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石河子市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慎防基因造成的污染
在近代和当代作家里,我认为有两个女作家对生命科学最具洞察力。

一个是19世纪上半叶的玛丽•雪莱。

当时科学初兴,但她已警觉到科学家可能走火入魔,因而写了《科学怪人》。

一个科学家竟然东拼西凑做出了一个人造人。

最后他后悔莫及,和他造的人一起自我灭亡。

“科学怪人”这个名词现在已成了一个通用的隐喻,任何人类以科学手段创造出来的非自然食物,都叫做“科学怪食”。

另一个则是加拿大当代的女诗人和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前几年在基因改造问题闹得很厉害的时候,她以一本《末世男女》把基因移植科技所造成的可怕世界以科幻小说的方式尽现无遗。

对近代科学发展略有所知的都当知道,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乃是生命科学发展快速的阶段。

随着1962年DNA双螺旋构造的被发现,基因科学进入了黄金时代。

基因科技有利于遗传性疾病病因的寻找和诊断,基因研究也有利于对生命现象的理解,但科学从来就不是价值中性的事务,科学的使用者是人,而人是个有七情六欲的自私动物。

科学发展后,它也会成为一个体制,一种权力体系。

当科学成了一种权力,科学的滥用、误用甚至科学所造成的公害即难避免。

当科学成了一种体制、一种商业、一种权力后,它的自闭和反动最好的例子即是卡逊女士的遭遇。

当年她发表《寂静的春天》,指出除草剂等化学药物造成生态的破坏,于是美国的化学界包括著名的化学教授和化学工业界都对她发动排山倒海的围剿。

幸而当时主政的是肯尼迪政府,至少还有知识和判断力,才对除草剂、杀虫剂等化学药物进行管理。

这显示出,当科学成为一个庞大的商业和教育体制,它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一种特权,一个恶势力,并走到违反科学精神的方向。

而当代基因科技发迹后所造成的“科学怪食”就是个新兴的话题和论争的焦点。

美国的“孟山都”公司乃是全球最大的基因工程农业公司,例如它可以将土壤中某种细菌的抗除草剂基因移植到玉米身上,形成基因被改造过的玉米新品种。

种植这种玉米极为省事,可以大面积喷洒除草剂,少了许多经营成本。

再例如为了发明一种抗虫害蕃茄,
可以将某种深海比目鱼的基因接到蕃茄的基因上。

这种基因工程的农业已成了美国农业的主流。

但欧洲以“英国医学会”为主的一大群生化专家反对这种农业,他们提出了“基因流动”和“基因污染”这两个核心概念,基因是会流动的,基因流来流去,接来接去,它的结果完全不可预测,最后可能造成“基因污染”。

1999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变种玉米的花粉会污染到乳草叶,美国的帝王蝗吃了这种被污染的叶子,百分之百会死亡,其他便会生长停滞,这项发现被登在《自然》杂志上,证实了“基因污染”和风险的存在。

前述的作家阿特伍德大胆地认为基因科技发展到最后,会形成一种“基因定时炸弹”。

它会隐藏不彰,等到其他条件配合,它的致命效果就会出现。

因此,基因科学家已成了新的上帝,把基因接来接去,要什么品质的作物,只要找到基因加以移植,就可以形成新的作物品种,甚至有可能培养出新的动物品种。

但基因科技所造成的未必是个基因乐园,却反而因为基因科学家的走火入魔,而造成人类的恶梦。

人们不敢预测基因的任意接植,最后会形成什么奇怪的品种,也无法预测它的运动会产生生态上什么难测的结果。

科学的发展固然带来许多福祉,但也产生了许多恶梦。

对大自然知所敬畏,对科学家自身职责和知识盲点多一点反省和警觉,或许才是科学家应有的谦虚吧!
——《南风窗》2020年第24期
1、下列关于“对生命科学最具洞察力”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玛丽•雪莱在19世纪上半叶科学初兴的时候,已警觉到科学家定会走火入魔,因而写了《科学怪人》一书来警示世人。

B.前几年,加拿大当代的女诗人和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用一本科幻小说《末世男女》,表现出自己对基因移植科学的否定态度。

