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阆中中学校高二语文10月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中学2015年秋高2014级第一学段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他们继承了诗三百篇以来美刺①比兴的形式,楚骚一派芬芳悱恻的风格,汉魏乐府抑扬顿挫的章法,以及六朝民歌清新婉丽的语调,而加以变化运用,又继承又创新,写出了许多完整美好的诗篇,不但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而且也树立起一块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风”“雅”以后有李杜。
“风”偏于反映民情,是抒情的;“雅”偏于批评时政,是讽喻的。
换一句话说,“风”大体是一种民歌,其中浪漫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雅”大体是一种叙事诗,其中现实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
因此,外国文学史上的理论(指“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搬到中国来,虽然也可以适用,但总觉得没有“风”“雅”两个字来得集中概括。
而“骚”则兼有“风”“雅”之长,也就是兼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长。
李杜作品同是从“风”“雅”“离骚”变化出来,但李偏于“风骚”,而杜则偏于“骚雅”。
李杜风格形成流派之后,即取“风”“雅”二字而代之。
从此,诗人由于性格和学识关系,不免有所偏向。
“风”“雅”以后有李杜阅读答案。
其间唯号称“大家”的,得体兼风雅,追攀李杜,蔚为一代的“新声”。
换句话说,就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互相结合,相得益彰。
就此点论,则“风雅”——李杜这条线,始终贯串于两千余年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中而未尝间断。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几乎同时出现在当时的诗坛,恰恰是那个充实而光辉时代的两面鲜艳无比的旗帜。
他们有时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有时又以诗人特有的敏锐,带着沉郁顿挫的感情,描述着盛极而衰的苦难,并对苦难中的生灵寄予深切的同情。
一句话,弥漫着当时整个诗坛的是一派积极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而李白和杜甫又恰恰是通过复杂的生活遭遇,各以特异的风格,在最大的一致上,展现了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动荡的灵魂。
这就是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为什么能够在悠久的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始终站在诗歌艺术的最高峰,以全力陶铸灵魂、鼓舞人心的缘故。
(有删改)
注:①美刺:实质上是对诗歌内容或赞美或讽刺。
1.下列对“蔚为一代的‘新声’”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指李白和杜甫创作的许多完整美好的诗篇。
B.指李白和杜甫之后,那些号称大家的诗人所创作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互结合、相得益彰的作品。
C.指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既反映民情又批评时政的诗篇。
D.指李白和杜甫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
2.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和杜甫的诗歌虽然同是从“风”“雅”“离骚”变化出来的,但李诗偏于“风骚”,而杜诗则偏于“骚雅”;“风雅”——李杜这条线,贯串于两千余年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中。
B.“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之所以成为时代的两面鲜艳无比的旗帜,是因为他俩几乎同时出现在当时的诗坛,而且各以“风骚”和“骚雅”见长。
C.中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用“风”“雅”两个字来代表,比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来得集中概括。
D.李白和杜甫继承了风、雅、离骚、汉魏乐府以及六朝声律的优良传统,展现了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动荡的灵魂,成为“风”“雅”之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并峙的高峰。
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和杜甫都运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都创作了能体现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命运和动荡灵魂的作品。
B.李白总是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而杜甫则总是以诗人特别的敏锐,挟着沉郁顿挫的感情,预感到盛极而衰的苦难,并且寄予深切的同情,充分显示了各自特异的风格。
C.在李白和杜甫风格形成流派之后的诗人,一般诗人或沿着李白流派的方向发展,或沿着杜甫流派的方向发展,而一些“大家”则沿着兼具李杜之长的方向发展。
D.李白和杜甫既继承过去,又融合时代,为中国诗歌开辟了一条宽广而坦荡的道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战国论
【明】李贽
余读《战国策》而知刘子政①之陋也。
夫春秋之后为战国。
既为战国之时,则自有战国之策。
盖与世推移,其道必尔。
如此者,非可以春秋之治治之也明矣。
况三王之世欤!
