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音乐文化资源与高校音乐教育融合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9-11-20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Q2019D096)。
作者简介:包可方(1991—),女,安徽铜陵人,池州学院艺术与教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音乐学与音乐教育;刘自圣(1980—),男,安徽六安人,池州学院艺术与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和作曲理论。
区域音乐文化资源与高校音乐教育融合研究
包可方,刘自圣
(池州学院艺术与教育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摘要]区域音乐文化是区域民俗、民风、地域特征的综合体现,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育是丰富音乐课程教学资源、促进区域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及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为实现素质教育及“三全育人”,高校必须积极创建区域音乐文化教育体系及创新区域音乐文化教学方式,以有效提高高校音乐教育效率与质量,深度促进区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区域音乐文化;高校音乐教育;融合路径[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02(2020)02-0128-03
DOI :10.13420/ki.jczu.2020.02.030
Journal of Chizhou University
2020年4月第34卷第2期Apr.2020Vol.34No.2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文化创新,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区域音乐文化是区域民俗、民风、地域特征的综合体现,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高素质音乐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素质教育推行的主战场,而音乐素质是受教育者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关键。
基于此背景,区域音乐文化资源与高校音乐教育能否实现深度融合尤其重要,两者融合可以实现丰富音乐课程教学资源、促进区
域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及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
现。
高校应挖掘区域音乐文化教学资源、积极创建
区域音乐文化教育体系及创新区域音乐文化教学
方式,以解决区域音乐文化资源与高校音乐教育融
合中存在的低估区域音乐文化新时代价值、缺少健
全的区域音乐文化教育体系、缺乏系统性区域音乐
文化教学方式等问题,旨在实现传承区域音乐文
化,培育和弘扬时代民族精神。
1区域音乐文化资源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
必要性“三全育人”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和
挑战,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载体,其不仅肩负传授
理论与实践知识的重任,还承担学生素质培养、性
格锤炼、人格养成等素质教育的任务[1]。
区域音乐
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育是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充实
课程教学资源、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及改善课程教学
效果的重要途径,其可以促进区域音乐文化的传承
与发展,也可以深层次挖掘区域音乐文化资源的现
实意义和历史价值,加速区域音乐文化资源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紧密融合,推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1促进区域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区域音乐文化是有效融合区域民俗、民风、地域特征的综合体现形式,其是民族文化的艺术时代印记。
区域音乐文化资源是高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重任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纽带,通过运
用区域音乐文化资源高效整合传统音乐文化现代价值和音乐民族化教育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区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可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当代大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真正做到“文化自信”,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1.2丰富音乐课程教学资源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明确提出音乐专业课程必须合理配置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数量和比例,且课程设置合理、
有效融合地方特色因素。
高等学校作为专业音乐
人才培养的重地,其可以根据区域性、高阶性、民族
化音乐教育要求,创新开发高校音乐教育特色课程资源。
区域音乐文化作为民族民间音乐表现形式综合体,因区域位置、民俗民风、交通条件、流通语言、宗教信仰等因素不同,导致我国区域音乐文化资源在不同民族、不同区域间具有独具一格的表现形式。
若将不同区域音乐文化资源融入高校音乐教育,必定会充实高校音乐教育体系,深层次挖掘高校音乐课程教学资源。
其次,区域音乐文化资源
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其一般由高校所在地某一民族或多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融合形成,具有特殊的“地方性”,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承担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义务,激发当代大学生学习音乐文化的主观能动性,实现高校音乐教育课堂的“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
1.3推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结合地方区域特色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主动承担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任,充分发挥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基础作用及主体作用。
区域音乐文化资源贴近生活实际、曲调婉转动听、旋律通俗易懂且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将区域音乐文化资源融入高校音乐教育可高度提升学生音乐素养[2]。
区域音乐文化资源的高教育价值性使其可以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帮助学生塑造现实意境,促使学生实现内外兼修、综合发展。
其次,区域音乐文化资源的启发性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升音乐素养,以更好的钻研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推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区域音乐文化资源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困难性
2.1低估区域音乐文化的新时代价值
高校作为高素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阵地,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资源、教育教学方法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当前高校音乐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主要以现代西方音乐为主,忽视对区域音乐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应用,难以实现音乐教育教学向民族化转变。
区域音乐文化具有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其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民俗民风的集中体现,蕴含广大人民群众强烈的思想情感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高校音乐教师应更加注重区域音乐文化资源的新时代教育价值,引导学生加强对区域音乐文化深层次价值的理解和认知。
