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三高中语文专题试卷带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高三高中语文专题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追溯(sù)剽窃(piāo)缧绁(xiè)瞋目(chēn)
B.数落(shǔ)给予(jǐ)腼腆(diǎn)混沌(dùn)
C.遽然(jù)子嗣(cì)斗斛(hú)草芥(jiè)
D.斫轮(zhuó)缣素(qiān)箨龙(tuò)契丹(qì)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亲附
始速祸焉速:加速
B.六国互丧互:互相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应:响应
C.时不利兮骓不逝逝:奔驰
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败北:失败
D.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固:顽固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冥迷:糊涂愚昧
3.下列各句中,“而”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赂秦而力亏②二败而三胜③负而前驱④往往而剧⑤言有穷而情不可终⑥吾将买田而归老焉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⑧怅然而出
A.①/②/③④⑧/⑤⑦/⑥
B.①②/③/④⑧⑤/⑦/⑧
C.①/②③/④⑧/⑤/⑦⑧
D.① /②/③④/⑤/⑥⑦⑧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不抑耗其实而已
B.以吾一日长乎尔
C.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D.为观几何
5.下列句子按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不我若也②则何以哉③洎牧以谗诛④鸡栖于厅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⑥覆之以茆⑦燕坐于华堂之上⑧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A.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B.①②/③⑧/④⑥⑦/⑤
C.①/②③/④⑧/⑥/⑦⑤
D.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当前,文艺门类之间“各自为战”“自说自话”的情况相当严重,______________。

如何把“专业的”普及到大众中去,把高雅的文艺作品介绍给普通大众,对文艺批评工作者来说任重道远。

①这种专业习惯,使部分批评工作者的文章缺乏大气以及自由驾驭材料的能力②虽然业内人士颇多指责③把大的题目一概视为空洞无物,斥之为不会做学问④对于易中天、于丹等人登上“百家讲坛”⑤但是却不能忽略他们在文化普及层面的贡献⑥一些专业批评家就是看不得别人做大一些的题目
A.⑥③①④②⑤B.③①④⑥②⑤
C.⑤⑥③④②①D.④⑥③①②⑤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19分)
游天都
(明)徐霞客
初四日。

十五里,至汤口。

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

扶杖望朱砂庵而登。

十里,上黄泥冈。

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

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

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

复北上,行石罅中。

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

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

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揽。

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

时已过午,奴辈适至。

立庵前,指点两峰。

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
莲花可登而路遥。

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

”余不从,决意游天都。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

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

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

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

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

历险数次,遂达峰顶。

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

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

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

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

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

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

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

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选自《徐霞客游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陡者级之级:凿石级。

B.悬者植梯接之植:立(梯子)。

C.从流石蛇行而上蛇:像蛇一样。

D.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壁:石壁。

【2】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空间的变化为线索,以游览的路线为顺序,运用逐层衬托的写法,着重描写黄山天都峰的奇观。

B.作者“决意游天都”,遇险阻“终亦不顾”,登顶得见:隐约可见的莲花诸峰,富于变化的云海浓雾,别具姿态的奇松怪柏……写出了黄山特有的奇观。

C.文章记叙翔实。

文中旅游的日期、里程、方向、沿途经过的地点,一一点明,不厌其详。

石罅、文殊院、莲花峰、天都峰,游踪所及,写来都详细生动。

D.游记文中有我,语中含情,寓情于景,藏议于景。

作者勇于登山,奋发向上的精神及对大自然的热爱都蕴涵于字里行间。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3分)
(2)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3分)
(3)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4分)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9分)
点绛唇
(宋)林逋
金谷①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②去。

萋萋无数,南北
东西路。

注:①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

因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石崇曾在此为其饯行,而成了指送别、饯行的代称。

②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代指出门远游之人。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这首词为“咏春草绝调”,词中借咏春草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简
要赏析。

