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900字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900字5篇
《万历十五年》这本写于_78年._82年即在大陆发行并引起强烈反响的书,我在93年.94年才知其名,95年才得于一观.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
万历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等一批历史人物在黄的笔下重新闪现出
灵光,掩卷而思,我们也不得不考虑人在官场,特别是中国社会应该如何适应.
读这本书,使我想到一句夏新公司总裁李晓忠会议上的话:〝如果你现在对共
产党不满意,则更要入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她!〞诚然,对中国社会也是如此,如果你想改变中国社会,则首先要适应这个社会上的规则,也只有这样你才能够改变社会.
但在万历时期,却没有人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万历帝采取了消极的做法,使得朝内矛盾增加;张居正采用高压策略,令压力在其去世后瞬间爆发;申时行总结经验,却采取中庸之道,基本一事无成;海瑞用其独有的性格,在精神上可以照耀千年,却无法与现实接轨;戚继光虽心有国家,外在表现却是组建私家军队——〝戚家军〞,这在任何朝代都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综合以上,我说充分认识到〝目的〞与〝途径〞各有所重,可以说,目的重要,
达成目的的手段更加决定了努力是否成功.很多人都可能想为国家出力,但如果途径不对,则目的无法达成.
中国毕竟不具有一个直来直去的文化,大家讲〝面子〞,重〝含蓄〞,所以做事的手段就更显重要.在西方,〝沟通〞同样是一门科学,而在中国〝沟通〞却更重
技巧.即然是技巧,作为当事人就要有识破别人真实目的的能力.
万历皇帝在别人指责张居正之时没能认清这些人的真面目,所以酿成后来的一系列问题与错误.所以这要求我们任何一个人都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个人做一件事他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其达成的效果是什么?这都非常重要!
正如唐朝魏征所讲,一个连亲情都不顾,边儿子都可杀的人是不值得信赖的.所以,一个人做事情如果违反了大原则,其心术则肯定是有问题的.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
杰克·伦敦被称为〝现实主义文学之父〞.美国人把他尊崇为〝无产阶级文学之父〞.
他出身于劳动人民中,为人民写作,为人民请命,尽管他存在始终无法解决的世界观矛盾,但这就是他,这也是他作为一个英雄的缺憾.但无论如何,杰克都为历史添加了光辉的一笔.他的故事永远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啊!不错,你可能毁了我的事业和我的写作.我是天生必须走现实主义道路的,可是资产阶级精神和现实主义是敌对的.资产阶级全是胆小鬼.他们害怕生活.而
你呢,却千方百计地要我也害怕生活.你希望把我也弄得循规蹈矩.你希望把我塞
进一个两英尺宽.四英尺长的生活的框里,在那里,生活里的种.种价值全是架空,
虚伪而庸俗的.资产阶级的教养和文化是建筑在庸俗的基础上的—我得承认,庸俗得无以复加.我刚才说过,你希望把我弄得循规蹈矩,用你的阶级理想,阶级价值和阶级偏见来把我改造为你们阶级的一员.〞这是马丁发自内心的独白,也是作者当时内心的写照,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资产阶级社会的腐朽和黑暗,当时的资产阶级社会垄断了一切,因此它是迫害群众的.当时的资产阶级者大多是庸俗的.自私
的和虚伪的.
作者有意把马丁刻画成一个极端个人主义者,人们都认为作者是在为个人主义作辩护,而恰恰相反的是,作者写这本书正是为了抨击个人主义,他深知自己被个
人主义的病毒不断侵蚀,而他却无法控制自己,马丁最后的结局也是作者的写照.
马丁是一个青年水手,他身体壮实.长相出众,在工人阶级很受欢迎.一次偶然
的机会,他认识了阿瑟,并且对阿瑟的妹妹萝丝一见钟情.她也被马丁强健的体魄
和充沛的精力所吸引.
他是工人阶级出身,而萝丝是富有的资产阶级,马丁为了配得上萝丝,开始每天读书.人们都认为他在浪费时间,劝他去找份工作.后来,他与萝丝私定终身,萝丝
也劝他去找份工作,但他始终不听.
