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名言古诗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名言
1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
——吴晗
2.读书好似爬山,爬得越高,望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获更丰满。
——臧克家3.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短的青春,去学习无穷的智慧。
——高尔基4.如果你问一个善于溜冰的人怎样获得成功时,他会告诉你:“跌倒了,爬起来。
”这就是成功。
——牛顿
5.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
——爱迪生
6.任何一个人的任何一点成就,都是从勤学、勤思、勤问中得来的。
——夏衍
7.在惊涛骇浪中,拿稳着舵,虽千转百折,仍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终有达到彼岸的时候。
——邹韬奋
8.看哪!世界不是劳动的艺术品吗?没有劳动,就没有世界。
——邓中夏
9.世界是一本书,从不旅行的人等于只看了这本书的一页而已。
——奥古斯狄尼斯
10.谁要想出国远游,谁就得先把祖国的山山水水装在心里。
——托·富勒
11.能使你所爱的人快乐,是世界上最大的幸福。
——罗曼·罗兰
12.给青年人最好的忠告是让他们谦逊谨慎,孝敬父母,爱戴亲友。
——西塞罗
13.谁要是不会爱,谁就不能理解生活。
——高尔基
14.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闻一多15.只有看到每个人的长处,才能有权得到朋友们最真挚的友谊。
——泰戈尔
16.所谓天才人物指的就是具有毅力的人、勤奋的人、入迷的人和忘我的人。
——萧伯纳17.朋友间也需要有劝告和责备,只要从善意出发的,我们就应友善地接受。
——西塞罗18.所有的果实,都曾经是鲜花;然而,却不是所有的鲜花都能成为果实。
——佚名19.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奥斯特洛夫斯基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作者简介]
白居易(公元772-846),字乐天,自号醉吟先生,亦称香山居士。
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东北)。
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
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
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
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含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
常与同年元稹酬咏,号元白。
也常与刘禹锡酬咏,号刘白。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
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
他的讽谕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
这其中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
二、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有《长庆集》诗二十卷,《后集》诗十七卷,《别集补遗》二卷。
今编诗三十九卷。
[注释]
忆江南: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
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
分单调、双调两体。
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
《忆江南》共3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曾:曾经。
谙:熟悉。
江花:江边的花。
胜,一作“似”。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此指蓼蓝。
《旬子·劝学》:“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译诗、诗意]
江南美啊,对我来说江南的美景曾经是那么的熟悉。
灿烂的阳光把江畔的野花照耀得比火还要红,春天的江水如蓝草一样碧绿清澈。
这样的景色让我怎能不常常回忆呢?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熙宁四年(1071年)任杭州通判。
元佑四年(1089年)任杭州知州。
曾整治西湖。
深爱湖山,说是“故山归无家,欲买西湖邻”,自命为“杭人”。
追谥文忠。
他学识渊博,能勉励后进。
政见上虽和王安石不合,却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注意水利赈灾等工作。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有创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诗清新自然,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填词开豪放一派,气势雄浑,豪迈不羁,摆脱了绮艳柔靡的风尚,对后来很有影响。
擅长行、楷书,曾遍阅晋、唐诸家法书,得力于王僧虔、李邕、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成一家。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自在之趣。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善画竹,学文同,亦作枯木怪石。
论画有卓见,主张神似,有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诗句。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贴》、《祭黄畿道文》、《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
画迹《古木坚石图》、《竹石图》。
[注释]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醉书:喝醉酒时所写。
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
遮:遮盖,掩盖。
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
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译诗]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
二十六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
后来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黄、池、睦、湖等州做过刺使,还曾在中央任过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功员外郎等职,终于中书舍人。
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的杜牧,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敢于指陈时弊。
后来,由于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旋展,终于堕入颓废享乐、纵情声色的生活里面。
杜牧在文学方面,主张文以致用,强调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提倡言之有物,朴实无华的文风;反对无病呻吟,片面追求形式。
在晚唐追求浮丽柔靡的文坛上,他主张“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以豪迈俊爽,拗峭清丽独树一格。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
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或为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
杜牧虽然写了一些进步诗篇,但也写了不少消极颓废、趣味低下的作品,这些含有糟粕的诗歌,应引起注意,给予批判。
[注释]
啼:叫。
山郭:修建在山麓的城池。
酒旗:酒帘,高悬在酒店外的标帜。
南朝:公元420-589年,南方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总称。
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
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
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数字。
楼台:指佛寺中的建筑。
烟雨:如烟般的蒙蒙细雨。
[译诗]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
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
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释
①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②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水汽。
③散学:放学。
④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yuān):老鹰。
⑤东风:春风。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的凝集着。
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注释
山尖:山峰的顶端。
尽:全部。
占:占其所有。
甜:醇香的蜂蜜
采:采摘。
为【wèi】替。
还读wéi,如“敢作敢为”
译文
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
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译文
(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解
1、乌衣巷:南京,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
2、朱雀桥:今江苏省江宁县,横跨淮河。
译文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
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
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
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隆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
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
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君:指李龟年。
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到你的艺术。
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
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注释
逾:更多。
欲:好象。
燃:燃烧。
过:过去。
何:什么。
译文
江水碧绿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
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像燃烧的火一样红。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过去了,
不知什么时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遥空,
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
解释
农历九月初九登上望乡台,身处他乡设席送客人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
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
译文
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故乡。
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
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解
1、故园:指长安,作者在长安有别墅。
2、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3、凭:托。
译文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
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
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唐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⑴萧萧:风声。
梧:梧桐树。
⑵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⑶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⑷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⑸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
破岩:破裂的岩石。
磨:折磨,挫折。
击:打击。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你。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唐贾岛
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
归卧故山秋。
注释
1.吟:读,诵。
2.知音:指了解自己思想情感的好朋友。
3.赏:欣赏。
4.得:此处指想出来。
译文
这两句诗我琢磨三年才写出,一读起来禁不住两行热泪流出来。
了解我思想情感的好朋友如果不欣赏这两句诗,我只好回到以前住过的故乡(山中),在瑟瑟秋风中安稳地睡了。
唐杜甫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4、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5、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6、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译文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
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龙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释
①啭:鸟婉转地啼叫
②随意:随着自己(鸟)的心意。
③树高低:树林中的高处或低处。
④金笼:贵重的鸟笼,喻指不愁吃喝、生活条件优越的居所。
⑤百啭千声:形容画眉叫声婉转,富于变化。
⑥始知:现在才知道。
不及:远远比不上。
今译
千百声的鸟啭,随着自己的心意任意回荡着,
(就在那)山花万紫千红绽放,高低有致的林木里。
这才明白:(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
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