(4分)
【2】这首词用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

(5分)
四、语言表达
1.提取下面文字的主要信息,写出三个关键词。

(3分)
由建设部起草的《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正在互联网上向全国公开征求意见,目前已收到了数十封电子邮件积极参与讨论。

该条例要求新建住宅必须执行节能标准,并注重使用可再生能源;同时要求审计政府办公楼的耗能情况,并根据审计结果予以整改。

能源趋紧,立法提速。

1月1日起,《可再生能源法》及与之配套的9部规定陆续施行,相关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和税收优惠规定正在制定;1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一个由15家单位组成的《能源法》起草组正式成立,拉开立法序幕;北京等地也将为节约能源制定地方性法规……这些法律规定正在为节能开道,为新能源保驾。

专家预测,一个日趋完善的能源法律法规群将在今后一个时期出现:《煤炭法》《电力法》《节约能源法》将加快修订;《能源法》《建筑节能管理条例》等10余部法律法规将抓紧起草;以推进能源资源高效利用和综合利用为
重要内容的循环经济法,计划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再加上刚刚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将构建一个稳定、经济、安全、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大大提高我国能源安全的保障能力。

2.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平凡是一弯池塘,如果你甘于沉寂,终将成为一潭死水;
平凡是一株野花,只要你愿意绽放,也会成就一抹绚丽。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位牧师被派到新教区,他发现前任牧师种了数百株郁金香,然而附近学校上学的学童走过花园,见花便摘。

一天早上他站在花园里,有个上学的学童问他:“我可以摘一朵花吗?”牧师问:“你要哪一朵?”那孩子选了开得最
美的一朵郁金香。

牧师接着说:“这朵花是你的。

要是把它留在这里,它过多大会儿也不会谢。

现在采摘,只能活
数小时。

你把它怎么样?”孩子想了一会儿说:“我要把花留在这里,过一会儿再来看它。


当天下午,有十多个孩子都在这里选择他们的花,每个人都同意把他的花留在园里,免得过早凋谢。

那年春天,牧师送出了整个花园的花,但一朵花都没有糟蹋,还结交了大批朋友。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全国高三高中语文专题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追溯(sù)剽窃(piāo)缧绁(xiè)瞋目(chēn)
B.数落(shǔ)给予(jǐ)腼腆(diǎn)混沌(dùn)
C.遽然(jù)子嗣(cì)斗斛(hú)草芥(jiè)
D.斫轮(zhuó)缣素(qiān)箨龙(tuò)契丹(qì)
【答案】A
【解析】B项,“腆”应读“tiǎn”;C项,“嗣”应读“sì”;D项,“缣”应读“jiān”。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亲附
始速祸焉速:加速
B.六国互丧互:互相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应:响应
C.时不利兮骓不逝逝:奔驰
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败北:失败
D.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固:顽固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冥迷:糊涂愚昧
【答案】C
【解析】A项,“速”意为“招致”;B项,“互”意为“交互、相继”;D项,“冥迷”意为“分辨不清”。

3.下列各句中,“而”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赂秦而力亏②二败而三胜③负而前驱④往往而剧⑤言有穷而情不可终⑥吾将买田而归老焉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⑧怅然而出
A.①/②/③④⑧/⑤⑦/⑥
B.①②/③/④⑧⑤/⑦/⑧
C.①/②③/④⑧/⑤/⑦⑧
D.① /②/③④/⑤/⑥⑦⑧
【答案】A
【解析】①为连词,表因果;②为连词,表并列;③④⑧为连词,表修饰;⑤⑦为连词,表转折;⑥为连词,表顺承。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不抑耗其实而已
B.以吾一日长乎尔
C.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D.为观几何
【答案】C
【解析】A项,“其实”古义为“它的果实”,今义为表转折的连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B项,“一日”在此意为“年纪稍长”,今义为“一天”。