因为一场误会,马丁被记者说成是一个社会主义者,这使身边的人都疏远他.但好运降临,他之前卖不出去的书现在都被刊出来了,他成了当红作家.以前疏远的
人都来讨好他,萝丝也愿意与他重修旧情.使他不明白的是——〝我还是那个马丁,
很久以前我就开始写作品,并且还读给部分人听过,但那时他们都劝我找份工作,
如今我可没有变,我还是那个马丁,但为什么他们的态度变了?〞
马丁终于想通了,人们看中的不是马丁这个人或他的作品,而是他成名后身上
所附带的钱和名誉.认识到这一点后,马丁开始对整个世界失望,他的思想变得空洞,整个人都变得颓废.最终,他投身于海洋的怀抱,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人的思想在开疆拓土时要格外小心,有时看得太明白,反而害了自己,该糊涂是就得糊涂.在探索思想的道路上,应以思想的价值为目的,也就是这种思想对社会
和个人是有益的.思想的力量是强大的,我们都是思想的载体,当思想超负荷时,就会毁了载体.马丁就是这样毁了自己.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3
_55年前,有一个王朝的叫做唐,有一个皇帝叫做唐玄宗李隆基,有一个矮胖子叫做安禄山.而安禄山发动了〝安史之乱〞,彻底的改变了唐朝的命运,曾经繁荣
的唐朝从此陷入衰弱.这个年份成为历史的转折点,被载入史册.
424年前,有一个王朝叫做明,有一个皇帝叫做明神宗朱翊钧,有一个神秘的年份叫做万历十五年(_87年),这个年份也是历史的转折点,被载入史册.
这一年发生了三件大事儿.
第一件大事:戚继光去世
戚继光,在张居正死后的被调离蓟州前线,前往广州,职务未变.但是那曾经的
舞台,曾经的时代已经不再属于他,他只好回到老家,安度晚年.三十六年前,他从
这里出发,进京,赶考,征战,练兵;三十六年后,戚继光重返家乡,妻子王氏弃他而去.曾经征战三十余载,曾经获得无数荣誉的老将军;曾经横扫倭寇.蒙古的老将军,在孤独与凄凉中安然死去,于万历十五年(_87年)二月去世,年60,谥号〝武毅〞.
第二件大事:海瑞去世
海瑞,一代清官,死后仅留下纹银十两,生前倍受同僚攻击.百姓崇拜,不贪污受贿.刚正不阿.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贽对海瑞的评价:〝先生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在张居正死后,应诏前后担任右佥都御史.南京吏部侍郎,与万历十五年(_87年)死在任上,年享73.
第三件大事:万历皇帝彻底改变了
曾经一贯勤奋的万历皇帝突然变了,不上朝.不愿意接见大臣,此时朝廷的内争是十分严重.张居正死了,朝廷便像是无人看管的一盘散沙,弹劾奏章不断,各党相争.
世间已无张居正,虽然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仍然在执行,但是已经无人能控制朝
政了.所有的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官位.自己的利益不断努力着.
在这样一个时代,当首辅是困难的,必须面对众官员的反对,必须赢得皇帝的赞同,必须付出时间与精力……这些限制着无数首辅们.张居正排除异己.争夺权力.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但是他对明朝是有巨大贡献的,他开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时代,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作者黄仁宇也是在书中表达出了对张居正的推崇,作者在书中这样说道:张居正的不在人间,使我们这个庞大的帝国失去重心,步伐不稳,最终失足而坠入深渊.它正在慢慢地陷于一个〝宪法危机〞之中.在开始的时候这种危机还令人难于理解,随着岁月的流逝,政事的每下愈况,才真相大白,但是恢复正常步伐的机会却已经一去而不复返了.
这本书中主要以人物为主线,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世间已无张居正.活着的
祖宗.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戚继光——孤独的将领.李贽——自相冲突的哲
学家,作者主要突出的介绍了当首辅的困难与当皇帝的烦恼,作者在书的末端这样说道:〝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是的,大明王朝正在走向没落,没有张居正,或许大
明会早多少年灭亡.一切都是未知数啊!
万历十五年,英文名aYearof
NoSignificance,直译成汉语也就是〝一个没有意义的一年〞,这是常常被史学家所忽略的一年,作者却将这一被人早已忽略的一年写出了万历十五年的风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4
今天无意中看到了一本叫《万历十五年》的书,真是感觉受益匪浅.好久没有这样的撼动过了.
历史沧桑,到头来什么也剩不下,永生的愿望随同历史的波涛一起消逝在我们
目光尽头.又是一个长假,终于又拿起了读了一半的《万历十五年》,重新翻开读到孤单的将军——戚继光,读到首辅张居正,读到万历皇帝.曾有人感叹道:〝历史竟然可以这么写!〞是的,在读本书时,我也有同感,这本书不是单纯的描述历史,而
是生动的分析历史.本书的英文名字叫做_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直译到英文就是〝_87,无关紧要的一年〞,这正是这本书的读到所在,我想本书说到的末端小结也许正是某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的结证.
