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电影欣赏”可提高大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实证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17No.20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电影欣赏”可提高大学生
综合语言能力的实证研究
——
—以武汉大学为例
曹志勇
【摘要】分析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和后续课程的实施情况,概述国内外关于“电影欣赏”的研究情况,以武汉大学非英语专业后续课程“电影欣赏”为例,选取武汉大学60名一年级本科
生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班和控制班,每班30名学生。
实证研究发现:第一,“电影欣
赏”课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技能,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
趣,增加他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第二,“电影欣赏”课程对学生的听力和文化背景等的
要求比较高。
认为大学英语教师应选择难易程度适中,内容积极向上,符合学生认知水
平的电影。
【关键词】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电影欣赏”;语言能力;教学效果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一)大学英语课程改革
虽然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开设的课程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和社会的需要。
为了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很多高等院校对英语专业的课程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先后开设了后续课程,如“电影欣赏”“新闻英语”“法律英语”“医学英语”等,有所区别的是,有的院校将后续课程作为必修课开设,有的院校将其作为选修课开设;有的院校将其作为通识课开设;有的院校在大学生学完大学英语基本课程后开设,有的院校在大学英语二级或者三级考试结束以后才开设。
(二)大学英语后续课程
“电影欣赏”是武汉大学公共英语的后续课程,并且是必修课。
本课程旨在通过观看、分析和讨论英语电影的精彩片段,提高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其熟悉不同人物的语言。
同时,培养大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够用英语进行有效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交流,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补充内容,“电影欣赏”课程属于大学英语精读课,借助英文原版电影进行教学。
与只播放电影不同的是,需提前对电影进行剪辑,精选3至5个电影片段。
在播放电影片段前,教师先介绍剧情和主要人物,并根据电影情节提出讨论问题;然后根据电影片段开展口语活动,如描述主要人物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及心理活动,让学生扮演电影中的不同角色,根据电影剧情进行课堂讨论等;最后对电影片段中出现的常见口语表达和典型文化现象进行讲解。
“电影欣赏”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形式将视频、音频相结合,提供大量的英语原版电影精彩片段,并配有精心设计的课件,帮助大学生提高视听说能力。
目前,“电影欣赏”课程已经拥有立体化教材、自
主学习扩充性资料、实践性教学环境和网络教学环境。
立体化教材由纸质版教材和电子版教案组成。
教材的编写收集了英语原版电影的精彩片段,参考国内外教材、教学大纲,综合教师和大学生的情况而成。
自主学习扩充性资料由学校自主学习中心开发、提供,供大学生随时复习和内化课堂所学内容,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英语听说能力。
实践性教学环境指实验室、计算机房、图书馆、资料室等。
网络教学环境包含学校精品课程网站,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安排,利用精品课程网站上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线提问与解答。
“电影欣赏”课程的授课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他们治学严谨、基础扎实、责任心强,并积极参与相关培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自身素质。
二、“电影欣赏”课程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
“电影欣赏”课程是基于任务型教学法设置的。
任务型教学法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加拿大蒙特利尔。
国外关于“电影欣赏”课程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许多网站也提供了“电影欣赏”语言课程,如Dave’s ESL Caf佴和Pearltrees就是两个非常热门的第二语言课程网站。
(二)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电影欣赏”课程,并且在教学方法上做了一些探索。
然而,国内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
1.教学方式
