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芪地黄汤加味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6-6233(2014)05-0842-02
参芪地黄汤加味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观察
崔红艳
(河北省滦平县中医院, 河北 滦平 068250)
摘 要院目的:以参芪地黄汤加味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方法:选取符合慢性肾功能衰竭Ⅱ-Ⅳ期(中医,关格-虚损期,脾肾气阴两虚)患者56例,观察患者临床表现、肾功能检测、血压控制情况,贫血纠正情况。
结果:观察56例中,显效24例,好转2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达89.4%。
结论:参芪地黄汤加味联合治疗能有效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
关键词院 慢性肾功能衰竭; 脾肾气阴两虚; 参芪地黄汤
文献标识码: B 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4.05.052
慢性肾功能不全是临床常见病,是多种肾脏疾病发展到终末阶段的共同结果,以肾脏功能减退,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为主要表现,是慢性进展性疾病。
如何延缓肾功能恶化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临床医生治疗难点。
慢性肾衰竭属中医“关格”、“癃闭”、“肾劳”等范畴。
关格病,临床上分为虚损期与关格期,虚损期主要表现为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动则加重,头晕,畏寒,或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自汗、口干舌燥,或面色萎黄、纳食不香、恶心欲吐等,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或舌干少苔,脉浮大无力或细数[1]。
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我们采取参芪地黄汤加味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Ⅱ-Ⅳ期(关格-虚损期,脾肾气阴两虚)患者56例,观察患者临床表现、肾功能检测、血压控制情况,贫血纠正等方面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56患者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除外系统性红斑狼疮、淀粉样变、乙型肝炎相关源性肾炎所致慢性肾功能不全。
男30例,女26例;年龄40-75岁,平均57.5岁;病程约10年;基础疾病原发性肾小球肾炎38例,高血压性肾损害5例,慢性肾间质肾炎所致肾损害5例,糖尿病性肾损害6例,多囊肾性肾损害2例。
1.2 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慢性肾功能衰竭诊断标准:血Ccr(内生肌酐清除率)50-20mL/min,血肌酐(Cr)186-707umoL/L,属CKD分期中II-IV期患者。
其中(Cr)在186-442umoL/L者40例,在450-707umoL/L者16例。
临床表现为头晕,乏力、气短,腰膝酸软,食欲不振、时有恶心欲吐,轻中度贫血(血色素在70-100g/L),尿量减少,肢体轻度浮肿,夜尿增多,尿中有泡沫等。
中医辩证属脾肾气阴两虚。
1.3 治疗方法:治宜益气养阴,健脾补肾为主。
以参芪地黄汤为主加味。
基本药物组成:黄芪15g、党参
15g、生地(或熟地)12g、山药12g、山芋10g、丹皮15g、泽泻15g、茯苓15g、黄连8g、苏叶15g、生大黄15g、丹参15g、当归15g、牛膝15g、陈皮15g、白术15g、砂仁10g。
每日1剂,水煎取汁400mL分2次温服,连用15d为1个疗程,使大便每日1-2次,质地偏稀,无腹痛。
辨证加减:偏口干、咽干者易党参为太子参15g、生地易熟地15g;浮肿明显者茯苓加至30g,加用车前子15g;夜尿增多、尿中泡沫多者加用芡实15g、金樱子15g;头晕重,血压高者加用天麻15g,川芎15g,菊花15g,牡蛎20g;恶心欲吐、腹胀者加用竹茹15g、木香10g、砂仁10g。
并嘱患者低蛋白、低盐饮食,以优质蛋白(0.5g/kg.d)。
针对贫血重者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3000u每周2次皮下注射,联合口服铁剂速立菲0.1日3次、维生素B1250ug日3次、叶酸片10mg 日3次;血压高者口服钙拮抗剂(CCB)氨氯地平5mg 日2次、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12.5-25mg日2次;如血压较高,依据肾功能血肌酐在250umoL/L以下者,联合加用AUEI或ARB类降压药物,血肌酐高于250umoL/L者联合加用a-受体阻滞剂,使血压控制在140/80mmHg。
1.4 疗效判定:显效:临床症状缓解,乏力、气短减轻,尿量增多、浮肿消退,食欲好转,无恶心呕吐,血压控制较好,血色素恢复在110g/L左右,血肌酐下降可达30%;好转:症状缓解,血肌酐下降达20%;无效:症状无缓解,浮肿加重,血压控制差,血肌酐逐渐上升,做血液透析前准备。
2 结 果
观察56例中,显效24例,好转26例,无效6例,
·248· 第20卷 第5期
2014年5月
河 北 医 学
HEBEI MEDICINE
Vol.20袁No.5
May袁2014
. All Rights Reserved.
总有效率达89.4%。
3 典型病例
孙某,男,75岁,体重65kg,2008年4月28日初诊,以乏力、气短,腰膝酸软,食欲尚好,口干、眼干,大便每日2次,质稀,无腹痛,尿频数,尿色正常,无尿急、尿痛,无头晕、头痛,舌质黯淡,苔黄腻,脉沉细滑。
查体:BP180/100mmHg,面色淡黄,结膜略苍白,双肺未闻及异常,心界扩大,心律齐,无杂音,腹软,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指压性浮肿。
入院后检查肾功能Cr455.