C.美国的卡逊女士出版《寂静的春天》一书,预测到除草剂等化学药物会对生态造成破坏,结果遭到美国化学届的围剿。

D.基因科技有利于遗传性疾病病因的寻找和诊断,基因研究也有利于对生命现象的理解,基因科学必将造福人类。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肯尼迪政府对除草剂、杀虫剂等化学药物进行管理,显示出政府利用特权,走到违反科学精神的方向。

B.将土壤中某种细菌的抗除草剂基因移植到玉米身上,形成基因被改造过的玉米新品种,这种基因工程的农业已成了美国农业的主流,也将是今后世界农业发展的方向。

C.欧洲“英国医学会”里的一大群生化专家提出了“基因流动”和“基因污染”这两个核心概念。

D.为了发明一种抗虫害的蕃茄,将某种深海比目鱼的基因接到蕃茄的基因上,这就是“基因流动”一种形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怪人”和“科学怪食”都是科学发展的产物,自私的使用者不可避免地造成其滥用、误用,科学所造成的公害即难避免。

B.1999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团队的发现——变种玉米的花粉会污染到乳草叶,证明基因污染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它是一种“基因定时炸弹”,其危害是致命的。

C.基因科技发展到今天,基因科学家通过基因流动,培植出新的作物品种甚至培养出新的动物品种都不是难事。

D.正确对待基因科技的态度应该是:对大自然要心存敬畏,对科学家自身职责和知识盲点多一点反省和警觉。

二、文言文阅读:
(一)《烛之武退秦师》(每题3分,共36分)
4、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秦军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Chuì)而出
B.越国以鄙(bǐ)远君之薄(bó)也共(gōng)其乏困
C.朝济(jì)而夕设版焉秦伯说(yuè) 失其所与(yǔ)
D.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
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
B.无能为也已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失其所与,不知
6、下列加横线词语活用现象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秦军氾南
B.夜缒而出
C.腰白玉之环
D.秦伯说,与郑人盟
7、下列各句在句式特点上相同的一项是()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②以其无礼于晋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④是寡人之过也⑤夫晋,何厌之有⑥大王来何操
A、 B、④⑥ C、⑤⑥ D、④⑤
8、下列加横线的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二)《鸿门宴》
9、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飨士卒(xiǎng)美姬(jī)杯杓(zhuó) 戮力攻秦(lù)
B.要项伯(yāo)卮酒(zhī)瞋目(chēn)赐之彘肩(zhī)C.参乘(shèng)鲰生(zōu)度我至军中(duó)目眦(zì)尽裂
D.玉玦(jué) 刀俎(zǔ)切而啖之(dàn)何辞为(wèi)
10、下列句子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距关,毋内诸侯②秋毫不敢有所近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④范增数目项王⑤令将军与臣有郤⑥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⑦旦日飨士卒⑧张良出,要项伯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A.①③⑥⑦⑨ B.②⑤⑥⑦ C.④⑤⑥⑧⑨ D.①③⑤⑧⑨
11、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 )
①沛公军霸上②党以身翼蔽沛公③范增数目项王④籍吏民,封府库
⑤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⑥项伯杀人,臣活之⑦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A.①③④/②⑤/⑥⑦
B.①②⑤/③④/⑥⑦
C.②⑥⑦/③④⑤/①
D.③⑥/⑤⑦/①②④
1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旦日飨士卒
13、下列加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则置车骑//置之坐上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则与斗卮酒,哙拜谢C.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其意常在沛公也 D.毋内诸侯//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14、对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沛公安在②因击沛公于坐③吾属今为之虏矣④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⑤大王来何操⑥此天子气也⑦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⑧得复见将军于此A.①⑧/②⑤⑦/③④/⑥ B.①⑤/③/④⑥/②⑦⑧
C.①⑤/②③/④⑥/⑦⑧ D.①⑤⑥/②③④/⑦⑧
1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即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此外,古代史书体例还有纪传体,如《史记》《汉书》《战国策》。

B、清代学者朱彝尊评价《左传》:“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因《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又和《公羊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C、古人自称多称名,尊称别人多称字,“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项羽自称名。