整本书读起来很有意思,作者黄仁宇先生由于为了写一个论文从此结缘于明史,而他的著作更是让读者对历史长胜了浓厚的兴趣.在书中我也看到了一位皇帝的
无奈,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是有很多东西去不由他抉择.旁人可能觉得皇帝是一
个十全十美的职务,但是在立储这件事上它却无法平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体现出了皇帝的苦恼.由此,万历皇帝走上了怠政的道路,他是在和文官集团怄气,但他应该知道,实际上文官集团的力量是一个皇帝难以约束的.我终于知道,一个不好的皇
帝往往是由于一些原因.从书中我们不难看出,万历少年是一个有为的君主,他曾
经励精图治,打算开创一个〝万历中兴〞,但由于一件件事的不能决断,他终于无
法忍受.而立储之事就成了他的一个爆发.他终于在这件事上开始怠政.而一个王
朝也由于君主的怠政而渐渐走向没落的深渊.
读到张居正是,我更是感到了世态炎凉,生前的荣华和身后的悲凉形成了鲜明
的对比,在清算张居正的行动中,凡是和他有关的人都受到牵连,不是流放边关就
是把官回乡,其中戚继光就是其中之一,戚继光是一个大英雄,但是它也蒙逃脱历
史的惯性发展,它便是牺牲品.戚继光和张居正一样是很有作为的,戚继光发明的
战法确实令人惊叹,这让我知道早在明代就有人发明了各兵种协同作战,并使用火器.弗朗基和大将军炮,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应用,但是他们哪里知道,西方国家已经有了大船,火炮._87年,这一年正值西欧历史上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
看了这本书后,真是叫人回味.从中也学到了许多的人生道理.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5
中秋放假三天,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利用三天将我七月份就买到手的《万历十五年》看完了,打了三天的篮球,两天打的非常精彩,这个假期还是过的很开心和满足.
读后《万历十五年后》,大明朝这段历史还是活生生地塞到了我的脑子中,其中事非功过,真是很耐心回味,不管是大到今日之中国,还是小到日常的工作环境,均可以从中找到许多答案.许多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读后思考:
一.近现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何在?
中国自三皇五帝开始,经历几百上升年,万历及期先辈,必然对于历史兴衰之道,对于管理一部国家机器有自己的做法,可是,不管是哪一个朝代,当经过多年的发
展后,最终走向没落,就像一个得了癌症的人,从早期.中期到晚期,似乎一步步走
向衰亡而没有一点办法或有的只是苟延残息,在这个进程中,能人志仕,当然包括
万历也想励精图治,富国强兵,可是就是无法施展,甚至是一国之君,似乎一国之君就是被文官阶层所绑架.我在想,大明的覆灭之路,那些文官阶层不知道吗?大明倒台,对他们有益吗?其实是无益的,这一点,可以从文官同意戚继光与日本浪人在沿海开战,可以看的出来!因为日本浪人在大明的沿海已成为心腹之患,如若不除,也会威胁到文官阶层自己的利益,其实这些文官不知是不是像血吸虫一样?如果外界环境不至于伤害到他们继续谋取既得利益时,天塌下来,他们也不理会,但一部国
家机器凭借惯性向没落方向行进时,这些文官还以为天下太平!可悲!他们不知道
同时代的,欧洲发展如何了?坚船厉炮发展到什么样子了!帝国的没落给大清的衰落.近代中华所受的欺辱埋下了多少种子!一个人犯错,可能影响他一个,一个国君,一个管理国家的机构如果出错,其再纠正是需要付出大么大的代价啊!中国浩瀚历史长河,中华民族经历多少灾难,最终屹立不倒!为何我们近现代却输给了西方?甚至我们身边的弹丸之土?这不光是历史学家需要研究的问题,更是所有中国人应思考的问题,国家的统治阶级自不必说!黄仁宇先生在书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一方
面是由于文官阶层的腐朽,另一方面是由于统治阶层与社会的脱节,再就是中国人一直沿用的以道德代替法制的思维习惯.由于我看的书还不够,思考的深度也不足,因此我姑且记住,我会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带着这个疑问一直去研究,去思考.
二.孔孟之道,仁义之学到底应坚持还是摒弃?
黄先生说中国人用道德代替法制,这似乎是历朝历代一直沿用的方法,孔孟之道在中国人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百姓如想步入仕途,必读《四书》.朱熹四书译注等相关书籍,可以说形成了整个中国社会的思想基石和共识,在国家的统治和管理中,这些思想又真正可以带来多少好处?又有什么坏处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辩证看待,有选择的吸取,才是适应当下世界环境的上策.