五霸者,春秋之事也。
夫五霸何以独盛于春秋也?盖是时周室既衰,天子不能操礼乐征伐之权以号令诸侯,故诸侯有不令者,方伯、连帅率诸侯以讨之,相与尊天子而协同盟,然后天下之势复合于一。
此如父母卧病不能事事,群小构争,莫可禁阻,中有贤子自力家督,遂起而身父母之任焉。
是以名为兄弟,而其实则父母也。
虽若侵父母之权,而实父母赖之以安,兄弟赖之以和,左右童仆诸人赖之以立,则有劳于厥家大矣。
管仲相桓,所谓首任其事者也。
从此五霸迭兴,更相雄长,夹辅王室,以藩屏周。
百足之虫,迟迟复至二百四十余年者,皆管仲之功,五霸之力也。
【战国论|李贽|阅读答案翻译译文】战国论|李贽|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诸侯又不能为五霸之事者于是有志在吞周心图混一如齐宣之所欲为者焉晋氏为三吕氏为田诸侯亦莫之正也。
则安得不遂为战国而致谋臣策士于千里之外哉!其势不至混一,故不止矣。
刘子政当西汉之末造,感王室之将毁。
徒知羡三王之盛,而不知战国之宜,其见固已左矣。
彼鲍、吴者,生于宋、元之季,闻见塞胸,仁义盈耳,区区褒贬,何足齿及!乃曾子固②自负不少者也,咸谓其文章本于《六经》矣,乃讥向自信之不笃,邪说之当正,则亦不知《六经》为何物,而但窃褒贬以绳世,则其视鲍③与吴亦鲁、卫之人矣。
【注】①刘子政:刘向,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战国策》的编定者,有着“尊王贱霸”(尊崇三王五代之盛世,看轻春秋战国之霸业)的历史观。
②曾子固:曾巩,宋代学者,著有《元丰类稿》。
③鲍:鲍彪,宋代学者,曾校注《战国策》;吴,吴师道,元代学者,曾重校《战国策》。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知刘子政之陋.也陋:浅薄
B.则有劳于厥.家大矣厥:其,这个
C.而不知战国之宜.宜:应该
D.当西汉之末造.造:时期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徒知羡三王之.盛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而其实则.父母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夫五霸何以.独盛于春秋也苟以.天下之大
D.区区褒贬,何.足齿及其间旦暮闻何.物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二段结合春秋特定的历史背景,运用了比喻论证充分肯定了管仲在历史推进中起到的独特作用,突破了传统的褒“王道”贬“霸道”史观。
B.文章虽然是对战国的历史发表看法,其实包含了作者鲜明的个性特点,也是对明代盛行的纲常名教和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有力的批判和回击。
C.本文见解大胆,构思精巧,论证严密,文字犀利深刻,长于分析,表现了作者过人的胆识和非凡的勇气。
D.作者批判了汉代刘向、宋代曾巩以“三王之治”否定“战国之宜”的观点,明确提出从三王五霸到战国、到秦的统一,是一个“与时推移,其道必尔”的必然发展趋势。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如此者,非可以春秋之治治之也明矣。
(3分)
(2)则安得不遂为战国而致谋臣策士于千里之外哉!(4分)
8.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划线部分断句。
(4分)
不能学者,从师苦而欲学之功也,从师浅而欲学之深也。
草木鸡狗牛马,不可谯诟遇之,谯诟遇之,则亦谯诟报之,又况乎达师与道术之言乎?故不能学者:遇师则不中,用心则不专,好之则不深,就业则不疾,辩论则不审,教人则不精;于师愠怀于俗羁神于世矜势好尤故湛于巧智昏于小利惑于嗜欲问事则前后相悖;以章则有异心,以简则有相反;离则不能合,合则弗能离,事至则不能受。
此不能学者之患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9-10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①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臣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
②《左传·成公九年》:“楚子重侵陈以救郑。
晋侯观于军府,见锺仪,问之曰:‘南冠
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
代称。
9.这首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意境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其写景的妙处。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结合“篱菊”“渚莲”“鲈鱼”分析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3)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4)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___。
(5)子曰:“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____。
”
(6)___________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孩子的力量
列夫·托尔斯泰(俄)
“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抢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
这个人的身材高大,腰板挺直,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
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
他被抓获,现在押去处决。
“有什么办法呢! 力量总不在我们一边。
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他们的天下。
死就死吧,看来只能这样了。
”他想,耸耸肩膀,对人群不断的叫嚷报以冷冷的一笑。
“他是警察,今天早晨还向我们开过枪!”人群嚷道。
但人群并没有停下来,仍押着他往前走。
当他们来到那条横着昨天在军警枪下遇难者尸体的街上时,人群狂怒了。
“不要再拖延时间!就在这儿枪毙那无赖,还把他押到哪儿去?”人群嚷道。
被俘的人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
但领头的人决定把他押到广场上去,去那里解决他。
离广场已经不远,在一片肃静中,人群后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叫声。
“爸爸!爸爸!”一个六岁的男孩边哭边叫,推开人群往俘虏那边挤去,“爸爸!他们要把你怎么样?等一等,等一等,把我也带去,带去!……”孩子旁边的人群停止了叫喊,他们仿佛受到强大的冲击,人群分开来,让孩子往父亲那边去。
“瞧这孩子多可爱啊!”一个女人说。
“你要找谁呀?”另一个女人向男孩俯下身去,问。
“我要爸爸!放我到爸爸那儿去!”男孩尖声回答。
“你几岁啊,孩子?”
