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产业人才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光伏产业人才现状
中国光伏产业人才现状如果问中国光伏产业最大的优势是什么,相信90%以上的人会回答是"成本"。

成本优势从何而来?有人说是因为规模巨大,有人说是因为技术,有人说是因为产业链完整。

这些都是重要因素,但笔者认为,造就了中国光伏产业"成本"优势的根本因素是中国劳动力资源的丰富和低廉。

因为大部分的中国光伏企业仍难以脱离"制造者"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人"成了产业环节中的重要一个组成部分。

作为行业知名企业的赛维和英利,目前在册员工分别达到2.6万和1.7万,可见其规模之大。

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画面勾勒出中国光伏企业的千篇一律:建在城市开发区、城乡结合部或乡镇的庞大厂房,下班时工厂门口熙熙攘攘的人群。

那么,中国光伏产业的庞大员工队伍从何而来呢?
经过调查,笔者认为中国光伏产业的人才来源可归为4种:
从半导体等相关行业转型光伏的人员
中国的光伏产业可以用"横空出世"来形容,因此光伏企业在建立之初难免遇到用工荒。

从半导体等相关行业挖角成了明智之举,这些人才对基本工艺常识有所了解,易于培训,并且经历过类似行业模式的洗礼,训练有素。

不仅仅是光伏行业成了之初,近来来,随着作为新能源行业排头兵的光伏行业良好的发展态势,越来越多的曾经从事过半导体、电子等行业的人员在向光伏行业流动。

校企合作专门培养的职业技术人员
这个模式在中国光伏企业中并不陌生,在光伏产业集中的地区,这个模式一举多得:企业有了人才储备、院校有了就业保障、学生们学到了一个实用的专业。

很多光伏企业以冠名赞助的方式与院校达成合作,如阿特斯赞助的常熟理工学院阿特斯光伏科技学院和尚德电力赞助的无锡科技学院尚德光伏学院。

也有一些企业虽未冠名,但已与当地的教育机构达成了共识或联盟,如新余学院光伏相关专业聘请了
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和江西升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

据赛维员工透露,"我们新余有很多职业学院,而且都是万人级的,大多数学生都愿意来我们公司上班"。

国内高校从相关专业转型的研究型人才
和光伏专业在中职和高职教育中的兴盛相比,国内大学专门开设光伏专业的虽然不多,但他们研究太阳能发电的热度却正在增加,许多大学建立了相关的研究机构。

如同济大学的绿色建筑及新能源中心、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的太阳能材料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中山大学太阳能系统研究所等等。

这些研究型人才大多从物理、材料等相关学科转型,正在成为中国光伏企业的技术革新的重要推动力。

海归光伏专家和高端人才
鉴于世界上先进光伏技术的发源地在国外,这一类人才我相信不必明说大家也知道他们在中国光伏行业的地位。

他们聚集在企业的高端管理层或是拥有着令人仰望的技术职称。

虽然为数不多,却左右着行业命运。

他们既是开拓者,也是坐享其成者。

光伏产业依然需要补血
不要以为以上4类人员足以满足中国光伏产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实际上,中国光伏产业仍然需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

因为细究起来,不论哪个人才层面上都有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一线员工的流动性非常强。

从其他产业流动能够向光伏产业流动的员工,光伏产业的员工也同样面临着流失的问题。

随着中国光伏企业的迅速扩张,人员缺口仍很难弥补。

其次,即使全国各地开设很多学院,但在企业中依然盛行的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

因为学校的教育仅能让学生对产业有一个初步了解,并不能直接胜任工作。

据说,无锡尚德曾把废弃的生产线捐赠给学校做教学用,但实际利用率却并不高。

最后,不论是技术上还是管理运营上,高端人才的缺失也是光伏产业失血的重要因素。

光伏行业圈子窄已是共识,企业之间相互挖角
并不鲜见。

有报道称,目前企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主要靠海归人才,人才总量不足,一些刚刚培养成熟的人才经常被其它企业高薪挖走。

而运营上,不妨想想去年施正荣如何为了招聘一个CFO而大费脑筋。

相较于中国难以计数的各种规模的光伏企业,目前的行业专家和有志于从事光伏行业的高端人才数量真的不足挂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