶头滴管紧贴容器内壁
B.将用剩的药品放回原瓶,废弃的药品倒入下水道
C.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不需预热,直接固定在有药品的部位加热
D.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物质加热,先预热,再固定在有药品的部位加热
23.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B.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C.离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D.固体难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无间隔
24.我国著名科学家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铕等9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已知铕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52,核电荷数为63,则铕原子的核外电子为()
A.63 B.89 C.152 D.215
25.某同学过滤含有泥沙的水,滤液仍然浑浊,其原因可能是()
A.滤纸与漏斗内壁未紧贴
B.漏斗的下端未靠在烧杯内壁上
C.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D.过滤时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一边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26.用化学符号表示或指出化学符号的意义.
(1)2N ;(2)钠离子;(3)水.
27.市场上出售一种魔链,里面含有金属钛,小明从元素周期表中找到了它,如图所示:
“钛”的元素符号为,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它属于元素(填“金属”、“非金属”).
28.现有如图所示仪器,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各小题:
(1)写出仪器名称:B 、F .
(2)根据用途选择仪器,请用仪器编号填空:
①常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的是;
②既可做反应容器又可直接受热的是;
③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是.
(3)下列玻璃仪器中,一般需要经过磨砂处理的是.
A、烧杯
B、集气瓶
C、量筒
D、试管
(4)如果不慎碰到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采取的应急措施是.
A.拨打火警电话119 B.用湿抹布盖灭
C.找老师一起想办法 D.逃跑
(5)做化学实验要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若某同学在实验结束后,将仪器按下列选项中放置,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6)写出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①实验室熄灭酒精灯时,应该用盖灭.
②在实验室里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时,视线应与保持水平.
三、实验题(每空2分,共34分)
29.如图所示的是电解水实验装置.通电一段时间后,在两个试管中分别收集到气体甲和气体乙.请回答:
(1)电解水时,将电能转化为能;
(2)气体甲为;
(3)实验室检验气体乙的方法是.
(4)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该反应属于(填“化合”或“分解”)反应.
(5)该实验说明水是由组成的.
30.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请回答下列问题:
(1)净化水的过程中包括以下方法:
①过滤②加明矾吸附沉降③蒸馏④活性炭吸附
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方法是(填序号),活性炭的吸附过程属于变化,要将混有泥沙的天然水净化成生活用的自来水,将所选用的方法按净化过程排序(填序
号).长期饮用硬水对身体健康不利,生活中软化硬水可采取的方法.(2)如图是某同学自制的简易净水器,此净水器综合利用了两种净化水的方法,它们是
和,此净水过程中只发生了变化.某同学用此净水器将浑浊的珠江水进行净化,他所得到的净化水属于.(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3)若用过滤的方法在实验室净化一杯浑浊的河水,必须要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
和,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2014-2015学年山东省聊城市旅游度假区于集镇中学九年级
(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颜色B.密度C.溶解性D.可燃性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解答:解: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因此,都属于物理性质.
A、颜色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
B、密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B错;
C、溶解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C错;
D、可燃性是通过物质燃烧表现出来的,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属于化学性质,故D正确.故选D.
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2.厨房中几种物质在互相谈论着,你认为它们的叙述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玻璃杯:我被摔碎了B.煤气:我燃烧了
C.菜刀:我生锈了D.食物:我腐烂了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差别和判断依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要结合图示进行答题.
解答:解:A、玻璃杯:我被摔碎了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
B、煤气:我燃烧了能够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
C、菜刀生锈生成了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
D、食物腐烂已经变质不能再吃,说明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
故选A.
点评:此类题型来源于实际生活当中的化学,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类型题.本题判断的关键是根据物质变化的特征,进行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看变化的前后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
3.北京市某温泉的水质为硬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硬水是一种纯净物
B.硬水中含较多的可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
C.硬水放一段时间就能变成软水
D.凡是含有杂质的水就是硬水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可根据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为硬水,而软水是指不含或少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并结合硬水常用的软化方法进行解答.
