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弥散成像临床应用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颗粒细胞层逐渐发育成熟,至PND10时已发育为典型的小脑皮质三层结构。

在此期间BD NF及受体Trk B的表达也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外颗粒层BDNF及受体Trk B阳性细胞的数目和表达强度均逐渐下降,而其它两层阳性细胞的数目和表达强度均不断升高,以梨状细胞层的阳性Purkinje细胞表达最为显著。

在PND20和PND25时,Purkinje细胞BDNF及Trk B的表达达高峰,成年后,二者的表达水平轻度下降后进入一个较稳定的平台期。

从P ND360开始,小脑皮质步入老龄期改变,BD NF及Trk B的表达也出现明显的减弱,阳性Purkinje细胞发生了轻度的退行性变,染色变淡,数量减少,胞体轮廓皱缩,外观僵直,胞核形态不规。

上述BDNF及Trk B 表达的变化规律较客观地体现了二者参与小脑皮质生后从发育、成熟到衰老的过程。

梨状细胞层Purkinj e细胞是小脑皮质惟一的传出神经元,其内BDNF及Trk B呈持续性高表达,与二者在大脑皮质的表达相呼应,即小脑新皮质的进化程度与大脑新皮质发生发育相一致,充分表明BDNF及Trk B在锥体外系和锥体系的躯体运动调节中占有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 Finkbeiner S,Tavaz o i e SF,malorats ky A,et a l.CREB:A maj o r me2
diat or of neuroal neur o troph i n res ponses[J].N euron,1997,19:
103121047.
[2] Davies AM.I n t rinsic p rogram m es of gr ow t h and s u rvi val in devel o2
p ing vert ebrate[J].Neu r on s,1994,17:1952199.
[3] Bo t hwell M.Functi onal i n t eract i ons of neu r ot r ophins and neu r ot r o2
phins recep t ors[J].Annu R evneuros ci,1995,18:2232225.
[4] Lewin GR,B rade Y A.Physi ol ogy of t he neurotroph i n s[J].Annu
Rev Neu r o s ci,1996,19:2892317.
[5] B srbacid M.Struct u ral and Functi onal Prop ertis of t he TRK Fam ily of
Neu r o tr oph in R ece p t o rs[J].Ann NY Acad Sci,1995,Sep:442. [6] B lanquet PR,La mou r Y.B rain-deri ved neu r o tr op hic fact or increa2
ses Ca2+/Cal modulin-dependent p r otein kinas e2acti vity in Hip2 pocampu s[J].J B i ol Chem,1997,270:24133.
[7] Glass DJ,Yancopoul os G D.The neu r o tr oph i n s and thei r receptors
[J].Trends Cell B i ol,1993,3:262.
[8] YipK,John s on JEM.Devel oping do rsal root gangli on neurons require
trop hic support fro m t heir cen tral p rocess es:evidence for a r o l e of retrogradel y trans ported nerve gr ow t h fact o r fro m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 em p eri p hery[J].Proc Natl Acad Sci US A,1984,81:6245. [9] J ones K R.Targeted disruption of the BDNF gene p erturb s brai n and
sen s ory neur on devel opment but not mot o r neuron developm en t[J].
Cell,1994,76:989.
(收稿日期:2007201219)
磁共振弥散成像临床应用探讨
黄 洲,欧阳可勋,符平仲
(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广东佛山528100)
[摘 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D W I)鉴别急性脑梗死与脑白质变性灶。

方法:回顾我院2005年7月至2006年7月282例脑白质变性灶合并急性脑梗死病例,常规T1W I、T2W I、FLA I R及D W I扫描。

结果:脑白质变性灶及急性脑梗死病灶常规T1W I、T2W I、F LA I R序列信号差异无显著性,而D W I图像差异有显著性,脑白质变性灶D W I为等信号,急性脑梗死D W I为高信号。

结论:DW I中能明确鉴别急性脑梗死与脑白质变性灶。

[关键词]弥散成像;急性脑梗死;变性灶
[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5098(2007)0921113202
弥散成像(DW I)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磁共振成像方法,DW I它利用了水肿的细胞的布郎运动减弱的变化而成像,是目前在活体上进行分子弥散测量与成像的惟一方法[1]。

它对早期脑缺血病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故对急性脑卒中紧急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证据[2],脑白质变性灶合并急性脑梗死病例灶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常规T
1
W I、T2W I、FLA I R序列不易鉴别,明确鉴别急性脑梗死灶与脑白质变性灶,将能从影像学方面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更有利于指导采取的临床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我院2005年7月至2006年7月282例脑白质变性灶合并多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男性210例,女性71例,年龄50岁~81岁,平均年龄65岁,多数患者有高血压或糖尿病史。

1.2 方法 应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GE signa inf i nit y1.5T 磁共振成像系统,头部标准正胶线圈,常规行T
1
W I、T2W I、F LA I R及D W I横断面扫描,见表1。