D项,“几何”古义指“多少”,今义指几何学。

5.下列句子按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不我若也②则何以哉③洎牧以谗诛④鸡栖于厅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⑥覆之以茆⑦燕坐于华
堂之上⑧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A.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B.①②/③⑧/④⑥⑦/⑤
C.①/②③/④⑧/⑥/⑦⑤
D.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答案】B
【解析】①②为宾语前置句,③⑧为被动句,④⑥⑦为介词结构后置句,⑤为定语后置句。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当前,文艺门类之间“各自为战”“自说自话”的情况相当严重,______________。

如何把“专业的”普及到大众中去,
把高雅的文艺作品介绍给普通大众,对文艺批评工作者来说任重道远。

①这种专业习惯,使部分批评工作者的文章缺乏大气以及自由驾驭材料的能力②虽然业内人士颇多指责③把大的题目一概视为空洞无物,斥之为不会做学问④对于易中天、于丹等人登上“百家讲坛”⑤但是却不能忽略他们
在文化普及层面的贡献⑥一些专业批评家就是看不得别人做大一些的题目
A.⑥③①④②⑤B.③①④⑥②⑤
C.⑤⑥③④②①D.④⑥③①②⑤
【答案】A
【解析】语段先从反面说理,指出一些专业批评家的错误做法,再从正面说理。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19分)
游天都
(明)徐霞客
初四日。

十五里,至汤口。

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

扶杖望朱砂庵而登。

十里,上黄泥冈。

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

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

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

复北上,行石罅中。

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

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

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揽。

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

时已过午,奴辈适至。

立庵前,指点两峰。

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
莲花可登而路遥。

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

”余不从,决意游天都。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

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

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

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

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

历险数次,遂达峰顶。

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

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

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

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

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

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

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

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选自《徐霞客游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陡者级之级:凿石级。

B.悬者植梯接之植:立(梯子)。

C.从流石蛇行而上蛇:像蛇一样。

D.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壁:石壁。

【答案】D
【解析】D项,壁:像墙壁一样。

【2】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空间的变化为线索,以游览的路线为顺序,运用逐层衬托的写法,着重描写黄山天都峰的奇观。

B.作者“决意游天都”,遇险阻“终亦不顾”,登顶得见:隐约可见的莲花诸峰,富于变化的云海浓雾,别具姿态的奇松怪柏……写出了黄山特有的奇观。

C.文章记叙翔实。

文中旅游的日期、里程、方向、沿途经过的地点,一一点明,不厌其详。

石罅、文殊院、莲花峰、天都峰,游踪所及,写来都详细生动。

D.游记文中有我,语中含情,寓情于景,藏议于景。

作者勇于登山,奋发向上的精神及对大自然的热爱都蕴涵于字里行间。

【答案】C
【解析】C项,文段并没有写到作者游莲花峰。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3分)
(2)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3分)
(3)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4分)
【答案】因此想到黄山算得是我生平所看到的奇景,而有这样的奇景,前次游山却未来探访,这次游山真是既痛快而又惭愧呀!答案:如果不是重来,怎么知道它如此奇丽呢?答案:下望群峰,有时露出来像碧绿的山尖,有时被雾淹没了像一片银海;再远眺山下,日光晶莹闪亮,别有一番天地啊。

【解析】(1)“览”,动词用作名词,“景观、景象”的意思;“兹”为代词,这样;“快”意为“痛快”。

(2)“焉”意为“怎么,哪里”。

(3)“盼”意为“远望、眺望”;“峤”意为“山峰,山尖”;“区宇”意为“天地,境界”。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9分)
点绛唇
(宋)林逋
金谷①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②去。

萋萋无数,南北
东西路。

注:①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

因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石崇曾在此为其饯行,而成了指送别、饯行的代称。

②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代指出门远游之人。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这首词为“咏春草绝调”,词中借咏春草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简
要赏析。

(4分)
【答案】借咏春草抒发离愁别绪。

上片写荒园、暮春、残花、细雨,无一字写草,却令人自然联想到草;园既无主,草必与花争春;花随雨去,草便更盛。

如此荒芜之状渲染了浓郁的离别氛围。

下片“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描绘了
草接天涯,蔓连阡陌的情景,表现了绵绵不尽的离愁。