D、按照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宴会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三)翻译下列句子:(每句3分,共12分)
16、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17、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8、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9、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解:⑴南谷:地名,在永州乡下。

本诗写于贞元二十一年,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开始了痛苦的谪居生活。

此地是一个人烟稀少、荒芜偏僻之地。

柳宗元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常触景伤怀,对自己的遭遇,感慨万千。

⑵杪(miǎo):秋末,深秋。

⑶机心:机巧的心计,奸诈之心
20、诗歌颔联上下两句各有一个字用得妙,分别是哪两个字?请说明理由。

(5分)
21、诗歌前三联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5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5小题,10分)
22、《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作者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____,__________。

23、《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4、《鱼我所欲也》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原因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6、《论语》中孔子注重将“思考”和“学习”结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每题3分,共9分;仿写题4分,共13分)
2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根据本报和部分出版机构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儿童的阅读启蒙集中在1-2岁之间,并且阅读时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

B.《朗读者》开播后,许多光电名嘴、企业职工、机关干部、退休教师、留学生吟诵社等朗诵爱好者,纷纷加入文化经典朗诵的行列。

C.“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发展势头迅猛:无论是在大学校园,还是在产业园区,抑或是在街道社区,各类创业创新赛事如火如荼。

D.桃花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按照建成生态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乡,制定了五年发展建设规划。

28、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目不交睫,随着歌手的狂歌劲舞,观众席上也一片沸腾。

②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

③那些航空领域的拓荒者,很多已经离开人世,但他们筚路蓝缕的感人形象一直深深印在人们的记忆中。

④这次会谈并没有其他人员参加,他们两个人又都一直讳莫如深,所以会谈内容就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⑤正在悠闲散步的外科主任王教授,突然接到护士电话说有个病人情况危急,他立刻安步当车向医院跑去。

⑥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2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意境与意象一样,是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中总结出来的审美范畴,也是传统文艺理论和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因而具有共同的审美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而是在为“情思”寻找和创造合适的载体。

透过载体,所抒发的是情感,是心灵——作品发言人(如游子、思妇等)的心灵和作家的心灵。

①在意象和意境中,当然要描绘大量的景象、物象、事象乃至于人物形象
②当然,在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关系中,也有侧重,即矛盾的主导方面是主观,是主体的心灵
③或者干脆就是由心灵幻化出来的
④因而都是主客观的统一:情与景、心与物、意与象、意与境的统一
⑤这就是,它们都是作家根据抒情传意的需要而从生活中选择、提炼出来的
⑥但这些都不是作家着意表现的中心,作家的目的不是为它们本身留影造像
A.⑤③④②①⑥
B.②①⑥⑤③④
C.⑤③①⑥④②
D.②①③④⑥⑤
30、仿照下列句子的句式,再写两个句子。

(每个2分,共4分)
也许,你站不成巍峨的高山,但你依然可以挺立成一棵青松或一枝秀竹,为生命添一分绿意,增一道风景。

仿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31、请以“风波”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800字左右。

(注意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答案
1、【答案】B (A项中“定会”一词,变或然为必然;C项中“预测到”错误,原文用“指出”一词,说明此现象已经存在。

D项中“基因科学必将造福人类”一说没有注意到基因科学可能造成的危害。


2、【答案】D (A这是制止违反科学精神的做法。

B欧洲科学家反对,基因工程的农业会导致“基因流动”和“基因污染”,应防止其危险;“是今后世界农业发展的方向”一说系无中生有。

C、是“欧洲以‘英国医学会’为主的的一大群生化专家”)
3、【答案】B(“其危害是致命的”于文无据,文中只说基因是会流动的,它的结果不可预测,最后可能造成基因污染。

4、A
5、A
6、B
7、C
8、D
9、C
10、D
11、A
12、D
13、D
14、B
15、A
16-----19:略
20、分别是“覆”和“唯”(1分)。

一个“覆”字,说明这里树木之多,以致落叶能覆盖溪桥;而一个“唯”字,更表明荒村之荒,除古木之外,余无所见。

(2分)这两句充分表现出秋天一片清寂、荒芜的景象;踏上小桥,到处是黄叶满地;荒凉的山村,古树参天。

(2分)
21、前三联运用“深秋、幽谷、黄叶、溪桥、荒村、古木、寒花、幽泉”等意象,(2分)描写了荒寂、清冷之景,烘托了凄清冷寂的环境氛围,(2分)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之情。