通过分析已有研究发现,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进行电影欣赏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在课堂中插入电影欣赏;二是将“电影欣赏”课程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后续课程。
2.教学目标
目前国内大多数研究者将“电影欣赏”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大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少数研究者认为,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应
该发挥其艺术价值,所以“电影欣赏”课程还应培养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3.教材选择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应把好关,选择适合大学生学习语言的电影。
杜爱红(2014)认为,“电影欣赏”课程的教材选择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应适合语言学习,且语言信息含量大、内容健康、发音清晰。
(2)根据课程目标选择电影长度。
电影太长,师生互动太少,会让大学生认为“电影欣赏”课程教学只是观赏电影,并不会对语言应用能力有较大的影响。
电影太短,又不符合为大学生提供真实语境的教学理念。
(3)材料难易度应适合大学生的水平,控制在可理解范围内。
电影太难会打击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太容易又难以激起其学习兴趣。
(4)根据大学生的类型选择电影。
文科生一般喜欢看文学类电影,如《苔丝》《勇敢的心》;理科生偏向于情节简单的电影,如《狮子王》《冰河世纪》。
男生喜欢具有男子汉气概的电影,如《钢铁侠》《勇敢者的游戏》;女生偏爱《小妇人》《爱情故事》这样的电影。
对于某些专业的学生,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BBC步入商界》等类型的电影比较适合。
另外,可以研发、编写“电影欣赏”课程的校本教材,内容应包括:(1)剧本台词和翻译;(2)照片和海报;(3)注释,包括有用的表达方法、文化差异、语言学习要点、剧情梗概、人物和情节分析等。
4.教学过程
一些研究者如徐锦芬(2006)详细记录了一堂“电影欣赏”课的教学过程,虽然在细节上有所不同,但总体上主要包括观影前、观影中和观影后三个阶段。
(1)观影前
教师尽可能多地准备参考资料,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影片内容。
大学生受词汇量、听力水平和跨文化交际知识的限制,对电影内容的理解会相应地受到限制。
因此,教师应根据大学生的
Vol.17No.20
理解水平有针对性地讲解电影内容概要和故事发生的背景等。
(2)观影中
研究者认为,“电影欣赏”课程的教学过程不应只是一个观影过程,而应以电影为载体,促进大学生各项语言能力的发展。
因此,“电影欣赏”课上,应加入师生互动,教师一方面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电影赏析指导,包括语言和文化;另一方面也需要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语言输出的平台。
关于电影观赏时间与师生互动时间的比例以及教师何时加入师生互动等,尚无详细研究。
(3)观影后
对于观影后的活动,研究者的意见基本相同。
观影后活动主要包括复述电影内容、讨论电影中具有争议的话题、写影评、背诵经典台词或对白,以及挑选经典场面进行模仿和表演。
5.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
分析已有研究成果发现:第一,大学生对于“电影欣赏”课程持积极态度。
例如,王烈琴(2012)在研究中发现,关于“最喜爱的课堂活动”,65.13%的大学生选择英语视频或电影,18.75%的大学生选择学习语言知识,15.36%的大学生选择角色扮演,只有1.25%的大学生选择听老师讲课或听磁带。
第二,以单纯放映电影为主的课堂,大学生有厌倦倾向(苏莹、李振红2012)。
第三,开设“电影欣赏”课程后,笔者发现实验班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提高了。
第四,与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相比,“电影欣赏”课堂上大学生更为活泼积极,他们的语言技巧也有所提高。
例如,在北京某师范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上完五个学期的“电影欣赏”课之后,74.6%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他们对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74.6%~95.5%的大学生认为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提高了(张珍珍2008)。
总而言之,“电影欣赏”课程的开设有理论支持,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关于“电影欣赏”课程的研究,国外已经很成熟,为国内研究者提供了借鉴。
国内关于“电影欣赏”课程的研究以课程设置的大架构,包括教学材料、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为主,在“电影欣赏”课程对提高大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影响的研究还很欠缺。
本文主要研究“电影欣赏”课程对提高大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的影响,旨在为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为了论证“电影欣赏”对大学生语言能力的影响,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
1.“电影欣赏”课程对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总分是否有积极作用?
2.“电影欣赏”课程分别对提高大学生听、说、读、写(听力、完形填空、阅读以及写作等)技能是否有积极作用?
