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 两优900在泸溪的高产栽培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 两优900在泸溪的高产栽培技术
李华儿;符兴铁;陈坤
【摘要】介绍了超级杂交稻 Y 两优900的生育期、抗性、米质、经济性状、产量表现等主要特征特性。
总结了足量适量用种、适时播种、稀播匀播育壮秧、规格移栽合理密植、合理施肥科学管水、及时防治病虫害、适时收获的主要高产栽培技术。
【期刊名称】《作物研究》
【年(卷),期】2016(030)002
【总页数】3页(P197-199)
【关键词】水稻;栽培;Y两优 900;泸溪
【作者】李华儿;符兴铁;陈坤
【作者单位】泸溪县农业局,湖南泸溪 416100;泸溪县农业局,湖南泸溪 416100;泸溪县农业局,湖南泸溪 416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1.048
Y两优900是以超级杂交稻骨干不育系Y58S为母本,采用籼粳交选育的感光型强优恢复系R900为父本配组育成的第四期超级杂交稻重点苗头组合,是通过进一步塑造动态理想株型和扩大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而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稻新组合。
2015年经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定通过。
该组合茎秆粗壮、株型紧凑、株叶形态好、耐肥抗倒性强、农艺性状优良、抗逆性强、米质优良。
近年来多地示范种植表现高产稳产,深受广大种植户喜爱。
1.1 产量表现
Y两优900参加2013年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395.8 kg/hm2,比对照丰两优4号增产5.9%;2014年续试,平均产量9349.3 kg/hm2,比丰两优4号增产6.0%;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372.6 kg/hm2,比丰两优4
号增产5.9%。
2014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277.4 kg/hm2,比丰两优4号增
产5.4%。
2013年9月28日,农业部组织有关专家在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牛形村对“Y
两优900”百亩高产攻关片进行现场测产验收。
经烘干除杂后,按标准含水量13.5%折算,三块测产田分别折合产量15 680.7、14 056.9、14 703.1 kg/hm2,按算术平均,该百亩片平均产量14 813.6 kg/hm2[1]。
2014年9月30日,湖南隆回百亩高产示范片,经专家组现场测产,平均产量达15 083.9 kg/hm2,首次实现了超级稻百亩片产量过15 t/hm2的目标[2]。
2013年泸溪县农业局引进Y两优900试种,株行距16.5 cm×29.7 cm,有效穗
数220.1万/hm2,每穗总粒数267.3粒,实粒数227.4粒,结实率85.1%,株高120.8 cm,穗长27.5 cm,基本苗91.2万/hm2,最高苗数298.1万/hm2,成穗率73.8%,千粒重25.8 g,理论产量12 913.1 kg/hm2,实际产量11 233.9 kg/hm2(表1)。
2014年在泸溪县浦市镇长坪村进行杂交水稻新品种展示试验,Y两优900株行距19.8 cm×26.4 cm,有效穗数218.3万/hm2,每穗总粒数259.7粒,实粒数213.7粒,结实率82.3%,株高121.5 cm,穗长27.7 cm,基本苗91.0万/
hm2,最高苗数303.4万/hm2,成穗率71.9%,千粒重26.5 g,理论产量12 362.4 kg/hm2,实际产量11 002.5 kg/hm2(表1)。
2015年在泸溪县浦市镇毛茂田村进行杂交水稻新品种展示试验,Y两优900株行距16.5 cm× 29.7 cm,有效穗数216.6万/hm2,每穗总粒数265.6粒,实粒
数228.2粒,结实率85.9%,株高119.6 cm,穗长28.0 cm,基本苗90.8万/hm2,最高苗数293.9万/hm2,成穗率73.7%,千粒重26.3 g,理论产量12 999.6 kg/hm2,实际产量11 490.3 kg/hm2(表1)。
1.2 生育期
根据几年的调查、观察,Y两优900在泸溪县作一季中稻种植,生育期为142~146 d,比广两优1128长5~9 d。
播种期在4月8日至4月18日较为适宜,秧田播种量为150 kg/hm2,秧龄期30 d。
1.3 抗逆性表现
Y两优900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5.1,穗瘟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中等。
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后期落色好,结实率高而稳定,具有超高产潜力。
1.4 稻米品质
