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不见诸侯何义也(孟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不见诸侯何义也(孟子)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少儿故事、儿童诗歌、儿童笑话、唐诗宋词、小学作文、经典国学、宝宝护理、宝宝教育、宝宝食谱、百科知识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hildren's stories, children's poems, children's jokes, Tang poetry and Song poetry, elementary school composition, classic Chinese studies, baby care, baby education, baby recipes, encyclopedia knowledge,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国学:不见诸侯何义也(孟子)
【原文】
万章曰:“敢问不见诸侯何义也?”
孟子曰:“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
庶人不传质为臣,(1)不敢见于诸侯,礼也。
”
万章曰:“庶人,召之役则往役;君欲见之,召之则不往见,何也?”
曰:“往役,义也;往见,不义也。
且君之欲见之也,何为也哉?”
曰:“为其多闻也,为其贤也。
”岂敢往哉?况乎以不贤人之招招贤人乎?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
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
《诗》云:‘周道如砥,(7)其直如矢。
君子所履,小人所视。
’”(8)
万章曰:“孔子君命召,不俟驾而行,(9)然则孔子非与?”
曰:“孔子当仕有官职,而以其宫召之也。
”
【注释】
(1)传质:质同“贽”,是见面时送给对方的礼物。
孙奭《孟子音义》云:“执贽请见,必由将命者传之,故谓之传贽。
”
(2)云乎:句末辞,无义。
《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何休注:“云乎,辞也。
”
(3)招虞人以旌:按此事亦见《左传·昭公二十年》,作“招虞人以弓”。
(4)皮冠:古时田猎所戴之冠,加冒于平常所戴的礼冠之外,以避尘土和雨雪。
(5)旃(zhān毡):《说文》:“旗有曲柄也,所以表士众。
《周礼》曰‘通帛为旃’。
”
(6)旂(qí旗):《说文》:“旗有众铃以令众也。
”
(7)此处诗句引自《诗·小雅·大东》,旧说这是首东方诸侯国臣民讥刺周室的诗歌。
周道:即大路。
砥:磨刀石,用以比喻道路的平坦。
下文“其直如矢”之“矢”与此类似。
(8)视:注视。
按此语是双关语,表面上是说小人看着君子在大道上往来,实际是说君子的一言一行对小人都有影响,是小人效法、关注的对象。
(9)不俟驾而行:此说亦见干《论语·乡党》篇。
【译文】
万章说:“请问,不去见诸侯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说:“在都市里叫做市井之臣,在郊野叫做草莽之臣,都称为庶人。
庶人不经一定的程序成为臣僚,不敢去见诸侯,是合乎礼仪的。
”
万章说:“庶人,传唤他去服役就去服役;而国君要见他,传唤他却不去见,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去服役合乎义,去见国君不合乎义。
而且,国君要见他是为什么呢?”
万章说:“因为他见闻广,因为他贤明。
”
孟子说:“如果因为他见闻广,天子都不传唤老师,何况诸侯呢?如果因为他贤明,我从未听说过要见贤者是传唤他来的。
鲁缪公屡次去见子思,说:‘古代拥有千乘兵车的国君结交士人,是怎样做的?’子思不高兴他说:‘古时候的人是说事奉他,哪会说结交他呢?”子思之所以不高兴,难道不是认为,论地位,那你是君主、我是臣仆,怎么敢和君主结交呢?论德行,那你是事奉我的人,怎么能和我结交呢?拥有千乘兵车的国君谋求与他结交都不能做到,何况传唤他呢?齐景公田猎,用旌去传唤管理山林的虞人,虞人不去,景公要处死他。
孔子得知后说:‘志士不怕弃尸山沟,勇士不怕丧失头颅。
’孔子赞赏什么呢?是赞赏虞人不应承不符合礼仪的传唤。
”
万章说:“请问,该用什么传唤虞人呢?”
孟子说:“用皮冠。
传唤庶人用旃,士人用旗,大夫用旌。
用传唤大夫的礼仪传唤虞人,虞人宁死不敢去,用传唤士人的礼仪传唤庶人,庶人难道敢去吗?何况是用传唤不贤之人的礼仪传唤贤人呢?要见贤人却不遵循见他的途径,犹如要他进来却关上了大门。
义是途径,礼是大门,惟有君子能沿着这途径进出这大门。
《诗》说:‘大道平如磨石,直得就像箭杆。
君子在上行走,小人在旁观看。
’”
万章说:“孔子听说君命召唤,不等马车驾好就前去,那么孔子做得不对吗?”
孟子说:“孔子正出仕而有职位在身,国君是以他的职务传唤他。
”
【段意】
此章是说,君主对于士人必须待之以礼,因为君主尊奉贤者为师,
所以就不应该像对待仆役那样颐指气使。
朱熹说:“此章言不见诸俟主义最为详悉,更合陈代、公孙丑所问者而观之,其说乃尽。
”(《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