表1 扫描序列及技术参数
扫描序列T R/TE层厚/层间距(m m)F OV(mm)矩阵NEX回波链T1W I2000/8.9 6.5/1.524×24320×22425 T2W I4300/85 6.5/1.524×24320×256319 F LA I R8500/120 6.5/1.524×24256×1921
D W I10000/119.5 6.5/1.524×24128×1282
2 结果
8例脑白质变性灶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变性灶T W I为等或稍低信号,T W I、FL I R为中高信号,DW I为等信号;急性脑梗死灶T W I为等或稍低信号,T W I、F L I R为中高或高信号,D W I为高信号,脑白质变性灶及急性脑梗死病灶常规TW I、TW I、FL I R序列信号无明显差异,而DW I图像差异有显著性(见图、表)。

31
11
实用医技杂志2007年3月第14卷第9期(旬刊) J P MT,March.2007,Vo l.14,No.9(Iss ued Every Ten Days)
22
12
A
12A
12
A
12
图1 脑白质变性灶及急性梗塞灶的T
1
W I、T2W I/F LA I R、DW I图像
表2 两组观察对象各序列信号对比
观察对象T1W I T2W I/F LA I R DW I
脑白质变性灶等或稍低中高信号等信号
急性脑梗死灶等或稍低中高或高信号高信号
3 讨论
D W I是用来显示活体状体下水分子微观运动的图像[3]。

弥散系数(ADC)是表达水分子在组织内的扩散活动能力量值指标,其数值越大,水分子的扩散活动越强,D W I信号下降;反之,水分子的扩散活动力越弱,ADC值越小,D W I图像信号越高。

当各种原因使脑血流量降到<12m l/(100g/ m in)~20m l/(100g/m in)时,会产生脑的血供不足,微循环灌注障碍,ATP生成减少、耗尽,细胞膜Na+、K2+泵功能丧失,细胞外Na+、Ca2+进入细胞内,同时细胞内无氧酵解酸性代谢产物积聚,细胞内渗透压升高,使细胞外水分子进入细胞内,产生细胞毒性水肿。

细胞水肿引起细胞间隙变窄,细胞的活动力减弱,使ADC值下降。

D W I在脑梗死的不同时期信号表现[4],在超急性、急性及亚急性脑梗死D W I表现为高信号,慢性脑梗死则表现为低信号或等信号。

脑白质变性病理基础:脑深部穿支动脉广泛硬化及动脉壁的透明样变,小动脉闭塞并引起微小软化灶,同时可伴大量胶质细胞增生;主要发生在侧脑塞旁、半卵圆中心、放射冠、额叶脑白质;脑白质变性灶则表现D W I为等信号。

由于脑白质变性多基于患者存在高血压或糖尿病,所以也容易合并发生脑梗死。

D W I对急性脑梗死与脑白质变性灶较常规T1W I、T2W I 及FLA I R具有更高的敏感性,与常规T2W I、T1W I成像结合,可明确鉴别急性梗死与脑白质变性灶,为更早发现急性脑梗死灶,争取超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时间,减少伤残和死亡,提供直观的影像学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因此D W I应作为常规检查序列。

参考文献:
[1] 周林江,沈天真,陈星荣.弥散加权MR I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初步
应用[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1999,5:81283.
[2] 韩鸿宾,谢敬霞.MR扩散成像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作用[J].
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6):3842386.
[3] 张雪林.磁共振成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
42.
[4] 周林江,沈天真,冯晓源,等.脑梗死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信号
改变和近似弥散系数的时间演变规律[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1,9(1):18222.
(收稿日期:2007201211)作者简介:黄洲(1971—),男,广东人,广东医学院毕业,副主任医师。

青壮年退变性颈椎失稳症的影像学表现探讨
张红艳
(中州铝厂职工医院,河南新乡453834)
[摘 要]目的:探讨青壮年退变性颈椎失稳症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22岁~42岁年龄范围之间的退变性颈椎失稳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

结果:全部病例X线平片表现为颈椎曲度改变,椎体顺列排列不良,最大屈伸活动范围变小,椎节不稳处水平位移(H D)异常或角度位移(AD)异常,CT与MR I检查病例部分伴有椎间盘病变。

结论:青壮年退变性颈椎失稳症是颈椎退行性变的早期表现。

发病年龄年青化,与生理、职业、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正确认识本病的影像学表现,对于临床本症的早期诊断、治疗、预防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颈椎;退变性;失稳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5098(2007)0921114202
颈椎失稳是在颈椎退变过程中所出现的,近年来已将其单独作为一种疾病进行研究,随着人们对本病认识的不断提高,工作实践中发现年青患者增多,为提高对青壮年退变性颈椎失稳症在影像学表现上的认识,笔者收集了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1年至2006年颈椎失稳症患者72例,男30例,女42例,年龄范围22岁~42岁,平均年龄31岁。

患者均无外伤史及先天发育畸形。

临床症状:头晕、耳鸣6例,颈肩部不适、颈僵55例,颈部疼痛35例,伴有恶心8例,手部麻木例。

 影像学检查 全部病例均摄标准颈椎正侧位、双斜位及
41
11实用医技杂志2007年3月第14卷第9期(旬刊) J P M T,M arch.2007,Vol.14,No.9(Issued Every Ten Days)
72 1
4
217 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