(二)研究对象
为了研究和对比“电影欣赏”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及对大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影响,笔者从武汉大学一年级新生中随机抽取60名为研究对象。
其中,30名大学生组成实验班,另外30名大学生组成控制班。
在实验班,授课教师利用英语电影对学生进行教学;控制班仍然采用常规教学方式。
笔者在学期末组织了一次大学英语二级考试,作为前测,实验班的平均分为81.12分;控制班的平均分为81.09分。
该项实验说明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实验前的英语水平大致相当,从而保证了实验的信度。
(三)研究方法
任何一项科学的研究都涉及对研究方法的探讨。
本实验采用的研究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和实验法等。
(四)实验过程
对实验班学生进行“电影欣赏”课程的授课,而在控制班中不作此要求。
“电影欣赏”课程由10个单
组统计量
班别n均值(分)标准差均值的标准误
前测实验班3071.62 6.75 1.23控制班3071.76 4.020.73
后测实验班
控制班
30
30
87.63
79.46
3.18
5.32
0.58
0.98
表1:实验班和控制班前、后测总分统计表
元组成,第1、2单元为电影理论概述和电影基础知识与文化的介绍;第3至10单元为电影赏析,以原版英文电影精彩片段为素材,涉及西方文化,并且涵盖西方伦理道德、风土人情、社会问题等。
每单元分为4个部分:第1部分介绍与电影有关的背景,如导演、编剧、主要演员、电影的影响等;第2部分介绍该电影的主要内容;第3部分为电影片段欣赏,其中包括6个方面:展示文化背景、学习相关词汇及短语、展示讨论题、观看电影片段、复述电影片段大意、教师补充(展示PPT);第4部分为电影评论,包括3个方面:讨论主题思想、描述人物性格、总结概述。
实验班使用讲义,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站进行学习。
网站资料中提供了以下材料:电影全集视频、电影中英文脚本、电影常见句子(中英文对照)、电影中的名言警句、电影相关的阅读文章以及拓展学习资料。
实验班不再完成大学英语的精读教材、泛读教材、快速阅读教材以及听力教材,也不参加相关测验。
在看完电影后,考核实验班学生对于电影中出现过的单词以及语句结构的背诵情况。
一般情况下,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教师都会给予鼓励和嘉奖。
该方法可以提高实验班学生参与该项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反过来又可以保证实验班学生上“电影欣赏”课程的效率。
控制班并不开设“电影欣赏”课程,仍使用大学英语精读教材、泛读教材、快速阅读教材以及听力教材。
控制班学生不需要背诵与电影欣赏片段有关的英语语言材料,但要参加相关测验。
(注:实验班和控制班课时基本相同)
四、数据统计分析
为了确保实验的信度,在实验教学前后,对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进行了前测和后测。
此外,还专门进行了口语、作文前测和后测。
测试的试题难度相当于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水平。
前测使用的试卷是2014年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真题,后测使用的是2015年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真题。
口语、作文测试使用的是2016年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真题。
其中,口语前测题目是:Is it a sound choice for Chines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go abroad?口语后测题目是:What should the government do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作文前测题目是:Does it mean that going abroad is the only way to succeed?作文后测题目是:Watching film is a beneficial way to learn English well outside the language classrooms?口语和作文测试后由两位经过培训、经验丰富的教师参照各项评分标准进行打分,最终取平均值。
根据数据分析,两人打分的相关度高达97%,从而保证了主观项目评分的信度和效度。
五、实验结果
一个学期的实验教学结束后,笔者把实验前、后测的数据收集起来,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其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
具体结果如下:
(一)数据分析
Vol.17No.20
从表1、表2可以看出,总分前测皮尔逊相关系数P =0.06>0.05,说明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前测总分无显著差异。
实验班前测总分平均分是71.62分,后测平均分是87.63分,后测比前测高16.01分。
控制班的前测总分平均分是71.76分,
后测平均分是79.46分,后测比前测高7.70分。
实验班比控制班多提高了8.31分。
前测中实验班比控制班低0.14分,而后测中实验班比控制班高8.17分。
这说明实验班的综合成绩比控制班提高幅度大一些,总体上进步快一些。
方差方程Levene 检验
均值方程的t 检验F
Sig.均值差值标准误差值差分的95%置信区间下限上限前测
假设方差相等0.05
0.83
-1.90570.06-0.290.84-3.300.08假设方差不相等-1.9055.680.06-0.290.85-3.300.09后测
假设方差相等
4.65
0.04
1.14570.260.600.53-0.45 1.66假设方差不相等
1.15
50.64
0.26
0.60
0.52
-0.45
1.65
t df Sig.(双侧)
表2:实验班和控制班前、
后测总分独立样本t 检验统计表方差方程Levene 检验
