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一遇”为何年年遇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百年一遇”为何年年遇
作者:关山雨
来源:《党员文摘》2010年第10期
在微博上流传着这么一个段子:“我才活了30年,百年不遇的事却碰上无数回。
”这几年,总见“N年一遇”的自然灾害。
2010年,北方迎来“几十年一遇”的大暴雪,接着西南遭遇“50年一遇”的大旱,不久全国各地纷纷迎来“百年一遇”的大暴雨,入夏则是“百年一遇”的“大热”……“N年一遇”频频出现,它是算出来的么?是不是哪里都能使用“N年一遇”?
其实,“N年一遇”是水文概念,只表明出现概率。
“N年一遇”有个更科学的名称“重现期”。
根据当地很长时间的水文记录,可以算出某量级的洪水平均多少年出现一次,也就是洪水重现期。
洪水重现期为100年,表示当地发生某量级洪水的概率为1%,俗称“百年一遇”的洪水。
政府在确定防洪建设规模和等级时,要参考当地的重现期,这样可以在有效防洪的同时,避免过度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重现期”要假定“历史会稳定重现”。
如果气候变化让一个干旱地方的雨水逐年增多,过去概率为1%的洪水就会慢慢变成2%,也就是“50年一遇”。
因此,在防洪抗旱决策制定过程中不仅要计算“重现期”,也应该把未来气候变化趋势考虑进去。
由此可见,“N年一遇”的说法代表了历史上灾害的罕见程度,但并不就意味着这样量级的灾害每N年就会发生一次。
不过,如果连续多年某地报道“N年不遇”的同种灾害,要么是当地气候发生改变,让原本罕见的灾害频繁发生,要么就是在滥用此类术语。
因此,在描述气候灾害时就不宜使用“N年一遇”。
与水文历史记录不同,我国从20世纪50
年代开始,才全面建起统一规范的气象观测网络。
所以,用“50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来描述气象灾害的说法是很不严谨的。
(摘自2010年7月25日《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