“你们想把爸爸怎样?”男孩问。
“回家去,孩子,回到妈妈那儿去。
”一个男人对孩子说。
俘虏已听见孩子的声音,也听见人家对他说的话。
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
“他没有母亲!”他对那叫孩子去找母亲的人说。
男孩在人群里一直往前挤,挤到父亲身边,爬到他身上去。
人群一直叫着;“打死他! 吊死他!枪毙坏蛋!”
“你干嘛从家里跑出来?”父亲对孩子说。
“他们要拿你怎么样?”孩子问。
“你这么办。
”父亲说。
“什么?”
“你认识卡秋莎吗?”
“那个邻居阿姨吗?怎么不认识。
”
“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待在那里。
我……我就来。
”
“你不去,我也不去。
”男孩说,着哭起来。
“你为什么不去?”
“他们会打你的。
”
“不会,他们不会的,他们就是这样。
”
俘虏放下男孩,走到人群中那个发号施令的人跟前。
“听我说,”他说,“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
”他指指男孩,“你们放开我两分钟,抓住我的一只手:我就对他说,我跟您
一起去溜达溜达,您是我的朋友,这样他就会走了。
到那时……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就随你们。
”
领头的人同意了。
然后俘虏又抱起孩子说:“乖孩子,到卡秋莎阿姨那儿去”
“你呢?”
“你瞧,我同这位朋友一起溜达溜达,我们再溜达一会儿,你先去,我就来。
你去吧,乖孩子。
”
男孩盯住父亲,头一会儿转向这边,一会儿转向那边,接着思索起来。
“去吧,好孩子,我就来。
”
“你一定来吗?”男孩听从父亲的话。
一个女人把他从人群带出去。
等孩子看不见了,俘虏说:“现在我准备好了,你们打死我吧。
”
这时候发生了完全意想不到和难以理解的事情。
在所有这些一时变得残酷,对人充满仇恨的人身上,同一个神灵觉醒了。
一个女人说:“我说,把他放了吧。
”
“上帝保佑,”又一个人说,“放了他。
”
“放了他,放了他!”人群叫喊起来。
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
他是个有罪的人,但从人群跑出去,却没人拦住他。
(选自《哈吉穆拉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从警察起初的执拗到最后的落泪,从百姓起初的怒不可遏到最后的宽容谅解,小说在巨大的落差中凸显了人性的力量。
B.“脸色越发阴沉了”表现了警察内心对周围群众的仇恨和对儿子的担心,“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表现了他被谅解后内心的愧疚悔恨以及惊喜之情。
C.“同一个神灵”是指亲情与爱,同情和怜悯,也正是孩子对父亲的爱使人们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善良与博爱。
D.儿子的出现,使事态发生变化,不仅让警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过错,而且也使得愤怒的群众生发悲悯情怀。
E.“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等动作和神态的描写,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形象。
(2)小说的开头写人群大声叫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做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警察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孩子”的出场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从主题思想、形象塑造和结构安排三个方面探究。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3.在下列句子的横线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毒奶粉、地沟油、假羊肉等一系列的事件接连发生,人们不得不反思:为什么我们的道德竟然沦落到了这样的地步?