解答:解:A、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所以硬水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B、硬水中含较多的可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正确;
C、降低水的硬度关键是减少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常用加热煮沸和蒸馏的方法,使可溶性的钙镁离子被转化为碳酸钙和氢氧化镁沉淀,从而使钙镁离子从水中沉淀下来,降低水的硬度,放一段时间并不能使硬水变成软水,故错误;
D、软水是指不含或少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所以凡是含有杂质的水就是硬水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硬水和软水的区别,注重对知识的了解,比较基础.
4.下列放热现象主要是由物理变化引起的是()
A.木材燃烧放热B.葡萄酿酒放热
C.白炽灯泡通电放热D.苹果腐烂放热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木材燃烧放热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葡萄酿酒放热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白炽灯泡通电放热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苹果腐烂放热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5.小军同学在做家庭小实验时,向热的大米粥中加入碘酒,发现未变蓝色.面对“异常”现象,他不应该采取的做法是()
A.向老师请教
B.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
C.认为自己做错了,继续做其它实验
D.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专题:解题思想.
分析:受热时大米中的淀粉结构发生了变化,看不到蓝色了.小军应该反复实验、查阅相关资料或者请教老师,而不应该不自信、随便放弃.
解答:解:A、向老师请教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间接经验也很重要.故正确;
B、也可以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故正确;
C、认为自己做错了,不予理睬是错误的,没有探究精神.故C错误;
D、第一次实验失败了,还要反复试验,看是不是普遍情况.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方法很多,但是实验探究中的态度必须严谨.
6.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可用分子的知识加以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选项生活中的现象解释
A 气体易被压缩因为气体分子间隔很小
B 在花园中可闻到花的香味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C 热胀冷缩因为分子大小随温度而改变
D 水结成冰因为分子发生了变化
A.A B.B C.C D.D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A、气体易被压缩说明气体分子间隔有变化;
B、闻到花香从分子的不断运动性分析;
C、热胀冷缩从分子之间的间隔随温度而改变分析;
D、水结成冰从分子间隔发生变化分析.
解答:解:A、气体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隔很大.故A不正确;
B、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故B正确;
C、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之间的间隔随温度而改变.故C不正确;
D、水结成冰是因为分子间隔发生变化的.故D不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微观粒子特征即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微粒与微粒之间有间隙;都是不断运动的等方面的知识,能解决实际问题.
7.小明家厨房有一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妈妈说可能是白醋也可能是白酒,为了确认,小明按教材上所学的闻气味的方法去确认这瓶液体,小明的做法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个环节()A.提出问题B.制定计划C.进行实验D.得出结论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解:小明按教材上所学的闻气味的方法去确认这瓶液体,即通过实验的方法来确认液体是白醋还是白酒,因此小明的做法属于科学探究的“进行实验”环节.
故选C.
点评: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明晰科学探究的环节,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几个基本环节.
8.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点燃酒精灯B.取少量液体
C.加热液体D.称取氯化钠
专题:实验操作型.
分析:A、点燃酒精灯时,用火柴点燃,如果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会引起酒精失火,造成危险.
B、取用液体时:注意瓶口、标签的位置,瓶塞的放置等.
C、给液体加热时,注意试管内液体的量,试管的倾斜度等.
D、称取氯化钠,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防止污染腐蚀托盘.
解答:解:A、点燃酒精灯时,用火柴点燃.操作正确.
B、取用液体时:①试剂瓶瓶口要紧挨试管口,防止液体流出;②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液体流出腐蚀标签;③瓶塞倒放桌面上,防止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操作错误.
C、给液体加热时,①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其体积的,防止沸腾溅出;②试管与桌面成约45°角.操作错误.
D、称取氯化钠时,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托盘上各放一张纸,氯化钠放在纸上.操作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托盘天平和酒精灯的使用,了解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及液体药品的取用的方法.
9.在做镁条的燃烧实验中,以下不需要的仪器是()
A.坩埚钳B.酒精灯C.铁架台D.石棉网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根据镁条燃烧需要的仪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镁条燃烧时,需要用坩埚钳夹持,用酒精灯点燃,为防止生成物落下烫坏桌面,需要使用石棉网,不需要使用铁架台,观察选项,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验操作中仪器的使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0.下列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单质的是()A.O2B.Mg C.H D.N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元素符号的含义进行分析解答,金属、固体非金属、稀有气体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它们的元素符号,既能表示一个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
解答:解:元素符号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化学式能表示一种物质,当元素符号又是化学式时,就同时具备了上述三层意义.
