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达山下拓荒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达山下拓荒牛
作者:张晓强
来源:《活力》2013年第19期
周炳森是黑龙江垦区云山农场的“五牧”奶牛小区的主任,他中等身材,红里透黑的脸庞上闪着不畏艰难的神采。

“我是北大荒的第二代,这里的山水养育了我,我的事业就在完达山脚下。

”周炳森朴素的话语书写了他人生的全部。

心装事业完达山下铸辉煌
1984年周炳森自学成才,被聘为云山农场兽医。

从此,他怀着和乡亲们一道发展奶牛、走致富道路的愿望,在畜牧战线上一干就是20个春秋。

周炳森有句格言:人可以没有文凭,但不能没有水平。

他深知:养牛要科学,科学靠知识,知识来自学习和实践。

他努力钻研专业技术,多方拜师学艺,勇于生产实践,全面地掌握了畜禽的饲养、防病、治疗、配种、接产等兽医学知识和畜牧生产技能,成为农场畜牧战线的行家里手。

工作之余,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有关书籍。

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把书本中学到的东西拿到实际工作中去检验去充实,他的业务水平提高很快。

谈起养牛并不难,可要真正把牛养好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

1994年由于奶牛业走下坡路,许多奶牛户都把牛卖掉了,生产队由120头奶牛下降到36头,成母牛只剩下了12头,周炳森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1996年,饲养奶牛又有新的优惠政策,养牛户们又有了致富的好机会。

周炳森在生产队开始当上了宣传员,走家串户地宣传新政策、新机遇,鼓励大家继续养牛,一定会走上致富道路。

万事开头难,没有资金,没有牛源,一切实际的问题摆在了面前。

为了发展奶牛业,周炳森向亲戚、朋友借了30多万元,往返鸡西等地为奶牛户们购买奶牛,每回外出吃、住的差旅费都由他自己拿。

同时,周炳森还向养牛户们承诺,购买的奶牛如果出现疾病、不产犊等问题,责任由他来承担。

一件件感人的事,一句句真诚的话,让老百姓们由衷地信任他。

经过40多天的奔波,为16户奶牛户购回130多头奶牛。

牛买回来了,但在饲养方法上又出现了新问题。

第三作业区的养牛户们已经习惯了以往晴天放牧一身灰,雨天放牧一身泥这种最原始的散牧形式,使奶牛吃肥了跑瘦了,产奶量很低,周炳森看在眼里十分着急,他开始走家串户,主动找养牛户传授舍饲的科学方法,可由于受传统的养牛方式的约束,他的说教一时没有起到明显效果,周炳森下定了决心要亲自带头养牛。

97年,他从850农场一次买回三头奶牛,他和妻子挖了一个10米长、2米宽、1米深的土青贮窖,当年打青贮约20吨,气味酸香,奶牛十分爱吃,他养了一年的牛,没放过一天牧,年总
产奶量达到18吨,创造了农场养牛史上最高的纪录。

在周炳森的牛舍里,职工们看到了希望,周炳森抓住机会,又组织养牛户讲解青贮饲料的原理和发酵过程,组织大家看青贮录像片,使全区养牛户的传统观念彻底得到转变。

2010年3月,周炳森被任命为云山农场奶牛小区主任。

集中管理后,工作条件改善了许多,但是他感觉肩膀上的担子更重了。

小区在职管理人员加上他一共只有三人,身为奶牛小区主管的他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

3年来,周炳森为缺少资金的养殖户担保贷款十余次,解决了他们生产的资金问题。

临床上,亲力亲为,随叫随到,并做好传帮带的工作,把自己的经验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同事。

周炳森告诫自己,新环境,新岗位,是农场对奶牛业的重视,对他个人的信任,他绝对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要以更加进取的精神干好本职工作。

由于奶牛全部集中舍饲,给青贮供给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而且奶牛食物单一,也会对产奶量造成影响,而农场20多万亩水稻秸秆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为了这个事,周炳森整晚失眠,他多方咨询,上网查询,终于找到了一条稻草利用的新路,当年,他就与畜牧科沟通,并向农场请示,购买了2台稻草打捆机,将稻草进行打捆运进奶牛小区,奶牛的食物丰富了,产奶量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从去年开始,农场还将清洁能源的利用列入了日程,在已拆迁的第六作业站建起了先进的奶牛小区,以后将利用奶牛的粪便发电,搞循环经济试点。

