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丘疹性皮病与脂溢性角化病临床、组织病理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 著·
黑色丘疹性皮病与脂溢性角化病临床、组织病理对比分析★王晓莉1,邹丹丹2,刘彤云2,姚国泰1,王中志1,陈江汉1※
(1.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征医院皮肤科,上海 200003;2.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云南 昆明 650032)
【摘要】 目的 通过黑色丘疹性皮病(DPN )与脂溢性角化病(SK )临床、组织病理学特征分析,明确二者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对
2018年12月至2020年4月于上海长征医院和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就诊的DPN 和SK 各20例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结果 DPN 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主,SK 发病年龄以中老年为主;DPN 与SK 患者性别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DPN 好发于面颈部、胸腹部,表现为米粒至绿豆大小、褐色扁平丘疹;SK 好发于面颈部,表现为黄豆至钱币大小,深褐色、黑色斑疹,丘疹或斑丘疹,皮损表面粗糙,底部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多数边界清楚。

DPN 患者的皮损组织病理特征与SK 相似,以棘层肥厚型、角化过度型为主,SK 组织病理分型有5型,以棘层肥厚型和疣状型为主。

结论 黑色丘疹性皮病是脂溢性角化病的一种亚型。

【关键词】 黑色丘疹性皮病;脂溢性角化病;临床病理;组织病理
中图分类号:R751.02;R739.5 文献标志码:A doi :10.3969/j.issn.1002-1310.2020.05.001
Clinical and histo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dermatosis papulosa nigra and seborrheic keratosis
WANG Xiao -li 1,ZOU Dan -dan 2,LIU Tong -yun 2,YAO Guo -tai 1,WANG Zhong -zhi 1,CHEN Jiang -han 1※
(1.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Changzheng Hospital,Naval Medic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03;2.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Kunming,Yunnan 650032)
【Abstract 】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ermatosis Papulosa Nigra(DPN) and Seborrheic Keratosis(SK) from the clinical, histopathology. Methods We collected 20 cases of dermatosis papulosa nigra and 20 cases of seborrheic keratosis admitted to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Shanghai Chang -zheng Hospital and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respectively from December 2018 to April 2020, and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clinical and histopathological data of all patients. Results DPN occurred in the middle -young age, while SK occurred in the mid -elderly. There was no sta -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 composition of DPN and SK.DPN occurred in the face, neck, chest, and abdomen, and was characterized by millet to mung bean size, skin color, or brown papules. SK was most common in the face and neck. It is characterized by soybean -to -coin size, dark brown spots, papules or maculopapular rash. The surface of the lesion is rough, and the bottom is round, oval or irregular. Most of the boundaries are clear. Most of DPN type in the histopathology was hypertrophic, while acanthosis and verrucous in SK. Conclusion Dermatosis papulosanigra is a subtype of seborrheic keratosis.【Key words 】 Dermatosis papulosanigra; Seborrheic keratosis; Clinicopathology; Histopathology
【收稿日期】2020-08-10 ※通信作者E -mail :*********************.cn ★基金项目: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项目(shslczdzk01001)
黑色丘疹性皮病(dermatosis papulosanigra, DPN )是一种好发于面颈、胸腹部的良性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增生性皮肤疾病[1-3]。

主要表现为散在、多发的米粒至绿豆大小的肤色或褐色、黑色光滑扁平丘疹,表面无鳞屑,主要发生于黑色人种(Fitzpatrick skin phototypes IV–VI 型皮肤),但在我国也并不少见。

由于DPN 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均与脂溢性角化病(seborrheic keratosis,SK )较为相似,但同时也具有一些独特的表现,因此,二者之间的关系目前仍有较多争议,有学者认为DPN 是SK 的变异[4-6]
,也有学者认为DPN 是不同于SK 的一种独立疾病[1]。

为明确DPN 与SK 之间的相关性,提高临床皮肤科医生对DPN 的认识,本研究通过对40例DPN 与SK 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为临床正确诊治DPN 患者提供客观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20例DPN 和20例SK 病例均为2018年12月至2020年4月份于上海长征医院和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就诊,经临床和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患者。