(1分)
2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3、那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24、(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7、C A项,句式杂糅,“根据……调查”“……调查显示”,两种说法保留一种;B.不合逻辑,“留学生吟诵社”不是朗诵爱好者,在后面加“的社员”。

D.成分残缺,在“生态乡”后加“构想”。

28、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要关注语境、使用对象、感情色彩等问题。

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望文生义。

厝火积薪,把火放到柴堆下面。

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望文生义。

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不合语境。

讳莫如深:原意为事件重大,讳而不言。

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紧。

安步当车: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苦心孤诣:①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

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

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②指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造诣,指一个人在某行业学业、技能所达到的水平。

诣:指达到的程度或境界。

29、A 首句末尾说“意境与意象”“具有共同的审美特征”,据此可找出⑤语意与之衔接最紧,⑤中的“这”很明显承上文指代“特征”;②中有“这种主客观的统一”明显承④而来,
②在④后;“而是”前面应该有“不是”,恰好是⑥。

30、仿写:
仿1:也许,你升不成光芒万丈的太阳,但你依然可以升成一轮皎洁的月亮或一颗微弱的星辰,为大地添一分光明,增一分热量。

仿2:也许,你妆扮不成雍容华贵的牡丹,但你依然可以长成一朵野花或一棵小草,为人类添一缕芳香,增一分活力。

31、略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人为何自称汉人
中国人中绝大多数的族群都认同自己是汉人,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因此汉朝对中国的意义便不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朝代,而是将各种不同来源、背景的中国人熔铸成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

为什么别的朝代不能做到这一点,以至于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还一直称自己为汉人?这在于,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

汉人和欧洲族群的概念是相当不一样的,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等都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而汉人却是以文化来定义的,所以才能一直维持到今天。

从刘邦到吕后再到文景二代,最初的动荡不安尚未熔铸成一个具体的朝代。

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显现汉朝之所以为汉朝的特点。

首先是政权的整合。

政权从一个武装集团共有逐渐转变成各地人才都可以加入。

汉初,丞相只有功臣可担任,非侯不能担任丞相,非军功不能封侯,因此只有功臣的子嗣才能封侯。

后来转变成公孙侯可以布衣封侯,文人也可以封侯做宰相。

汉朝的察举制度使全国的人才进用到中央,也使全国人才分散到各地担任统治工作。

每个郡都有一定的配额,每个地区的人皆可加入国家的统治集团。

察举制度的建立,打下了政治统治集团的基础。

这个制度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的传统,使汉朝从封闭的功臣集团统治转变为全国各地的精英共同统治的局面。

其次是经济网络的整合。

在战国时代,中国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城市化,商业活动非常活跃,各地有各地的货币,加之各地有各地的物产、风俗习惯,所以各地的市场也没有真正被整合为一个市场,产品在城市生产。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生产单位.手工业在街坊里进行,不在
农村,自己销、自己运,并没有被整合为共同的市场。

汉武帝时代,因连年对外战争,须征收大量的税。

为防止逃税漏税,汉朝采取了最严酷的征收办法,密告逃税者可得到没收财产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因此全国告密成风。

这就破坏了工商业机制,故生产事业只好转入农村。

在农村生产须有集散功能,因为农村工业产量不大,物品集散的机制可以形成全国性的经济网络。

从汉武帝时代开始,织成了全国经济交换网,这使得中国经济被整合为一。

直到19世纪40年代海运通行以前,中国的经济网络是国家得以统一的重要因素。

再次是文化方面的整合。

通过察举制度,各地精英都汇集到中央,而中央又有学校。

在汉成帝时,博士弟子约有3万人。

在中国统一尚未完成时,有些学者已经在做文化上的整合,如吕不韦编《吕氏春秋》,淮南王刘安编《准南子》,董仲舒编《春秋繁露》,司马迁做整体历史的构建工作……这些成果共同构成了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