心贴百姓一枝一叶总关情
作为一名受党培养教育多年的干部,周炳森牢记党的根本宗旨,把为养牛户办好事、办实事当做自己的职责,让养牛户走上致富的道路视为己任。

20年来,在农场许多养牛户家里都出现过周炳森义务服务的身影。

2004年春天,第三作业区一个养牛户家的一头刚产完犊的奶牛,在过一个木板桥时乳房被木头断茬划开了,两根动脉被切断,动脉血像喷泉一样向外喷涌。

周炳森赶到现场时,牛已经因为失血过多,肌肉开始抽搐,眼窝下陷,眼看奶牛就要完了。

只见周炳森迅速准确地强行补液。

他“扑通”一声就躺到了奶牛身下,喷射出来的血把他的头发和面部全染红了。

奶牛刚产完犊,水肿得厉害,刚扎的血管又撑开了。

躺在奶牛身下的周炳森离牛蹄仅有四、五十公分,牛危险,牛身下的人更危险。

在场的人都为周炳森的安全担忧。

而周炳森却不顾自己的安危,一次又一次躺下,起来,在血泊中爬过来,滚过去,整个人成了血葫芦。

折腾了两个小时,伤口缝合了,血管扎住了,奶牛的生命保住了,一万八千多元保住了!一家三口赖以生计的资产保住了!在场的养牛户亲眼目睹了这生动感人的一幕,都纷纷伸出大拇指称赞道:“周炳森真是咱养牛户的‘及时雨’。


1997年春天,第三作业区养牛户郭作安家的奶牛突发肿毒病,半夜12点多,叫醒了熟睡中的周炳森,周炳森二话没说带上药箱赶到了郭作安家,为牛打上吊瓶服上药,牛的病情转危
为安,可忙碌中周炳森不慎被病牛踩掉了三个脚趾盖,他一瘸一拐地走回家时,天色已亮了起来。

长年累月,没白没黑的劳累,周炳森患上了植物性神经紊乱症,使本来身体健壮的他支撑不住了,这一躺就是10天没起床,妻子害怕了,说什么也要送他出去看病,周炳森一推再推,好不容易定下了时间,可是就在他准备第二天去哈尔滨看病时,当晚11点多,作业区老职工何金宾家的奶牛难产,又叫开了周炳森的家门,已经卧床10多天周炳森执意不让妻子对老何说自己有病,硬是拖着病重的身体坚持去为何金宾家的奶牛接产。

在回家的路上,周炳森扶着邻居家的园杖子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到了家。

妻子看见丈夫豆大的汗珠往下淌,心疼的边哭边对丈夫说:“你这是图什么呀?”可周炳森却不在乎地说:“没事,我休息一会儿就好了。

”周炳森病了,住院了,第三作业区的一些养牛户见他病成这个样子,恐怕干不成兽医了,一时没了主心骨的养牛户们把奶牛卖掉了20多头。

当周炳森出院后,又马上购进了18头。

养牛户们称赞他是奶牛的“保护神”。

多少个日日夜夜,周炳森为了养牛户的利益,甘心当好勤务员。

在他的时间表里没有节假日,没有白天黑夜,没有风霜雨雪,甚至没有固定的一日三餐。

他每周都要对自己所负责的管理区的300多头奶牛巡查一遍,他的手机二十四小时开机,只要养牛户有事,随叫随到,几年来,他为养牛户们医治病牛上万次,挽回了数十万元的经济损失。

心存高远无私方觉天地宽
“作为一名兽医,我的工作就是为云山农场的养牛户们服务,通过我的努力,让养牛户们走上富裕的道路,这是何等光荣的职责啊!”周炳森在心中一遍又一遍地提醒着自己,并把这种提醒化作自己的行动。

然而也有许多人不理解周炳森,招来了不少冷嘲热讽的话语。

“挣钱呗,忙也应该!”下面一些事例就可以否定这些人的想法。

仅1998年一年,他为养猪户打针治疗病猪200多头,分文不取;他为贫困户打针输液用药50多次,分文不取;他为贫困养牛户赵本庆的奶牛送药治疗15次,分文不取。

他还送给种地亏损户刘强一头小母牛,如今又生了小牛,日产鲜奶40斤,使刘强脱了贫。

周炳森还是作业区养牛户的“义务联络员”。

他经常陪养牛户外出购牛。

几年来,他为养牛户到密山、虎林、852农场、牡丹江市等地购买高产奶牛200多头,累计行程5000多公里。

家里的奶牛饲养工作全部落在他的爱人身上。

外出帮人办事,分文不收服务费,反到额外支出药费上千元……20年来,周炳森一直把服务养牛户,为养牛户们办最想办的事,帮助养牛户,解决养牛户最需要解决的困难,引导养牛户,改变养牛户最需要改变的观念作为自己工作的准则。

在他的带动下,作业区奶牛存栏、鲜奶量,经济效益位居农场第一。

奶牛受孕率达100%,治疗确诊率100%,传染病的防病率100%,奶牛平均单产鲜奶量由原来的4吨提高到如今的5吨,全年奶牛业纯收入超过60万元。

2003年,他联合八家奶牛户投资60万元,建起了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的标准化奶牛示范小区。

周炳森就是这样凭着自己对事业的执著和热
爱,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工作业绩,他连续多年被总局、分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老百姓的心是一杆最公平的称,称得出谁重谁轻,周炳森以言正身正、心表如一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养殖户的敬佩。

这就是完达山脚下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