Y两优900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8.1%,长宽比3.0,垩白粒率12%,垩白度1.4%,透明度2级,胶稠度68 mm,直链淀粉含量14.7%。
稻米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好,商品性极佳。
1.5 农艺性状
Y两优900从外形看,整体敦实,群体生长一致性好,在苗期能迅速增加有效分蘖。
株高118~122 cm,穗长27.5 cm左右。
具有高、矮两个穗层,特大穗,粒多,着粒密,高生物学产量,秆粗、茎秆坚韧。
叶片直立,叶色浓绿,叶片着生角度小,上3叶挺直、微凹,群体通风透光良好,光能利用率高。
分蘖力强,熟期落色和后期落色好,耐肥,耐高、低温能力较强。
在全生育期呈现出动态、紧凑、理想株形。
一般有效穗215万~230万/hm2,每穗总粒数260~300粒,每穗实粒数210~240粒,结实率85%左右,千粒重26~27 g。
2.1 足量、适量用种
根据近年来我县中稻用种量大幅减少、栽插密度偏稀,基本苗不足的问题,两年来我县要求人工手插秧用种量15 kg/hm2,机械插秧用种量30~37.5 kg/hm2。
保证每蔸插两粒谷秧。
2.2 适时播种,匀播、稀播育壮秧
Y两优900作一季中稻种植,4月10~15日播种。
根据当地的种植习惯,育秧方式采取部分旱育秧,部分湿润育秧。
播种前晒种1~2 d,并用强氯精浸种消毒防
恶苗病。
手插秧按秧田与大田1∶10的比例留足秧田,机插秧按1∶70的比例计
划秧田面积。
播种实行匀播稀播,加强田间管理,提高秧苗素质,培育多蘖壮秧,使移栽时每粒谷秧都带有2~3个以上的分蘖。
在秧苗1叶1心时,喷施200~250 mg/kg多效唑培育多蘖矮壮秧苗。
手插秧的秧龄控制在30 d内,机插秧15~18 d。
移栽前3 d施药,减轻大田病虫害的发生。
2.3 规格移栽,合理密植
在当地农民栽种的密度上适当增大移栽密度,株行距16.5 cm×30 cm或20
cm×26.5 cm,密度为18万~20万蔸/hm2,每蔸栽2粒谷带蘖秧,保证栽基
本苗90万/hm2以上。
机插秧分箱匀插,插足27万蔸/hm2以上。
密度基本
原则是:瘦田宜密、肥田宜稀,沙田宜密、泥田宜稀。
2.4 合理施肥,科学管水
在整个施肥方式上采用“攻前、控中、促后”的方法,底肥施45%复合肥750 kg /hm2左右,有农家肥的可在耙田前施有机肥替代部分复合肥,即在施入人畜粪12 000~15 000 kg/hm2的基础上加施菜枯750 kg/hm2。
栽后7~10 d结
合化学除草追施150 kg/hm2左右尿素提苗促分蘖。
在禾苗进入孕穗分化始期,看苗每公顷施用氯化钾75 kg、复合肥75 kg、尿素30~45 kg作穗肥,促大穗、壮秆、壮籽。
在始穗期每公顷用高效叶面肥3 kg对水750 kg叶面喷施,以提高
结实率及千粒重。
秧田期1叶1心前厢面有水,2叶1心后薄水灌溉。
浅水插秧,深水活蔸。
够苗
后应迅速晒田控苗,减少无效分蘖,增强植株抗性,个别苗数过多的丘块要适当重晒,一般是在移栽后18 d左右开始晒田。
幼穗分化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应浅水勤灌进行多次轻度晒田(晒田程度以“不陷脚,冒白根,不开裂”为宜),干干湿湿促进根系深扎,做到以水养根,以根养叶,以叶壮籽。
灌浆成熟期应排灌结合、干湿壮籽。
黄熟期适当排水晒田,促进成熟。
收割前7 d断水,切不可断水过早,
以免影响稻米外观和品质。
2.5 及时防治病虫害
在病虫防治上主要以县植保站的病虫情报为准,及时采用足量对口农药进行病虫防治。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主要防治的病虫对象有: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及稻纹枯病、稻瘟病等,重点抓好纹枯病、稻瘟病和稻曲病的防治工作,确保高产丰产。
纹枯病的防治,用5%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1500~2250 g/hm2,对水1150~1500 kg/hm2连续施用2~3次,每次间隔时间7~15 d。
稻曲病
的防治,在抽穗前5~7 d,用井冈霉素与蜡质芽孢杆菌(10%井冈蜡芽悬浮剂)
或43%的好力克稀释后喷雾。
稻瘟病的防治,在中心病团出现时,即发病初期,
喷雾三环唑300~375 g/hm2或稻瘟灵420~600 g/hm2。
2.6 适时收获
黄熟后看天气情况及时收获,过早、过迟收获,对稻米食味、整精米率都有不利影响。
应在晴天露水干后收割,脱粒后晒干,烘干。
与其它稻谷分收、分晒、分贮,以防混杂。
【相关文献】
[1]湖南隆回“Y两优900”实现亩产988.1 kg第四期超级杂交稻攻关取得重大突破[EB/OL].http://www. .[2013-09-30].
[2]袁隆平超级稻获重大突破亩产首破千公斤[EB/OL]. http://.[2014-09-30].
[3]周先红.杂交水稻Y两优900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作物研究,2015,29(2):204-205.
[4]张小军,罗正春,何国海.杂交水稻Y两优2号高产栽培技术[J].作物研究,2013,27(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