区域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内涵型使其与现代音乐教育教学形式、方法所有差异,高校音乐教师应转变教育态度、丰富教学资源,综合区域音乐创作背景、创作条件、创作环境等激发学生学习区域音乐文化的兴趣,发挥区域音乐文化资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优势,增强区域音乐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力及学生承担传承区域音乐文化的主观能动性,促使高等音乐教育民族化教学目
标的有效实现。
2.2缺少健全的区域音乐文化教育体系
区域音乐文化内容多、内涵广等特征造成其融入高校音乐教育方式过于单一,简单的书面文字描述难以全面表达区域音乐文化的深层次含义,且单一、缺乏创新的区域音乐文化教育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极大可能导致学生难以积极主动学习民族音乐。
根据现阶段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来看,民族音乐课程设置仍依赖于现代西方音乐课程,其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边缘位置”[3]。
健全的区域音乐文化教学体系是其高校音乐教育有效融合的基础制度保障,但当前我国高校区域音乐文化教学体系仍不完善,原因主要在于区域音乐文化表现形式多样、表现方法不同,难以仿照西方音乐的记谱方式将整个音乐表现过程详细记录。
正是受这种不健全教育体系的影响,高校音乐教师无法有效传播区域音乐文化的实质性内容,学生也无法对区域音乐文化进行系统性、全面性的学习,甚至对区域音乐文化产生偏见。
2.3缺乏系统性区域音乐文化教学方式
区域音乐文化教育教学必须立足于其本质特征——多样性、灵活性,不可照搬照抄现代西方音乐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
区域音乐文化资源与高校音乐教育融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当前高校区域音乐教育授课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较生硬、陈旧、机械化,未突出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区域音乐文化资源与高校音乐教育融合“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的工程”[4]。
为有效融合区域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提升学生音乐欣赏力和学习情感,高校音乐教师应不断挖掘区域音乐文化更深层次的资源,不断创新区域音乐文化教学方法、丰富区域音乐文化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学习的热情度,有效实现教师与学生间信息和情感的实效性沟通,确保专业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的深度融合与高质量发展。
3区域音乐文化资源融入高校音乐教育路径
3.1挖掘区域音乐文化教学资源
区域音乐文化资源是高校音乐民族化教育的“源头”,只有挖掘、整理出具有艺术表现价值的区域文化资源,才可有针对性的开展高校音乐民族化教育。
如何有效挖掘、传承区域音乐文化资源是其与高校音乐教育融合的重中之重,高校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区域音乐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民
第2期戴岚岚:泗州戏《鞭打芦花》之唱腔解析129
池州学院学报第34卷
族化教育有效结合,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音乐文化理念,因地制宜挖掘、开设区域音乐文化教学课程,使区域音乐文化真正在高校音乐课堂“活”起来,以实现区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其次,高校教师应深入区域音乐文化发源地,与民间艺人沟通、互动,挖掘、搜集区域音乐文化资源和教学素材,充实区域音乐文化教学资源库,丰富高校区域音乐文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3.2积极创建区域音乐文化教育体系
高校教师应深入分析区域音乐文化的创作背景、民俗民风、人文精神等,着力健全区域音乐文化教育体系,确保高校区域音乐文化教育体系的理论创建与实践应用。
3.2.1整合区域音乐文化资源整合区域音乐文化资源是实现区域音乐文化资源与高校音乐教育深度融合的基本前提条件,建立、健全区域音乐文化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体系是区域音乐文化资源与高校音乐教育深度融合的坚实基础。
高校是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的阵地,区域音乐文化是高校音乐民族化教育的核心要素,所以高校开展区域音乐民族化教育应革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适当整合区域音乐文化资源与现代西方音乐,并结合实践教育拓宽学生对区域音乐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高校音乐教师应及时转变教育教学方法,构建特定情节、环境开展区域音乐文化教育,提高受教育者对区域音乐文化的兴趣度及认知度。
3.2.2优化区域音乐文化课程设置实现区域音乐文化资源融入高校音乐教育不仅需要整合区域音乐文化资源、建立健全区域音乐文化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体系,更需要优化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数量及比例,应适当增加区域音乐文化理论与实践教育课程。
教师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引导者,需要摒弃音乐教育“去民族化”思想,应合理分析、把握区域音乐文化与西方现代音乐的共通性,结合通性科学设置声乐教学课程,旨在实现通过声乐教学的窗口传播中国区域音乐文化的新时代价值[5]。
其次,高校教师应根据生活实践积累适合开展高校音乐教育的区域音乐文化资源,并在借鉴西方音乐教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区域音乐文化的特点优化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效果及满足音乐教育民族化的教学目的。
3.3创新区域音乐文化教学方式
3.3.1正视区域音乐文化新时代价值教师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引导者,其必须正视区域音乐文化新时代价值,紧密结合区域音乐文化资源与现代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创新区域音乐文化教学方式,以推动区域音乐文化传承及高校音乐教育民族化目标的实现。
音乐教师应提升自身思想认识,结合区域音乐文化资源制定合适、系统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区域音乐文化教学课堂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信息技术,构建虚实结合的情境以提高学生对区域音乐文化的兴趣度。
其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观察学生学习情况并寻找学生对区域音乐文化的兴趣点,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和兴趣点分层次确定教学内容,以实现区域音乐文化教学的因材施教,增强民族化音乐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3.2创新音乐教学方式合适的教学方式是提升区域音乐文化资源与高校音乐教育融合度的有效途径。
在高校区域音乐文化教学中,教师应适当革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创新、丰富区域音乐文化授课形式,以体验式、开放式教学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区域音乐文化课程教学,如创设特定教学情境,模拟区域民族日常生活、民俗民风等情景,使受教育者真正了解并融入区域音乐文化创作的艺术背景和全过程,激发受教育者学习兴趣度和课堂活跃度,为区域音乐文化资源与高校音乐教育融合提供保障。
4结语
高校作为高素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阵地,其肩负区域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任。
实现区域音乐文化资源与高校音乐教育的有机融合,是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高校应明确区域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新时代价值,建立健全区域音乐文化教学体系,并革新区域音乐文化教学方式,实现区域音乐文化资源与高校音乐教育深度融合,促使高校音乐教育民族化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黄越.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J].艺术评鉴, 2019(18):17-20.
[2]黄兰椿.民族音乐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研究[J].艺术科技,2017(12):8-12.
[3]闵若惜.区域音乐文化资源与高校音乐民族化教学的整合研究[J].四川戏剧,2019(9):153-156.
[4]芶添鑫.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音乐教育的研究[J].戏剧之家,2019(31):167-168.
[5]王丽娜,张红娟.大学生通识音乐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新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4):76-79.
[责任编辑:余维君]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