(2)在离地球三百公里的太空课堂上,航天员王亚平一边做实验,一边,为6000万中小学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科普课。
(3)中国不差钱,只要能激活民间资本让银行资本难以的灵活运作方式与潜能,“钱荒”问题就迎刃而解。
A.耸人听闻娓娓而谈望尘莫及
B.骇人听闻娓娓而谈望其项背
C.耸人听闻振振有词望尘莫及
D.骇人听闻振振有词望其项背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科技界人士指出,技术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造成研发投入的巨大浪费,加剧了科技与经济脱节,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已成为与会代表的共识。
B.寻求人生乐趣的法则是,知道自己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但深信能够战胜它们,这样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正乐趣。
C.经济改革搁浅或者受阻,首先会抑制实体经济的投资,继而会进一步打击金融市场的信心,这对于意大利短期与中长期经济前景来说都相当不利。
D.“居者有其屋”确实是百姓生活的重要保障,在许多城市中,随着人口和部分家庭条件的改善,房屋租赁正在成为房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15.某班同学在讨论“说不尽的贾宝玉”时,从不同的角度简要地阐述了他们对贾宝玉的认识。
请你将下列他们的观点整合成为一个长句,可以适当增删词语。
(4分)
①贾宝玉是个贵族公子。
②贾宝玉生活在充满矛盾的封建大家庭。
③叛逆精神是贾宝玉的性格特征。
④曹雪芹写《红楼梦》是为了揭示贾府的衰亡史和罪恶史。
⑤贾宝玉是封建伦理的孤独的反抗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面是一首题为“冬天”的短诗,仿照这首诗,以“秋天”为题,写一首句式相同、内容
接近的小诗。
(6分)
晶莹的冬天
将我的生命
映衬得更加坚强
在广博的大地中
随雪花尽情地舞蹈
五、(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脚步到达不了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眼睛到达不了的地方,心灵可以到达。
请以“心灵的到达”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要求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阆中中学2015年秋高2014级第一学段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答案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27分)
【解析】
1. B(由原文“号称大家的,得体兼风雅,追攀李杜,蔚为一代的新声。
换句话说,就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互相结合,相得益彰”可知。
)
2. B(强加因果。
之所以……是因为,关系不成立。
)
3. B(B推理不合逻辑:原文是“他们有时……有时……”,此项中说“李白总是……而杜甫总是……”;此项中“……充分显示了……”绝对化。
A立论依据为原文“李偏于风骚,而杜则偏于骚雅”、“风大体是一种民歌,浪漫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雅大体是一种叙事诗,现实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
”、“骚则兼有风雅之长,兼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长”等,“李白和杜甫……在最大的一致上,体现了……命运和动荡的灵魂”。
D立论依据是原文“又继承又创新”和作品反映“那个充实而有光辉的时代”等。
C立论依据是原文“李杜风格形成流派之后,即取风雅二字而代之。
从此,诗人由于性格和学力关系,不免有所偏向。
其间唯号称大家的,得体兼风雅,追攀李杜,蔚为一代的新声。
换句话说,就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互相结合,相得益彰”。
)
4.C 宜,时宜)
5 .C(C“以”都翻译“凭”。
B 则,“是”;“却” A“之”,“的”;定语后置的
标志D“何”,哪里,怎么;什么)
6.D(宋代曾巩有误,是刘向的观点)
7.(1)像这样,不能用春秋时期治理国家的措施和办法来治理战国时期的政治,是很显然的呀。
(翻译时要落实“治”、“明”和语气)
(2)那么怎能不演变为战国的局面,而纷纷在千里之外招纳有谋略的臣子和有计策的士人呢!(翻译时要落实“安……哉”、“为”、“致”和状语后置句式)
翻译
我阅读了《战国策》就知道刘子政浅薄无知。
春秋之后就是战国,已经是战国了,就自然有战国时期的治道谋略。
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其道理必然如此。
像这样,不能用春秋时期治理国家的措施和办法来治理战国时期的政治,是很显然的呀。
何况夏禹、商汤、周用文王武干更古的时代呢!