均值方程的t 检验F
Sig.均值差值标准误差值差分的95%置信区间下限上限前测
假设方差相等 4.28
0.06
-3.58580.00-0.14 1.43-8.01-2.27假设方差不相等-3.5847.290.00-0.14 1.43-8.03-2.26后测
假设方差相等 3.13
0.04
0.16580.888.17 1.13-2.09 2.44假设方差不相等
0.16
47.34
0.88
8.17
1.13
-2.10
2.45
t df Sig.(双侧)
表3:实验班和控制班前、后测听力成绩统计表
组统计量
班别n 均值标准差均值的标准误
前测
实验班
30
18.50
3.44
0.64
控制班3018.79 3.050.56后测
实验班
控制班
30
30
32.07
31.47
1.58
2.37
0.29
0.43
表4:实验班和控制班前、后测听力独立样本t 检验统计表
表5:实验班和控制班前、后测完形填空成绩统计表
组统计量
班别n 均值标准差均值的标准误
前测
实验班
30
7.13
1.15
0.21
控制班307.630.690.13后测
实验班
控制班
30
30
6.83
7.18
1.32
1.18
0.24
0.22
表6:实验班和控制班前、后测完形填空成绩独立样本t 检验统计表
方差方程Levene 检验
均值方程的t 检验
F Sig.均值差值
标准误差值差分的95%置信区间下限上限前测
假设方差相等
5.680.02-2.04580.05-0.500.25-0.99-0.01假设方差不相等-2.04
47.610.05-0.500.25-0.99-0.01后测
假设方差相等
0.250.06-1.08580.28-0.350.32-0.100.30假设方差不相等
-1.08
57.25
0.28
-0.35
0.32
-0.10
0.30
t df
Sig.(双侧)从表5、
表6可以看出,完形填空前测皮尔逊相关系数P =0.02<0.05,说明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完形填空前测有显著差异。
实验班完形填空前测平均分是7.13分,后测平均分是6.83分,后测比前测低0.30分。
控制班完形填空前测平均分是7.63分,后
测是7.18分,后测比前测低0.45分。
完形填空后测皮尔逊相关系数P =0.06>0.01,说明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完形填空后测无显著差异。
前测中实验班比控制班低0.50分,而后测中实验班比控制班低0.35分。
从表3、
表4可以看出,听力前测皮尔逊相关系数P =0.83>0.05,说明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听力前测无显著差异;后测皮尔逊相关系数P =0.04<0.05,说明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听力后测有显著差异。
实验班的前测听力平均分是18.50分,后测听力平均分
是32.07分,后测比前测高13.57分。
控制班的听力前测平均分是18.79分,听力后测平均分是31.47分,后测比前测高12.68分。
前测中实验班比控制班
低0.29分,而后测中实验班比控制班多0.60分。
说明实验班的听力成绩提高幅度大一些,
进步快一些。
Vol.17No.20
表7:实验班和控制班前、
后测作文成绩统计表组统计量
班别n 均值标准差均值的标准误
前测
实验班
30
11.28
0.85
0.16
控制班3010.88 1.440.26后测
实验班
控制班
30
30
11.90
11.58
1.18
0.57
0.21
0.10
方差方程Levene 检验
均值方程的t 检验
F Sig.均值差值
标准误差值差分的95%置信区间下限上限前测
假设方差相等
5.400.02 1.34580.190.400.31-0.20 1.02假设方差不相等 1.34
46.980.190.400.31-0.21 1.02后测
假设方差相等
4.410.04 1.40580.170.320.24-0.140.81假设方差不相等
1.40
41.74
0.17
0.32
0.24
-0.15
0.81
t df Sig.(双侧)表8:实验班和控制班前、
后测作文成绩独立样本t 检验统计表组统计量
班别n 均值
标准差
均值的标准误
前测
实验班
30
19.07 3.300.60控制班3017.82 5.81 1.06后测
实验班
控制班
303031.6529.80
2.212.83
0.400.52
表9:实验班和控制班前、
后测阅读成绩统计表从表7、表8可以看出,作文前测皮尔逊相关系数P =0.02<0.05,说明实验班和控制班作文前测有显著差异。
实验班的前测作文成绩比控制班高
0.40分,但是实验班的后测作文成绩只比控制班高0.32分。
这说明实验班的作文水平比控制班的作文水平提高得慢一些。
方差方程Levene 检验
均值方程的t 检验
F Sig.均值差值
标准误差值
差分的95%置信区间下限上限前测
假设方差相等
8.720.03 2.67580.01 1.25 1.220.81 5.69假设方差不相等 2.67
45.940.01 1.25 1.220.80 5.70后测
假设方差相等
4.350.04 2.82580.01 1.850.660.54 3.16假设方差不相等
2.82
54.83
0.01
1.85
0.66
0.53
3.17
t df
Sig.(双侧)
表10:实验班和控制班前、
后测阅读成绩独立样本t 检验统计表从表9、表10可以看出,实验班和控制班的英语阅读水平前、后测都有差异,前测P =0.03<0.05,后测P =0.04<0.05。
前测中实验班比控制班高1.25分,而后测中实验班比控制班高1.85分;且实验班后测成绩比前测成绩高12.58分,控制班后测成绩比前测成绩高出11.98分。
这说明控制班的听力成绩提高幅度要小一些,进步相对要慢一些。
(二)
结论第一,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认为,学习者成功习得第二语言的关键是所接受的语言输入稍高于其第二语言现有的能力和水平,即i +1。
其中“i ”代表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
“1”代表语言输入中学习者将要习得的语言形式。
根据输入假设理论,
语言学习者理解语言的途径之一是让其对语言输入材料进行解码,从而理解和习得语言知识。
语言输入必须是“可理解性的”。
只有能够理解输入的语言,又有足够的量作为保证,语言习得才会产生。
原声电影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充足的语言输入条件:高于其现