A、该符号是氧气的化学式,不是元素符号,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Mg属于金属元素,可表示镁元素,表示一个镁原子,还能表示镁这一单质,故选项符合题意.
C、H属于可表示氢元素,表示一个氢原子,但不能表示一种单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N属于可表示氮元素,表示一个氮原子,但不能表示一种单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考查学生对元素符号与与化学式含义的理解、掌握及灵活运用进行解题的能力.
11.今年6月5日,中央电视台报道了不法分子为牟取暴利,在加工“碧螺春”茶叶的过程中,添加了化工产品“铅铬绿”.经检测,有的茶叶中铅、铬含量超标高达60倍,这里的铅、铬是指()A.原子B.离子 C 元素D.单质
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根据元素与微观粒子及物质的区别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宏观物质的组成,用宏观概念元素来表示;分子的构成,用微观粒子来表示.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食品、药品、营养品、矿泉水等物质中的“碘、氟、钙、铁、锌”等不能以单质、分子、原子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故本题中茶叶中的铅、铬指的是元素;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根据元素与微观粒子及物质的区别进行分析解题,并能灵活应用于解题中的能力.
12.已知“酒精+氧气→水+二氧化碳”,关于这个化学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这是一个化合反应
b.这是一个分解反应
c.这个反应既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
A.b和c B.a和b C.a和c D.只有c
专题: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其特点可总结为“一变多”;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酒精+氧气→水+二氧化碳,该反应不符合“多变一”、“一变多”的特征,既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
故c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反应的特征(“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征(“一变多”)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某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有关它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它的核内有12个质子B.它属于非金属元素
C.它有3个电子层D.它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已知某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它为镁原子.
解答:解:A、它的核内有12个质子,正确;
B、它属于金属元素,错误;
C、它有3个电子层,正确;
D、它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正确;
故选B.
点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区别和联系;掌握核外电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和得失电子的规律特点.
14.下列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A.B.C.D.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核内质子数判断元素及元素的类别,找出属于金属元素的选择项.解答:解:由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
A、质子数是11,属于钠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质子数是7,属于氮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C、质子数是9,属于氟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D、质子数是16,属于硫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故选A.
点评:本题很简单,考查元素的分类,掌握根据化学元素汉字名称的偏旁辨别元素的种类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15.(2分)(2014秋•莘县期末)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的()
A.质子数B.中子数C.电子数D.相对原子质量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据此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所以决定元素的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故选:A.
点评:本题很简单,考查学生对元素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及灵活应用进行解题的能力.
16.如图形象地表示了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钠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阳离子,氯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阴离子
B.钠跟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
C.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物质
D.钠离子与钠原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图可知在形成化合物时Na失去电子变为金属阳离子,而Cl得到电子变为阴离子,然后利用阴阳离子的静电作用形成化合物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A、由形成过程图可知,Na变为Na+,失去1个电子,Cl变为Cl﹣,得到1个电子,说法不正确;
B、由图可知Na与氯气反应生成了氯化钠,说法正确;
C、因氯化钠是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合物,其构成微粒为离子,则属于离子化合物,说法正确;
D、钠离子最外层8个电子,性质稳定,而钠原子最外层1个电子,容易失去电子则性质活泼,即钠原子和钠离子化学性质不同,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化合物形成图的分析和处理,学生应能根据图分析原子变为离子的实质并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分析其性质来解答.
17.据报道:某地一名5岁的女孩子把涂改液当饮料吸食,食道被严重烧伤.经医院检测后发现,涂改液中含有苯、甲基环乙烷等多种有毒物质.由此可知,涂改液是()
A.混合物B.纯净物C.单质D.化合物
专题:新信息筛选题.
分析:根据组成物质的种类,可以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含有一种物质,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
解答:解:涂改液中含有苯、甲基环乙烷等多种物质,所以涂改液属于混合物,观察选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分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有关的概念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
18.用试管加热固体时,有时因操作不正确而出现试管炸裂的现象,其原因不可能是()A.试管受热部位触及酒精灯灯芯
B.加热前试管外壁没有擦干
C.加热固体前用酒精灯外焰给试管预热
D.试管口略向上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