齐桓公、晋文公等五个诸侯先后称霸,是春秋时期的事。
五霸为什么唯独在春秋时期强盛呢?因为当时周王室已经衰弱,天子不能掌握政治军事大权,来指挥诸侯各国,所以诸侯当中有不服从王室命令的国家,诸侯当中的大小首领方伯、连帅,就率领诸侯当中的其他国家去讨伐他,?起尊奉周天子,使诸侯同盟协调一致,然后天下的形势又趋于联合统一。
这好比父母患病在床,不能做事,儿女辈互相争斗,没有谁能够禁止,这时其中有一个贤能的儿子白告奋勇担任家庭的主持者,于是代行父母的权力。
因此他在名义上是其他人的兄弟,但实际上却像他们的父母一一样。
虽然似乎侵夺了父母的权力,但实际上,父母依靠他得到了安宁,兄弟依靠他而能够和睦,左右僮仆等人依靠他能各安其位,各执其事,因此他对这个家庭的功劳很大啊。
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就是第一个承担这种事的人。
从此,五霸一个接一个地兴起,互相接替着称霸,拱卫辅佐周王室,率领诸侯作周王朝的屏障。
如俗话所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周王朝仍能延续到二百四十年,这都是管仲的功劳,五霸的业绩啊。
诸侯当中又有不能像春秋五霸那样建立霸业的,于是就一心想吞并用室,统一天下,如战国时齐宣王想要做的那样。
晋国的卿大夫把晋国分为赵、韩、魏三国,吕氏的齐国也被田氏所取代,诸侯中也没有谁能纠正这种事情。
那么怎能不演变为战国的局面,而纷纷在千里之外招纳有谋略的臣和有计策的士人呢!其发展趋势是不到全国统一时,一定不会终止。
刘子政处于西汉末期,痛感王室即将毁灭,只晓得羡慕禹、汤、文、武往古的盛世,而不懂得战国的时宜,他的见解本来就已经乖僻。
那鲍彪、吴师道两人生于宋末和元末,胸中充满着儒家教条,两耳听到的都是仁义之道,他们对《战国策》的褒贬,不值得一提。
而曾子固倒是很自负,声称自己的文章都是本于儒家《六经》,反而讥刺刘向被流俗的见解所迷惑,不能坚持自己尊王贱霸的观点,邪说应当纠正,他也不知道《六经》为何物,而只会窃取《春秋》褒“王道”、贬“霸道”的滥条来衡量世人,那么拿他跟鲍彪和吴师道相比,也就没有什么差别。
8、【于师愠/怀于俗/羁神于世/矜势好尤/故湛于巧智/昏于小利/惑于嗜欲/问事则前后相悖】
翻译:不善于学习的人,跟老师学习的态度不认真,却想学得很精;跟老师学习不求甚解,却想学得很深。
草木、鸡狗、牛马不能用粗暴的行为对待它们,粗暴对待它们,它们就会很粗暴地报复人,又何况是博通古今的老师和讲授道学的言论呢?所以,不善于学习的人:对待老师不忠实,用心不专一,爱好不深入,学习不努力,辩论起来分不清是非,教育人不精深:对老师怨恨,安于世俗,在眼前杂事上花费精力,依仗权势为非作歹,因此沉迷于耍弄奸巧计谋,迷恋微小的利益,在嗜欲上惑乱,处理事情前后矛盾;写文章观点杂乱不一致,
即使简单也会有相反之处;分散的东西不能综合起来,综合的东西不能分析,重大的事来临却不能承受。
这是不善于学习的人的毛病。
9、【参考答案】从意境上看: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吹笛的人,营造了一幅凄清的画面,烘托出内心的悲凉之情。
从手法上看:①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残星几点”“雁横塞”“人倚楼”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②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残星”“人倚楼”是静态。
10、【参考答案】竹篱旁紫艳的菊花,闲雅静穆;水塘里的莲花,红衣脱落,枯荷败叶,满面愁容;家乡的鲈鱼正美。
诗人以“静”赋“菊”,以“愁”状“莲”,移情于物,融情于景,“鲈鱼正美”引用典故,表达了诗人的故园之思和归隐之意。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
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写仰观。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
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
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
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
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
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哟,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
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
杜牧如此激赏,巩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写俯察。
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
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吧?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色,无不触发着诗人孤寂怅惘的愁思;末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