6umoL/L、BUN15.5mmoL/L;血常规HB90g/L;眼底检查示双眼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双肾超生示左肾约9.0cm×4.4cm×4.8cm,实质约1.2cm,右肾约9.2cm×4. 3cm×4.6cm,实质约1.1cm,符合慢性肾功能衰竭改变。
西医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IV期,肾性高血压,肾性贫血。
中医诊断:关格,虚损期,辨病在脾肾,证属气阴两虚,兼有湿热内蕴,给以中药以益气健脾补肾,养阴清热为主,加用清利湿热之药物,以参芪地黄汤加味,黄芪15g、太子参15g、熟地12g、山药10g、山芋10g、丹皮15g、泽泻15g、茯苓15g、白术15g、陈皮15g、黄连6g、苏叶15g、车前子15g、玄参15g、菊花15g、当归15g、丹参15g、牛膝15g,每日1剂,文火煎煮取汁400mL,分2次温服;联合口服氨氯地平5mg日2次降压,速立菲0.1日3次、叶酸片10mg日3次、维生素B1250ug日3次口服,促红素3000u每周2次皮下注射纠正贫血。
治疗半月后复查血常规入院后检查肾功能Cr388.1umoL/L、BUN14.9mmoL/L;血常规HB 110g/L;自感乏力、气短明显缓解,口干、眼干轻微,大便日1次,坚持服药1月后复查肾功能Cr350.4umoL/ L、BUN12.4mmoL/L。
之后改用口服埃希特5片日3次、大黄苏打片3片,随访1年患者肾功能Cr340.4-360umoL/L左右。
4 讨 论
慢性肾衰竭为慢性肾脏进展性病变,疾病发生以正气不足为根本。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腰为肾之外府”,故正虚以脾肾虚损为主。
肾元亏虚、脾虚健运失职,分清泌浊功能下降,致使“湿浊”贮留体内,久致化为淤毒;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正邪交争,邪实以湿浊、湿热、痰热、水停、淤血等互存,浸入血分,损及气、血、阴、阳受损,贫血程度反映脾气虚进一步发展[2]。
由于阴阳互根、脏腑相关的关系,脾肾虚损日久波及其他脏腑,形成虚实互见、阴阳失调、寒热错杂的病机。
脾肾虚损正虚重心,尤以气阴两虚居多,《素问。
至真要大论》“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温补日久要防伤阴,养阴日久当妨碍阳,而通阳要有一个缓慢升发过程,并且是阴中求阳,因“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也”[3]。
西医学研究认为慢性肾衰的一组低代谢症候群,是机体为保护能量的一种保护性机制,运用益气养阴法来维持机体较低水平的阴阳平衡为宗旨,缓慢调节机体的阴阳失调症,不仅避免矫枉过正,还可达到稳定肾功能,保护残存肾单位之肾元的气化功能[4]。
故以参芪地黄汤为主,依据气血阴阳互根关系,即前人云“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血自旺矣”,“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采用参芪地黄汤从整体考虑,适于气血阴阳双补、脾肾双补。
在补益同时加用健脾和胃、理气利湿、养血活血之品,使“补而不滞”,且能保护胃气使生化后继有源。
方中地黄、山药、山萸补肾、脾、肝,泽泻、茯苓、丹皮泻肾、脾、肝,三补三消,补中有泻,滋而不腻,养阴而不留邪;加用黄芪、党参益气健脾;参芪与六味地黄共为主药,脾肾双补(黄芪补益脾肾、益气升阳、行气利水,改善高凝状态,减轻肾损伤,保护肾功能。
地黄入肝肾二经,补益肝肾精血不足,能明显降低尿蛋白排泄,具有保护肾脏作用)。
肾病日久,脾胃多弱,补肾虚不仅壅塞碍胃,且多虚不受补,单为进补往往适得其反,故补肾同时加用白术、陈皮、砂仁健脾和胃;黄连、苏叶(苏叶黄连汤)清利中焦湿热,苦降辛开,调理脾胃,升清降浊。
加用当归、丹参(研究证实丹参改善肾脏功能,提高肾血流量,增加对尿素、肌酐、钾、磷等的排泄)、牛膝养血活血化瘀。
生大黄通腑泻浊(现代医学认为大黄具有能纠正肾衰时脂质紊乱,改善患者营养状态;且能抑制系膜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增生,抑制残存肾高代谢状态,延缓肾衰竭进展)。
全方以补为主,重在脾肾,益气养阴,活血养血化瘀,利湿清热,通腑泻浊,调畅气机,在扶正同时兼顾去邪,从而达到有效减缓肾衰竭进展。
参考文献院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4.1929.
[2] 聂莉芳.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辨治经验[J].中国中西
医结合肾病杂志,2000,32(9):12.
[3] 傅文录.时振声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的思维方法浅析[J].
中医药研究,1994,(4):3.
[4] 彭卫华,曲强.黄芪治疗肾脏疾病的现代药理研究[J].中
国中西医杂志,2001,10(2):61.
·348·
第20卷 第5期
2014年5月 河 北 医 学
HEBEI MEDICINE
Vol.20袁No.5
May袁2014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