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三个层面兼括并至、无所不包的大系统才使得汉朝文化能够兼容并蓄,各地不同的人群愿意留在这个大系统中,也使得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以汉人自居。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多认同自己是汉人,汉朝将各种不同来源、不同背景的中国人熔铸成了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

B.汉朝对中国的意义不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朝代。

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这是历史上其他朝代未能做到的。

C.和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等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不同,中国人不分族群,而是以文化来定义。

D.因为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所以“汉人”这种身份认同才能一直维持到今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朝的察举制度使全国各地的精英都可以进入统治集团,政权不再是武装集团私有。

B.汉朝的察举制度为政治统治集团打下了基础,同时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的传统。

C.汉朝政府并没有主动整合全国的经济网络,但当时农村的物品集散机制却无意中织成了全国经济交换网。

D.汉武帝时代形成的全国经济网络是国家得以统一的重要因素,直到19世纪40年代它才因海运通行被取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时实行严酷的税收政策,破坏了城市的工商业机制,逼迫民间的生产事业转入农村。

B.汉朝的察举制度使得中央能够汇集全国各地的精英,这在促进中国文化整合方面功不可没。

C.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的构成源于汉代很多学者的努力,如吕不韦、刘安、董仲舒、
司马迁等人。

D.在政治、经济、文化系统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汉朝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同时也获得了中国人几千年的认同。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北宋元丰元年,苏轼在《庄子祠堂记》中提出了一个在儒学史和庄学史上都颇为著名的命题一一“庄子阴助孔子”,提出“庄子盖助孔子者”,对孔子“阳挤而阴助之”。

此说一出,有人击节赞赏,也有人大不以为然,此说遂成为中国学术史上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

②我们认为苏轼所说的庄子,并不是历史上真正的庄子,而是一个苏轼化了、士大夫化了的庄子。

只有从士大夫精神的视角看,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苏轼“庄子阴助孔子”说的价值。

概括地说,苏轼提出士大夫化的庄子具有如下意义:
③第一,“庄子阴助孔子”说维护了儒家的正统地位。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不论社会如何动荡,儒家思想一直是封建朝廷的正统思想。

苏轼在理论上为维护儒家的正统地位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庄子阴助孔子”说并不是对儒家思想的公然背叛,它的大前提就是以孔为尊,维护孔子在学术史的独尊地位,维持儒学在士大夫精神中的主导地位。

④第二,“庄子阴助孔子”说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调和了儒庄矛盾。

一般人看来,庄子是一个“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的道家代表。

北宋朝廷亦反对庄子思想的传播。

《宋史·吕公著传》:“(元祜元年)令禁主司不得出题《老》《庄》书,举子不得以申、韩、佛书为学,经义参用古今诸儒说,毋得专取王氏(安石)。

”当苏轼提出“庄子阴助孔子”说之后,庄子成为儒家队伍中的一员,庄子思想从此在儒家殿堂中可以光明正大地存在。

此说分化和削弱了道家队伍,把敌方阵营中的二号人物纳入孔子阵营中,壮大了儒家的声势,增强了孔门的势力。

⑤第三,将庄子思想引入士大夫精神层面,为士大夫阶层指出了一条通往精神自由的路向。

苏轼意在为士大夫阶层构建这样一种精神范式:孔子是大圣,孟子是亚圣,庄子是爱儒尊孔、教外别传的孔门弟子。

孟子与庄子,一主一副,从不同的角度弘扬孔子思想。

士大夫阶层本具有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政治人格,进入官场之后,在精神层面有诸多压抑焦虑,很容易产生身在庙堂心在江湖的矛盾心态。

而庄子思想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生的自适,在士大夫精神中引入庄子思想,为士大夫精神增加了新内涵。

庄子思想客观上可以缓解士大夫的身心紧张,让他们在精神层面上能够有所舒缓。

解决了庙堂与江湖的矛盾,引起后世许多朝廷之士精神层面的共鸣。

⑥苏轼提出“庄子阴助孔子”之说乃是出于维护儒家发展的需要,是为了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

此说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儒庄矛盾,为庄子思想的发展开拓了新局面。

从这个角度看,“庄子阴助孔子”说自有其历史合理性。

(选自孙明君《苏轼与士大夫化的庄子》,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