DPN 入选标准:发病年龄为(18~30岁),男女不限,皮疹表现为面颈部及胸腹部散在、多发褐色小丘疹[2]。

SK 入选标准:发病年龄>30岁,男女不限,皮疹表现为面、头皮、躯干、上肢等光暴露部位深褐色、黑色斑丘疹或斑块,表面干燥[6]。

1.2 方法 统计分析20例DPN 和20例SK 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皮损表现(大小、颜色、形状、分布)及组织病理特征。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
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发病年龄 20例DPN 患者就诊年龄为(25~ 41)岁,平均(31±5)岁,发病年龄为(10~36)岁,平均年龄(27±6)岁,病程(12~180)个月,平均(55±43)个月;20例SK 患者就诊年龄为(43~82)岁,平均(62±11)岁,发病年龄(35~81)岁,平均年龄(52±11)岁,病程(6~600)个月,平均(118±146)个月。

DPN 组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主,SK 组发病年龄以中老年为主,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
深褐色4例(20%);皮损大小为(1~5)mm 。

SK 皮疹分布:面颈部18例(90%),四肢2例(10%);皮疹颜色:深褐色19例(95%),黑色1例(5%);皮损大小为黄豆至钱币大小。

2.4 组织病理分型 20例DPN 患者组织病理分型中,棘层肥厚型表现为棘层细胞明显增生肥厚,表皮内可见较多的假性角囊肿,表皮、真皮乳头层可见色素增加;角化过度型表现为角化过度,表皮内可见假性角囊肿及毛囊角栓,基底层色素增加。

DPN 各分型:棘层肥厚型16例,角化过度型4例,各分型见图3、图4。

20例SK 患者组织病理分型中,棘层肥厚型表现为棘细胞层不规则肥厚伴表皮轻度角化过度,可见较多的毛囊角栓及假性角囊肿;角化过度型表现为角化过度及乳头瘤样增生明显,棘层肥厚较轻;刺激型表现为鳞状上皮形成鳞状涡,真皮乳头层中等密度淋巴细胞苔藓样浸润;疣状型表现为基底样细胞呈条
上述组织病理分型可重叠,本研究根据主要特点确定分型。

3 讨论
黑色丘疹性皮病(DPN )在1925年由奥尔多·卡斯特拉尼(Aldo Castellani )首次描述报道,
表2 黑色丘疹性皮病与脂溢性角化病临床比较
病名好发部位皮损特点(大小、颜色、形状、分布)病程
DPN
面颈部、胸腹部米粒至绿豆大小,褐色,扁平,孤立、不融合的丘疹中青年起病,皮疹分批出现SK
面颈部黄豆至钱币大小,深褐色或黑色,
底部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
缘清楚,表面干燥,可融合的斑丘疹、
斑块
中老年起病
图1 DPN 临床表现 图2 SK 临床表现
图9 网状型SK
图3 棘层肥厚型DPN 图4 角化过度型DPN
图5 棘层肥厚型SK 图6 角化过度型SK
图7 刺激型SK 图8 疣状型SK
是一种多见于深色人种的良性增生性丘疹性皮肤病,而脂溢性角化病(SK)是中老年人发病率最高的良性表皮肿瘤。

二者皮损均可发生于面部,数量和大小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增大,有学者将DPN视为SK 的变种或者一种特殊类型[1、2],因其好发部位及好发人种,所以仍保留了其特殊的疾病名称[1]。

DPN在我国可能由于部分皮肤科医师的认识不足而限制了该病的诊断。

本研究中DPN发病的平均年龄(27±6)岁,发病高峰在(20~39)岁,SK发生在(40~89)岁各年龄段,但好发年龄以(50~69)岁为主,平均年龄(52±11)岁,可见DPN好发于中青年人,SK 好发于中老年人,SK的发病年龄比DPN晚。

长期紫外线照射是SK的重要诱发因素,而DPN的发病诱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20例DPN病例中,男女比例1∶3,与国外文献报道的接近[1]。

20例SK病例中,男女比例1∶3,而既往报道为男性多见,可能与不同区域、职业、户外活动量及样本量不足等有关。

本文中DPN和SK发病性别无差异,是否与样本数量不足有关,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探讨。

二者皮损特点比较,DPN病变相对较小且较为均匀,皮损表面较光滑,皮疹颜色近肤色或浅褐色,皮疹数量较多,互不融合;而SK在大小和形状上差异较大,直径可达数厘米,皮损表面粗糙,皮疹颜色为深褐色或黑色,皮疹数量较少,可相互融合。