【解析】诗歌主要表现手法有:抒情方式、描写方法、修辞手法和特殊表达技巧。

分析诗歌时可按描写叙述的层次逐一分析。

表现手法答题模式为:点明手法名称,结合诗句分析具体手法运用,最后写出手法效果。

答题时关键在于结合具体句子作赏析。

【2】这首词用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

(5分)
【答案】前两句用典,写人去园空、草木无情、年年逢春而生的情景。

“乱生”二字,显出荒芜之状。

“谁为主”的叹
问(设问),点明园的荒凉无主,蕴含着词人对人世沧桑的慨叹。

【解析】三、四句渲染衬托,描写无主荒园在细雨中的情景:春色凋零,花朵纷坠,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蒙蒙细雨飘逝“满地”,境界开阔而情调婉伤。

虽写雨中落花,却含草盛人稀、无可奈何的惆怅,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

以下几句写离情。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此句情景交融,长亭,亦称十里长亭,古人送行饯别之地;此暗指别意
绵绵,难舍难分,直到日暮。

词人抓住特定时刻,刻画出这幅黯然销魂的长亭送别的画面。

结尾处词人以景结情,渲染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

(回答出两种表现手法即可)
四、语言表达
1.提取下面文字的主要信息,写出三个关键词。

(3分)
由建设部起草的《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正在互联网上向全国公开征求意见,目前已收到了数十封电子邮件积极参与讨论。

该条例要求新建住宅必须执行节能标准,并注重使用可再生能源;同时要求审计政府办公楼的耗能情况,并根据审计结果予以整改。

能源趋紧,立法提速。

1月1日起,《可再生能源法》及与之配套的9部规定陆续施行,相关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和税收优惠规定正在制定;1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一个由15家单位组成的《能源法》起草组正式成立,拉开立法序幕;北京等地也将为节约能源制定地方性法规……这些法律规定正在为节能开道,为新能源保驾。

专家预测,一个日趋完善的能源法律法规群将在今后一个时期出现:《煤炭法》《电力法》《节约能源法》将加快修订;《能源法》《建筑节能管理条例》等10余部法律法规将抓紧起草;以推进能源资源高效利用和综合利用为
重要内容的循环经济法,计划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再加上刚刚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将构建一个稳定、经济、安全、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大大提高我国能源安全的保障能力。

【答案】“能源”(节能)、“立法”、“提速”(抓紧)。

【解析】提取关键词是一种压缩信息类的题型。

首先要在准确理解文段的基础上找到有效信息,并从中筛选出核心信息,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且概括时只能用词或短语。

2.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平凡是一弯池塘,如果你甘于沉寂,终将成为一潭死水;
平凡是一株野花,只要你愿意绽放,也会成就一抹绚丽。

【答案】平凡是一眼清泉,如果你停止喷涌,终将变成一口枯井;平凡是一棵老树,只要你愿意吐绿,也会摇曳一片春光。

平凡是一枚铁钉,如果你甘于腐朽,终将化为一撮锈尘;平凡是一星渔火,只要你愿意发光,也会照亮一条航道。

【解析】本题例句显然是由对比与比喻构成的对偶句,仿写时要注意形式上的继承;另外,要言之有理,比喻得体。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位牧师被派到新教区,他发现前任牧师种了数百株郁金香,然而附近学校上学的学童走过花园,见花便摘。

一天早上他站在花园里,有个上学的学童问他:“我可以摘一朵花吗?”牧师问:“你要哪一朵?”那孩子选了开得最
美的一朵郁金香。

牧师接着说:“这朵花是你的。

要是把它留在这里,它过多大会儿也不会谢。

现在采摘,只能活
数小时。

你把它怎么样?”孩子想了一会儿说:“我要把花留在这里,过一会儿再来看它。


当天下午,有十多个孩子都在这里选择他们的花,每个人都同意把他的花留在园里,免得过早凋谢。

那年春天,牧师送出了整个花园的花,但一朵花都没有糟蹋,还结交了大批朋友。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参考例文:
爱,不等于占有
灵魂一旦被上了枷锁,心就无法在天际翱翔。