三.人具有阴阳两性吗?
答案是肯定的,即一方面人们总是口口声声大喊仁义之道,这是阳,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顾及自己的利益,虽然老子倡导无为,孔孟让人们行仁义之道,佛教告诉我们无我,一切皆因缘,想必那些文官阶层不比我少理解这些知识和道理,可是他们中许多却中饱私囊,拉帮结派,挑起内耗,并最终导致了帝国的灭亡.这其中真包含有易经的许多层深意,物极必反,〝文极必开动乱之机〞,如若人,特别是统治管理者,不进行自我省,自我救赎,或只有一小部分在这样做时,这群人是可悲.可怜又应该打入地狱的!因为他们的呆板僵化,最终导致了帝国的覆灭.
四.张居正其人
在书中,黄先生似乎一直抱有一种同情.支持.理解的态度来看待张居正,我也是这样的态度,在明末,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强力的人物,党派之争将更加激烈,许多实事也将不能实施,明朝的覆灭也将更快!也许历史会批评张的专权,可是如果不专权,如何能办成事?位极人臣!死后却被清算,实在有些凄凉.从中也可以看到政治斗争的厉害和残酷,我们中国人有一点特别不好,就是当一个人什么不好,连你死了,也要挖出来清算,真是凶狠毒辣!对于政治斗争的残酷,张不是不知道的,他在生前说过〝入大火如入清凉界〞,这是张居正独特的政治哲学.大火,能把人烧焦;清凉界,能使人心静如怡.语出《华严经》,华严宗讲宇宙万般境界,都可以即出即入,互涉互入,也就是说都能相融相通.如果你说张居正贪恋权贵,无强国之治,我想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于这个人物,我本人很佩服,佩服其才能,其志向!其气
度!
五.申时行其人
一个忍耐待机会到时,抓住机会的典型代表,一个一生追求〝真诚〞的官员,他
也许从张居正的一生看到了暴风骤雨似的改革由于文官阶层的阻挠而不能实现,
更看到了其悲惨的结局,在理想和实现之间,他选择了一种平衡之策,虽然得善终,但对一个病入膏肓的帝国,我更佩服张居正那种大无畏的精神!
因为此时的帝国,其实是需要猛药的,如若不然,只是苟延残喘,最终终归覆灭.
六.海瑞其人
每一次以全新的视角,来看海瑞其人,也许海瑞圆润一些,可以让自己过的更舒服,对社稷.对百姓的贡献也越大,但是他是一个孤独的理想主义者和实践人!最终草草了却一生,但其代表中国文人的那种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是感动和鼓舞千秋的,这也形成了中华文化.中华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类似的历史人物,我想还有屈原.
七.戚继光其人
不论如何,其将帅之才足以使其彪炳千秋.成功清剿南方沿海日本倭寇,并威退北方蛮夷,其实戚继光有许多更为先进的方案,但他能洞悉当朝允许他做什么,不
能做什么,并在这个范围能做到最好,这一点,非常厉害!人常常是不知何可为?何
不可为?能洞悉当时的社会本质,也说明戚非等闲之辈了!有机会,研究一下他的著作,看能否从中学会一些.很可惜的是,明王朝没有继续发展武力!不然如何可以轻易为清所取代!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和感受到许多重要的历史契机!真
的像缘份一样,稍纵即逝!而且影响深远!甚至影响中华民族的命运!为何几百年后,我们才发现这些?才发出一声叹息啊!一个国家,如果让真正有远见的的人来统治,政令通达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
八.李贽其人
给我感觉是,此人很混乱,我未理解他的主要思想和观点,难怪称他为〝自相矛盾的哲学家〞,叙述他的这一章中,我最感动的有两点,一个是其妻子对于他一生
追求的支持,他们的三个女儿,有两上因饿.营养不良而死去,这对一位母亲是多么大的一种伤痛,这让我对于女人,特别是母亲,有一种天然的敬佩!(但对于干预政
治的女人,却特别讨厌,因为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皆因皇帝未处理好与女人的关系
而导致动乱),另一个是李穷困潦倒时,总有人,特别是一些社会上层的文官一直支持他,给他吃给他穿,李无后台,有的我想可能是像芝兰一样的品格和思想!才会吸
引如此多人一直支持他,帮助他!给予他这么多及时和超越政界与阶层的关爱!这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和气度啊!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