有水平的语言输入材料。
学习者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对其进行解码,并转换成自己的语言知识。
第二,通过以上实证分析得出,后续课程“电影欣赏”对大学生各方面的语言能力均有显著影响。
“电影欣赏”课程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完形填空能力、写作水平以及阅读能力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
11%来自听觉,由其他器官获取的信息占6%。
影视教学综合了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的内容,并和计算机程序结合在一起,形成超文本、超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它可以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一并显示,调动多种感官,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而且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以相应的学习理论为指导,
合理安排“电影欣赏”课程的课时,电影欣赏课就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王倩、何坚平
(2007)认为“电影欣赏”课程的优势可以概括为:内容具有文化性。
电影是现实生活的生动写照,通过电影,
大学生可以更直观和深刻地了解英
Vol.17No.20
语民族的文化,包括英语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思维方式。
六、对“电影欣赏”课程的教学建议
为了实现“电影欣赏”课程对大学生语言能力的积极作用,本文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
第一,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需要对电影内容把好关,让大学生在优秀的电影熏陶下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能力,还能增强文化素养。
英文电影是英语国家实际生活的真实反映,在开放的西方国家,其电影同样也具有开放性的思想,有些并不适合大学生观看。
加之,当前市场上电影质量良莠不齐,因此,授课教师应该严格筛选电影素材。
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学习目标是纯正的英语发音和地道的英语表达。
因而,英文电影教材选取的应该是发音标准、清晰的电影。
第二,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选择电影长度。
电影太长,师生互动时间就少,这样的英文电影教学课会让大学生感到只是纯粹的电影观赏课,自己的语言能力得不到提高。
电影太短,又会违背为大学生提供真实语境的教学理念。
第三,教师在选择电影时应该考虑大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为大学生的英语语言输入提供合理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苏联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语言习得理论,即在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一定量的学习材料,从而使其达到更高的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所提供的材料不能过易或过难。
太易,难以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目的;太难,则会给大学生带来学习压力,使其逐渐失去对电影的兴趣。
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准备参考资料,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影片内容。
大学生受词汇
量、听力水平和跨文化交际知识的限制,因此,对电影内容的理解会相应地受到限制。
教师应根据大学生的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讲解电影概要和故事发生的背景等。
在电影赏析课上,应注重师生互动。
教师一方面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电影赏析指导(Schmidt2010),包括语言和文化;另一方面需要给大学生提供语言输出的平台。
引用文献
杜爱红.2014.大学英语课堂互动与语言输入输出及其应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9-71.
苏莹,李振红.2012.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语言教学方法以及在中国的应用[J].校园英语,(11).
王烈琴.2012.世界主要国家语言规划、语言政策的特点及其启示[J].河北学刊,(7).
王倩,何坚平.2007.影视语言对大学生言语能力的影响探究[J].电影文学,(10):13-14.
徐锦芬.2006.现代外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张珍珍.2008.英文电影和成人自主英语学习[J].高等函授学报,(5).
Schmidt,R.2010.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Applied Linguistics,(13):129-158.
【基金项目】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电影欣赏在大学英语应用课程中实践的研究”(项目编号:2015-JYGH-201)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信息:430072,湖北武汉,武汉大学外国
语言文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