——题记
有一个牧师来到他的新教区,却发现附近的孩童任意摘取花园里的郁金香,他感到很痛心。

于是有一天,他问一个想摘花的小孩:“你喜欢这朵花吗?但如果你摘走它的话,它就只能再活几小时呀。

”那小孩想了想,决定把花留下
不摘。

其他孩子纷纷仿效,于是那年春天院子里布满盛开的郁金香。

牧师的话让孩子们明白了什么才是爱的最好表达方式。

于是盛开的郁金香点缀了春天,也装点了孩子们的心灵。

爱,并不等于占有。

让他活在属于自己的天地,才是爱的最好表达方式。

多么简单的道理啊!可有些人就是不明白。

《韩非子》中记载了一个郑人养鱼的故事:郑人非常喜欢鱼,于是买了一缸鱼放在家里。

郑人对鱼呵护有加,每天定时喂食,经常给鱼换上新水,但鱼却一天天失去活力。

郑人却在一旁干着急,一点办法也没有。

有人劝他说:“鱼本应生活在江河里,这么小的一个鱼缸怎能让他们获得舒适?你还是早点把鱼放回江河里吧。

”郑人不听,不久,鱼都死光了。

现实生活中郑人养鱼这种事又何尝少呢?人们把鸟关在竹笼里,只为了聆听它清脆的啼叫,但笼里鸟的叫声日渐凄楚;人们把老虎养在铁笼里,只为了观赏它盘踞山林的雄姿,但笼中虎却日益懒惰,更有甚者终日在笼中睡大觉……
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

悲剧已经发生,但无知的人们却让悲剧一次次重现。

最大的悲剧是什么?是人们也把自己的孩子关在了“笼”中!人们把孩子关在了书本制成的笼子里,就像那些可怜的小鸟和老虎。

这不是爱,是对孩子天性
的谋杀!
独自占有,失去美与永恒。

有一个妇人,她有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她怕别人踩坏花园小径、留下垃圾,就在门外写着:“园里有毒蛇和毒虫,外人进入受伤后果自负!”后来,院里果然没有人再来,多年之后,这座美丽的花园真的
毒蛇横行了。

妇人只有后悔。

没有分享,美丽难以成为永恒。

每个人的心都是一座花园,我们不可能独自栽遍各种鲜花。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古人有与民同乐的胸怀,今人
难道就没有分享美丽分享快乐的智慧?唯有分享,我们才可以看到更多、更美的事物。

点评:这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观点鲜明,层次清晰,说理透彻。

文章先是巧妙引述材料,从而得出“爱,并不等
于占有”的论点,然后旁征博引,多角度论述,使“没有分享,美丽难以成为永恒”的观点深入人心,令人信服。

【解析】本材料的主要对象有三个:牧师、学童、花,其中牧师和学童是议论的主要对象。

我们可以分别就牧师的角度和学童的角度深入思考,进行发问,围绕结果挖掘原因。

一、从牧师的角度思考。

1.牧师不希望花园里的花都被学童摘走而过早凋谢,原因是他不希望花因个人占有而过早凋谢。

——这其实是怎
样对待花(美)的问题。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独占与共享、个人利益与团体利益等观点,得出“不要独占,要乐于分享”“分享让美丽之花更艳丽”“共同享有则人人都有,私自拥有反而一无所有”等观点。

2.牧师不是靠打骂、惩罚来制止学童摘花的,而是通过诱导、通过与学童商量使学生主动把花留在花园里的,那
么我们可以发问:怎样做到既不引起学童的对立,又达到不让学童摘花的目的呢?或者问,为什么那年春天整个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