据二者组织病理分型结果显示,DPN以棘层肥厚型、角化型伴棘层肥厚型多见,而SK有5型,以棘层肥厚型和疣状型为主。

DPN与SK组织病理十分相似,无法鉴别。

有报道称DPN假性角囊肿不如SK多见[2、3],本研究组织病理未发现这一差别。

本研究发现,尽管DPN与SK临床表现有一定差异,但从组织病理学特征来看,DPN与SK病理改变本质是一致的,细微的差别无法对二者进行相互鉴别。

所以认为DPN是SK的一种亚型。

DPN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研究清楚,可能是由遗传决定的,被认为是由皮脂腺毛囊痣样发育缺陷所致的色素沉着性丘疹[2],而SK则认为是角质形成细胞局限性成熟迟缓引起的良性表皮肿瘤[6]。

目前,国外对DPN进行了SNaPshot检测法测序研究,发现DPN可能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GFR3)
和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3-激酶催化亚基(PIK3CA)的基因点突变的激活有关,而这些基因的点突变最近已被证明在人类SK的发病机制中同样发挥作用[4、5、7、8],可见二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同源性,也支持DPN是SK的一种亚型的观点。

鉴于SK属于一种良性病变,DPN作为SK的一种亚型,治疗上可借鉴SK的处理方法,包括直接刮除、二氧化碳激光、液氮冷冻等方法,可能带来瘢痕、色素沉着、色素减退等并发症。

国外报道认为二氧化碳激光治疗DPN患者满意度高且并发症少[5、9]。

综上所述,虽然DPN与SK在发病年龄与皮损表现上各有特点,但组织病理表现及目前基因组学研究结果支持DPN为SK的一种亚型。

在今后工作中,可通过高通量测序等手段深入研究DPN的发病机制及分子特征,以及进一步验证DPN与SK之间的相关性,为DPN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精准靶向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朱蒙燕,王平,李刘雨,等.汉族黑色丘疹性皮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9(37):2903-2906.
[2]B hat r M,Patrao N,Monteiro R,et al.A clinical,dermoscopic,and his-topathological study of Dermatosis Papulosa Nigra (DPN)-An Indian perspective[J].Int J Dermatol,2017,56(9):957-960.
[3]G rimalt R,Happle R.Superimposed segmental dermatosis papulosa nigra[J].Clin Exp Dermatol,2020,45(4):521-523.
[4]A lani A,Natarajan S.First case of dermatosis papulosa nigra in a white child[J].Clin Exp Dermatol,2017,42(7):803-805.
[5]V eraitch O,Rickaby W,Robson A,et al.Early-onset dermatosis papulo-sa nigra[J].Br J Dermatol,2016,174(5):1148-1150.
[6]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1693-1696.
[7]H afner C,Landthaler M,Mentzel T,et al.FGFR3 and PIK3CA muta-tions in stucco keratosis and dermatosis papulosa nigra[J].Br J Der-
matol,2010,162(3):508-512.
[8]M etin s A,Lee b W,Lambert W C,et al.Dermatosis papulosa nigra:
a clinically and histopathologically distinct entity[J].Clin Derma-
tol,2017,35(5):491-496.
[9]A li f R,Bakkour W,Ferguson J E,et al.Carbon dioxide laser ablation of dermatosis papulosa nigra:high satisfaction and few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pigmented skin[J].Lasers Med Sci,2016,31(3):593-595.
CD73在皮肤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
栾春艳,邓丹琪※,周晓鸿,李文华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云南 昆明 650101)
【摘要】 目的 探讨CD73在皮肤恶性黑素瘤、良性痣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例正常皮肤、20例皮肤恶性黑素瘤及20例皮肤良性痣皮损石蜡包埋标本中CD73的表达情况。

结果 CD73在良性痣和恶性黑素瘤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皮肤(P<0.001)。

CD73在良性痣和恶性黑素瘤中阳性表达率及表达强度无差异(P>0.0167)。

结论 CD73在皮肤恶性黑素【收稿日期】2020-08-05 ※通信作者Email:****************** ★基金项目:云南省卫生科技计划项目(2017NS3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